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制作消音伴奏: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9:20:03
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的思考 作者:龚春燕 熊德雅 胡方   编辑日期:2010-2-2 10:47:00   点击数: 600 特色学校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判断。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独特载体,其价值关联程度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特色学校的主要尺度。因此,我们可以把特色学校评价的目标定位在:以特色建设的过程状态与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主线,主客体评价互动为评价手段,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促进特色学校的发展。一、特色学校评价的价值取向:独特与多元。特色学校因为是在办学主体的刻意追求下,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显著育人效果,且呈现整体风格独特的学校。所以,特色学校评价需要针对其特征,在观念认识和评价实践上找到结合点。1.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与优化。这是从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独特性出发思考的。在观念上,它表现为“对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和办学客观规律的科学而独到的认识”(傅国亮《在创建特色学校论坛上的致词》,2002年)。由于学校之间主客观条件不同,教育资源不同,学校的办学规律便呈现差异性。在过程上,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学校的优化过程,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自己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它依据各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以及学校办学的自主选择,经过学校师生长期自觉努力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强化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的优化过程,可以使评价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在学校实践中,学校特色主要表现为特色项目建设,这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教育特色领域十分宽泛,既有针对教育对象的德智体美劳和技术教育等显性的活动层面的特色项目,又有针对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价值观念层面的特色项目。特色项目应该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并通过办学措施来得到实现。2.独特而不独有的开放与多元。特色学校的独特性应该是“独特”而不“独有”。特色学校内涵和模式可以是开放的和多元的。学校特色项目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校发展的特色选择。教育资源的特色选择。学校的特色选择是一种校本决策的主动行为,学校特色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就是校本资源的发现过程。学校合理选择并确认的特色项目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愿望和客观条件(基础条件、文化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的和谐共振的程度。其途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要是人力资源,从教师和学生中去发现促进学校发展的有用资源。其次是物质资源,这是学校资源开发的物质条件保障,它能够支持学校特色选择的正常开展。再就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文化具有促进学校特色选择的价值取向优势,容易获得学校师生的价值认同,为学校和谐、积极和主动发展提供巨大的向心力,所谓顺势而为。社区资源的特色选择。学校善于利用社区中众多潜在的教育资源,使学校特色建设借此有稳固的基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量的积累生成质的生命力。学校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都有广泛的延伸,最终会形成学校的一种办学理念,由量的积累生成学校恒久不退的具有生命色彩的不竭动力,那就成了特色学校。学校的特色活动需要强调持续的参与。其发展过程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任何特色学校的创建都是以点为突破口而开始的资源优势的主动选择。先期的参与度不一定十分广泛,但因其资源优势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特色学校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形成整体的综合的特色,其特色资源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4.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后在社会上能够产生较长久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同度。我们考察研究一所学校常常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其间,学校也许曾经有一段偏离了航道,但其趋势是稳定而发展的。所以有人说北京大学的教育理念,风雨百年,依然绕不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影响。在评价标准上,强调要与学校历史发展的优势项目相联系,符合学校的现实与未来素质教育发展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方向。二、特色学校评价标准的价值:参与与发展。特色学校评价标准的价值观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其基本内涵是立足于学校,强化学校的共同参与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在一定区域的特色学校建设中,主张所有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主张典型先行;主张学校的主动参与,不主张教育主管部门的“钦定”行为;主张通过评价互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不主张把特色建设活动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件。1.培植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在一些区县教育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职能“缺位”、“越位”现象十分突出,学校办出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有百花齐放的想法才有百花齐放的做法。