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悖论剧情:中考继记叙文写作 选材要点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58:29
一、作文问题之如何避免选材不当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
  【主要症状】
  症状一: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常言说得好:“宁吃鲜桃一只,不吃烂梨一筐”。内容平淡,通篇“大路货”,没有新鲜气息,没有个性色彩,很难取得高分的。那种“一个人将几个小偷打跑”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必须注意材料不能过于狭窄。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捐款”“扶贫”;一写“母爱”,就是雨天送雨伞,晚上热牛奶;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下班后家访;不要动不动就将写作的材料与“学习”联系……这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东西,落入了俗套,很难有感人的力量。生活是非常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为什么我们非要作井底之蛙呢?
  典型病例:
  我是这样成长的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误区点评: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还不错,可是因为选材陈旧的原因,成了低分作文。小作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了无生趣。这种选材思路,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本文就是因其内容平淡,材料太“常见”而成了“大路货”。
  诊治处方
  1.“选点”——选取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角度切入。如上例,就要在材料的取舍上下点大工夫。可以将童年、少年、青少年三个阶段各选取一个典型片段来组合成文。比如,童年突出“真”,少年突出“善”,青少年突出“美”,以表达“真、善、美”伴我快乐成长的主题。再如,童年的烦恼是“爸爸妈妈死了,我怎么办?”,少年的烦恼是“他搬家了,没有人陪我玩怎么办?”,青少年的烦恼是“我想和她做朋友,可父母不让怎么办?”,以表达“成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烦恼”的主题。如果这样有所取舍,就能够去粗取精、去旧取新,就可以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2.“描细”——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丽。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生活的细节反映了生活的“原生态”,真实而又朴实,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更易激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如一中考佳作《校园里的幸福音符》一文以时间为序描写了校园生活一日里的七个典型细节,并将这些细节片段形象地比作幸福生活乐章的“音符”,这种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行为,显出感悟之深刻、思维之活跃、心态之良好。
  【比较范文】
  童年的影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黄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童年那段欢乐的时光还会再来吗?我等啊等,总不见它回家的身影,它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我流连地翻开影集,才知道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知道时光总是要流逝的,只有那影集才能保存它的倩影。看着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成长的足迹映入我的眼帘……
  5岁——吟颂诗篇
  5岁的我是一张白纸,那时的我对世界还很懵懂。妈妈是我第一任老师,叫我背很多古诗,背很多儿歌,认很多字,为我打开通向文学之门。当我看见清清河水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脱口而出;当我看见满地荷叶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随景而出。母亲把我带上了朦胧的文学之路。
  8岁——挥毫泼墨
  6岁时我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书法了,8岁时,在爷爷的鼓动下,我首次亮相于电视台,为全国观众展示书法才华,并获得优秀奖,在人生路上留下第一个闪亮的足迹!它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又获得了世界少儿书法大赛比赛第六名;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书法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在省书法大赛中,捧得了一块金奖!书法不仅让我提高了修养,而且让我懂得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0岁——成长烦恼篇
  随着年龄的升高,我的学习负担一天天加重,这时我才懂得了学习的艰辛。看到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认真,我才知道什么叫竞争。于是,我也狠下工夫,苦读诗书,为了取得考试后的辉煌,博得全家人的赞扬。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什么叫目标,知道了什么叫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懂得了成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烦恼,懂得了成功的背后需要不尽的汗水,懂得了失败又失败的滋味。
  12岁——走向成熟
  12岁的我是人生经历的转折点,是我离别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点,我感觉在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比如像听歌、唱歌、玩电脑等,我得到过很多荣誉,很多奖状,并多次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英姿”,但我更尝过不几个的苦痛,尝过“三星级”的失落。成功了,我不骄傲,失败时,我不气馁,就这样我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成长,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走向成熟!
  合上影集,我似乎看到路还在不断延伸。看着这或长或短的人生路,我看到了童年的梦想,在流淌,在长大,在飞翔……
  成功评析:本文撷取了成长路上的四朵浪花,精彩呈现:一是巧妙选“点”。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截取了5岁、8岁、10岁、12岁的成长片段,并用小标题有条有理地向我们展示了成长的历程,表现了自己成长和奋斗中的喜悦和艰辛。二是善于描“细”。如5岁的看水吟水、观花颂花的描写和8岁的三个大奖的叙述,都是很生动、很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使得文章内容更充实、生动形象。
  【点石成金】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如何丰满我们文章的血肉呢?
