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原蒙古歌曲大全:上海女子来新15年 跑马拉松体会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8:33:34

上海女子来新15年 跑马拉松体会人生

报道/李叶明(特约)(2011-12-12)

  15年从上海来新的舒宁,曾在位于红山的建屋发展局总部工作几年,当时和同事们参加了许多运动项目,也培养了运动的习惯。后来,舒宁选择了一个人就可以坚持的运动——跑步,并于2001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

  从最初的诅咒到爱上马拉松,甚至在去年完成84公里的双程马拉松赛,舒宁从跑马拉松中,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体会到许多人生哲理。

  舒宁是一名建筑工程师,1993年毕业自上海同济大学,主修工业及民用建筑。1996年受聘于建屋发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来本地工作,一晃15年过去了。2008年,她入籍成为新加坡公民。

舒宁以跑马拉松来磨练自己勇于面对挑战、认真训练、认真生活的态度。

  虽然是道地的上海姑娘,但舒宁一点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娇滴滴的上海女孩。舒宁的父亲是一位教授,也是排球运动员,这给舒宁种下了热爱运动的基因。

  “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在建屋发展局工作。那时的HDB就像一个大家庭,每年都开运动会。我被部门选做代表,参加过很多比赛,当时很享受和同事们一起做运动的日子。”

  那时HDB的总部还在红山。舒宁的部门有一支跑步队,兴趣相投的同事经常一起去附近的花柏山跑步。舒宁还参加了龙舟队。相比之下,她说自己更喜欢划龙舟,因为划龙舟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团队精神,全队必须齐心协力,动作划一。当时,她们的龙舟队曾在一些大型比赛中拿到不错的名次。

  2003年建屋发展局重组,舒宁所在的部门被分了出去,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龙舟队等都停办了。然而在建屋局工作的那些年,已让运动成为舒宁的一种习惯,也包括她所选择的一项不需要队友、一个人就可以坚持的运动,那就是跑步。

第一跑马拉松 边跑边后悔

  舒宁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是在2001年,当时她报名跑10公里。第二年她又和队友一起参加了“接力马拉松”,以接力方式跑完42公里。2003年,她自己报名参加了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并成功跑到终点。

  “跑全程马拉松和跑10公里很不一样。”舒宁回忆说:“尤其是跑到30公里左右,很多人都会碰到一段最难受的状态,我们叫‘撞墙’(hit the wall)——浑身上下的肌肉和关节好像都在闹‘革命’。

  “我当时一边跑一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来受这个罪,并且诅咒发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人一辈子跑一次马拉松就足够了,以后再也不跑了。”

有了充分的准备,舒宁在起跑前信心满满。(李叶明摄)

  或许,正因为有了“只跑一次”的想法,让舒宁忍受所有的疼痛和煎熬,坚持跑到了终点。“跑到最后200米,可以看到终点线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哭。而一过终点线,那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这几个月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让我把刚才的诅咒发誓抛到了九霄云外。”

从傍晚6点跑到凌晨6点

  而最重要的是,完成马拉松,让她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极限”,明白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这样,她爱上了马拉松。从2003到2006年,她参加了很多马拉松赛,几乎把本地举办的所有耐力赛都参加了。尤其是2005年底到2006初,她三个月跑了三个马拉松,包括专程飞到香港,参加并完成了香港马拉松赛。

  之后她休息两年,2009年复出。2010年5月,为进一步挑战自己,她报名参加了很少人敢尝试的双程马拉松赛。双程马拉松要跑84公里,相当于新加坡从东到西,沿泛岛高速公路从樟宜机场到大士跑一个来回;从傍晚6点起跑,一直要跑到凌晨6点,如果你能跑完的话。

  在这项开放给专业选手参加的赛事中,舒宁用了11小时30分钟跑完全程,跑进了女选手中前十名。不过受访时,舒宁谦虚地说:“那是因为很少有女生跑双程马拉松,即便是专业选手也不会轻易尝试,毕竟这是一项挑战个人极限的比赛。当身体处于极限边缘时,很容易受伤,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专业选手也未必能跑完全程。”

跑步是一种生活态度

  因为马拉松,舒宁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认识不少和她一样喜欢运动的朋友。但在不跑马拉松的人眼中,像她如此“疯狂”跑马拉松的女孩,好像有点“不正常”。

  舒宁说,她能理解别人的观感。“如果对马拉松不了解,是有人会这么想的。但对我来说,跑马拉松不是‘发疯’,它需要科学的、有系统的训练,需要有营养的饮食,有规律的起居和生活。跑步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压力的管理能力。你不需要为跑马拉松‘发疯’,只需要作好准备。”

  “从承诺、努力到完成,跑马拉松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我真正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学会认真对待,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道理。跑马拉松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训练和参赛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许多人生哲理。

  “比如,当你状态良好,跑得很顺的时候,不要太得意,也许伤痛下一分钟就会不期而至。当你觉得很累、很痛,甚至感觉自己再也跑不下去的时候,也许只要再坚持一下,这种状态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的你,就会觉得轻松许多。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有时起有时落,有高潮,也有低谷……”

