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悖论的解决:四史同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宋金元史学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28:51

最后的奚人——金元时期石抹也先家族考

                     周峰 文章点击:162次

 

 

 

[内容提要]金元时期的石抹也先家族是可考的最后见诸记载的奚人家族,从金代的石抹库烈儿到元末的石抹宜孙,其家族八代有着详实的历史记录。元代还有另外一个奚人石抹氏家族——石抹扎剌儿家族。

[关键词]金代  元代  奚族  石抹氏

 

    奚族与契丹族“异种同类”[1],作为契丹族的兄弟民族,在辽代就已经逐渐与其融合。到了金代,奚族的民族特征更加淡薄,很多奚人如萧怀忠等也被视为契丹人。[2]元代,原来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族逐渐融合,都被视为汉人,被列为第三等级,所谓的汉人八种,包括“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朮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3]其中并不包含奚族,可见,作为一个整体,奚族在元代已经消失了。但是,有一些人,虽然其民族特征几乎无存了,但作为奚族后代的身份却明确无误,这些人可以称之为最后的奚人。其中,石抹也先家族是其典型代表。

 

一、           家族世系

 

石抹也先其人在《元史》中有传,而且由于修《元史》者的疏漏,他被当成两人立传,分别是卷150的《石抹也先传》和卷152的《石抹阿辛传》。“石抹阿辛,迪列糺氏。”[4]其后人石抹宜孙的传中也记载道:“其先辽之迪烈糺人。”[5]迪烈糺就是迪烈部,在《辽史》中被称为奚迭剌部,又称为迭剌迭达部。奚迭剌部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于唐天复三年(903)。“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饶乐之清河,至是创为奚迭剌部,分十三县。”[6]《辽史·营卫志》记载略有不同:“迭剌迭达部。本鲜质可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即位,以为十四石烈,置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部民居庆州南。”[7]为此。孟广耀先生有详细考证,认为应以七千户、十四石烈为准,奚迭剌部就是迭剌迭达部。[8]关于奚迭剌部的驻地,葛华廷先生认为:“奚迭剌部的居地,当即在辽饶州与庆州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巴林右旗的中部一带。”[9]但是记载石抹氏家族的多种文献与此不同。有的记载石抹氏是“辽阳大宁人”。[10]元代的辽阳行省大宁路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县一带。有的记载“从葬于柳城之先茔”。[11]柳城是古地名,汉唐以来,柳城县、柳城郡都在今朝阳市、朝阳县一带,至今朝阳县仍有柳城镇这一地名。可见,这里是石抹家族的世居地,奚迭剌部的居地,也应在此一带。

关于石抹也先家族的出处,《元史》及其他史料记载都有失误之处。《元史》记载:“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12]《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记载:“其先,出于梁萧氏,随萧后以族人入于突厥,后归唐,而其族留突厥,至辽为述律氏,仕辽多至显官。金灭辽,改命为石抹氏。”[13]《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记载:“契丹太祖后萧氏能用兵,太祖并一诸部,击灭邻国,侵轶中夏,以大其国家,后与有力焉。故世后皆萧氏,而萧遂为右族。金灭契丹,易萧为石抹氏。”[14]这些记载都将奚族的萧氏与辽代的后族萧氏混为一谈。仅以石抹氏出身于奚迭剌部来说,其家族不可能是后族萧氏。

石抹也先“其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则以报,及旦,沐浴拜日而卒。”[15]石抹库烈儿是石抹氏家族可考的第一代,其生平事迹较简单,中心内容就是库烈儿在辽朝灭亡后不认同金朝的统治,可见奚族与契丹族的认同感还是较为强烈的,并且“拜日”也就是朝拜太阳也是奚族与契丹族共同的信仰。《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和《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对石抹库烈儿的记载也大致相同。

石抹氏家族的第二代石抹脱罗华察儿事迹也较为简单,各种史料只是说明其不曾担任金朝的官职。

脱罗华察儿有五子,是为石抹氏家族的第三代,其中以石抹也先最出名,其生平详见下文。石抹也先是脱罗华察儿的次子,其兄赡德纳,曾担任金朝的奚部长。“后亦弃金官来归,为别失八里达鲁花赤。”[16]脱罗华察儿其他三子史无记载。

