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盟集团:[原创]张磊案之犯罪心理学推演-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3:25
 张磊案之犯罪心理学推演


1犯罪心理

人天然地具备某种欲望,并在潜意识产生需求冲动。异常需求冲动是一种潜在的犯罪心理,当这种心理从潜在走向现实,就会引导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心理演变规律,并在危机来临之前将其化解。

犯罪者和普通人一样,都生活在时代和环境中,心理受相同的行为机制作用;不同的是,由于人格结构、精神状态、需求和情景等的不同,犯罪者的心理促生了犯罪行为,而普通人的心理则继续潜伏于思维深处,等待诱发。

下面以张磊为样本,分析普通人的心理是如何演变为犯罪心理的。



2 基本前提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1977年出生的张磊是工人子弟,18岁职专毕业(95年),20岁进入基层公安系统(97年),26岁调任另一派出所任副所长(03年),31岁调任另一派出所任副所长(08年)。迄今受过6次荣誉(均为2001年前),案发时33岁。

从简历可知,张磊的个人生活总体是一帆风顺的。今天的大学生都在为工作而苦恼,而他一个职专生却能担任派出所副所长,这是很令人羡慕的。

有人因此得出了他“优秀”的结论,但是简历却更表明这种“优秀”在7年前早已过去。因为“优秀”的张磊在工作 6年后升任副所长,而再隔6年之后却调任只有三个人的派出所任副所长。

早期的生活一帆风顺,事业起步如日中天。事业第一个6年获得了职业生涯的全部荣誉。第二个6年,他的事业不仅反退,且落差甚大。从普通人的心理,这必然导致欲望的不满足。这种欲望的不满足,受理性控制,决定了心理挫折感和平衡度。

犯罪心理学上有一个“少数集团”的概念,它的内涵是:社会发展会分化出多个集团,健全的人格应在多数集团中形成;在少数集团里成长起来的人,思维相对具备封闭性,缺乏责任感;表现出对强力的服从和崇拜,对弱者的欺负;这些特征大都具备发展到犯罪心理的倾向。

张磊事实上成长于一个“少数集团”,他的经历更多限于家庭和基层警所的环境,家庭环境造就了他的优越,并在工作初期给他实质性帮助,使工作最初的6年事业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氛围下,基层警所颐气指使唯我独尊的工作作风必然加剧天然的优越感和对强力的崇拜。氛围的单纯造就了人格缺失,这是张磊犯罪心理演化的前提。

在张磊看来,也许他早期的的“优秀”和迅速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这种“优秀”和“天经地义”在第二个6年受到了强烈的外部障碍,职专的教育素质显然不能提供正确的认识。这是犯罪人格形成的原始基础。



3犯罪心理

犯罪的人格包括本能,自我,超自我。现实生活中,自我能有效地维持平衡,从而抑制犯罪心理。但外来刺激会改变这种平衡。犯罪人格与环境是动态的结合才促使犯罪心理的演变;对环境的认知是对犯罪人格刺激的信号;
就张磊而言,养尊处优和过份顺利的人生道路,不高的教育程度,抑制了张磊理性的发展。而且,现实中他的事业发展缺乏过去、现实、将来的必然联系,他的理性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前后6年相差如此之大。
缺乏理性批判力、控制力,必然孤立地分化现在,容易为现在所左右;一旦外来刺激滋生异常冲动,理性难以抑制。

精神障碍
在事业不同阶段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和分化,他的理性又无法能进行合理的批判和反省,这必然引起某种精神障碍。

冲突反应
欲望不能满足,理性无法解释,内心深处受到压抑,自我无力维持现实的平衡;只能把行动指向外部,达到心理平衡。
指向外部的行动,对象包括对自我的自虐行为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当行动对象在自我与他人的冲突徘徊,内心就会处于极度不安或焦虑中。张磊 “脾气不大好”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完善的警察监管机制或许会进行心理干预,在枪击案发生前化解危机,但是没有这种机制,所以张磊只能靠自我干预维持平衡。

心理防御
为了消除心理冲突引起的不安,潜意识领域各种因素会被无意识地调动起来,以维持心理平衡;心理自我为了维持对潜意识的控制,必须伪装出强大的常态,这样就形成防御机制。一旦该机制被打破,就会过度地表现出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被认为是心理上的犯罪行为。

对于张磊而言,他的心理自我必须保持 “优秀”的“天经地义”和现实的“不优秀”、“6年原地踏步”之间的平衡;这时,“少数集团”的特征再次出现,类的本能开始显现,即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强力的服从和崇拜,对弱者的欺负;如果按这心理推演,完全可以推测他在这6年中对弱者的态度是多么的凶狠和残忍。这是犯罪心理已然形成,只是缺乏犯罪情景。



4 犯罪行动

  犯罪心理演化为自我心理状态后,理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攻击可能性。发动攻击的心理强度与精神挫折强度成正比。

攻击可能性
张磊在过去6年的心理不平衡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幸感,而他的“少数集团”特质加剧了在强力面前的屈辱感,这种屈辱必然表现为对弱势面前更凶残的攻击。这是犯罪心理的补偿机制。

犯罪情景
在犯罪心理的攻击可能性具备后,犯罪心理已经具备演变为现实的犯罪行为的全部要素,只缺少犯罪情景。犯罪情景包括行动标准和行动心理。

行动标准包括两个:所在集团的行动标准和所在国家的管制标准;
一般来说,这两个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如果管制的严厉足够强大,足以抑制犯罪心理,犯罪行动就会退缩,加剧精神冲突,并进一步集聚攻击的心理强度。如果管制的标准相差过大,依据较低的标准受到惩罚的强度低,那么攻击的现实性将大大提高。

国家管制的故意杀人处罚标准和警察内部的袭警标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处罚,依据袭警受到的惩罚要低的多;经验证明持枪杀人更多的是以袭警出罪,这使张磊的行动标准大大降低。当两个农民出现在张磊面前时,他们并不知道对方已在心理上完成了全部犯罪心理演化,具备高度攻击现实性。面对持枪的张磊,他们的一只脚已踏入鬼门关,任何的刺激足以引发攻击。

   行动心理在是犯罪学领域的犯意冲动;对张磊来说,犯罪心理的基础是多年来强烈的“屈辱和不幸感”,外部任何对其强力的不尊或挑战都被认为是敌意,从而引发攻击行动。当两个无辜的农民在“优秀”的张磊面前竟然没有毕恭毕敬时,他们注定难逃厄运。
从张磊声嘶力竭地“跪下”和残忍的枪击太阳穴和连续枪击中,可以想象那一刻他是多么的疯狂,他的快感是多么强烈。


6年了,“优秀”的张磊终于以两个无辜的生命和令人发指的行动再次证明了他的“优秀”。
6年失落碓聚的强烈的“屈辱和不幸感”,在那一瞬间得到了全部的释放;好痛快!……


5犯罪心理学的结论
杀人这一古老的自然犯罪,贯穿了各个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内容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变化。
杀人最古老的形式是在饥饿状态下获取食物,后发展到攫取财物,近代发展到快乐杀人,享受一种残忍的快感。而现代,为自我实现而追求无代价的杀人则是时代的鲜明特征。
如果国家没有严厉的持枪管制标准,持枪犯罪的行动标准将大大降低;如果张磊不绳之以法,那么,持枪犯罪的行动标准将进一步下降;每一个人都面临这种屠杀。

珍惜生命,远离持枪者。这不是价值观,是犯罪心理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