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怎么辅助:四川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56:33

四川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

2005-11-30  谭继和平文艺  阅读1009次

     一、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一),点多面广,类型多样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人荟萃,文化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人类活动在四川盆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汉、彝、藏、苗、羌、回等15个民族,各有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国家级和省级名城古镇遍布全省,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以三星堆、金沙、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商业街战国船棺葬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宣汉罗家坝为代表的古代巴人文化;以武侯祠、庞统祠、富乐山、剑门蜀道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以杜甫草堂、望江楼、三苏祠、李白陇西院、郭沫若故居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诗歌文化;以鹤鸣山、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仙游胜地;以峨眉山、文殊院、昭觉寺、安岳石刻等为代表的佛教禅游胜地;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名城古镇群;以刘氏庄园为代表的川西民居建筑群;以藏传佛教、康巴文化、藏羌碉楼、火把节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现代民间文化;被誉为东方女儿国的泸沽湖及其摩梭族母系文化等,共同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二)魅力独特,不可替代
   
    总体上看,四川文化旅游资源以巴蜀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中都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它与鲁文化、齐文化、吴文化、徽文化、楚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和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使其成为四川旅游资源的灵魂和个性的完整体现。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黄金饰品,之所以被确定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并被载人飞船“神六”,将其图案蜀绣品载人太空,就是这种神奇、神秘和神妙的文化特征的实证。四川又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藏羌自治州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所在地,民族风情浓郁而独特,奇异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无不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大凉山彝族每年一度的火把节、甘孜州的康巴文化、阿坝州的嘉绒藏文化、绵阳平武白马藏族文化、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文化等诸种高品位文化资源都极具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
   
    (三)区带结合,相对集中
   
    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同时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因其种类的相异性和区域分布的相对完整性,形成了区、带结合,相对集中的空间组合布局。以成都平原为主体,形成了古巴蜀文化核心区;沿岷江水系、金沙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涪江水系形成以江源文明为主题的多条文化走廊;沿成都、绵阳、乐山、内江等地形成诗书画文化旅游带;沿“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带;以甘孜州、阿坝州等地为主的川西高原,形成了康巴文化和藏羌文化旅游区;以凉山州、攀枝花等地为主的川西南,形成了攀西大裂谷邛笮——彝族风情旅游区;以遂宁、广安、南充、达州、巴中等地为主的川北嘉陵江流域,形成了三巴文化旅游区和伟人英杰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带;以雅安、眉山、乐山等地为主的川南,形成了巴蜀禅游文化和汉唐巴蜀文学与艺术文化旅游区;以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地为主的川东南,形成了竹海僰人文化、夜郎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区。
   
    (四)融于生态,复合和谐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双重优势不仅在于两种资源都很丰富,而且两种资源的互为依托、有机融合。除峨眉山一乐山大佛,青城山一都江堰,九寨沟一黄龙等著名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兼蓄并包外,平武王朗绮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白马藏人风情、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与焚苗文化、盐源沪沽湖与摩梭文化、北川猿王洞自然生态与羌寨风情、合江黄荆老林和佛宝文化、巴中川陕苏维埃和诺水河风景区、剑门雄关与三国文化等,也是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景点景区。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峨眉山景区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称号,这是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景区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景区。这一世界最高荣誉称号,是对峨眉山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也凸显了我省文化旅游资源融于生态和谐共存的特色。
   
    鉴于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深入研究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是提升我省旅游形象,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倍增的战略任务。本文认为,我省文化旅游新的发展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党委、政府对文化旅游的领导。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统一协调解决全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安、交通、文化、文物、宗教等部门,要主动配合旅游部门,共同搞好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管理。
    ——精品制胜战略。在峨眉山一乐山、九寨沟一黄龙寺等“五大精品”的基础上,是否考虑在201-0年前,逐步推出新的文化旅游“五大精品”,即大香格里拉(四川片区:康巴文化、彝族、摩梭文化),邓小平一朱德故里,阆中古城,李白故里一杜甫草堂一三苏祠一郭沫若故里,三国文化(蜀道)五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在 20土5年前,再集中开发川陕苏维埃旧址一诺水河风景区,王朗一白马人风情,广元女皇故里,石海洞乡(苗僰文化)一李庄,福宝一黄荆老林五大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o
   
    ——资源整合战略。要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联动。在省内,要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区带结合、相对集中的空间组合特色,整合各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人文环境的原生形态和发展积累,富含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坚持标准,不断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发展战略。要加大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文化旅游发展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挖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在能力;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文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以塑造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旅游的外在吸引力;要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力;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增强资本运作对文化旅游发展的财政支撑力。要抓好文物遗产的增量领域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的转化工作,在坚持保护为重的原则下,在增量领域把文物的文化内涵转化成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经过创造性开发,以文艺手段将文物的内涵和外延演变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要抓好旅游与相关产业的链接,特别是与文学、影视、演艺作品、传媒界等产业相链接,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素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步伐。
   
   
    ——科技推动战略。要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立虚拟旅游世界,改变旅游服务模式,提高旅游活动质量。要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建设“金旅工程”,完善旅游政务工作网、旅游行业管理网、旅游公众商务网以及目的地营销系统(DMS),更好地提供公众服务,提升我省文化旅游形象。要利用国外“旅游卫星账户”等高科技技术,完善旅游统计体系,科学衡量和客观评价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
   
    二、顺应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文化旅游产品结构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4年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的有关统计,在商务、度假、购物、探险以及文化体验五种旅游动机中,文化体验已居于首位。当前世界性旅游发展的趋势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回归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趋势。
   
    2.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交融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3.旅游方式逐渐从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趋势。
   