石抹氏家族的第四代有石抹也先的四子,“曰查剌,曰咸锡,曰博罗,曰侃。”[17]查剌事迹详后,咸锡、博罗事迹不彰。石抹侃“耶律氏所出,勇力兼人,善射。尝知兴中府,后隐居不仕。”[18]赡德纳至少有一子,但其名字不详。

石抹氏家族的第五代有石抹查剌的儿子石抹库禄满,其生平详后。石抹咸锡的儿子名石抹度剌,在进攻南宋樊城的战斗中战死。另外《石抹氏神道碑》载石抹也先还有一孙名彦文,[19]很可能彦文就是石抹度剌。赡德纳的孙子亦剌马丹官至辽阳省左丞。

石抹氏家族的第六代有石抹库禄满之子石抹良辅,他袭父祖之职任黑军总管,“以黑军攻五河及湖南诸部,宋平,论功行赏,赐金虎符,历蔡州弩军万户、黄州招讨使。”[20]至元十七年(1280)“以功累升昭毅大将军、沿海副都元帅。二十一年,改沿海上副万户。大德十一年,告老。”[21]石抹库禄满次子名丰儿,曾任“丰县尹”。[22]第六代还有亦剌马丹之子仓赤,曾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23]

石抹氏家族的第七代有石抹良辅之子石抹继祖,生平详后。石抹继祖有弟数人,一名振祖,承袭继祖之职,生平不详。

石抹氏家族的第八代有石抹继祖之子五人:宜孙、文孙、德孙、厚孙、哈剌。宜孙生平详后。文孙、德孙“俱国子学生”。[24]厚孙曾袭父职任沿海上副万户。哈剌生平不详。

石抹家族中先后有四人为蒙元政权战死,并且多人娶有蒙古族夫人,可见其与蒙元统治者的密切关系。石抹家族的民族特征逐渐淡化,到了石抹继祖、宜孙父子时,汉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石抹氏世系表

  

 

二、           石抹也先生平

 

《元史·石抹也先传》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和其父祖一样“不食金禄”的人物。称他“年

十岁,从其父问宗国之所以亡,即大愤曰:‘儿能复之。’及长,勇力过人,善骑射,多智略,豪服诸部。金人闻其名,征为奚部长,即让其兄赡德纳曰:‘兄姑受之,为保宗族计。’遂深自藏匿,居北野山,射狐鼠而食。”[25]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元朝人胡祗遹根据石抹也先的曾孙石抹良辅提供的其生平资料撰写了《石抹氏神道碑》,记述了石抹也先的生平,应该更为真实可靠。其中关于石抹也先在金朝的情况是:“公幼颖悟,未冠,雄勇过人。以将家子,弓槊鞍马不习而能。及长,精通吏事。契丹、女直两朝语言、风俗、政治、典故,耳目习熟。仕金为译事,未几,以明辨廉干迁西北路招讨使幕官,继以军功拜万夫长。公请让职于族兄章达纳,愿以副贰自处,金帝嘉其逊悌友爱而从之。”[26]译事在金朝的正式称呼是译史,是负责翻译的低级吏员。在尚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等中央机构都设有译史,诸京、府、转运司和防御州、刺史州、招讨司也设译史。石抹也先就应该是通晓契丹语言、文字而担任了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继而又升任西北路招讨使的属官,后因军功升任万户(也可能就是奚部长)。后来,将其职务让给其兄,自己担任副职,而不是退隐深山。

