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雅跟谁睡过:“吃喝拉撒”的健康行为新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40:51
吃喝拉撒”的健康行为新理念 

“吃喝拉撒”的健康行为新理念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人类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上。那么,怎样才算健康?什么是“健康的自我管理”?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新定义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健康观,而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健康与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医疗水平、遗传基因息息相关。其中行为生活方式占健康因素的60%。值得一提的是,遗传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家庭行为生活方式相互“感染”

不无关联。所以,吃喝拉撒是人们的必备项目,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必要。

关于“吃”的行为控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其实应转变为“科学饮食吃出健康”,吃错饭比吃错药更可怕,人分不同体质,应辨证施“吃”;吃的行为控制更为重要,满足大脑“饱胀欲”不仅要让“胃”得到“饱欲”,而且让“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系统协同“共赢”。否则,以肚或腰带为标准的“吃饱了”,要付出“病从口入”营养过剩的代价。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管住自己的嘴”是不容易的。民以食为天,经历灾荒大多数人刚解决温饱问题。不少地方的人见了面寒暄口头语是:“吃了吗”?为客人夹菜成为宴请待客的热情方式,不吃似乎不敬。人们面对美味佳肴少进食或不进食是件痛苦的事情,若能主动控制饮食对身体健康更有意义。

人感到吃饱了是大脑反应的,进食后口腔嘴嚼和胃的饱胀反射到大脑进而控制进食行为,这种条件反射受胃病或饮酒等因素的影响,也与人对怎么算吃饱的认知有关。建立多途径条件反射,满足大脑及心理食欲是较为理想的行为方式。视觉控制:就餐前先看盘中的菜,盆中的汤,碗中的饭,从视觉上向大脑传输一个信号,量已经很多了,用不着加汤加菜了。视觉不断向大脑传输信息,满足感不断增强。这与人们常说的视觉疲劳是一个道理。嗅觉控制:当我们拿起筷子往嘴里送菜前,先闻一闻,人们往往因为菜的香味而增加食欲,所以满足嗅觉非常重要。味觉控制:食物进入口中要充分咀嚼,细嚼慢咽,利于消化吸收。大部分人去快餐店,不但其产品有害健康,而且三五下就下肚了,是不良的一种习惯。食物在口中应含一含,然后慢慢细嚼,至少20次以上,让味觉和口腔欲充分感受传递大脑得到满足。触觉控制:就餐时,馒头用手充分的握住,用碗时要用双手捧住,通过触觉向大脑反射吃的已经不少了。现在不少人拿馒头用食指和拇指,喝汤用汤勺,不利于大脑满足。进食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幼时养成的习惯,南甜北咸,有辣有酸。营养平衡、热量、环境、时间等因素也非常重要。

 

关于“喝”,水是最好的药。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成年人需每天保证2000-2500ml水,餐前半小时前两杯,餐后两个半小时后两杯。最好的水是从水果和蔬菜中榨出的果蔬汁,其次是矿泉水。如果您能每天保持充足的好水摄入,坚持一段时间,您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受益匪浅。水可以治疗心脏病和中风,因为水能稀释血液,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阻塞;水可以治疗高血压,因为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水可以治疗糖尿病,因为水能增加身体内色氨酸的含量;水可以治疗失眠症,因为水可以产生天然的睡眠调节物质---褪黑素;水可以治疗抑郁症,因为水能使身体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的供应。

 

关于“拉”,解大便之学问。2006年12月20日上午9点,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因心肌梗塞死在厕所里的马桶上。这件事又让我发散性思维良久......我查阅一些资料,斯大林、胡耀邦、梅兰芳的死都与上厕所解大便有关……小小的厕所何以成为了死亡的高发地?有研究显示,人在用力排便时,血压水平较平时可翻一番。许多病人收缩压甚至一次性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此时脑血管极易破裂,同时用力排便造成血压急剧升高,使心脏负荷加大,诱发急性心梗的几率也大大升高。因此,排便如果用力过度,极易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心肌供氧不足时,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引起心肌梗死或猝死。

