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毒蛇武器盒:周南泉口授玉器鉴别六大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05:02
      采访手记:周南泉是我国著名玉器鉴定家,从事玉器研究数十年,并一直致力于将玉器研究这一自古就“玄之又玄”的知识系统化。多年来,他经手的玉器超过十万余件。这些玉器中,除北京故宫及各地博物馆文物商店所藏之外,还包括私人收藏的大量传世物品及近年出土物,是一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玉器大家。多年来他一直研读大量古文献,查阅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出了一套系统的玉器鉴定方法。周老品格谦卑真诚,他研究玉器时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令吾辈钦佩不已。
笔者根据这次访谈,整理归纳出周老鉴别玉器的六大要素,以飨读者。
  时间:
2003年12月13日下午
  地点:
北京周南泉住宅
  1964年,周南泉从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了国家对外文委工作,1969年到“五七”干校,1972年被分配故宫博物院工作至今。
  进入故宫后,周南泉被安排到了古器物部研究玉器。他说:“故宫过去的一些老专家,很多都是旧时古董商的学徒,依靠的是在收文物时的实践经验,包括耿宝昌、刘九庵等专家也是这样的情况。”过去,学习讲究是靠师傅言传身教。当时的故宫院长吴仲超安排周南泉跟年近七十的玉器专家乔友声学习。乔老带周南泉一同整理故宫藏的近4万件玉器,并到全国各地物商店收购玉器,同时也考察地方博物馆的藏品和各地考古新发掘的出土物。他回忆说:“这段时期乔老一直对我进行不定期的‘口授’教育。乔老于70年代末逝世,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他说,由于当时古玩知识基本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当时在学习上难免受到限制,知识很难系统化。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周南泉开始着手对玉器的系统研究。他说:“我一直到今天仍在研究当中,只能说是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吧。”

玉器鉴别要素之一
从玉料材质去判断

清代“和合二仙”纹玉器残件。用和田白玉镂空加砣线制作


这一点可以分五个方面的内容。
 (1)要温润,不粗砺,且半透明;
 (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时期由于制玉工具的不同,对玉器的硬度规定也不同,因为玉器还有一个通俗的定义——“刻不动的石头”。所以可以这样说,依据这个定义,“玉雕”这个词都是不准确的,能“雕”的则是石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蛇纹石,(如辽宁一带的岫岩玉硬度为4.5左右,)曾经作为原始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随着汉代铁制工具的诞生,对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种来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玉种。
 (3)比重需要达到3-3.5,感觉坠手。
 (4)作为玉,颜色只能有五种,分别是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墨色等,颜色越纯越好。那些透明的、蓝色的、红色的等等都不能称为玉,即使比重够了、硬度够高也不是玉。
 (5)玉器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矿石。从战国开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历史,到了今天,经常用价格低廉的国外近似和田玉料(产地俄罗斯、南韩、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
 上述的五个条件是判断是否是古玉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比如印章所用的田黄,由于硬度不够,尽管很珍贵,但是也不能称为玉。另外,辨伪时我们应该注意不同时代采用不同材料、不同产地的玉材,比如用蛇纹石做的唐玉或是用和田玉做的红山玉器其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

红山龙头神器仿品 利用索纹石仿制,其沁色为人造,且也为直径相同的垂直孔,用大镜观察其表面有砂轮磨痕-细、直且平行的细线条


玉器鉴别要素之二
从玉器的颜色去辨伪
玉器颜色形成一般来说有四个原因:
 (1)玉器自身的颜色(前面提到过的五种颜色)。
 (2)由于地质运动,玉石从山上滚到河里,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经过滚动剩下的仔玉的玉质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仑山对玉温润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长期浸泡。乾隆时就喜欢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来做大器)。除了乾隆时期,历史上,汉代也故意选择保留一部分皮色来证明是仔玉,其后的辽宋夏金元都选择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现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则有可能是仿的。
 (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蚀的颜色,称为“沁色”。以和田玉为例,自然的绺纹(玉中间的杂质裂缝,属于材料的毛病)和刻玉时刻坏(或使用中损坏)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变色。
 (4)人为原因造成的颜色。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原始社会个别墓葬采用火烧的仪式(也有自然火灾的情况),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这样的情况。另一类是人为通过蒸、炸、煮、烤、涝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据文献记载,甚至有将新玉塞进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几年,用血长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来仿“血玉”的情况。今天还有人采用涂胶后经微波炉低温慢烤的方式来仿制。人为做旧是可以辨别的,一般颜色都比较浓,容易掉色。比如通过水碱、硫酸等煮过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点,用烤、煮的方式则会出现非自然裂纹。

红山玉猪龙真品(尾残)。其表面用放大镜观察其砂磨后的擦痕为粗细不等,较模糊,无规则的线条,并有极小的虫蛀。其喇叭孔特征(见局部放大)很明显,为典型器

玉器鉴别要素之三
从工艺痕迹去断代

 人们往往用金属、金刚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将玉器穿孔、镂雕,在古代还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线条往往留下历史上制作的痕迹。比如孔,春秋战国以前由于转孔工具较软,所以往往是进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时代越早喇叭孔越明显,这一点,现代仿的与原始工艺的痕迹(效果)是不一样的。战国以后的玉器一般只见直径相同的垂直孔。至于线条,良渚玉器上面的线条往往是用硬物刮出来的,比较细,沟底有小道;而红山玉器的线条很可能是用牛筋带砂去蹭,线条比较粗;夏朝开始,人们采用金属砣子去磨,线条沟底平滑有弧度,两端细、浅,中段粗、深,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长线条并不直,中间有用砣衔接的痕迹。这也是鉴别的要点。
 上述的工艺特点是今天采用激光打孔、电动工具、尖刀刻线等方式模仿不出来的。

清乾隆 和田青玉鸳鸯卧莲式洗。其中鸳鸯部分留有皮色,为仔

玉器鉴别要素之四
通过玉器的造型去断代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风格,往往我们可以从一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去判定其年代。不论是青铜器、瓷器、木器还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

明 和田青玉 “长宜子孙”铭文执壶 壶身腹部绺纹留有沁色


玉器鉴别六大要素之五
通过玉器的纹饰去断代

 玉器上面的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以及文字等内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尤其以人物纹饰最为复杂,涉及到人物的面孔、发型、服饰、体态等多方面细节特征。对于“光素无纹”的玉器(比如手镯),鉴别起来很有难度。如果说无款的瓷器还可以通过窑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鉴别素玉则有更多的困难,只能从浸蚀程度的深浅和材料去初步判断其年代。

元和田白玉 狮纹剑纹 底部绺处有沁色 耳上部刻坏处(右上,细微)也有沁色

玉器鉴别要素之六
根据综合资料去分析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要求,还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综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去补充自己在玉器鉴别上的认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如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一点点地去接近中心并最终获得真理。一件玉器的最终鉴别,也只有材料、颜色、工艺、造型、纹饰这五个方面的要点统一后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综合的理论和知识。 采访者后记:前三要素是鉴别玉器的关键;四和五两要素所涉及的造型、纹饰,因为相对容易摹仿,一般只作为鉴别的辅助依据,鉴别时要注意观察造型纹饰之间风格是否统一,是否自然。第六要素则需要玉器藏家自身具备长期的积累和修养,因而这是鉴别玉器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