    金章宗去世后,金朝开始衰落,朝纲紊乱。“逆臣擅命,乾纲解弛。宗室贵戚素无威柄,重以宴安佚乐,升平日久,平居无事,口脂面药,软媚如妇人女子。一旦内乱遽起,惶骇忧惧,莫知所为。”[27]这样,在蒙古大军入侵时,石抹也先与其兄率所部(应以奚人、契丹人为主)投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令其归属木华黎麾下。在随木华黎进攻金朝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时,石抹也先任先锋,“谍知金人新易东京留守将至,也先独与数骑邀而杀之,怀其所受诰命,至东京,谓守门者曰:‘我新留守也。’入据府中,问吏列兵于城何谓,吏以边备对,也先曰:‘吾自朝廷来,中外晏然,奈何欲陈兵以动摇人心乎!’即命撤守备,曰:‘寇至在我,无劳尔辈。’是夜,下令易置其将佐部伍。三日,木华黎至,入东京,不费一矢,得地数千里、户十万八千、兵十万、资粮器械山积,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定城邑三十二。”[28]石抹也先利用对金朝官场熟悉的优势以计谋夺取了东京,在投降蒙古之初,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蒙古军进攻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金北京路宣抚使兼北京留守奥屯襄率兵20万在花道迎战,被击败,阵亡8万人。随即,北京被围困,城中粮尽,金军中的契丹人首先出降,城围愈急。城中发生了内乱,奥屯襄被北京宣差提控完颜习烈所杀,不久,完颜习烈也被人所杀,金军出降,北京陷落。木华黎愤恨城久不破,想要坑杀全城军民,石抹也先劝阻说:“北京为辽西重镇,既降而坑之,后岂有降者乎?”[29]这样,北京的军民才得以保全性命。之后,石抹也先被任命为北京达鲁花赤,招降了割据兴中府(今辽宁省朝阳市)的石天应。

金朝贞祐二年(1214)十月,锦州张鲸聚众十余万,杀节度使,自称临海郡王,向蒙古投降。次年四月,成吉思汗命木华黎派张鲸总领北京十提控兵马南征。但是张鲸投降蒙古只是出于自保,并不想替蒙古卖命。石抹也先协助脱忽阑阇里必监督张鲸军。军至平州时,张鲸谋叛,“也先执鲸送行在所,帝责之曰:‘朕何负汝?’鲸对曰:‘臣实病,非敢叛。’帝曰:‘今呼汝弟致为质,当活汝。’鲸诺而宵遁,也先追戮之,致已杀使者应其兄矣。致既伏诛,也先籍其私养敢死之士万二千人号黑军者,上于朝。[30]从此黑军为石抹家族所拥有,世代相袭。

1215年5月,“特恩锡虎符,拜镇国上将军,以御史大夫提控诸路元帅府事。是岁十月,诏同左监军王守玉偕来至阙,勅自滦水东、辽水西土地郡邑,一听公约束。”[31]石抹也先实际成为其家乡所在地区的统治者。但好景不长,1217年,石抹也先随同木华黎南侵,在进攻金朝蠡州(今河北省蠡县)北城时,被礮石击中而死,时年41岁。石抹也先有三位夫人,分别是蒙古氏、萧氏、耶律氏,蒙古氏肯定是蒙古人,耶律氏是契丹人,萧氏可能是奚族,也可能是契丹人。由此可见,石抹也先同契丹人、蒙古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石抹查剌生平

 

石抹查剌是也先之子,也擅长射箭,“发矢无不中,尝一日射飞雉三十。”[32]1218年,袭

任其父的御史大夫,统领黑军。黑军“皆猛士,衣黑为号,故曰黑军。”[33]不久,石抹查剌率领黑军“从木华黎攻平阳、太原、隰、吉、岢岚、关西诸郡,下之。遂攻益都,久不下,及降,众欲屠其城,查剌曰:‘杀降不祥,且得空城,将安用之?’由是遂免。”[34]石抹查剌同其父亲一样不杀投降者,这同他们原为金朝的臣民不无关系,此举与蒙古将领在战争中的大量屠杀行为无疑有着鲜明的对比。

1219年,黑军被分屯于真定、固安、太原、平阳、隰、吉、岢岚等地。不久,蒙古大军南征,石抹查剌率领黑军为先锋,在黄河边击败金将白撒、官奴部,渡河后再战,大败金军。“长驱破汴京,入自仁和门,收图籍而还。帝悉以诸军俘获赐黑军。”[35]

1233年9月木华黎之子塔思率蒙古大军攻陷了金朝将领蒲鲜万奴在东北建立的割据政权东夏的南京(今吉林延吉市城子山山城),擒获蒲鲜万奴,东夏亡。在这场战争中,石抹查剌担任先锋,并且首先登上南京城墙,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石抹也先父子先后追随木华黎父子南征北战,可以看出两个家族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1241年,窝阔台汗任命石抹查剌为真定、北京两路达鲁花赤。1243年,石抹查剌卒于家乡柳城,享年44岁。

