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幸运无损微盘:大历史观还是挺有意思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8:53

  虽然不是黄仁宇本人写的,但还是让我很有收获。
  
  所谓大历史,是相对于小历史来讲的。也许跟文化的思维习惯有关,老外比较喜欢搞一些细节对比,精确分析的东西。比如我听说过有人把南极洲几千年之内的冰挖出来,测量其中贮存的历年大气中的汞含量,以此来印证历史记载中人类文明的几次高峰。据说黄仁宇比较看不惯把历史研究弄成物理化学,就在美国学术界宣扬他的大历史观点。
  
  通俗的说,大历史的思维方法,可以被称作“换汤不换药”。“汤”就是频繁变换的朝代,民族和政权,“药”就是贯穿其中的历史问题。黄仁宇的观点是,虽然具体的问题在每个时期的表现不同,但它有一个总的趋势,不受一两个人的意志所影响,甚至不受一两个朝代意志的影响。在这本书中,编者最常提到的“药”就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财政经济问题和社会结构问题。
  
  中学历史课本,甚至很多通俗的通史书籍,大都是把一两个朝代单独列出来,先讲有哪些皇帝,发生了哪些战争,然后开始讲该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每次我看完帝王八卦和战争故事之后,就直接跳到下一个朝代了,从未关心过农民怎么耕地,商人怎么赚钱,政府怎么收税。我曾经天真的认为,历史兴衰主要和明主昏君,善恶忠奸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一些社会经济常识之后,才真开始理解这些问题。
  
  例如,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们经常听说“井田制”这个名词。后来又听说商鞅变法,又听说汉武帝打击豪强,又听说王莽改制,又听说曹操的“屯田制”,又听说拓跋宏的“均田令”,又听说王安石变法,又听说蒙元圈地跑马,又听说张居正的“一条鞭”,又听说“闯王来了不纳粮”,又听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又听说戊戌变法,又听说“三民主义”,又听说“土地改革”,又听说“社会主义改造”,又听说“改革开放”,就这样一晃几千年。听听这些名字很抽象,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谁有钱”,“问谁要钱”之类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在古代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的分配制度以及伴随的税收制度,成为决定历史兴衰的重要线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