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狼群豆瓣:GDP时代官员的“政绩焦虑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5:54:48

  年关将至,正是各级官员焦虑之时,此刻,他们要面临一年一度的政绩考核。

  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官员考核不同的时代内容。而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里,经济指标,或者更通俗地说,GDP,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衡量官员执政水平的重要标杆。尤其在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GDP在考核中的权重更为突出,这个数字的大小事关政绩好坏、仕途起落,从而也让官员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1三亚“对撒尿上心却对喝水冷心”

  因政府扶贫为农户家建厕所,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梅村每户至少有两间厕所。然而三年前村里安装的自来水管至今还没通上水。村民认为政府应该优先解决些实际问题。据了解,三亚市计划投资近亿元改建全市13409座农村厕所,每座厕所造价7100元。

  诚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是民生问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不是小问题,均可成为扶贫对象。政府扶贫建厕所本无可厚非,但是农户不缺厕所,缺的是自来水!假如农户连饮水都困难,拥有那么多厕所有何用?没水喝“内急”次数必将减少,这么多厕所岂不成了摆设?是当地政府没有搞懂扶贫的概念还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村民真正需要什么?

  众所周知,水乃生命之源,修建引水工程、让村民饮上放心自来水实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好的扶贫项目!政府应该切实关心并认真解决好这个民心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当地政府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为什么舍本逐末重复建修建闲置的厕所呢?概因当地政府畸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些官员体内可能有一种饥渴难耐的政绩冲动,在“久旱逢甘霖”后“饥不择食”,“政绩膨胀”催生出一大批“形象厕所”!

  我们不妨为其诊断一番:3年前就已经给农户安装自来水管了,这些政绩属于过去式,至于通没通水无关紧要,如现在再投资,实属“浪费”不算政绩,而统一修厕所不仅是一项新政绩而且“红瓦白砖”最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了!这么简单的算术题,当地政府自然迎刃而解了!

  “对撒尿上心却对喝水冷心”是政绩饥渴症的典型症状!当地政府不是谋划改善民生而是肆意挥霍纳税人的血汗钱大搞形象工程,捞取政治资本,这种政绩饥渴症必将老百姓的利益推入“饥渴的枯井”之中!不可怕吗?

2瑞昌龙虾节为政绩“造势”却“肇事”

  江西瑞昌市,一个紧临长江、隔鄱阳湖上百里、只有13.8万人的小城,不产“鄱阳湖龙虾”,却耗资600余万元大张旗鼓地办起了“首届鄱阳湖龙虾节”,结果想“造势”却“肇事”,200多人参加“万人龙虾宴”导致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百姓怨声载道。

  如果一个地方拥有丰富的龙虾资源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对举办相关节庆的健康、安全保障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举办龙虾节为地方展示形象、招商引资“造势”,倒情有可原。

  但是瑞昌作为一个隔鄱阳湖上百里、并不产“鄱阳湖龙虾”的小城,脱离当地资源实际与经济实力,耗资600余万元大张旗鼓举办“首届鄱阳湖龙虾节”,向下属单位与企业摊派门票,还造成200多人因吃龙虾导致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百姓怨声载道。如此拍脑袋生硬“造节”,造成了政绩包袱,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应该承认,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刺激消费需求,提供利税支持,官员需要节庆噱头吸引眼球、制造政绩。但是政府“造节”不能脱离现实,不能突破权力边界。政府的职责是依法行政,政府应该保持基本的权力理性,不能把“造节”变成“造劫”,“造势”变成“肇事”。

  据了解,瑞昌市在协调、组织这场龙虾节中是“主角”,调动了多个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政府动用权力全向下属单位与企业摊派了不少高价门票,挤占了公用经费,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一场隆重举行的龙虾节“狼狈收场”,想要为龙虾“造势”结果肇了一场事,老百姓参加一个“节”遭遇了一场“劫”。龙虾节浪费纳税人的钱,还放倒了200多人,称之为闹剧可谓恰如其分。但是,政府破坏正常的权力秩序与社会秩序,不切实际举办“龙虾节”,除了花掉白花花的银子,牺牲民众健康以外,对当地民生与经济发展能带来多少好处?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一个小城市承办这样大规模的龙虾节,期望通过一个会、一个节将一个产业吹大,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些地方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饥渴症”。

3仕途之下,安康贫困县的GDP枷锁

  每到年末,陕西省岚皋县(国家级贫困县)考核办主任吴应政就下意识地开始焦虑。

  吴应政的工作,说通俗点,就是负责排名:一个是本县在市里的排名,另一个是本县下辖各乡镇及部门在县里的排名。前10个月,岚皋在安康市的排名不尽人意。

  11月25日,岚皋县召开考核推进大会。县长周康成说,目前各项数据的落实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各部门尤其是排名靠后的部门,要抓住有效时间,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进入年末,各级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渐入尾声,中国的官员群体开始表现出一种集体焦虑。在岚皋这个没有多少发展资源的山区小县,这种情绪表现得尤为明显。