 

四、           石抹库禄满生平

 

    石抹库禄满是查剌长子,他也颇有石抹氏的家风,擅长射猎。“关弓满二石,画的于侯方寸,去百步射之,无不中,继发必破其括。从两骑逐兔北野山,遇樵者奔曰:‘虎才负嵎,慎勿往。’公不听,驰而前。虎踞地大吼,从骑失色,公戒毋动,独按击复行,直虎十步止,挟矢以待。虎跃而起,引马少避,一发中其吭以死。”[36]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库禄满为黑军总管,

并且下诏书褒奖其家族:“起本将家,致身戎伍。祖野仙有展土开疆之效,父查刺着攻城略地之功。尚克前修,勉勉后效。”[37]

    1258年,元军进攻南宋襄阳、樊城,库禄满与堂弟度剌登上云梯攻城,度剌战死。中统三年(1263),李璮反叛,库禄满随军出征,在登上济南城墙后,中箭而亡,时年41岁。

库禄满曾说过:“恶死好生,人之情。吾不用斧锧驱大夫士,不以身先之,谁肯捐躯以致命邪?且男子当援枹死事,书之竹帛,炳炳然后世。岂呫呫死户牖下,效儿女子乎?我尝闻汉伏波将军誓以马革裹尸,真丈夫也。”[38]库禄满也确实以死证明了其言行的一致。库禄满同其祖父一样,也娶了一位蒙古族夫人。

 

 

五、           石抹继祖生平

 

 

石抹继祖是石抹库禄满之孙、石抹良辅之子,字伯善。其母亲庄氏,应为汉族。大德七年(1303),石抹继祖入宫,担任元成宗的怯薛,任舍利别赤(掌果汁饮料者)。曾奉成宗之命,到各地祭拜山川。大德十一年(1307),石抹良辅致仕,石抹继祖继承了其沿海上万户府副万户之职。“方是时,承平日久,黑军散落之余,多已他属,武宗即皇帝位,仁宗为皇太子,上命悉括黑军以卫东宫,宗戚贵臣弗便,事遂寝。”[39]可见,此时的黑军已经不再存在了,石抹家族也失去了这一世代拥有、倚靠的武装力量。

石抹继祖起初率沿海军镇守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皇庆元年(1312),他移镇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两州。在和平时期,石抹继祖“驭军严肃而恩意周浃”[40]。他还喜欢和儒士、文人交往。石抹继祖与其先辈不同,没有经历过战争,其最大的军事行动也就是镇压过几次很小规模的农民暴动而已。在查禁私盐的行动中,继祖也能够秉公处理。继祖幼年起即在浙江生活,以前进士史蒙卿为师。“自经、传、子、史,下至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异教外书,靡所不通。”[41]到石抹继祖这一带,石抹氏家族已经完成了从武将到文人的转变。石抹继祖也无意仕宦一途,40岁时,就请求致仕,以其弟振祖代替自己任职。之后,他纵情于台州的山水之间,筑抱膝轩为宴游之所,家事交给诸子,自己一无所闻,自号太平幸民。石抹继祖卒年67岁,著有《抱膝吟咏》若干卷。

石抹继祖的夫人也是蒙古人,为弘吉剌氏。

 

六、           石抹宜孙生平

 

 