  1、重“观察”。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己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勤“积累”。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选材的范围,开阔我们的视野。
  3、求“转换”。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如一位同学写的一篇《记一次家务劳动》文章,作者并未具体写自己洗碗、做扫地、擦地板,而是通过写自己在家务劳动中笨拙、慌乱、没有条理性,反映出自己缺乏锻炼,在家里娇惯任性这样的事实,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教育。换个角度看材料,材料令人耳目一新。
  4、翻“新意”。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发现新生活、新事物。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景色如何迷人”、“秋天硕果如何喜人”、“秋天收获如何醉人”等。而有个同学却选用这样一则材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为申奥举办的登高比赛。妈妈、爸爸精神抖擞,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努力结伴同行,无数的人参加全民健身,支持国家申奥。作者由此感受到了民族的活力,充满了民族的自豪,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好一则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
  5、觅“妙趣”。选取的材料要生动有趣,读起来引人入胜,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游览九峰山动物园》一文:“猴山上有上百只猴子,它们有的蹦来跳去地吱吱叫,有的倒竖蜻蜓,有的抓着绳子荡秋千……最有趣的是,有一只猴子拾起一位同学扔给它的苹果,它先把苹果顶在头上,然后再得意地把苹果抛向空中,最后美滋滋地啃起来,啃完之后,还向我们做鬼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段话,小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猴子调皮有趣的动作神态写得惟妙惟肖。
  6、巧“组合”。不要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其实,这主要是不会艺术地提炼材料。提炼材料首先要变一般为典型,进行“艺术组合”,就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如同小说塑造人物一样,将一些鲜明的性格特点集中,变一般形象为典型形象。其次要变单薄为丰厚。这是指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度。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而作者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变成了“政府爱人民,人民爱政府”,这样,材料显得就丰厚多了。
  【活动设计】
  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爱对于人类来说,就仿佛是生命中的常青树,永盛不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与被爱当中,沐浴着爱的雨露而成长。爱是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纽带。
  请以“爱的芬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
  点拨提示:在材料的选取上,扣住“爱”和“芬芳”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小。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小事才能更见真情。我们选取的事越小,我们就会注入更大的精力,也就能更好地把它写新、写细、写深,也能更好地挖掘出事件蕴涵的价值。其次要新。既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新颖,也要注意对旧材料的翻新。这就要求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细观察、体验生活才行。材料的新还表现在你切入的角度的新上。再次,选取材料还要奇。这儿的奇不是什么奇异的意思,而是让你从材料提炼出一种让人没有意料到的新奇,这样才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才能调动读者的胃口,从而打动读者。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症状二: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料本身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这类文章虽然不是抄袭,但由于材料陈旧老套,缺少新意,缺乏时代感,让人望而生“腻”。比如,几年如一日都是“光荣榜”、“名人录”上那几个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老熟例:雷锋、孔繁森、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好人好事用雷锋,无私奉献用孔繁森,意志坚强用张海迪,自学成才用华罗庚等等,或者胡编乱造。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这些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
