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减cd天赋:“广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49:57

“广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谈锦钊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对广场文化的探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政府通过城市广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经营,通过在广场和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组织的各种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加城市对内对外的凝聚力。同时,城市广场还有不可替代的防灾、避难、救护、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作用,平时可作为文化教育、商品展销等场所,也可以起到在城区之间绿色地带的缓冲作用。广场的多方面功能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文化现象,“广场文化”也被看作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象征,成为城市的灵魂。

  一、“广场文化”的内涵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见《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场所,是宝贵的公众活动场所。

  (一)、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家人、朋友、访客的聚集之地。正如我们熟知的北京开安门广场、上海的人民广场、大连的市政广场等。现代城市更多将广场及广场周边建筑作为展示城市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空间。广义的广场还包括规模较大的公园、绿地等。国外的例子如,美国华盛顿的城市轴线以宽阔绿地广场为主,广场周围就有许多公共建筑,除了体现国家权力的总统府(白宫)、国会大厦和国家行政部门建筑之外,就有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博物馆群和美术馆群(包括国家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宇宙空间博物院、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立美术馆、考比伦美术馆等)。又如,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无不与一个个广场相联系,如巴士底广场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相联系、共和国广场与市政府大厦紧连、歌剧院广场是巴黎歌剧院和国家音乐学院所在地、协和广场上曾安置断头台于1793年处死了法王路易14和王后玛丽安东尼,此外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广场。可见,没有这些大大小小著名的广场及其故事,也就没有城市文化的历史和今天。

  (二)、广场是城市的“眼睛”。透过“心灵的窗口”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广场是城市的文化精华的集中地,每时都会上演精彩的节目;城市中广场及由此形成的广场文化是人们所不能或缺的。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按权威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见《现代汉语词典》)。城市的文化主要是体现城市公共生活和各种生产、消费要素交流的上层建筑及表现形式。“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形态的主要表现之一。可以说,广场是城市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示范地和集中地;而广场文化则是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农村中也有公共空间,比如用来召集村民开会的学校操场、晒谷场院、农村的墟场集市、乡民集聚的村头大树下,当然也可能是当地信息、商品、经济等交流的场所,它与城镇广场的区别在于缺乏大量外来的生产要素进行交流,不能形成一地的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常规的具有对内对外交流的大型场所,它的影响远不能与城市广场相比。

  (三)、“广场文化”可以概括为,建设和利用城市公共、开阔的空间进行城市特有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和活动,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构成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理念,它涉及多方面。在物质文明层次上,是要在城市建筑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建设和管理,营建城市高凝聚力的广场空间;另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层次上,要充分利用广场这个开阔的公共空间发展文化产业,面向社会大众,推崇现代文明生活,在广场四周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教育、娱乐、展览等建筑,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等活动。

  (四)、“广场文化”体现着城市显著的特征 —“文化、人群与活动”。广场文化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亲近和回归,现代城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重新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广场文化也包括了对郊外公园兴建与利用和对“山水城市”模式的追求,正如钱穆先生所写“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湖上闲思录》第77页,钱穆著)

  二、“广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所谓灵魂,可以理解为“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见《现代汉语词典》)。要建设国际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建设“广场文化”方面下功夫,使城市广场包括广场周边环境、建筑及相应的设施、机构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散之地,成为众人的旅游、休闲、社交、学习场所,是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外来劳动、求学人员都喜欢到的公共场所,是领导阶层与被领导阶层公开对话的民主场所,广场因之成为城市的“客厅”、“窗口”。建设“广场文化”是一项城市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显示城市品味、提高城市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对广场文化形式和功能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1)、广场是广场文化的载体。从广场的功能看。城市是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空间。在大片高密度的地区中设立开阔的广场给了城市以“呼吸空间”,还城市一个自然生态环环境。比如围棋中必须有“眼”而且不止一个“眼”,所下的棋才能活,广场就是城市中的“活眼”;将广场比之为国画中“留白”的艺术表现也同样恰当,留出城市广场的广阔空间并非浪费,而是给密集的城区以呼吸、休闲、想象的空间,是绘画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画板”;规划、开发城市广场应当如国画技巧的“计白当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技巧;围绕城市营建广场或森林公园是给密集的城区的“实则虚之”,以森林公园、交通广场、防护林带、湖泊等给城市和郊区供给新鲜空气、阻隔风沙、防护城市、提供野外旅游、科研、休闲生活的空间。一个没有广场的城市是难以想象的,广场面积不够的城市必定死气沉沉,城市文化的民间性、公开性、国际性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广场文化,所以说广场和广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有一定道理的。

  (2)、从广场的空间位置和功能看。广场是城市文化要素发生集聚效应的最重要的空间。广场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决定广场有不同的功能,或者多种功能同时并存,而规划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城市广场构成了广场体系。据报道,广州有关部门已经在全市规划了由46个广场组成的广场体系,以广场文化概念开始了广州城市广场体系的规划阶段。事实上,城市对广场有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城市行政机关所在地需要市政广场,往往在城市行政机关前需要作为向人民发布消息、举行大型集会或庆典活动,是城市象征、标致性区域;一个新区的规划应在市政机关所在地选址建设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市区中心广场,当地政治、文化、第三产业的中心,也成为市民和旅游者向往的中心。如果历史现状决定没有一个相应的广场,在不影响城市基本格局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辟一个出来,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论述“山水城市”时所说,“在没有天然山水的地方也要建设山水城市”、“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见《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鲍世行 顾孟潮主编)