小孩子解大便时,脸涨得通红,还有“吭吭”的声音,这与用力有很大的关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每次大便用“脑”“胸”压的习惯。年轻时血管弹性好,耐受力强,不易出现问题。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心脑血管就变得脆弱起来。加上“高血压”、“冠心病”、“便秘”等疾病的推波助澜,悲剧就容易发生,引起脑出血、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养成科学的排便习惯势在必行。科学的排便习惯应该是:用腹压不要用脑胸压,像练气功一样气沉丹田,缓缓适量用腹压,用力稍大时,千万不要持续过长;定时做提肛收腹运动,即正常排便时的一收一放,以锻炼肛提肌的收缩;大便后慢慢起立,最好有安全扶手。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不要跟排便“较劲”。排得出来就排,排不出来不要勉强,不正确的用力是大忌。此外,还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调护,兹叙述如下:1、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尽可能每日早餐后排便,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若此时训练排便,就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每日定时去厕所,日久便可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2、饮食调理。《内经》指出,养生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使饮食习惯合理,适当食用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烹调时应注意不要太细,防止纤维破坏,适当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等油脂的摄入,多吃些黑芝麻、核桃、杏仁等富含油质的食物。3、足够的饮水可助排便。每日饮水1 000 mL~2 000 mL 。每日清晨空腹喝1 杯温开水,不仅有冲洗胃肠道的作用,而且刺激胃肠蠕动,并能使大便软化,同时对排便有刺激作用。4、做适度的体育运动。应根据性别、年龄、体力等情况综合考虑,制订计划,进行适度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五禽戏等,有助于防止便秘的发生。5、腹部按摩。每天进行腹部按摩,以促使胃肠蠕动。方法:双手重叠,顺时针方向绕脐用力推按腹部。上、下午各按摩1 次,,并多做提肛收腹运动。6、便秘时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比如麻仁润肠丸等,长期便秘要去医院检查并治疗。对于直肠内硬结大便堵塞,可用中药灌肠,年老体弱的便秘病人可使用甘油栓剂和开塞露,但不能长时间滥用泻药或灌肠,否则可引起结肠痉挛性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关于“撒”是男性朋友的“专场”。男性站立排尿天经地义,也是与女性行为区别的重要标志.笔者根据多年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经验发现,男性应该向女性学习蹲式排尿,而且从预防保健的角度主张从娃娃抓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证实,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患者较健康人有更明显的前列腺内尿液反流,并提出“化学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膀胱颈和前列腺部尿道平滑肌的张力增高或痉挛引起的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加之男性尿道长而细,尿道与前列腺呈直角,使尿道的压力增大,在尿道外括约肌部位产生尿液漩涡和尿乱流再上升进入前列腺部尿道,可以导致前列腺和射精管内的尿液反流,造成“化学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甚至附睾炎。有学者认为这是前列腺炎发生的诱因,也是使前列腺炎难以治愈和易于复发的原因之一。虽然以后的研究更加深入,但至今没有解决的办法。蹲式行为排尿由于周围的肌肉群对前列腺的压力,不利于尿液逆流,还利于促进引流。前列腺每天静态分泌液体0.5~2ml,只有保持良好分泌状态才不易于尿液的干扰而产生炎症。

男性朋友会注意到,小便后有便意,当蹲下解大便时,会排出不等量的小便.这就是残尿。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时更为明显,还往往伴有排尿费力尿不尽之感。采用蹲式行为排尿能明显减少残尿和症状。

   另外,据资料表明,男性膀胱肿瘤是女性的2.5倍,虽不能站立与蹲式证明与患病之间的关系,但美国国立身体中毒研究所的专家为此所作的解释是:膀胱患癌的可能性和尿液在膀胱中呆的时间成正比。原来尿液中有一种可以致癌的化学物质,此种物质可侵害膀胱的肌肉纤维,破坏其细胞,促发其癌变。研究人员将每小时排出的尿液和相隔2—3小时排出的尿液相比较,后者所含的致癌物相当多。所以蹲式排尿有效解决残余尿,减少对膀胱的刺激,尤其是中老年及前列腺疾病患者。

     蹲式排尿方法简便有效,又不需要任何花费,不过想改变行为习惯很难,不少男性朋友心理难以接受,不认同,总认为丢了面子,怕别人或家人笑话。笔者为了观察病例,让所有患者均改变行为习惯,但最终坚持者较少。只有深受病痛折磨,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能坚持。其蹲式方法是,不可坐式,不可过度用力,缓缓自然流出。疗程大约需要3--6个月,最好长期坚持。对于疾病须综合治疗蹲式行为仅是手段之一。

   健康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愿我们在“吃喝拉撒”中,活出生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