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浩涵你的样子吉他谱:引经据典/苦读·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41:04

引经据典/苦读·熟记

(2008-01-17 21:26:47)转载 标签:

雪窗萤火

朱子语类

韦编

联句

朱熹

分类: 中华文化  ●学不可以止。

  《荀子·劝学》做学问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论语·子罕》中道而止;中途而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矣。

  《论语·子罕》不断了解自己所没有了解的东西并把它记住这可算好学了。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

  汉·徐干《中论·治学》求学就要象日月运行那样,永不止息,坚持不懈。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开始不努力,最终必后悔。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游玩。治学要勤学苦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君子之为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宋·欧阳修《杂说》读书人学习,不可一天停顿。

●]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

  宋·朱熹《朱子语录》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清·顾炎武《日知录》人们学习,不日益进步便要日渐退步,二者必居其一。

●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

  宋·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学道:做学问。

●人之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亦易矣;不学则易亦难矣。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至》做学问的难和易没有绝对的界限,易与难决定于学不学。

●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清·魏源《默觚·治学》斯:则,乃。兢业:谨慎,勤恳。治学要刻苦。只有艰苦学到知识,才能谨慎珍惜它。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如彼临海,乃勤以求远。

  唐·马总《意林·典论》治学如登山航海,勤才能登高致远。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做学问不做便罢,做则必要求得成功,因此常常要百倍用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中庸》比别人多百们千们的努力,即使天资再差,也会赶上去。

●人一已百,虽柔必强。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比别人多百倍地下功夫,虽弱可以转化为强。

●将勤补拙。

  宋·晁补之《鸡肋集》以勤奋来弥补笨拙。

●学向勤中得。

  宋·汪洙《神童诗》学问是通过勤奋努力而获得。

●拙者能勉,与巧者同功也。

  宋·崔敦礼《刍言》勉:努力。笨拙的人能努力,就能取得与聪明人同样的成果。

●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比喻笨拙的人先行一步,走在别人前面,就可以先达目的地。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礼记·学记》超过了学龄才去学习,虽勤苦用功也不易有所成就。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荀子·劝学》少年不好学,长大后就没有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年少而喜欢学习,象初升的太阳那样光明灿烂;壮年而喜欢学习,象中午的太阳那样旺盛;老年而喜欢学习,象点着蜡烛那样光亮。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

  唐·欧阳詹《徐十八晦落第》嘉:美好。大器晚成:指大才的人往往成名较晚。好谷子是晚熟的,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到了晚年便可成大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少年时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学,到老年时就悔恨读书迟了。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宋·林逋《省心录》少年不勤苦奋斗,老年便要艰苦酸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青壮时期不加努力,衰老时候作悲伤。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今年不学还有明年。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唐·吕岩《绝句》大道:高深的学问。不要说高深学问不易学,只是你没有下苦功夫罢了。

●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

  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安宴:睡觉和吃饭。不彻警:不放松警惕,“彻”通“撤”。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刻苦学习,即使在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

●士之于学,犹农于田,耕而又耘,其业乃专,…...始之不耘,终何以获。

  元·戴良《耕业斋铭》读书人求学,好象,农民种田,要反复除草,其事业才有专长,——如果开始不除草,最后怎能会有收获呢。

●至于用力之入,而一旦豁然贯通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豁然:通达。坚持不懈地用功读书,时间久了,总有一天会通晓领悟书中的道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度:次。蓦然:忽然。阑珊:稀落。在人群中千百次的寻找他,总也找不到。猛然回头,却见他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比喻治学,肯下苦功,终能有所成就。

●功夫未至难寻奥。

  唐·贾耽《赋虞书歌》功夫未到家,就很难找到书中的奥妙。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杵:棒。铁杵:铁棒。

●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

  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常勤精进:不懈地努力,精益求精。

●皇天不负苦心人。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9回上天不会辜负苦心学习的人。

●功到自然成。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6回功夫到家自然有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说:同“悦”。愉快。学了又时时去温习之,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了也忘记了;有了体会高兴得忘了忧愁,不知道将到老年了。

