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点悖论电影:记叙文写作--结构之设置悬念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53:23
有人写了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虽短,却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
  《挺进报》中,共产党员陈然将被敌人逮捕,他"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了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为什么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要将扫帚挂到窗外呢?造成悬念。接着写市委同志走向陈然住的小楼,"忽然发现窗外挂着扫帚,立即转身",摆脱了危险。原来是危险的暗号。通过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充分表现了陈然在关键时刻的从容镇定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贵品质。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作文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文1]
                    
镜中窥人
  这面镜子是被妈妈扔到阳台上的。每当阳光照射,镜子就成了一大堆杂物中最闪光的。坐在窗前,一抬头,便见镜子耀眼的反光。"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它呢?"我常常这么想。
  有一天,表姐来了。就在那一天,镜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表姐真的很胖,尽管她穿着像放了热水的塑料袋一样的衣服,也无法掩盖,尤其是她的那张宽脸更是说明了一切。我疑心表姐正是因为这个来学习妈妈的瘦身经验的。说来也巧,妈妈其实并不瘦,可她的脸,却瘦得可怜。
  不知何时,表姐发现了阳台上的镜子。当我坐到窗前,忽然感觉到眼前的那道亮光不见了--原来是表姐正在对着镜子仔细端详。她看着看着,竟大声笑着将镜子高高举起,犹如发现了稀世珍宝。我正在莫名其妙,表姐竟拿着镜子跑进房里问我:"照相机能不能照出镜子里的人?"见我发愣,表姐又跑去请求妈妈将镜子送给她。妈妈到是爽快:"这面破镜子有什么用?尽管拿去。"
  我好奇的拿起镜子,仔细一看,我竟然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我的脸怎么窄得如此可怜?原来是一面使面貌变形的劣质镜子。一刹那,我明白了一切。我看看妈妈,看看表姐,看看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不知该说什么。
        (作者:罗冲。《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妈妈为什么要扔掉镜子?表姐为什么对妈妈扔掉的那面镜子视为珍宝?悬念像谜一样一直吸引着读者,直到结尾,才说出谜底。悬念使文章产生了吸引力。作者借一面劣质的"变形镜"折射人的隐秘心态,构思巧,有意味。
[例文2]
                      
钉 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作者:张振玲。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

  父亲为什么要求儿子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后来为什么又建议儿子"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这一个又一个悬念撩拨着读者,使之急欲弄个明白。读到结尾,揭开谜底,便禁不住为父亲高明的教育方式喝彩,并进而深深思考。
[例文3]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