石抹宜孙字申之,是石抹继祖的庶长子。“宜孙性警敏,嗜学问,于书务博览,而长于诗歌。尝借嫡弟厚孙荫,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处州。及弟长,即让其职还之,退居台州。”[42]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方国珍发动起义。江浙行省命令石抹宜孙驻守温州。福建起义军进攻处州,宜孙受命平定,升任浙东宣慰副使,驻扎于台州。不久,处州属县的农民发动起义,宜孙又受命征讨,并且修筑处州城。至正十七年(1357),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升任宜孙为行枢密院判官,总管处州。同时,又任命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为行枢密院经历。石抹宜孙与刘基交往密切,关系融洽,两人经常赋诗酬唱,唱和之诗达到97首之多。至今刘基的文集《诚意伯文集》中仍有不少此类诗。刘基还写有一篇《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43]赞颂他。两人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处为郡,山谷联络,盗贼凭据险阻,辄窃发,不易平治。宜孙用基等谋,或捣以兵,或诱以计,未几,皆歼殄无遗类。”[44]不久,石抹宜孙升任同佥行枢密院事,在他镇守处州的同时,其弟石抹厚孙镇守处州北面的婺州。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兵取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逼近婺州,宜孙的母亲住于婺州。他亲自率兵解救,但是被朱元璋所败。不久,升任浙江行省参知政事。1359年,朱元璋攻克处州,石抹宜孙率数十人突围至福建边界,想要组织兵力回救处州。但是人心已散,事不可为了。他感叹道:“处州,吾所守者也。今吾势已穷,无所于往,不如还处州境,死亦为处州鬼耳!”[45]在还至庆元县(今浙江省庆元县)时,被乱兵所杀。“事闻,朝廷赠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越国公,谥忠愍。”[46]

 

 

七、           元代另外一个奚人家族——石抹扎剌儿家族

 

在金末元初,还有另外一个奚族石抹氏家族,这就是曾任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的

石抹谦甫。“石抹公契丹迪剌乣人也。高曾祖不记名字,扎剌儿亡今(原文如此,疑应为金——笔者注)时统领军兵屯驻河州。自甲戌年率众乣军归顺大(原文如此,疑应为太——笔者注)祖皇帝,充右监军。乙亥年,充左监军。月以劳效加光禄大夫、左宣徽使。丁丑年,充行省都元帅。己丑年,换受哈罕皇帝宣命金虎符,充管把兴州、北京、懿州、临潢府、平、滦州、燕京顺天府等路管军万户,庚寅年,病卒。”[47]所谓契丹迪剌乣人,就是辽代的奚迭剌部人,这和石抹也先家族的出身是一样的。扎剌儿是石抹谦甫的父亲,有学者认为这个扎剌儿才是窝阔台汗己丑年设置的汉军三万户之一的萧札剌,而不是原来学者所认为的前文所述的石抹也先之子石抹查剌。[48]这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不再赘述了。

 

原载《东北史地》2011年第6期

 



[1] 《魏书》卷100《契丹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3页

[2] 《金史》卷91《萧怀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3页。

[3]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氏族》,中华书局1959年,第14页。

[4] 《元史》卷152《石抹阿辛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603页。

[5] 《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09页。

[6] 《辽史》卷1《太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页。

[7] 《辽史》卷33《营卫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388页。

[8] 孟广耀:《试论辽朝直辖奚族诸部营——兼论奚人契丹化问题》,《东北地方史研究》1988年第3期。

[9] 葛华廷:《辽奚迭剌部及相关问题浅探》,《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10]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页。

[11]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1页。

[12]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1页。

[13]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1~692页。

[14]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10页。

[15]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1页。

[16]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3页。

[17]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2~3543页。

[18]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2页。

[19]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2页。

[20]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2页。

[21]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3页。

[22]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页。

[23]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3页。

[24]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4页。

[25]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1页。

[26]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1页。

[27]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1页。

[28] 《元史》卷152《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1页。

[29] 《元史》卷119《木华黎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2931页。

[30] 《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2页。

[31]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2页。

[32] (元)胡祗遹:《石抹氏神道碑》,载《胡祗遹集》,魏崇武、周思成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52页。

[33] 《元史》卷152《石抹阿辛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603页。

[34] 《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3页。

[35] 《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3页。

[36]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页。

[37]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页。

[38] (元)许谦:《白云集》卷1《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页。

[39]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3页。

[40]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3页。

[41] (元)黄溍:《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载《黄溍全集》,王頲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3页。

[42] 《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09页。

[43]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六,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8~159页。

[44] 《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0页。

[45] 《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1页。

[46] 《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1页。

[47] 《嘉靖鲁山县志》卷9《石抹公墓志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第44~48页。

[48]  胡小鹏:《窝阔台汗己丑年汉军万户萧札剌考辨——兼论金元之际的汉地七万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