●足不辍行,手不释卷。

  晋·潘岳《杨荆州诔》辍chuò:停止。脚不能停止行动;手不能把书放下,即要经常读书。

●好学,手不释卷。

  《南史·逸文》释:放下。卷:书。

●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

  唐·孟郊《劝学》晚上学习到天亮都不停止,苦苦吟诵之情令鬼神也发愁。

●书之在侧,以为我师。

  唐朝·李翱《行已箴》书籍是自己的老师。

●朝骋鹜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

  唐·韩愈《复志赋》骋鹜:马纵横驰骋。翱翔:鸟回旋飞翔。艺苑:典籍集中之处。日夜不停地专心致志于书籍之中。

●横戈支戟,犹能手不释卷。

  明·李贽《焚书·读书乐》在战场上还坚持读书。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陆游《联句》永日:长时间。流年:形容光阴过得很快。长年累月在穷究古今妙理的书本中消磨日子,早晚都在窗下(读书)度过了光阴。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宋·晁冲之《晓行》将要天明时孤村中还有灯火,是有人在夜间读书。

●老生读书百绝编,日晏忘食夜废眼。

  宋·陆游《寓叹》绝:断。编:即韦编,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联起来,叫做韦编。百绝编:形容读书刻苦,使熟牛皮断了百次。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宋·陆游《示儿》已:停止。书癖:好书成癖。

●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

  宋·陆游《感兴》五车:可装满五车的书籍,极言书多。要多读书多走路(实践)。

●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元·石子章《竹坞所琴》十年寒窗的艰辛苦读,才读得了世间万卷诗书。

●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清·曹端《书户》只有刻苦研读,才能通晓古今。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清·康有为《联句》恪ke4:谨慎,恭敬。观古今:指读书。

●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联句》廿一史:《史记》、《汉书》等二下多部史籍。十三经:《诗》、《书》、《易》、《礼》等十三部儒家经典。

●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明·张岱《廉书小序》比喻书籍浩繁,读之不尽。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

  清·曾国藩《记问录》古人今人的著作如烟海浩渺,人们一生所能够看到的,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刘祁《归潜志》在读书时,苦读十年也不为人所知;一旦高中而成名,便为天下人所知道。鼓励人苦读以求得成果。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投至得:等到。云路鹏程:比喻仕途高远。雪窗萤火:古代有晚上借雪光萤火读书的传说,比喻读书的艰苦。

●圣人发愤便忘食,乐便忘忧。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圣人发愤读书,便忘了饮食;有所会意而乐于心,便忘了忧愁。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晋·陶渊明《诫子书》打开书本读书,有所领悟,便会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

●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宋·欧阳修《读书》由此可知勤于读书的乐趣的确是无限的。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宋·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句》殊:极。只有吟读到完全忘记疲倦的程度,才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惟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

  清·袁枚《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余天性不饮,故作不饮酒二十首》没齿:一辈子。惟有书的味道最甘美,每一行都值得终生记取。

●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读书能体味书中有无穷乐趣,才算真正有收获。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四时读书乐》读书的乐趣就在那冰天雪地里绽开的几朵梅花上面。比喻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万卷常暗颂,神妙独难忘。

  唐·杜甫《送许十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神妙:精妙。

●读书唯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宋·陈善《扪虱新话〉读书只有牢记,才能日见效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见:显现。强调熟读对于理解文章思想十分重要。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训学斋规》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读得熟了,便不必等待说明,自然懂得它的意义了。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扒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鏖ao2战:苦战。读书要象猛将打仗。苦战一番;又象严吏判案,追查到底,决不马虎才行。

●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学习便要熟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自然会深得其中意味。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读书的方法,要首先熟读。要下面背面、左面右面都全看过,就是认为对了,也不可就说它对,而要通过反复推断玩味来确定。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宋·朱熹《又谕学者》熟读可以记住,细心思考可以领会书中的精华。

●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宋·朱熹《朱子语类》读书经过熟看细思之后,自然看出道理,领会妥帖。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理自见得。

  宋·朱熹《读书法》读到精熟,才能领会书中的道理。

●熟而生巧,乃尽其妙。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尽:完全理解。妙:精义。

●书不可不成通。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诵:背诵。

●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已无益。

  《元史·侯均传》读书要反复地读,才有收获。

●每读一书,必至百遍。

  清·郑燮《板桥自序》每读一本书必要多次反复进行。

●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

  清·梁章钜《退庵论文》读书以熟为好,作文也是同样道理。

●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

  明·朱之瑜《答东安约问》不读书固不能作文,不 熟读也不能作文。

●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趋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辨似》背诵要学问工夫得到进一步深入才能达到,故背诵是学问的基本功。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时时温习就会觉得其味无穷,自然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