  第二是旅游娱乐广场、开放式花园、街心花园广场;在规模上可以是小型的、在数量上却很多。一条主干道可以安排多个广场,如城市肢体上的“珍珠项链”上的明珠。

  第三是具有各种专业功能的广场,如交通广场、生态森林公园、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等;大型的商业建筑则将广场放到建筑物之内,形成独立的商业广场,更便于统一管理和营造自成一体的供冷供暖的人工环境。

  第四是利用水体营造广场,如喷泉广场、水面广场、一河两岸形成的特定的公共空间等。还有的是利用广场、湖泊等开阔空间的底层,建设停车场、建设环保设施如收集污水经过处理再排入河涌或湖中。

  第五是广场具有宣传教育功能,也用于防范灾害和进行防灾教育的作用。城市防灾及相关的教育工作是切不可忘记的,居安思危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日本很注意建设具有防灾功能的广场,使广场成为地震时的避难场地,平时在广场进行灾害出现时自救和救护的培训,让学生和居民进入模拟地震的设施内体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从广场的规模和开发者看。大中小型皆有,大至数十万平方米,如市政广场、车站广场、生态树林广场等,小至几百平方米,如街心广场、纪念广场等。有政府建设的广场,也有开发商建设的大型建筑的前庭或中庭广场。因而,有属于政府所有、所管的公益性的广场,也有属于某些社会团体或业主所有所管的广场。后者当然也经常的面向社会开放,也有公益性,但对外来作为企业宣传使用者可能会收取一定费用。

  (4)、从广场的发展趋势看。综合利用广场同时突出环境保护和美化,如吉隆坡市政广场上面是大片草地,下面是停车场,草地树立一根称为世界最高的旗杆,成为旅游景点。日本的防灾公园地下有救护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可见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地下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三、排除“广场文化”的误区

  “广场文化”是由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组织所形成的。很多城市建“广场热”,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1)有的地方不切实际的规划过大的广场,甚至一个县级市要建比北京天安门广场还要大的广场,既不必要也确实浪费土地资源。(2)缺乏地方特色,盲目仿制。广场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才能展示当地的风采,如果一味求洋,不顾是否需要的堆积罗马柱、西洋宫廷的摆设,结果可能是劳民伤财,这种只是空摆设的广场并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3)有“广场”而没有“文化”。对广场建设存在片面性,以为广场就等于种上草的开阔地。不管当地条件如何,既不看气候也不看水源条件,殊不知过多过大面积的草地每年要花巨额金钱来浇灌和保养实在不合算,在炎夏开阔地缺少树木遮阳,难以使人亲近。同时,如果投放过多的杀虫剂和除杂草药物也会造成环境污染。(4)重开发轻管理,重建设轻经营。一些广场项目可能只是“首长工程”、“面子工程”。开发后不去精心管理好,也不去经营好,长期下去就可能成为财政上沉重的负担,或者说浪费钱财和土地资源而不到预期效果。(5) 开发中不顾城市历史,大砍大拆,甚至拆除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和推平、破坏有城市特征的地形去造广场。城市广场的营造不能脱离当地的历史,用完全欧化的东西或不问经典不看当地天文地理的建造广场,结果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说明了广场文化必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为发挥该城市的长处而形成的,只有保持浓郁的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吸收海内外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还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又使城市面貌一新,要搞有持久生命力的标致性工程而不要满足一时的虚荣和表面化。

  四、如何经营好广场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广州商业以广场文化形式进行推销活动比比皆是,尤其假日北京路、天河城、各大商业广场、电脑城等地方,更是热闹非凡。但各种广场商业推广活动是良莠不齐、优劣并存。好的例子,有举办健康的品位高的演出如广场交响乐会、请专业演出团体演出,成为不收门票的广场文化普及。保证广场文化质量应成为城市管理的内容。据报导,有的名城对街头演出者要检验其艺术资质后发证才允许上街演出,这种审查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人们即使不花钱看演出也能享受到高质素的表演,保证了城市的高品位,筑固了城市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号召力。有一位名人说过,人们接受文化艺术教育要从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入门,才最有益,因为对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先入为主的。文化艺术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导向作用,健康、高雅的广场文化演出有助于大众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秩序的完善和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一个城市有普遍的高雅的广场文化,不但能提高居民的修养和道德情操,而且对外来者也具有同化功能,使社会秩序归于文明,城市成为礼仪之邦、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广场文化活动如何纳入社会管理是需要探讨的,既然是关系到社会教育和众人文化素质提高的事情,就不仅是商业部门自己的事。当然,有的广场组织者也注意到广场推广活动的规范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规定商业推销只准推介商品和提供非赢利服务,不准现场买卖;注意广场演出的高素质、高品位。事实上通过举办高品质的广场文化活动,企业不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良好的企业效益。从发展态势看,今后城市和市场的竞争将在文化的高层次上进行。文化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许我们还未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广州的商业广场文化活动办得十分红火,表明了广州商业文化与商业经济是同步前进的。众多的演出活动和众多的演出场所为许多不出名的年青人提供了许多的登台机会,虽然这些艺术水平还不高的年青人上台唱歌、搞气氛做秀,可以说这是广场文化活动中较低档次的表现,但这些商家组织的演出给新人以演出机会,说不定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还是要发挥“广场文化”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

