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和歌词:【引用】医患之胆识从何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5:29

【引用】医患之胆识从何来  

2011-10-31 17:44:0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青葙子《医患之胆识从何来》

总有人问我,回阳药中的附子大热,吃多了会否耗散自身的元阳,以至枯竭?会否走入滥用温补的怪圈?

 

以愚之见,回阳药里不单单只有附子一味药,都是和其他药配伍的。各味药之间都保持着相互制约平衡。既有升散(如附子乃升阳主药),也有降敛(如炙干草、人参、童尿、猪胆汁等收敛主降),将升散起来的阳气,及时收敛。像圆运动里说的,阴阳都不能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并非简单、极端、独孤一味的。我认为,《伤寒论》里的每个回阳救逆之药方都是一个小的圆运动,只是每个方子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以升为主,有的以降为主,遵从的都是四季和人体的圆运动。

 

而世人多只着眼于附子,而忽视方中的配伍之巧妙,缘由是历代皆以为此乃大毒之物,只看到了其偏,没有看到其全。

 

在现代人看来,既然是大毒,想必怎么吃都是毒的,绝对不能吃。而《内经》里,对毒的定义,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毒。内经将药物分为大毒、中毒、小毒,是按其药性的峻猛与否来定的。附子因其药性猛峻,被定为大毒。但并不是会毒死人的那种毒,要真能毒死人,张仲景还能被称为医圣?他那时候用的可都全是生附子呢。如果真不能治病,且毒死人的话,张仲景之辈早就洗干净脖子,杀头示众了。

 

举个例子,就说最常见的四逆汤和白通汤,因为此两方的药味最少,以我现在肚子里的几滴墨水,也只能说得清楚这些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张仲景立方之用心巧妙,推而广之,其他复杂些的方子,也应是如此道理。

 

先说四逆汤,方中有附子、干姜、炙甘草。

 

据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卷二》中,“附子是一团烈火也。。。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阳气即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有得重生也。。。”

 

附子在此方中,即是火也,力主升阳。但是峻猛的附子,如果只任其升,虽火能被煽红,但过度的升散,便“虽生不永”了。像曲黎敏讲的,每个人天生的元阳,就像一瓶煤气罐,若用大火的烧,很快就会耗完了;若用小火的烧,即可以慢慢的用上很久。所以,这里用炙甘草来伏火。

 

炙甘草,在此的作用即土也,在火上覆之以土灰,让重新点燃的火头,慢慢的烧,才能得以久存。甘草把升起的火拉了下来,伏降入脾土。起了收敛的作用。

 

就像圆运动里那样,从春分到夏至(相对于一天来说是正午),太阳的热力逐步达到极热,此后便要从升散,转到敛降,地面上的热开始逐渐降入泥土,气温也逐步下降了,也就到达了秋分了。简单的说,附子主左边半圆的从升到浮,炙甘草主右边半圆的从浮到降。(见下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的很值得一读,再读)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再说白通汤,方中有:附子、干姜、葱白,另兑入猪胆汁或童尿。

 

据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卷二》中,“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吾注:离卦,即南方在上之位,心属火)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吾注:即坎卦,北方在下之位,肾属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

 

白通汤能上(南,离卦,心)下(北,坎卦,肾)交通,令到心肾相交。这就是药物在人身上的圆运动作用。有了如环般不断循环往复的圆运动,人就顺应了自然的四季和日夜交替,能因天之序了,病从何来?此理从上图中也能直观的体现出来。

 

附子的作用如上所述,而此处代替炙甘草行降敛之职的是葱白。而猪胆汁和童尿,唐步祺的阐释是这样是为了使阳能入阴。在李可的医案中,也常用到。吕英也常在白通汤以外的回阳药方中使用。我自悟,这是为了加大降敛潜藏之力,阴阳互生。

 

这里,我联想到了,做灸其实也是个圆运动。吕英医生教我,前灸关元,后灸命门。在前面任脉上的关元穴,升发起元阳。然后再做后面督脉的命门穴,将升起来的阳,收敛起来。这一升一降,一出一进,从人体侧面看,不就是个圆运动吗?

 

所以,古中药方子,都是古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沉淀,参透了宇宙天地人身之理,才定下的圆通之法。而非一时之兴之所至,随手拈来的。在古时书写的竹简、纸张等物质都很昂贵的年代,古人可谓是惜字如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字字皆如珠玑,字字皆有深义。不像我现在长篇大论,废话连篇。所以,学习古文化,必须要温故而知新,融会贯通,才能有所悟,有所获。

 

所以,敢开附子之方的医生,敢于吃附子的病人,都不是嗜毒如命的狂莽之人。我们的胆量,是来自对古中医和古文化的了解。

 

日前,在我的留言板上,看到了冬日百合说道,熟附子她已经吃到了1000克。我不禁唏嘘,如果用生附子,哪里还要那么大量的熟附子。这样下去,拿什么煎药都成了大问题了,不要说浪费中药资源了。只是国家为了全民健康,规定了生附子不能用,自然也买不到。熟附子能用,能买得到,可是又要规定不过15克。敢开大剂附子的医生,和敢吃大剂附子的病人,都属于犯法之列。

 

所以,敢开大剂量附子的医生,除了对自己掌握的医术有信心,更多的是将自己交给病人了。闻风而来的各位看病之人,请珍惜医生对你们的信任。自问,如果你是医生,你能做到为人治病,完全不考虑个人安危吗?大概你也会选择明哲保身,就开15克附子,好不好不管你了。运气不好,撞上个不讲理的,尽讲法律的,就陷入危境,名誉扫地,生活不保。

 

病人手上的一张方子,掌控着医生的命运。知道自己手上的方子分量有多重了吧。而做病人就容易多了,躲在家里煎药吃药就可以。难不成还有人到你家检查你吃多少克附子了吗?

 

又,网友古典风韵问我:怎么我们这些一点的产后病,都没有你们(我和jody)好得快啊?

 

我答曰:这是胆量的问题,我不但敢吃附子,还敢少煎(只煎一小时),充分利用其毒性(其实是药性)。在有反应的时候,淡定自若,坚强挺过去。所需的疗程当然比心怀畏惧戒心的人短些。而且,我还想弄到生附子,想体会比较一下张仲景原方的效果。

 

大概,又会有人说我狂了,生附子都敢吃?!

 

作为病人,如果你不想伤脑筋看书的,就一门心思信任医生好了,除此以外,你也没有选择。如果你能有心看书,那就请好好用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当然事半功倍了。

 

奉劝一句,请大家少上网道听途说的,多看书。网上能找到的真理,少之又少。有,也是不系统、零乱的,或是许多被人误解误导之理。

 

昨天,我在某个网友的博客上看到了她转贴他人的文章。作者大谈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脏、五音、五运等,但文中对五音和五运六气等评价,谓之“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或不用)”,祖宗的好东西当作了糟粕。

 

我留下一句:

古人之立法,必有其理由和用途。只是今人少钻研其中道理,不明所以,不知所用。看看曲黎敏的《中医和传统文化》,你会对许多牵强附会之说有新解。

 

别的不说,就一个五运六气,总结一个甲子(六十年)的规律,少说也要好几个六十年的天文地理的研究样本,才能归纳总结出来。想想,那是经过多少代人的日夜辛勤观察记录,多少代人的苦思冥想。是闹着玩的吗?这可不是许多浅薄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速度,今天是真理,明天就是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