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三不亲歌词:今天上几件宫里的餐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29:17

一顿美餐,讲究的是色、香、味、型、器俱全,今天上几件宫里的餐具,各位上眼了!

 

    青玉御题大碗,清乾隆,高7.5cm,口径18.3cm,足径10.3cm。

    碗青玉质,有绺。大口外侈,矮圈足。腹外满刻楷书清乾隆帝御制诗序:“判山水之元苍,材非择地;丽重连之璧璐,质并成规。制器宜露沃蔗浆,涉远共河流桃核。二万里溯勤拓地,德昭宵旰之筹;三十年久效捞波,心底春秋之贡。惩营私而庸臣抵罪,牟重利而巿贾争趋。维谁何必谨于岩关,而甲乙究归于天府。近蠲税半,新获瓌双,径可得周尺。而羸制不藉汉京以上,云错采,何如太璞。能完水月同圆,恰以重规相印。美知必合,比肩盘托之两吟;句不须联,具体瓮盂之七字。那数青浮,槐饼煎茶,禁玉局之三;漫同白映,车渠作赋,侈建安之七。”末署“御制咏和田大玉碗六韵有序”款识。该诗序载于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九。

    碗配紫檀木如意云头支架。

    此器造型线条流畅,有庄重朴素之感。其形状系仿清代雍正时期官窑瓷碗而制。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清乾隆,高24.5cm,口径8.9×8.3cm,足径6.7×6.4cm。

    方觚白玉质,局部有黑斑。方口微外撇,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楷书乾隆御制诗:“和田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器,簪花佐咏娱。”末署“乾隆乙巳,御题”款,并琢“会心不远”、“德充符” 篆书阳文印两方。乙巳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

    此器材质为和田玉,玉质温润,造型古色古香,纹饰精美,戟面所刻“寿”字多达百个,并有吟咏此器的御制诗题刻,其历史、艺术价值颇高。

 

    青玉夔龙纹爵,清乾隆,通高12.7cm,杯口径4.8×11.6cm,足距4.6cm,盘口径14cm,足径9.8cm。

    爵青玉质,稍有糖色。杯体短粗,三锥足。流口下以雷纹为地,饰夔龙纹,腹部亦以雷纹为地,饰兽面纹。杯下有托盘,盘内心琢凸起的三叉山形台以嵌杯足。盘下具四垂云足。盘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款。

    爵杯仿自商周青铜爵,所饰纹饰也多出自古彝器,但其下所具的托盘具有清代特点。清乾隆时期,在玉器、瓷器、珐琅等多种手工艺品中都可见到此种形制的仿古爵杯。

   

    玉仿古召夫鼎,清乾隆,尺寸:通耳高25.15cm 口径13.8×20.9cm 足径长17.4cm 宽11cm,清宫旧藏。

    青玉。整块青玉琢制。长方形,六出戟。浮雕、透雕、阴刻技法。耳及口沿外侧均刻阴线回纹。四面饰兽面纹。四柱形足,足外侧雕蝉纹。外底中心琢阴刻隶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里底满刻隶书乾隆御题:“和阗贡玉来虽夥,博厚尺盈亦致艰。材拟召夫今作鼎,祥非王母昔贻环。亚形还与摹铭款,晁彩宁当视等闲。事不古师说闻匪,惭因赏并把吟问。”鼎内一边宽里壁上阴刻铭文“召夫室父癸午刊。册命”十字。

    此器仿《西清古鉴》周代金银错青铜召夫鼎而造,并配以木座和玉顶木盖,是清代乾隆时期仿青铜器之佳作。

    玉夔纹簋,清,尺寸:高17.1cm 口径23.1cm,清宫旧藏。

    碧玉。玉呈深碧色,无瑕绺,表面光亮。圆形大口。盖高大,其上有多道弦纹,中部浅浮雕一周夔纹。圆环形钮,饰十二瓣莲瓣纹。器身两侧饰一兽首吞夔式耳,凸腹,腹两面琢锦地,并浅浮雕相对双夔。

    仿古玉簋在宋、明时期已出现,一般都不带玉盖。这件玉簋造型古朴,仿商周彝器,但所饰兽耳及夔纹与古器不同,有明显的清代纹饰特点。

 

    玉兽面纹提梁卣,清乾隆,尺寸:通梁高22.3cm 口径2.8×3.9cm 足径4×5.2cm。

    青玉。扁圆体。鼓腹,有盖。椭圆形口、足。花蕾顶,两侧饰戟纹。颈部饰蕉叶纹,腹部浅浮雕兽面纹两组。夔耳下琢戟纹。外底中心隶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

    器体与提梁为一块玉石套联而成。比例适度,线条优美秀巧,技艺精湛。显示出清代的琢玉水准。

    玉鹰熊合卺杯,清乾隆,尺寸:高22.5cm 单口径4.9cm 底径7.3×10.7cm。

    碧玉。此器旧名为双孔盖瓶,实应称谓“合卺”杯。立体圆雕。蟠龙顶盖。两筒中间透雕鹰踏熊首纹。鹰喙套活环,两翅各粘杯壁。鹰尾、熊尾和杯相连,中空,为此器之柄。杯体呈双绳捆扎式,浮雕纹饰。杯口外沿阴刻回纹,上部为谷纹,中部为勾云纹,下部仰雕蝉纹。器底为熊之腹部竖行阴刻“大清乾隆仿古”隶书款。