  五、建设“山水城市”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内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1990年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命题,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作用,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文化可以作为“山水城市”的重要思路和文化形式。城市的公共活动组织和城市的生命力表现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广场文化”建设。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广场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制订地方性广场(含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法规,保证广场(公园等)建设和依法使用,使广场、公园平时好游乐,灾时好避难,广场及广场四周要有相应的标识。日本政府从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从1972年开始至今,已实施了六个“建设城市公园计划”,每个计划都有加强城市的防灾结构、扩大城市公园和绿地面积、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避难地、平时则作为学习防灾知识的场所等内容。在法制上给予城市广场明确的地位和保证。

  (二)、搞好城市广场的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着重规划广场及四周建筑,控制足够的城市广场用地,对市区中心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文化广场、绿化广场、纪念性广场、景观广场等功能不同、大小不等的各类广场统一规划和建设。尤其是在新发展的区划如番禺、花都、白云等首先将“广场文化”概念灌输进去,规划出广场的空间,为城市的公共生活留出足够的不同功能的空间。注意在城市广场四周划定出文化艺术、信息、商贸建筑和纪念馆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使广场及广场周围成城市的核心或中心地区。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庭尽可能设计成广场的活动空间。露天广场要多植树,局部可以利用地形塑造山水景观。要注意到地下空间的利用,建设地下停车场,通过广场等开阔空间地下利用,解决广州市区静态交通面积严重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象北京西单广场那样在地下建设几层商场,地面成为开放的旅游、休闲广场,营造一个大型的开放的多种功能共一地的都市空间,使广场这一重要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商业和交通用地紧张的矛盾能够协调解决,同时与城市整体布局统一起来。

  (三)、充分利用广场开展各种文化、社会、教育、商业活动。广场是城市进行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教育的课堂,是城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示、交流的舞台。广场是城市公众生活的最重要和最大规模的空间,党和政府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时充分利用广场文化形式是十分有效的,也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广场文化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方式。寓教于广场娱乐之中,利用广场进行移风易俗的教育,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方式。广州的市府广场与人民公园已经成为大众游乐和休息的重要场所,而且人民公园拆除围栏,大树之间有开阔的草地,环境十分优美,每日都有传统的粤曲演唱,各种舞术、舞蹈和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组成广场群众文体活动的兴盛场面。进入新世纪,城市管理要体现新的时代特点,要将广场作为城市推进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最重要的场所来经营,文化产业要植根于群众,建设“广场文化”,这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以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展览来营造都市广场文化氛围。让国内外高水平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在城市广场演出和展示,使广场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品牌,不仅对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每一次高水平的演出或每一个文化艺术节,都是一次重要的旅游推广活动,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文化地位。著名艺术家不仅在音乐殿堂演出,往往还要安排在广场向大众演出,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热情是艺术家成长的土壤、阳光和空气,艺术品在广场向大众展示是艺术家生命力持久的表现,“广场文化”形式是全社会文化艺术普及和提高的必由之路。广州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中心,是广东率先实现代化的文化、教育、科技的示范区和“大学校”,广州建设“广场文化”首先服务对象是包括本市、珠三角地区和全省的几千万人民。

  (五)、扩大内需,重点在创造和培养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各种规模、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展开,必然对产生对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合理的形式和充足的空间,在广场文化思路指引下,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必然应运而起。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轮文化振兴运动的来临为时不久了。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是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有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从广州城市发展趋势来看,广州文化产业并非囿于一城一地的文化活动,它必定努力容纳世界上优秀的文化艺术、集海内外优美的艺术品和优秀的艺术家于本市的,因而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国际性的汇合,也是本土文化复兴的,从艺术金字塔走向文化广场、从权贵走向大众,把“阳春白雪”洒向民间、把“下里巴人”提升到艺术高层次的台阶,可以预见,进入新世纪的广州,文化产业总算有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的历史机遇。

  从我们对广州现代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正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据1998年数据计算,在广州城市现代化构成的指标体系中,最低的就是文化和生态环境项目得分,两者都只有50分,比基本现代化得分70分还差20分,而比较好的得分是基础设施、住房水平、教育类指标实现程度在70分以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类接近70分;社会指标实现程度为63.8分。按目前发展速度,预计到2005年和2010年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达标率仍相对偏低,与同期现代化总体预测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说,不在体制改革和发展思路上有新的突破、不采取根本的改革措施,落后的文化、生态环境等指标就会拖了广州实现现代化的后腿。这是由不得我们不去正视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