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 epub:休闲让城市更有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6:14

休闲让城市更有味道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休闲一词已逐渐深入人心。曾有专家预言:“树立休闲概念,明确休闲产业,是2000年中国旅游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所蕴含的意义,也许再过若干年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到。”2005年12月10日,在北京城市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京港城市旅游休闲与人文奥运研讨会”上,城市旅游休闲成为热门主题。

  休闲与旅游,携手同行的“姊妹花”

  对于什么是“休闲”、休闲与旅游的关系,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王婉飞博士认为:“休闲是指个体为了缓解来自外部环境压力,通过从事自己喜欢的并自认为有价值的休息、消遣或娱乐等活动来达到自我放松愉悦的目的。我还赞同瑞典哲学家皮普尔(JosefPieper)的论断,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即人们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的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而进行的活动。休闲是一个大概念,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达了自己对休闲与旅游的关系的理解:不仅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有着许多共同的内容,而且人类的休闲使得人类的旅游(尤其是大众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人类的旅游的多样化又为人类的休闲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但是,如果说“休闲里面就涵盖了全部的旅游活动”或者“旅游里面就涵盖了全部的休闲活动”,显然也是不对的。

  他做了这样的描述:“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形象化的表达,那么可以把旅游活动涵盖的内容视作一个圆圈,把休闲活动涵盖的内容视作另一个圆圈,这两个圆圈是相交的,相交的共有部分(即中间的梭形部分)既是休闲里面的异地休闲,同时也是旅游里面的个人体验类旅游。在这里,异地休闲就是旅游,个人体验类旅游就是休闲。而它们的非共有部分,一是休闲圆圈里剩下的大月牙形的那部分,那应该是居民的本地休闲(本地休闲没有离开常住地,不是旅游);二是旅游圆圈里剩下的大月牙形的那部分,那应该是交流类旅游(交流类旅游,如商务公务旅游,或者会展旅游等,都与个人是否闲暇无关,因此应该不归属于休闲)。”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主任夏雨生认为:旅游和休闲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表达了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休闲研究的兴起,其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在促进人类自省,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快乐、自由、富有创造力和具有追求真、善、美能力的人。

  休闲与旅游,就像并肩携手的“姊妹花”,它们的共同发展,将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休闲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黄陈碧苑博士因出国未能出席大会,她为大会发来书面发言,其中谈到内地已进入“普遍有闲”的时代,人的休闲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香港城市大学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研究这一问题。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讲师、康乐及旅游副学士课程主任廖卢慧贞女士在演讲中介绍了香港休闲及旅游业发展和人才培训方面的情况,她认为,由于休闲旅游正在升温,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预计各政策制定者及商业机构会投放更多精力用于培训人才,以配合行业发展。

  有学者认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休闲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充分享受“3S”———阳光、沙滩、海洋。如德国,人们最喜欢海滨度假;康体运动休闲。如美国人喜欢高尔夫球、钓鱼、网球、马术、攀岩、帆船等户外活动;文化娱乐休闲。如美国的迪斯尼主题公园和好莱坞、法国巴黎的“红磨坊”、意大利的歌剧、维也纳的音乐剧;休闲购物等。我国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城市郊区与乡村休闲。如杭州梅家坞是以品茶、购茶、赏茶为特色的茶文化休闲消费区,吸引了大批本地、周边乃至海外的客人,每年可接待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已自然形成一个休闲度假中心;休闲餐饮;休闲购物;节庆事件休闲等。

  王婉飞向与会者介绍了她对国内外休闲市场的研究成果。他们2003-2004年共发放1600份问卷对我国休闲度假消费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海滨度假地是最受欢迎的,有86.5%的人表示愿意去海滨度假;温泉度假地、山区度假地、游船度假地也都比较受欢迎,对这些地方感兴趣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7.2%、63.8%、58.3%。有37.3%表示愿意去主题公园度假。

  她认为,我国的休闲与旅游度假业将会向以下方向发展:自驾车旅游、海滨度假旅游、都市城郊旅游与乡村旅游、节庆赛事旅游、分时度假等。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休闲与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对策应包括:网络化。如通过交换网络实现消费者分时度假需求;国际化。硬件和软件与国际市场接轨;个性化。通过市场细分,提供供求相符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品牌化。通过品牌培育市场,培养忠诚顾客;人性化。设计符合人性化需求的产品,为消费者营造具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间,包括休闲城市环境的营造,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和感悟休闲所带来的愉悦放松。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与行业管理,是我们亟须学习的国外的成功经验。

  刘德谦指出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发展的滞后性,对已经或者即将出现的需求缺乏认识;二是盲目性,对有关产业的发展视而不见,或者不做研究,对休闲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缺乏准备,更缺乏地方发展休闲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三是缺乏深入研究,或者也在规划,但是规划时却忽视了资源和市场之间的特殊性联系,从而掉进了产品雷同化的十分糟糕的“趋同性”陷阱。目前,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一、二类问题比较突出;在大城市,却是第三类问题比较严重。

  休闲,让城市生活更有味道

  伴随着高度物质文明的产生,人类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舒适,但人们发现,财富的急剧增加并没有相应地增加人的幸福感。如在美国,2000年的人均收入比1960年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反而下降了10%。在欧洲,患忧郁症的人同财富一样在急剧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是社会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的能力与幸福的尺度,使人性遭遗弃,人类已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

  人的休闲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的新源泉。美国学者说过,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休闲,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付给休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休闲。城市运行系统必须为此做出调整,为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与专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旅游业界专家魏小安曾表示:“休闲不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人文要求,进一步是人权要求。”那么我们的城市如何面对这种人文要求呢?北京城市学院旅游专业副教授黄海燕以北京为例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认为北京已进入‘休闲时代’。虽然从闲暇时间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标志性的指标来看,北京达到了休闲理论公认的最低标准,但从如何用“闲”,即以何种方法休闲、市民总体素质、市民可支配收入等几方面看,休闲质量还较低,我们认为北京离真正意义的‘休闲时代’还有很大距离。”她说。

  针对北京市民休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休闲内容不丰富、休闲方式层次较低、缺乏健康休闲意识———室内休闲多于户外休闲、“弱势群体”生存质量低,没有真正意义的休闲等,黄海燕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引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树立首善之区形象;发掘“老北京”的特色文化,丰富休闲产品;关注“弱势群体”的休闲,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具体包括加强休闲研究,推进休闲教育,在高校增设休闲教育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政府重视,加大对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文化娱乐行业的规范管理;设专门机构统领休闲;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设计产品等。“休”是人倚树的状态,“闲”是门内有树的场景或是门中望月的场景,从节日旅游的疲于奔命上升到逍遥休闲的人生境界,休闲将全面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使城市生活更有味道。(本报记者 张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