  典型病例:
  银丝拨动我的心弦
  朋友,也许你曾经因为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劝告或一次意外的相遇,于不经意间怦然心动,那或许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吧。生活中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我就曾被母亲深深感动过。关于母亲的文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对于母亲,在她那伟大的爱面前,我无法用文学家华丽的语言去歌颂,去赞美,我只能用我的一颗怀着感激之心,将那感情娓娓道来。
  前几天,我做完作业,闲得无趣,看着母亲在一旁梳头,便说:“妈,我帮你梳头吧!”“好啊,不过你可要细心点儿,人老喽,连头发都开始掉了。”
  我接过梳子,慢慢地梳了起来。一下子,我的心就像被冲击波撞了一样,心中的那弦琴也“嗡”地一下被拨动了。母亲的头发早已失去了我记忆中的乌黑亮丽,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在黑发中的根根银丝。她眼角的鱼尾纹也是那样深,一直刻到我的心里。
  我的母亲三十开外,正处中年。可是,她为了我的生活、学习,熬碎了心,熬出了白发,也熬逝了她的青春美貌。此时的她,已像四五十岁的人,毫无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泪水肆意地从眼角流出,滑过我红扑扑的面颊……
  一刹那,我想了很多。
  公鸡还未报晓,朦胧中,我已看到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早餐桌上是一杯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一碗碗用文火熬出的“营养粥”。衣柜中一套套不知穿了多少次、不知染了多少污帻的衣服总还是亮丽如新。书包中的书本,不知翻了多少次,破了多少回,可总还是整整齐齐,完好如初……
  泪珠滑过脸颊。对于母亲伟大而又无声的爱,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
  瞬间,心中的那弦琴被我的泪水肆意地拨动着……
  误区点评:这篇文章整体感觉不错,用流畅的语言表现了“母爱”的主题。但是通过梳头发、做早饭、洗衣服、整书本等材料来表现母爱,显然太陈旧太老套。而且,材料选了不少,但表达时缺乏感人的细节,不够具体真切。
  诊治处方
  1.弃旧迎新,可选择生动感人、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文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应该能能反映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只有这样,在作文材料中踏出时代的节拍,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社会焦点,反映出时代特点,实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目的。如你要论证自强不息的观点,你就可以选择华南怀化学院的学生洪战辉坚持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12年的事实。显而易见,该材料因其具有强烈时代感,从而更能引起阅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旧中见新,可在“旧”的素材中挖掘新的内涵、新的意境、新的闪光点。如果你能够以时代意识来看待自己所选取的“就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如项羽垓下兵败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同学紧扣“简洁铸就辉煌”的观点,将这故事重新演绎,凸现项羽短暂一生的崇高形象,文章别出心裁,很有新意。再如以“家”为话题,大多数同学可能要要在文中历数自己在“家”中感受到的温暖与关爱;但有一同学以《一半●二倍》为题作文,开篇描述自己家庭的幸福美好,然后写父亲因车祸去世,使完整的家成了自己和母亲两个人的“半个家”。虽然家不再完整,但自己在这个家中却享受了比一个完整的家更多的爱——来自妈妈的无私的爱。一个平凡的素材被小作者创设了新的韵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较范文】
  我帮妈妈做“家务”
  看到这个题目,我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中考前夕,老师布置过这样的作文题我们练习过;犯愁的是,我这一年来根本没有做过家务,更谈不上帮妈妈做家务。上次在学校写了篇作文,我胡编一通,老师给了低分。回家后,妈妈又克了我一顿:“你这愣小子,你没帮妈妈做家务吗?每天晚饭后,你给妈妈读报,这不是帮妈妈做家务吗?”“读报纸,这也是做家务?”“对!读报纸是做家务,而且是很重要的家务。”妈妈坚定地说。
  自从我升入初中后,我原先在家涮碗、扫地的劳动权利被“剥夺”了,我换下来的袜子、手帕,妈妈也拿去代我洗了。我曾向妈妈提出过“强烈抗议”,可妈妈置之不理,只是说,学习要专心,心无二用,别的事你不要管。后来,在我跟妈妈进行了“严正交涉”后,妈妈又同爸爸“密谋策划”交给我一项据妈妈说是很重要的“家务”——晚饭后给她读报,自此以后,每天吃过晚饭,妈妈在一旁洗碗或洗衣服,爸爸就拿来《安徽日报》或《合肥晚报》。要我朗读当天的重要新闻。妈妈边干事边听我读报,嘴角边不时挂上一丝丝微笑。有时我想,妈妈你也不是不识字,为什么要我读报给你听呢?一天晚上读完报后,我终于向妈妈发出疑问:“妈妈,报纸你自己不能读吗?你又不是不识字?”妈妈只是淡淡一笑说:“傻孩子,你知道精神力量吗?妈妈听你读报,浑身就感到有用不完的劲,做起家务来是既快又好!你读报,就是帮妈妈做家务呢!”我一听,感到妈妈说的也在理上也就默然了。
  中考即将来临的一天晚上,我到院中乘凉,只听爸爸在房里对妈妈说:“嗨,小三子这次参加中专考试,时政一定考得不会差!”“这还不是你的好计谋吗?看到小三子每天读报那认真劲,我可真想发笑呢!每天上班,报上的哪篇文章我不读它个两至三遍呢!……
  啊,原来如此!
