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亮红灯开不了机:为人之道(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22:48
关于[为人之道(四)]的字幕:
  •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们怎么样从日常生活中间做起。《论语》里边可以说有,提出了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 第一个 就是说见义勇为
  • 见义勇为,我们现在是经常讲的。见义勇为它就来源于《论语》上这样一句话。《论语》上是讲的“见义不为 无勇也”。这个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古人注的义者 宜也。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义。见义不为 无勇也,就是见到应该做的事情你不去做,那么你就是无勇。这样一块用正面来表述,就是见义勇为,就是见到应该做的事情你就要勇于去做。
  • 我想见义勇为这个要求,应该说就是一个,可以说是我们要培养那样一种理想人格的一个起点。因为现在人们一般的心目里边,一般的对见义勇为的理解,往往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很高的要求,要勇于和歹徒搏斗,要能够在为难时刻舍己救人。有人掉到水里了,你要能够跳到水里去救人。有发生火灾了,要能够冲进火场 ,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等等。所以把这个见义勇为,都看成一种要舍己救人,要不怕牺牲,这样一种英雄行为。现在我说这是一个起码的一点,是我们一切的一个起点,可以从这做起。这个好象有点矛盾。
  • 那我想说的就是,我现在这样说,我认为现在,我们对见义勇为的那样的理解,并不符合《论语》的当时的原意。而且那样的理解,其实对我们真正去提倡见义勇为也并不有利。因为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它只是说“见义不为 无勇也”。你看到应该做 你不做,是没有勇气 。它并没有要求,要能够不怕牺牲,并没有要求我们要舍己救人。《论语》里边有没有舍己救人。这种要不怕牺牲生命,这样一种要求呢 有的,就讲要杀身成仁 ,还有一个提法叫做见危授命,在危难时刻要能够付出生命。有这个要求 ,但这个要求和见义勇为不是搁在一起的,就和见义不为 无勇也,不是一起讲的。
  • 在《论语》里边是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我们就论语本身来理解,这个见义不为,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现在我们道德教育里边有很大的问题,就很多事情他知道应该怎么做,道理上他懂,但是实际上他做不到。这是道德教育里边,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道德的认知,和道德的实践它不一致。见义不为 无勇也 ,就是针对这样的现象来讲的。你知道的你就要去做,就要勇于去做,就是这么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其实是很简单的。
  • 我在给大学生讲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这样讲。比如说现在我们提倡尊老爱幼,提倡我们在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老弱妇孺要提倡让座,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要求。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知道该做,你就照着去做,这就叫见义勇为。不一定非要是怎么轰轰烈烈,怎么这个付出牺牲,那这就叫见义勇为。
  • 说得再简单一点,你这个包括幼儿园的孩子,你说做人要诚实,做错了一件事情,你自己要能够就是承认,这也是见义勇为。你包括现在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走人行横道线 斑马线,要绿灯你才过,不要随意乱穿马路同。现在很多人看车不看灯,那我说你要按照交通规则,有绿灯你再过 这就叫见义勇为。从道理上大家都知道这个话对,说交通规则要遵守,他为了图方便 他就不做,不做这就叫见义不为。
  • 如果我们这样子理解见义勇为,那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一个第一步,就是大家我们从日常生活里,从每一件事情上可以从这里做起。看起来这个事情是很简单的,但实际上这个意义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所谓见义勇为,就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或者形成这样的习惯,就是说 凡是应该做的我就做,拿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作为我们行动的一个指导的原则。
  • 第二个层次 就叫做见利思义。
  • 就是见到在物质利益的面前,物质利益的取舍面前 ,也要把这个义,把这个应该不应该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个义的要求,应该取的就取,不应该取的不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不取不义之财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 这个要求,比见义勇为就要求更高一些。因为这个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的问题,对人来讲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来说,任何一个人他不能离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他要生存 他就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他生存的基础 生活的基础 。而且人也总是希望能够取得更多的物质的利益,这个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总是希望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这个对人来讲,对一个人来讲是一个很,回避不了很大的一个问题。这个比起就是说,在公交车上让个座,犯了个错误就要承认,这个当然就比较,因为他有个切身利害关系,对一个人就更,在一个人的考虑中就更重了。
