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适合去的国家:梵语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8:33
单母音
短母音
长母音
a
a
a
aa
i
接近葡语ex-里的e
i
ii
u
u
u
uu
r
ri单击颤音
f
ri多击颤音
l
直舌l
复母音
e
ai
ai
aai
o
au
au
aau
软腭
ka
kha
ga
gha
va
葡语ca
送气ca
葡语ga
送气ga
喉音!
上颚
ca
cha
ja
jha
ba
清音加
清音送气加

送气加
葡语nha
卷舌
ta
tha
da
dha
na
.表示卷舌!
齿
ta
tha
da
dha
na
齿音!
葡语ta
送气ta
葡语da
送气da
葡语na

pa
pha
ba
bha
ma
半母音
ya
ra
la
va
齿擦音
wa
sa
sa
介于下和刹
卷舌sa
sa
送气子音
ha
特别鼻音
j
无声气音
h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梵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    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故又称“贝叶经”。梵文为印度-亚利安语的早期形式(约西元前1000年)所定的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节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唐僧取经时的经书是用梵文写的。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用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其中佛教的大乘经典部分便是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才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但在十世纪以后,由于近代印度之各种方言甚为发达,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语乃逐渐丧失其实际的势力,主要以古典语的地位存在。然而,在北印度,如今仍有约19万人使用梵语。
现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称为“天城体”(Devanagari),是以七世纪时中印度产生那格利(Nagari)字体为基础,发展到十一世纪而确立下来的适合书写的字体。其实,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种,凡由梵书(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昙等,皆可称为梵字。
自古以来对梵字的创造者有多种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来看,当为史前时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属何体系,目前尚无定论。而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为各种中亚古语言所采用。
梵语语法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屈折变化繁复。名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个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此外,语尾还分为他位和自位两种。
另外,梵文还有一个和其他印欧语言不同的特点,即连音变化规律,也就是说,在句子中,某词尾字母与某词首字母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个词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一定的位置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音等。而梵语中复合词汇多而且较长,书写时又要基本上连在一起,连写时字母要变成连写形式,加上中间的变音,其阅读之难度可想而知。
欧洲人对梵语产生兴趣,始自16世纪。当欧洲的传教士、商人等开始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开始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梵语。而事实上,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波尼尼早在公元前4 世纪就对梵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近代,印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也和梵语研究关系密切,其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琼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印欧诸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之多。印度语言主要属于四大语系,即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澳亚语系。印度74%的人口使用印欧语系语言,25%的人口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0.73%的人口使用汉藏语系语言。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梵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诸如吠陀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印欧语系又叫北印度语系,起源于雅利安人的梵语,北印度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属于此语系。主要语言有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比哈尔语、古吉拉特语、拉贾斯坦语、阿萨姆语、马拉提语、孟加拉语、梵语、奥里萨语、克什米尔语。
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主要是南印度的语言,其包括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兰语和坚那勒语等。
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于印度的东北地区,如那加语、米佐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菩提亚语等。这些语言受雅利安语系的影响,它有许多雅利安语的词汇。澳亚语系的语言主要有桑塔尔语、蒙达语、霍语、卡里亚语等,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地区。孟-高棉语组(中国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语言和柬埔寨的高棉语)和印度中部的澳亚语系合称(狭义)“南亚语系”。此外,还有尼格利陀语系的安达曼语,主要流行于安达曼群岛。
除宪法规定的15种语言为联邦正式用语外,还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这15种语言是阿萨姆语、奥里萨语、印地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和马拉提语等。1965年4月26日,印度规定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的语言一直是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对这一点,外国人感到麻烦,本国人也感到头痛。虽然印度政府曾把印地语作为国语推广,但在非印地语地区的南方仍有一定阻力,地方语和英语至今仍占重要地位。由于印度语言复杂,在不同地区,尤其南北两地通话较难,直接影响交流,这对整个印度的团结、统一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一些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