舒宁经验谈:

  跑马拉松要作好准备 不要跟风

  在刚刚结束的渣打银行新加坡马拉松赛中,有一名22岁的小伙子在跑完半程马拉松后,倒在终点线附近,送院后不治身亡。为此,就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记者询问了舒宁的看法。

  舒宁表示,报名跑马拉松对她来说,是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让平时的训练更有目的性,不会因为工作忙、生活累、要应酬等,成为自己偷懒的理由。她认为,平时的认真训练比最后的冲线更重要,要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跑马拉松来磨练自己勇于面对挑战、认真训练、认真生活的态度。

  作为一种挑战极限的耐力运动,跑马拉松确实存在诸多风险。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进行充分、科学的训练,没有在饮食、作息方面做好保障,很容易造成伤害。舒宁介绍说,网上其实有很多相关资料,建议想报名参加马拉松的朋友,先做点收集和研究,做好功课。

训练要循序渐进 不可“一步到位”

  舒宁也分享自己的训练经验。通常必须要有四个月到半年的准备时间。“平时训练无需每天都跑很长距离。我通常会在周末跑一个长的,工作日则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天抽半小时到一小时做运动。也不一定非要跑步,其实穿插其他运动,如游泳、骑车、瑜伽、健身操等,效果更好。因为单纯跑步,一些肌肉群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反而不利于训练成效。”

  她说,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每周训练的最长距离不可“一步到位”。根据她的经验,训练的增加量每周不要超过10%,到比赛前四个星期达到最高峰,而最高峰的训练量不宜超过四分之三的比赛距离。

  比如跑全程马拉松,训练时只要循序渐进,在三四个月内跑到30公里就行了。达到最高峰后便开始递减,让身体在开赛前一个月得到更多的休息和调整。

跑马拉松不是为了荣耀

  舒宁说,只要正常训练,跑马拉松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了充分训练,在比赛中你才会知道身体的哪些信号属于异常,哪些症状其实是正常,这样才能更好地听从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避免运动造成的伤害。

  “要记住,跑马拉松不是为了荣耀,也不是跟风和赶潮流。”舒宁说:“我发现本地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刚刚结束的渣打银行马拉松,总人数接近7万人,其中跑全程的就超过2万人。这固然是件好事,但很可惜的,我看到很多人不是跑的,而是走的,甚至是以散步的方式在走。这说明他们还没有作好准备。”

  她说:“重在参与是对的,但如果就这样走完全程,那么跑马拉松的意义何在?我还是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是让自己作好准备,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体育精神的体现,跑马拉松的真正价值所在。”

作者李叶明:我跑了半程马拉松

  星期天早上,本该是睡懒觉,补偿一周辛苦的时候,可我却被自己定的闹钟吵醒。才早上4点多钟,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半夜”。

  这是为了去参加渣打银行新加坡马拉松,本地参赛人数最多的马拉松赛事。我报的是半程21公里。半程有近2万人参加,全程那边还有2万多人。一路上,我始终处在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的队伍中。

  我们前半程的路线是在美丽的圣淘沙。天刚蒙蒙亮,鸟语花香随着海风迎面扑来。我从没有在这个时间到访圣淘沙,这里清晨的美景,只有“早起的鸟儿”才能欣赏到,真是不虚此行。

  从环球影城穿城而过,很快出圣淘沙跑上高速公路。一路上有义工为我们加油打气,或提供各种服务。10公里过了,11公里过了,我感觉还不错。

  平时工作忙,缺乏运动,训练不到位,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我挣扎着来参赛。但前半程一直“悠着”自己,不敢多跑。眼看赛程过半,于是我准备“放脚一博”。可是在高速公路上为我们留出的赛道内,人山人海,我必须努力绕过前面步行的人群,以维持跑步的节奏。

  随着里程数增加,坐在路边休息,或因为抽筋到一旁处理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我准备不充分,但毕竟准备了一些。不然跑到这个阶段,火辣辣的太阳都露出了笑脸,估计我也会和那些朋友一样,撑不了太久。

  然而,就在我暗自高兴的当儿,我左侧小腿和右侧大腿先后出现颤抖。这是什么意思?抽筋?接着,左侧的跟腱也疼痛起来。不敢掉以轻心,我立刻改为快走,希望能平安坚持到终点。

  过金沙之后,全程和半程的两支大军汇合,浩浩荡荡向终点开进。跑全程的朋友显然比我们更辛苦,但也有人完全不在乎比赛,把马拉松当成了嘉年华。有人甚至配合季节,穿着短版的圣诞老人装来参赛。

  过摩天轮,经榴梿壳,到政府大厦前通过终点。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兴奋压制了伤痛,直到听说有选手在同样完成半马拉松后倒地身亡,我的身心才又变得沉重起来。

  跑马拉松不是开玩笑!真要参加,就请做好功课吧。这是难得的经历,但也请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联合早报》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