    合卺杯在明代已流行,有的作品上还雕有“合卺杯”等字样。清代合卺杯承明代样式,工艺更加精致。卺为瓢形器,可用来盛酒,古人称大婚为合卺,合卺杯可用作婚礼中的酒器,此器为清乾隆仿商、战国纹饰之标准器。

    玉禽兽纹豆,清乾隆,尺寸:高20.9cm 口径15.5cm 足径10cm,清宫旧藏。

    深色青玉。圆形,立体圆雕,浅浮雕纹饰。盖顶环形,中心内凹。口外两侧为双环形耳。盖面、器外壁及足上部雕满各种飞禽走兽以及捕猎的人。盖里有隶书乾隆御题:“和阗绿玉中为豆,命工追琢成百兽。四足双翼无不有,奇形诡状难穷究。较之夏楬胜其质,等以商玉如其旧。式取西清周代图,想厕笾左俎之右。意存复古去华嚣,鄙哉时样今犹富。”末署“乾隆丁未御题”并“古稀天子”(阴纹篆书)及“犹日孜孜”(阴纹篆书)二印。底里边阴刻隶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

    此器模仿《西清古鉴》所录周代青铜百兽豆图而琢成。造型古朴,鸟兽形态生动。是乾隆时期珍贵的仿古器。

 

上面那些精美的餐具,是否令你大饱眼福?但在我国古代,吃饭是不用筷子的。那用甚哩?用爹妈给的原生态工具:“五爪金龙”,也就是直接下手!
    战国时期郑国的贵族子公有特异功能:在品尝“异味”前,会“食指大动”。因为按照当时的食俗,从大拇指算起,第二指是用来“刮”一点羹来尝味的。子公好东西吃多了,一有异味,食指就会大动起来,苏联神经学家巴甫洛夫管这叫啥子“条件反射”。某次郑灵公得了一只大鼋,熬了一大鼎羹,各位大夫每人一碗,却偏偏不给子公,“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您瞧瞧,为了吃到美食,不惜把爪子伸进滚开的鼎里去捞上一把。
    无独有偶,便是那圣人门徒,也动了爪子:孔子一伙外出被困,又饥又乏,一个个东倒西歪,瘫到在地,只有子路一人忙忙活活地煮饭。孔子蒙胧中看见子路掀开锅盖,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饭熟后,子路先盛了一瓢端给老师,孔子假惺惺地道:这第一碗应该敬神,可不敢弄脏了!子路吃惊地道:可不好了,刚才俺掀开锅盖看看饭熟了没有,不小心落进一点柴灰,俺怕弄脏了饭,又心疼粮食,就抓出来给米西了。把个圣人给臊的连连说:天厌之,天厌之!
    这种原生态的吃法,在新疆吃抓饭时、在内蒙吃肉时还常常见到。

    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引用颜之推的话说:“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项绦,项绦不如老饕”。意思是说老年人虽有寿相,不如善饮食也。
    那么,老饕即饕餮又是甚哩?《左传》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吴曾曾因阿谀逢迎秦檜而名声狼籍,但他引用的话却很有道理。
    原来那饕餮虽贵为龙子,却是又贪吃、又贪财。那为何将又长寿、又善吃的老人比做又贪吃、又贪财的怪物呢?俺以为,比喻总是跛足的,颜之推的话,不过是极而言之饮食和长寿的关系罢了:眉目发白不如耳朵旁边有白毛,而这两者又都不如颈下有白毛的,但这三种有寿相的老者又都不如善饮食的老人。如果胃口不好,食欲不佳,那准是生了毛病,生存都是问题,哪里还谈得上长寿呢!
    古代著名老寿星彭祖,据说活了800多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长期担任帝尧的厨师长,你想哪:凡是好吃好喝的,不都得先从他的口里过?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02岁,是一位食疗专家,他又会看病,又善饮食,当然能够长寿啦;
    到了大清国,那康熙、乾隆祖孙俩分别执政60、61年,他们在朝时举行过4次“千叟宴”,摒弃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一面,那敬老、尊老还是应该肯定的;
    现代京昆剧大师俞振飞,胃口极佳,性喜食用猪大油炒的菜,且口重的很,大盐大油,喝绿茶也要放多多的糖;
    评弹老艺人吴君玉喜欢亲自下田捉蛇、亲自下厨做蛇、亲自动口吃蛇,这位老先生竟比“老广”还要嗜蛇,几乎到了无蛇不食的地步,虽年逾古稀,但说起书来口齿清晰、声情并茂、一气呵成;
    曾有“百岁棋王”美称的谢侠逊,生前从不忌口,鸡鸭鱼肉,想吃就吃,吃嘛嘛香。
    当然,凡事皆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正在减肥者、正在被双规者、正在失恋者们吃不下饭,那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