    4.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在型”向“内涵型”转变的趋势。
   
    5.保护与开发意识从“对立观”向“互动观”转变的趋势
   
    6.宣传促销方式从“重形式”到“重形象”转变的趋势。
   
    我国文化旅游处于初始阶段,但发展势头异常强劲,这与世界旅游发展的大潮,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近几年,文化旅游将会不断创造新的模式,形成新的热点,兴起新的浪潮。鉴于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我省应在大力提升既定的“五大精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批新的主题文化旅游精品,重新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除了六大体系,还要考虑积极构建“一个中心旅游区、五个特色文化旅游带、五个特色文化旅游区”的新格局。
   
    三、营造文化旅游发展的优良环境,大力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素质
   
    加强旅游行业的“软环境”建设,是旅游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文化旅游发展的“软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认知态度、人.才培养、服务环境、投资环境、艺术氛围和跨文化传播等。
   
    (一)开展文化旅游社会认知教育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社会各层、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文化旅游涉及诸多地方和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取得当地居民乃至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理解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前提。比如,政府部门应加强与文化旅游开发地的居民——“东道主”的沟通和宣传;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融人文化旅游知识普及活动之中;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融。人民间工艺技术培训当中;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和各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当地居民在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和节庆活动中,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的相关知识,增强发展文化旅游的信心,激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二)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成长环境建设
    1.要紧紧依靠大专院校,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2.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和旅游行业岗位培训结合起来,要对经纪人员、导游人员、经理人员进行文化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特别是导游人员要尽快掌握文化旅游的相关知识和业务信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
    3.建立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4.开展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资源国际合作。
   
    (三)改善旅游业的投资环境
    1.扩大民营经济和外资直接投融资旅游业的渠道。
    2.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
    3.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文化旅游服务环境建设
    1.营造舒适安全的服务环境。
    2.创造人性化执法的环境。如道路管理方面要变设卡“逮到就罚”为“多提醒,少罚款”和“重教育,轻处罚”的人性化管理。
    3.营造诚信满意的服务环境。加强旅游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教育,深入开展“满意在四川、诚信在天府”活动。提高旅游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形象
    4.营造精细化的服务环境。
    5.营造洁净卫生的服务环境。
   
    (五)文化艺术氛围建设
    1.大力推进“川剧振兴计划”。要总结“川剧振兴计划”实施二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原因,制定新阶段的川剧改革和发展工作方案。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契机推动川剧的振新,用川剧改革的成果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探讨川剧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2.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
    3.大力开展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要在大力挖掘整理传统的民族歌舞音乐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创作和开展群众性的演艺展示活动,努力创造载歌载舞的文化艺术的氛围。比如在歌舞表演方面,要大力组织开展与四川旅游紧密相关的民族歌舞的演艺或比赛活动,像“神奇的九寨”、“康定情歌”、“巴塘旋子”、“康巴汉子”、“彝族达体舞”、“摩梭人甲搓体舞”、“天府之国叫四川”和“金沙”等经典曲目,都应有组织地开展演艺展示和比赛活动,更加广泛地把他们推向国内外市场。有条件的市(地)县(区)和旅游景区,要积极组织开展像《云南映象》那样的大型民族歌舞精品,大力提升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4.大力开展影视戏曲的创作和出品。要像组织电视剧《三国演义》、《康定情歌》和《白蛇传》那样,不断创作和推出一批反映四川文化旅游特色的影视戏曲作品。
    5.大力开展诗词、书画和摄影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活动。
    6。大力开展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
    7.大力开展节庆活动。本着“减少数量、打造精品”的原则,筛选一批传统节庆项目,打造一批新的节庆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旅游热点,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四川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倡导鼓励支持地方举办民间民俗节日,广泛吸引民间企业、民间人士和资本参与民间民俗节日的举办,丰富地方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旅游氛围。今后几年内,要进一步推出我省传统的对国内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国际熊猫节、中国西部康定情歌节、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国际三星堆一金沙遗址文化展览节、中国四川李白国际诗歌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美酒文化旅游节、三国文化节、广元女儿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文化节、彭祖长寿文化节等。
   
    (六)跨文化旅游传播体系建设
   
    1.构建“放射型”跨文化旅游传播体系。
   
    根据我省旅游宣传促销的基本经验和客源市场发展规律,在5到10年内,我省国际国内旅游重点客源市场呈现出由内而外的放射状趋势。其中国内旅游重点客源市场应分为二类:一是周边省份国内短程市场,如重庆、陕西、云南、贵州、西藏、湖北等;二是东部城市和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国际客源目标市场则应分为四类:一是大力巩固港澳台市场和日本市场;二是大力发展东南亚诸国和韩国市场;三是积极推进俄罗斯及欧洲诸国市场;四是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美国、南非和中东等新兴市场。
   
    2.创新跨文化旅游传播机制。
   
    在省政府旅游产业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四川文化旅游传播协作组织,大力开展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评估、确定四川旅游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四川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包装;策划制订四川的旅游市场宣传营销计划和方案,筹措旅游宣传经费,努力达到每位入境游客宣传促销经费2.5美元的宣传促销费用标准。
   
    3.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始终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工具。要高度重视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和电脑网络传播旅游信息的作用。省、市、县大众传媒工具要加大旅游宣传和信息的传播力度。省市各旅游管理部门研究和制定国际、国内旅游宣传计划,大力开展跨区域、跨国度的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攻势。当前要特别重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香港凤凰卫视、日本NH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亚洲财经频道(CNBC)、澳门卫星电视台等媒体的传播作用
   
    4.组建境外“四川旅游宣传志愿队”。
   
    谭继和 平文艺,四川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