  •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面,《论语》里边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明白 也非常重要。就是它提出见利思义这个原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意思就是说,富贵是人所想要的,但是“不以其道”,不按照正道来得到,那就“不处”,就不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人人都不愿意贫贱,“所恶”就是厌恶了,“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他说给你有一个机会 ,你可以摆脱贫贱,但是这个摆脱贫贱的办法是一个邪门歪道,不按照正道,说你有机会可以摆脱这个贫贱,他也不去。我宁可不去掉这个贫贱,就是你对物质利益的取得,富贵的取得和对贫贱的摆脱,都要按照义的要求,义的标准来做。符合正道的,那么这个富贵不管是多少,你都可以要。
  • 孟子还讲过这个话,就是说尧把整个天下交给了舜 ,你也可以接受下来,因为它符合正道。但是如果是不合正道的,那你就是一碗饭你都不能接受,一分钱你都不能接受。同样你要摆脱贫困也是这样子,要摆脱贫困 如果是符合正道,你完全可以去。
  •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要提倡贫困,反对你去追求物质利益,因为这话它首先肯定了这一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是人之常情。在这一点上,你看《论语》也好,《孟子》(也好),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并没有说。首先承认这是个前提,问题在于你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你去取得财富,你去摆脱你的贫困。所以如果不符合正道,那我宁可我不要这个。人家把财富放在你面前,我宁可不要。人家给你一个摆脱贫贱的机会,我也宁可不要。所谓“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 这里边这个原则,实际上也是一个,这里遵循的原则和见义勇为,见义不为 无勇也,原则是一个。就是这个取舍是以应该不应该,以义作为一个标准。见义不为 无勇也,是每一件小事情,都是以应该不应该作为标志。那物质利益,在富贵的取得和贫贱的摆脱,也是以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标准。当然在利益问题上,你要做到这一点,比较更难一些。所以这是一个第二层次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和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原则是一个。你要第一个层次上,你能够养成一个以应该不应该,作为你行动的准则 ,你在面对物质利益的时候,你就比较容易做到见利思义。这是第二个层次。
  • 第三个层次叫见危授命 杀身成仁。
  • 必要的时候你能够付出你的生命来成全这个仁道。那么这里边这个原则呢,还是这个原则。就是说即使在生死关头,你这种取舍,你是求生,还是你能够不畏死,能够舍身。原则在是用这个义,以义作为一个(标准),就是生死的抉择是以义作为唯一的一个标准。
  • 我们可以看这三个层次,一步比一步 ,它是由低到高的这个要求。见义勇为,应该说比较容易做到。在物质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坚持你的这个原则,这就比较难了。刚才我们说,很多人就在这个面前,他没有能够坚持。到了生死关头,这个问题就更难了。所以他是不同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 。但是在三个层次中间所要求的,你那样的一个价值的理念,价值的原则是一个 是同样的。就是说你在任何时期,你要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把精神生命放在第一位。用精神生命 用道义,来指导你对物质生命的追求,而不是为了你物质生命的追求,来一切的服从于物质生命的追求,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
  • 所以我们看,这里就说《论语》里边,它给出了一个基本的,一种价值的追求的一个原则 ,给出了一个最高的标准“仁以为己任、天下为己任、修己以安百姓”。一个最高的标准。同时它也给出了一个,你如何从日常生活里边,把这样最高的这种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间,从见义勇为这个地方开始,一步一步地来提高你自己,最后达到那个高的标准 。就从见义勇为 到见利思义,到能够见危授命 杀身成仁。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来把握这个东西。我们既有一个高的理想追求,也知道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间,我们从哪里做起。
  • 我想我们现在要读《论语》,要讲什么样的文化呢?不能只讲最高的那个东西,而要把它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间。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做,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最后来通过日常的长期的积累,最后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 我们今天就先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