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要坚持“以校为本”。学校是特色发展的决策主体。创办特色学校走的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学校实行自主的改革、挖掘本校潜在的优势,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特色学校。因此,在建立特色学校评价标准时强调:学校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学校发展的历史比较优势,办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和未来预期,办学理念在教师中的认可和接纳的程度。这些要素需要学校决策的团队和教师参与才能实现。其中,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价值。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活动载体。基础教育发展特色学校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学校在创建特色时既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中小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论是书法特色,还是艺体特色的学校,如果只教给学生写一手好字或掌握某种艺体技能,而没有通过它们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知识技能与精神成长都是应该鼓励的,只是在学校的特色建设活动中的价值程度不同而已。这也是我们在操作层面上建立“特色项目学校”和“特色学校”层级评价标准的原因。2.尊重学校的主动发展愿景。评价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需要学校参与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满足学校对未来发展的价值诉求。评价标准则只能从学校特色活动的持续性特征来表述,激励和引导学校的发展过程。学校特色评价还要兼顾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特点来构建评价的指标。(1)创建特色学校表现为一种发展过程。它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多发展可能的过程。特色学校的评价则需要体现这种发展战略、价值观的演进过程。尤其是一所薄弱学校的发展,从薄弱到合格,从合格到有特色,再走向优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发展过程。作为现实的评价,我们要求校长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中轴、以实践理念的事实为扩展,用报告、展示和答辩方式来阐释办学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因评价过于“松散”和“宽泛”而导致的评价缺陷。(2)学校的发展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表现出历史的继承、发掘和优化。特色学校的评价要观照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过程。在评价上,对于具有相当办学历史的学校则要求其对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的发展历史给予展示;对于发展历史不长的学校,则着眼于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与借鉴。从而促进学校对自身的存在方式有一个教育的理性反思,体现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征。评价标准必须表现出层级特征,可以通过基础评价和特色评价来区分;不同学校的评价,则通过区域内学校间特色所体现的价值大小、影响程度的比较来认定。借助特色学校建设的平台,各学校可以促进自身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文化管理发展;正确地自我评价学校发展的阶段,通过“合格—特色—优质三阶段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向优质学校发展。对应的学校管理则表现为“规范管理—个性发现—文化认同”的价值观念的转变。3.促进学校建立立足学校的办学价值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求体现出这一学校能够区别于其他学校而又基于本校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需要通过学校观念文化来认同并内化,通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来确认。组织成员的观念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和内化。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使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三、特色学校评价的标准:主体和构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评价主体需要的主次、强弱和价值的大小,选择若干标准作为评价活动的反映对象,组成一个有序的评价标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特色学校的理论构想转化成可操作的实践措施。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谁来评价学校?依据什么来评价学校?得出什么样的评价结论和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所以需要确立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要件和给出评价的动态结果。1.特色学校的评价主体。由谁来评价特色学校?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各自的需要、利益以及与学校的关联不同,可能会对同一所学校的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异。(1)现行学校教育评价的主体。部门评价。评价主体是政府及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与家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转变对特色学校的认识,发展形成较为可行的特色学校评价标准,并以之指导学校发展。从指挥转变为支持、协调和评价。自主评价。评价主体既是学校特色的策划者、设计者,同时又是学校特色的实践操作者,他们是学校特色的主体。所以学校特色的评价过程必然是学校干部和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2)特色学校评价主体的确立。由于学校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下,从事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包括特色学校建设),同时,特色学校的独特性决定了学校系统内特色项目和校际间特色项目的比较性价值取向,所以特色学校的评价主体依然是以政府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学校自主评价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构成的。评价者主要通过学校特色评价来确认特色学校。