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豆广场舞深深爱:颈椎病症状及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6:40:09

 颈椎病症状及治疗

颈椎病分几种类型?
  临床上将颈椎病分8种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食道受压型、后纵韧带骨化型。
颈椎病这些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症状?
  颈型主要引起一侧或两侧枕颈部疼痛,颈肩部酸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肩顶部沉重感;神经根型主要引起头、颈、肩、臂、手的麻木、疼痛,疼痛能放射到手指,并有触电样感觉;脊髓型主要引起双下肢沉重,活动不灵,步态笨拙,走路不稳,软弱无力,脚落地似踩棉感,手握力差,持物易落;椎动脉型主要引起头疼、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交感神经型主要引起眼睑下垂、心跳过快或过慢、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疼痛、麻木、多汗、少汗或发凉;混合型为同时合并两种以上压迫而出现症状。颈椎病早期或症状较轻者,可行非手术治疗,包括对症药物治疗,口服或肌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自行颈椎牵引。脊髓型症状明显和脊髓受压较重的病人,可以尽量施行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一)牵引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3)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四)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六)药物治疗
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七)心理治疗
(八)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
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脾肾阳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

颈椎病的患者都是長期伏案及不良姿勢與體位所誘發造成的,因此透過醫療體操的運\動方式可矯正不好的工作習慣,改善頭頸部功能和平衡頸肩背部兩側的肌肉力量,減輕肌肉痙攣狀態,緩解頸椎病理性退化病變的進一步發展,進而防止頸椎病的反覆發作。以下是幾個實用有效的頸椎醫療運\動體操:

一.頂天立地
兩腿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頭頂似頂一重物般往上拔伸,目視前方,下顎微收,每次動作約持續六秒鐘,再還原成預備姿勢。

二.左顧右盼
取站或坐位,頭頸部輪流向左、右旋轉,動作要緩慢,並逐步增大轉動幅度,兩眼亦隨之盡量向後方看,每個動作約持續六秒鐘。

三.前屈後仰
取站或坐位,頭頸部盡量向前屈曲,達到可能的最大範圍,動作持續約六秒鐘,還原成預備姿勢,然後頭頸部向後仰伸,達到可能的最大範圍,還原成預備姿勢。

四.頸項側屈
取站或坐位,頭頸部輪流向兩側肩方向側屈,盡量讓耳朵貼近肩膀,每個動作持續約六秒鐘。

五.前伸探海
取站或坐位,頭頸前伸並輪流轉向右下方及左下方,雙目向前下方看去,好似向海底窺視般,每個動作持續約六秒鐘。

六.回首望月
兩腿張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兩腿微屈,上體前傾四十五度並向右後方旋轉,頭隨旋轉方向向後上方作望月狀,左手置頭後,右手置背後腰際,動作約持續六秒鐘,還原成預備姿勢,換邊再重複上述動作。

七.頸項爭力
取站或坐位,兩手分置於前額、後頭部、頭的右側、頭的左側。頭分別向前、後、右、左用力,兩手(或單手)同時給予頭對抗性的阻力,動作約持續六秒鐘,讓頭頸部不產生轉動或移位,即讓頭頸部肌肉做靜態的肌肉收縮,如此可強化頸部的肌肉力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八.白鶴探首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收下顎,面含微笑〈放鬆頭面部肌肉〉,挺胸收腹,身體軀幹保持不動,下巴及頸部水平往前探頭伸出頸、縮頸,來回動作數次。這套頸部運\動對於頸椎病所造成的頸椎生理曲度變平直或反張有矯正的效果。

九.金獅搖頭
兩腿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頭頸部放鬆,緩慢做大幅度環轉運\動,依順或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每個動作持續約六秒鐘。

十.自我牽引
自我頸椎牽引是外出或工作中,如突然感到頸肩酸痛時,簡單又可立即見效的醫療體操。這種療法的原理是利用雙手向上牽引之力來使椎間空隙牽開,並進而改變失衡的椎間關節排列,恢復原有的脊柱生理屈度。作法是雙手十指交叉合攏,置於頭後枕頸部,先將頭後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頂方向持續牽引約五至十秒鐘,如此連續三至四次,即可達到緩解椎間隙壓力、消除頸肩酸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