有关效率市场假说的题:你——喜、怒、忧、悲、恐、惊等——七情困扰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12:45
      亘古至今,健康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特别是近来不少明星的陨落,更隐射出生命的价值与财富的关系,它引起人们的反思:富裕后的人们对生命的安全应该更加珍惜。     俄罗斯《生命与安全》杂志,刊登了一篇“SARS(非典)-远远不仅是病毒”的文章,作者固班诺夫?B?B是一位俄罗斯社会生态学国际研究院的学者,固班诺夫?B?B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对SARS在中国的流行进行了解释,通过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试验和实践,他们得出了独特而有趣的科学结论。       他认为病毒“实际上是一种载有精神道德方面信息的生物,而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才是我们了解的生物(物质)的方面。所以现代的医学只是在试图治疗病毒的生物(物质)的一面。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根本。” 任何疾病,都是患者精神道德方面溃败的结果,其次才是患者机体外壳损伤的开始。病毒可以根据人的大脑所辐射的调色板似的光谱而产生。作者反复强调了“思维是有形体”,人的大脑在活动时,就会产生这种“有形体”。轻微的疾病-这只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有问题的暴露。     最初病毒的开始,就是因为虽然人的机体健康,但是生物节奏不和谐。这样人身体周围的信息能量层是变形的,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人的机体和精神道德都是健康的,那么病毒来到的时候,就会被粉碎掉,从而使人能够保持健康。而总是发出不正的“思维有形体”的人,即使只是有病人从他身边走过,或是问了他什么,或者只是注意到他了之后,就可以通过他的不正的大脑辐射结构激活极化他内在的结构。于是就产生了“偶然的捕获”。不论是“偶然的捕获”还是“共振”,衰率不超过3-5米,而且共振不会因为病人和感染者之间距离的加大而减弱,电话、甚至手机都可以激活这种“捕获和共振”。    俄罗斯学者的长篇论文得出的科学研究结果,无意中与中国人习惯上讲的“心病”不谋而合,它不过是用以表达与情志有关的某种非良好的心理状态,或某种难言之隐的心理负担而产生的喻义罢了。    常人认识的“病”,往往囿于“身病”的范畴。按语法规律,无本义则无喻义。依照“现代心理学”或西医的“精神病学”术语,与“身病”相对而言的“心病”——“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是也,美国心理学家赫伯德·荷德说:“它是和人本身同样的古老”。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后,现代人从医学角度对心理治疗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所以,在西方社会,看心理医生是民众经常的事。    情绪问题古老、常新、普遍。正常人不仅有喜、怒、忧、悲、恐、惊等“七情”困扰,进入现代以来,由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压力高倍增加,诸如自卑、羞怯、忧郁、烦躁、焦虑、惭愧、懊悔、负疚、悲愤等等内在无可排解的心理冲突,使某种情绪在人心底形成某种固结,发展成为心理疾患症状。像不安、强迫、无奈、恐怖、多疑、抑郁诸状况。物质文明的进步反倒使人“富而不乐”,心理疾病趋高,愈演愈烈。从外表上看,患者与正常人并无明显区别,尽管其内心痛苦不堪。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最复杂、最精密的仪器,也比不上人身器官如此这般精确协调。前文谈到,肉身的指挥官是“心”,但却又不是指的那个肉质心脏,而是我们通常讲得精神因素;除非是外来因素造成的病痛(如外伤),大凡人身害病,可以说大都是因“心”与器官间的协调上出现了差错:精神病、忧郁症、心脏病……甚至癌症,细细查寻,根子都和“心”密切相关,体内“有毒”更是如此。     那么,今天人的病症到底出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就是心灵“卫生欠佳!”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明显的,如象佛家讲的“人心剧毒”——贪、瞋、痴、慢(傲),现代人不知要比古人高出多少倍了,这是现代社会各种疾病剧烈猛增的最根本原因,尤其是“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比如,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喝“可乐”无宜、吃“汉堡包”有害、听高分贝耳机使听力早衰、性开放造成爱滋病曼延和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突显在“时尚”潮流的汹涌澎湃中,只能宣扬怂恿“精神颓废”,整天想的、做的就是贪、瞋、痴、慢,好人也会变坏。所以,一个生活在喝着无宜的饮料、吃着有害的食品、熏陶在鼓励放纵环境里的群体,除了身心疲惫走下坡路外,又怎么能抑制得住体内毒素的不断增加而不使百病丛生呢?                生命的安全原则就是“心病还将心药医,健身不如健心”。     中国古人的处世准则是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知足常乐,先人后己;逆境不馁,顷境不兴,有容乃大,辱而不恼。健康问题也是如此,非常强调心灵对身体的决定作用。如中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上古太真论》中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国文化概念中的保养是从“心”这一根本入手,培养善念和利人、利世之心,减少烦恼。对身体的维护则重“排”非“补”,保持体内各器官畅通。      能够消除不良的嗜好,以智化欲,使心境超脱,不为物羁,起心动念辄以利他想,乐观处世,豁达待人,言语谦和,如此置身花花世界,面对这般诱惑,“我自岿然不动”,有了一份“得小住时且小住,爱如何时便如何”的从容自在。持此境界,安住其中,不必要的压力自然减少,这是一种真正的洒脱。         时刻保持心地清净和善良,是与病魔“拜拜”的最好途径,这是中国文化给我们的又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