在评价实施方案中,政府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教育政策和本地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制定指导性评价框架,并对学校实施主导性评价。学校则要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制订特色学校的自我评价方案,发掘、实施和设计学校特色发展的水平和路线。主导评价方不完全用既定的价值框架来评价学校特色,主要通过评价对象提供的丰富历史和现实的资料,并根据学校的自我评价提供的信息进行指导或评价,以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学校特色的价值大小最终是由评价对象所创设的特色价值来决定。2.特色学校评价标准的构成要件。学校特色是由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教育文化环境三大要素熔炼而成。评价要对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及成熟度水平进行价值判断。学校特色内容是设置评价指标的依据,指标是评价内容的反映形式。首先,办学理念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个性化教育思想在办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具有唯一性。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性评价和学校自主评价过程中,具有操作价值的是以校长的价值观念的呈现方式为主的学校价值理念。学校间的差距往往就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上。其次,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行为方式的转变。学校评价的时候,在操作上突出正在进行时,兼顾演变过程。再次,学校文化的形成和自觉才是学校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四、特色学校评价的基本模式:整体和特色。1.评价模式表述:基本评价+特色评价。特色学校评价的着眼点,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特色。它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能对全校学生的终生成长有重要影响。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一定要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定要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其显性的表现。特色项目在特色学校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评价措施上,需要通过“基本评价+特色评价”来表述。基本评价重在评价特色项目对于师生参与的广度,关注整体性和稳定性。特色评价则关注独特性和多样性。2.建立层级的评价目标。建立层级的评价目标,充分体现校本管理的价值取向,鼓励更多的学校参与到特色学校建设中来,充分发掘优质的学校特色资源,引领更多的学校走向成功。评价类型。根据特色学校“特色”价值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广度和价值深度,分别评价为“学校特色项目学校”或更高一级的“特色学校”,兼顾普及与提高。并且评价是动态发展的,要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评级的改变。评价层级。省市确定《特色学校评价标准》,区县确立《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细则》。分别评定市级、区(县)级特色单位。可分先后推出“特色项目学校”和“特色学校”。《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细则》可以按照层级指标,赋予项目的权重分数评价,最后合成到综合评价的等级上。3.特色学校评价注意的几个问题。(1)评价原则。为了保障评价措施的科学有效,充分体现评价的多元互动,需要处理好评价的几个关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结合。对于评价的主导方而言在于读懂事实,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还要听取学校关于价值的解说和讨论;作为自主发展的学校则呈现有价值的事实,主动获取评价主导方的认同。主观判断与量化评价结合。组织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价团队。评价者对自己所给出的等级或分数有把握的,可以用分数或等级来表达,如学生的参与度、成果展示的数量等;价值观念,可用文字简明描述价值判断,如办学理念、制度文化、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还需要强调量化评价的结果运用,必须关注学校相对发展的程度。一所传统特色学校的量化结果可以帮助确认学校特色发展的较高价值水平;同样需要关注的是一所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却发展较快,或者取得有创新性的特色发展成就的学校,同样可以确定为是有价值的特色学校发展。多种评价与测评手段结合。根据评价标准中的项目设置,分别采用听课、座谈会、听取汇报、现场观摩、问卷调查、随机走访、查阅记录和台账等办法。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校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象的陈述、解释和不同的看法,与学校在价值观念和事实判断上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评价过程的互动,评价结果的客观效度,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评价主观愿望与学校发展基本一致。对学校特色的评价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活动。只有主观预期与教育的客观规律相符才是科学合理的。我们可以把对话、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校本策略运用于对特色学校的评价之中,有利于达成评价者引导的观念和学校主张的观念互动与共享。实施特色评价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既要立足特色评价,又要顾及学校的其他工作;既要尊重首创精神,又要切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在现实性,又要考虑发展性。(2)认定程序。评价程序:建立评价模式—学校自我评价—现场考察评价—综合分析评估。看重学校的研究常态。确立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常态研究或活动;强调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日常教育活动或研究的持续变化来体现,突出学校特色发展的渐进与积累。常态考察得出的成绩应该比评估现场临时展示的成果给出更多的分数。看重学校文化自觉性。考察校长和管理团队办学理念的和谐共振的程度,可以见到特色理念与落实措施之间的差距。重点考察两个层面:校长价值的引领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学校决策是否体现了管理团队参与的民主机制。处理好评价本身的价值取向。过程性、发展性和参与性是特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摘自《人民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