  截至10月底的一份调查显示,岚皋县各项指标的完成可谓中规中矩,但有几项指标还是不够给力,其中就有一个分值大户:GDP。

  在考核标准中,GDP又被细分为总量和增幅两个指标,各占3分。对岚皋县而言,GDP原本是一个有望加分的项目。去年,该县的GDP总量和增幅均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安康市的考核中总共获得了18.13分的加分,全市排名第一。

  而今年,安康市给岚皋县下达的GDP总量的指标是19亿元,比去年多出了3.2亿元,增幅是20%强。截至9月底,岚皋县完成了12.55亿元,一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而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

  据了解,考核排在末位的单位,领导班子要写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连续排在末位的单位,对领导班子进行适当调整,在岚皋被称为“摘官帽”。

4GDP涨了,幸福呢?

  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均对GDP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九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

  “GDP呈两位数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始终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认为,人民收入不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是民生问题之中很要害的环节。

  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通货膨胀,购买力严重下降,居民收入实际为“负增长”。

  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稳定,需要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但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发现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阶层和特殊的利益集团手里面。”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指出。

  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人民幸福感的减少,看似是一个现象,其实说明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城市,43.6%的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居无定所;占中国70%人口的农民,其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业发展的制约条件越来越多;各个地方出现的GDP增长,能否经得起这些群体的检验?”彭真怀质疑。

  而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不能全怪地方干部,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李兴山分析说,当前,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上存在的“唯GDP主义”,是导致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不太重视环境保护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乏科学的政绩观,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彭真怀认为,很多年来,衡量干部的工作一直靠数据说话,有时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数字增长,也被当作了任用提拔干部的依据。

5向“GDP唯一”说再见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一直以来,各地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始终将GDP摆在了第一位。考核GDP也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与官员晋升直接挂钩。这些都突出的表现在,同一地区的官员为了争抢GDP,不惜通过招商引资,并且在招商引资上又不惜拼政策、拼地价,为的不过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招商项目。这些无疑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GDP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彰显政绩的有利教材,更是决定官员未来命运的垫脚石。

  然而,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盲目追求GDP的执政观念,导致了一些官员为了在年终考核中拿到较高的政绩分,不惜劳民伤财的大搞政绩工程,最后这些也都沦落为空架子、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在招商引资中,引入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业型企业,可谓是“捡到篮子都是菜”,最终GDP确实上升了,但这样的GDP却是拿污染环境的代价换来的。

  当然了,对于官员不考核不行,但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应当更为科学、理性。减少失业率、提升居民收入无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官员的执政之本,而非一味的大搞政绩工程为自己谋福利。

6附:“政绩饥渴症”的临床表现

  每年到了各地晒“成绩单”的时候了。一些地方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纷纷新鲜“出炉”。

  在一些领导干部患上“政绩饥渴症”后,为博上级领导、部门的眼球,捉摸着搞一些见效快的突击工程,以积累政绩。

  1、 “形象脸面式”政绩观。

  追求此类政绩观的干部,以“胭脂要擦在脸上”为原则,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树形象工程--为吸引上级领导的眼球,博取关键领导的好评,今天建公园,明天建商场,后天修高标准外环路,哪里引人注目,就在哪里开刀,而对事关当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涉及老百姓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的事却无所用心,甚至置之不理。

  2、“立竿见影式”政绩观。

  搞短期行为,谋眼前利益。为了在任期内早出和快出政绩,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不问财力民力负债搞建设,甚至不惜以糟蹋资源、污染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一任出政绩,几任背包袱”,犹如群众形容的,“显绩”似昙花,“潜绩”成“潜祸”。这种政绩观,只重当前、不重长远,把发展的“好”和“快”对立起来,实在是危害不浅。

  3、“指标崇拜式”政绩观。

  把“政绩”简单理解为各类经济指标的增长,特别是GDP、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把GDP视为“指挥棒”,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只求快,不求稳;只求外在,不求内涵,忽略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忽略农村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忽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概念炒作式”政绩观。

  有的领导干部一味求新,专门精于概念炒作,今天这个“城”,明天那个“湾”,号称“提升品位”,变来变去却无实质性进展。持这种政绩观的干部,实际上是把“无过便是功”奉为法则,玩“概念”,不动真格,不愿承担风险,不愿付出辛苦,不把工作落实到实际中去,而是“落实”到纸上、“落实”到嘴上。

  5、“包装宣传式”政绩观。

  有些领导干部对“名”和“利”十分看重, “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善于“包装”自己的政绩,追求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刊有文字,哪怕有一丁点成绩,就大宣传大造势,狂吹“喇叭”,生怕上级听不到,却独独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