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缩减符文怎么配:我用图片文字带你游都江堰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53:51

我用图片文字带你游都江堰吧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据说,都江堰的建成,使得历史上首次有了“水利”这个概念。表面上看,都江堰其实没多大意思,而且也不大,但是想想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科学价值,还是觉得值得再次一游的。售票口有很多接散客的导游,有的一群人请一个,有的两三个人请一个,价格不详,导游全副武装,有那种扩音器的,个人觉得有点搞笑,高科技不算高科技的,声音也变得有点离谱。从离堆公园进去,一路上边走边拍照,看到围了一群人的地方,就知道是有文化意义的景点,导游在介绍,一群人在会神的听。我也在旁边听,这个是免费的,呵呵。但是不用为了听免费的解说故意跟上导游的脚步,听完一段继续玩自己的,到看到另一堆人的时候,再去听另一个导游解说,就这样,不花一份钱听完了整个都江堰的解说词,谁让请导游的人那么多呢,络绎不绝,随时参加。哈哈~虽然几乎每个景点都有立牌的解说词,但是仅通过文字的了解是不够完整的,听听导游的解说,会觉得形象而生动,还是很有收获的。上一次去都江堰,大概是2000年左右,貌似我还没有上高中,门票60这次是因为出差顺道过去的,门票见长,90/人,不过我有学生证,哈哈,45RMB搞定~最近我的学生证为我省了不少钱啊~从离堆公园进去就开始收费,然后有电动车可以坐到前面去看鱼嘴,以前都是走路过去的,现在也可以,不过懒了,车费往返15/人 

↓离堆的右边就是离堆公园了,左边的位置是叫宝瓶口,宝瓶口两侧的玉垒山原来是合在一起的。当年李冰在不能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为了打开“宝瓶口”,用了热胀冷缩的手法,在岩石上放木材用火烧,烧烫之后再用冷水冲,如此反复,热胀冷缩,一张一缩岩石裂开,然后……终于有了今天的宝瓶口,它如同一个控制了内江水流入成都平原量的咽喉,其间只留出的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真是巧夺天空,现如今就算是人工修筑的堤坝,也不见得有这么不破坏生态而影响久远的功效。身为成都人,最要感谢的就是宝瓶口的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飞沙堰飞沙堰建在宝瓶口之北。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悬移质和推移质大部分排入外江,但仍有大量悬移质和推移质进入内江。内江流量达每秒380立方米时飞沙堰开始翻水。飞沙堰分流比大于20%时开始飞沙。当内江流量超过每秒1000立方米时,飞沙堰分流比超过40%以上,分沙比可达75%左右。洪水越大,飞沙堰的分流比越高,排沙效果越显著。经飞沙堰二次排沙后,进入宝瓶口的推移质仅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这些数据是我从网上找的,我只能说,李冰太有才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横垮河面,对面就是著名的二王庙。之前因为地震原因损坏不小,但听说前不久又因失火损坏再次重修,想想觉得有点可惜。 ↓这就是著名的“鱼嘴”,为了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下面有图证)鱼嘴有分水分沙的功能,这边有个口诀叫“四六分水,二八分沙”,至于解释嘛,我也没有听得特别清楚,好像是鱼嘴前面的两块方形的东西起的作用,远远的能看到湍急的江水撞击迂回的流向,至于原理嘛,大概是离心力分沙之类的,具体的说词我是记不清了,只见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各司其职,不见堤坝却以使这奔腾湍急的江水分道扬镳,各赴前程,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总之,游完整个工程之后我觉得无比震撼,科学的布局,几千年深远的影响,真是宏伟!   二王庙是纪念李冰父子所建,但是里面我又看到了二郎神的雕塑,不解。据说李冰本来是没有儿子的,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没有儿子就算断了香火,但是李冰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怎么能被这么说呢,于是世人尊敬他供奉他,就给他造了这么一个儿子,也有人说他的儿子代表的是广大的修筑都江堰的人民。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浪费了一袋番茄酱……罪过  拍了一朵小花,很喜欢的感觉。 

 都江堰的快铁站,从成都过来不到一个小时很方便,地铁站建在上层,很有现代艺术感,有点像哈7里面车站的场景,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