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血时光网: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dongyue2010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50:13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结构上有一定的编排,需要提问来串联相关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计的好,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能较好的展示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问题过难。有的老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

3、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与教学目标无关。我们教学每一篇文章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而不该过于琐碎。

4、问题泛滥。有的老师上课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些问题设计的误区,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如何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小说情节,初步理解文章主旨以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活就是大舞台,而众生就像一群木偶在尽兴的表演着。他们的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快乐与悲伤都展露无遗。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就如提线木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线端的‘手’操纵着,那只手就是‘钱’。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可怜’之处的。”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就能发现文章的美,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有思考性、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不是教师提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问题的设计,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4、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效的。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发言。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②、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③、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留心、勤思考,要记住“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