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种病和声唱法: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章节习题及答案(第6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27:01
一、单选: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儿童中心说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答案:B   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   A.预见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答案:C   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   A.生长   B.发展   C.成长   D.成熟   答案:D   4.“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答案:A   5.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A   6.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答案:B   7.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考|试/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   9.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   A.性机能成熟   B.独立思考能力   C.个性形成   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   答案:A   10.布鲁姆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胎儿期   B.5岁之前   C.6—11岁   D.青春期   答案:B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答案:C   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答案:D   13.“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格塞尔   C.高尔登   D.洛克   答案:C   二、多选:  1.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人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社会遗传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C.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   D.人具有相互依存性   E.人具有道德性和交往性   答案:BC   2.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  )   A.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B.主体活动的计划性   C.主体活动的预见性   D.主体活动的目的性   E.主体活动的选择性   答案:ABCDE   3.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为(  )   A.个性包含共性   B.个性排斥共性   C.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E.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答案:AE   4.身体的发展包括(  )   A.个性特征的发展   B.体质的增强   C.肌体的正常发育   D.社会性的发展   E.成熟程度   答案:BC   5.人的心理成熟的表现为(  )   A.独立思考能力形   B.性机能成熟   C.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   D.身体发育正常   E.个性形成   答案:ACE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  )   A.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   B.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   C.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D.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E.不同时代儿童成熟年龄不同   答案:BCD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数学成绩好的儿童语文成绩却很差   C.失去双手人的人可以用口来写字   D.早慧的儿童常常晚年平常   E.坚强的意志能帮助人战胜肢体残缺   答案:ACE   8.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发展的(  )   A.方向   B.范围   C.各个方面   D.性质   E.程度   答案:BE   9.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  )   A.方向   B.范围   C.程度   D.速度   E.性质   答案:AE   10.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  )   A.洛克   B.华生   C.格塞尔   D.康德   E.高尔登   答案:AD    三、名词解释:  1.人的本质: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2.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遗传素质: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不包括学校教育,主要指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对人给予自发影响的外部世界。   4.个性:指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5.社会环境:指人所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意识形态等所组成的外部条件。   6.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否定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填空: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的总和。   答案:社会关系  2.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主要区别在于____和____上。   答案:劳动 自我意识  3.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主体活动的____和主体活动的____。   答案:选择性 创造性  4.人的身的发展包括____的正常发育和____的增强两部分。   答案:肌体 体质  5.人的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的发展以及真善美等社会性的发展。   答案: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 个性特征  6.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规律提出来的。   答案:顺序性  7.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规律提出来的。   答案:阶段性  8.人的生理成熟以____成熟为标志。   答案:性机能  9.心理成熟则以____的能力、较稳定的____和____的形成为标志。   答案:独立思考 自我意识 个性  10.因材施教的思想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的规律。   答案:个别差异性  11.人的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遗传素质  1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和____等。   答案:遗传 环境 教育 考|试/大  13.环境包括____环境和____环境两部分。  答案:自然 社会  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提出_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案:华生 环境决定论  15.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____和____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答案:影响 制约  16.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____和____的特殊环境。   答案:选择 提炼  17.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方面。   答案:物质条件 教师队伍 教育管理  18.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____所决定的。”   答案:教育  19.教育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____和____。  答案:基础 前提    五、简答题  1.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表现。   答:人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其次,从现实的角度看,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2.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之间的区别。   答: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人能劳动,但动物不会劳动,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但动物没有意识,也没有思维,它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活动分开。动物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但动物不可能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答: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4.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答: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教育脱离社会,进行封闭式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根据。  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过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否定或削弱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如果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就会导致环境决定论,过分重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联系,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从而在教育实践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终限制了学生多种潜能的充分、和谐发展。  5.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表现。   答: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6.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答: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二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7.为什么说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答:人具有受动性,因而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成为可能。人性具有可塑性,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人还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视为教育作用的客体,又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t6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如果单纯强调受动性,就会导致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把学生视为消极的教学客体。如果单纯强调能动性,就会出现贬低或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对学生放任自流。  8.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的内涵。   答: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存在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个性是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9.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答:人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人的个性包合总共性,人的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人的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个性并不排斥共性。因此说,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脱离了共性的个性和脱离了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10.简述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答: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就会导致只注重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放弃多数学生,放弃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片面强调面向全体、统一要求,采取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则会压抑学生的发展。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11.简述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试/大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1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看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第一,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有些儿童身心某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儿童则表现得较晚。  第二,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些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存在着个别差异。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表现在:  第一,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二,个体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个体战胜各种困难,使身心得到发展    六、论述题:  1.试论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答:人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人的本质观同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对人的本质认识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本质特点在于:  第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人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自然属性在教育中的意义,就会失去教育的自然根据。但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的思想,否定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同时,教育培养人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否则,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会导致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教育实践中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第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人具有受动性,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人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教育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教育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作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i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个性包含看共性,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现的体现。  2.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入认识这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在于:  第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4.为什么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第一,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从意识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来看,它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对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并通过自己的内部矛盾斗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愿望,厌恶学习、懒于思考,缺乏学习动力,各种外在的教育影响就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往往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借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在内在因素,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5.国外一项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  该家族产生众多音乐家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基因为后代提供适合音乐才能发展的生理解剖特点:如声带、听觉器官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物质前提。  第二,良好的家庭环城的熏陶,有利于后代音乐兴趣的培养。  第三,音乐世家子弟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较多,受教育条件较好。  第四,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等等。  所以,该家族出现众多音乐家,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