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仪双吉他谱:胡同的记忆(七):白米斜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40:25
          胡同的记忆(七):白米斜街        

 

                   发布者:梁振宇  发布时间:2011-12-08 15:22:30 

   

胡同,原是蒙古语,蒙古人把细长小巷叫忽洞,时间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胡同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胡同里演绎了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载《胡同的记忆》(七)近拍影像资料,供众博友参赏。

 

 

胡同的记忆(七):白米斜街

 

 亮点:(一)张之洞故居;(二)末代皇帝的“淑妃”文绣故居 

 

白米斜街,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东南侧,是一条古老而又静谧的胡同。胡同自东北至西南,略呈“S”形走向,东口接地安门外大街,与后门桥相望,西口临地安门西大街,与北海后门相对。听到“白米斜街”四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与雪白晶亮的大米有关。2011年12月3日上午,当我来到白米斜街时,一位老辈儿就住在这里的大爷这样对我说:“白米斜街,清代是皇宫储存粮食的地方,紫禁城里的大米白面大多从这里运进”。不管大爷说得是否准确,反正胡同里的人都这样说。《燕都丛考》还有这样一段记述,就是白米斜街早年曾有一座“白米寺”,因此白米斜街是否因寺得名,便不得而知。
另有文字记载,清朝的内务府“三旗参领”衙署曾设在白米斜街北巷,衙署冬季负责在什刹海取冰,并窖藏于此,以供皇宫夏季降温之用,因此,旧时白米斜街北巷称之为“冰窖胡同”。
别看白米斜街不长,但这里却住过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张之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军机大臣,自此,他就住进了白米斜街11号院。7号院则是张府的花园,两院内部相通,面积几乎占据了半条胡同。
目及11号院,但见门楼下朱漆大门,两侧是磨砖对缝的“八字墙”,对面有一座青砖照壁,门前石板铺地,颇具大臣府第的富贵气势。进得院内,旧时曾经的辉煌早已被民居拥挤得破烂不堪,但二门朱漆耀眼,青砖月洞门、厅堂古树等遗存,依然诉说着百年前张氏家族的富有与权倾朝野的地位。但现而今,这处豪宅府第,已成为石油系统的宿舍。
曾是张府花园的7号院,解放后一度成为石油系统的幼儿园,现在已经成了百姓居住的大杂院。院中有一座气势不凡的观海楼,楼上前廊可望地安门大街,打开后窗西望,便可观赏碧波荡漾的什刹海,东看巍峨高大的钟鼓楼可一收眼底。张之洞虽然官至军机大臣,但也做过翰林,能诗能文,据说这观海楼,便是他经常观景作诗、舞文弄墨的地方,只可惜门楼紧闭,令咱不能登斯楼也,近看民居,远望江湖。据说就在这望海楼楼下,曾经是花木扶疏,假山凉亭俱全,但经“文革”浩劫,花园假山被推平,凉亭被推倒,花木被铲除,满园盖起了横七竖八的民房。可幸的是,昔日管弦飘渺、诗酒觥筹、吟诗作画的观海楼,依然在满目沧桑中气度尚存。
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在此府中去世,终年73岁。张的后人“不恒居此”,院落便渐渐破败,久之,便面目全非。
胡同的老人们还讲,过去白米斜街,还住过溥仪的“淑妃”文绣。有回忆文章称,1947年,年近40岁的文绣曾在《华北日报》当校对。为了生计,她和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国民党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的少校军官、40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婚后就在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1948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退伍从商,开了个只有8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后因北平即将解放,刘想偕文绣南逃,低价卖掉了车辆和家当,但又没有走成,从此陷入贫困。刘振东因当过国民党军官,被新中国政府监督管制。1951年,刘被解除管制后分配到西城清洁队当清洁工,和文绣搬到西城辟才胡同居住。1953年9月17日,贫病交加的文绣因突发心肌梗去世,享年44岁。文绣一生未有子女,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与皇帝离婚的第一人,可谓空前绝后。胡同的老人虽有曾见过文绣的,但她居住过的房子早已不知所踪。
那日行于白米斜街,深感胡同的风貌早已融入了现代新鲜的气息,只是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里面,历史的痕迹在渐行渐远……
 
斜街一景
斜街上的涮肉馆
7号院大门
院内的百姓住宅
11号院,张之洞的府第
院内的古树与月亮门
院内二门可通望海楼,锁门咱是进不去啊!
院内一景
百姓在胡同生活的一景:大门便是11号院
23号院内的一景
柿柿(事事)如意挂满树
斜街大场景
这位老爷子今年78岁,祖辈儿就生在这里,他没少为我讲胡同里的故事
 
人物链接
    张之洞———河北人,1836年生,1863年(同治二年)27岁时进京会试,中进士,由西太后慈禧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1884年两广总督任上曾保荐冯子才,获抗法战争“镇南关大捷”。1907年(光绪三十年)奉旨入京,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宣统元年)病逝于白米斜街府内,谥号“文襄”。
    文绣———镶黄旗蒙古族人,姓鄂尔德特氏,家族世出后妃,辛亥革命后改姓傅,学名傅玉芳。生于1909年12月20日1922年11月30日未满13岁入宫做了16岁溥仪的“淑妃”,1925年随溥仪去天津居住,曾反对溥仪依靠日本人图谋“复辟”(见溥仪《我的前半生》)。1931年在天津和溥仪离婚。溥仪曾于1931年9月13日在报纸上发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训,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