  这一年来,我没帮家中任何人做过家务,可中考又只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我只得把这个不算家务的家务搬到这试卷上来,只能在题目的“家务”上加上引号,不知离题否?
  成功评析:文章选材别致,组材曲折,把读报当作“家务”的确有些“天方夜谭”,前所未闻,然而作者又作了进一步的构思和加工: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妈妈和爸爸经过“密谋策划”交给“我”一项重要的家务,“密谋策划”已说明了这项家务的特殊性,同时也给后来的解谜埋下了伏笔:妈妈识字,却要“我”来读报?但妈妈的有关“精神力量”的理论根据在情在理,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所谓的“家务”,正体现了父母的牺牲精神和对“我”的悉心培养。曲折有致,不落俗套,真实可信。
  【点石成金】
  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那么怎么变“选材陈旧”为“选材新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呢?
  1.新而合情理--逆向选材,求异出新。“文贵出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古语都在传达着一个共同信息,选材新颖,不错,为了避免和别人撞车,同学们应有求新的意识和气魄,敢于创新,在话题作文中,有的学生为了出新而编故事,写寓言,力求选材,独树一帜,但切忌不可胡编乱造,不可写成流水帐,应使故事合于情理,又或是一篇议论文,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相反的观点,但必须有充足的论证来说服大家。如以“沟通”为话题,一位学生避开师生、父子间的老套路,发挥想象,写成《给布什的一封信》,请布什与伊拉克人民换位思考:“……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您的子民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你会有什么感受?……”读了这文章,你一定会为他的敏锐的纳新意识而折服。看惯了那些“城南旧事”,猛然间看到这样的新颖素材,你定然有一种山花烂漫之感。
  2.真且有意义--比较选材,求深出新。真挚的情感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之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使文章生色不少。有的同学在选材时,写事情确实是真实的。例如《我发现》,在写这道题时,有个同学要表现主题是“我发现亲情的可贵”,写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隔代人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生性活泼的她越来越看不上顽固倔强的奶奶,对奶奶的叮嘱也是充耳不闻,甚至演变到听到奶奶的唠叨就厌烦的程度,有一次和奶奶发生争执后,经过思想斗争回忆过去奶奶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突然良心发现,感到亲情的可贵。这个选材列举了生活中众多琐事,看上去也确是真事,但细细品味起来,选材开掘的意义太浅,不深入。又如另一个学生也写的是类似的题材,题目是《爷爷的习惯》,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平时,家里人都各忙各的,由于学业繁忙,他和爷爷的话也很少,回到家总是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最近他发现爷爷非常爱看电视,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爷爷总是开着电视,但又并不是完全关注电视节目……最后他发现爷爷爱看电视的秘密--老人十分孤独,没有人陪他们说话,他们只有借电视机发出的音响来排遣孤独寂寞。由此生发感慨,透露出一个孩子对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关注。这前后两篇文章选材的意义,迥然不同。另外,我们在选材时应正确对待社会、人生、人性中的负面现象,善于认清社会主流,尽量写绿色作文。
  3.小且要典型--正常选材,求“小”出新。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相反能很好地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便于行文,突破口小便于操作。“伟大题裁并不等于伟大作品”,这句话可说是以小见大手法的最好注解。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的终极目的是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从而认识自我,只有如此,写作立意才能上档次。可见,选材并不是越小越好,还要典型,能从侧面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哲理。所谓典型应能唤醒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极度个人化私人化的东西。这里要求大家对当今时代应给予一些关注,平时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可沉溺于一些作文选的事例中,也不可拘泥于个人狭小的世界里,应踏下心来冷静思索。
  【活动设计】
  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故事,按要求作文.
  一只狗衔着一块骨头经过一条小溪。突然。它看见河里也有一只跟它一模一样的小狗,但水里小狗的“骨头”比自己的大。于是,小狗奋力跳入河中,去抢河里小狗的“骨头”。谁知,自己的骨头也掉入水中……
  请根据上边的寓言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但选材要新颖、不落俗套。
  点拨提示:寓言体材料作文,一定要读懂材料,弄清楚隐藏在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次的道理。当今社会崇尚竞争,那么,有关“抢”的相关事例、相关理论肯定不少,作文时同学们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材料。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10/2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