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有哪些:步兵师沿革(第22、23军64—69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57: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
       1949年2月,第3纵队改编为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彭德清任副军长,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64、65、66师。

       步兵第64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第2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4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政治委员。该师组建后,参加了渡江、解放浙东南、舟山等战役战斗。1955年8月,步兵第191团改编为嵊泗要塞团,同年11月扩编为嵊泗要塞区,1956年12月改编为守备第14旅。1958年4 月,守备第14旅与第22军合编为舟嵊要塞区,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嵊泗守备区,第64师改编为岱山守备区,以步兵第192团为基础扩编为大衢守备区。
大衢守备区1963年缩编为守备64团,1970年3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
嵊泗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4师,1985年9月撤消番号建制。
岱山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5师,1985年9月缩编为守备5旅,1992年改称海防第5旅,1997年撤消番号建制。

       步兵第65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5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政治委员。其前身为1945年9月由鲁南军区主力3团、5团组建的山东军区第8 师,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该师是华东野战军少有的有115师老红军连队基础的部队,尤以善于攻坚闻名华东,被誉为“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陈老总称其“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该师成立后,参加了界河、兖州、枣庄、韩庄、泗县、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金刚寺、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战役战斗。在多次战役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为战役的全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两任师长王麓水、王吉文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洛阳战役中,23团(195团)1营首先突破东门,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淮海战役中,“洛阳营”与中野“襄阳营”并肩作战,一举消灭黄维兵团的“威武团”,使敌中心据点双堆集完全暴露在我强大的火力之下。
1958年4月,65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定海守备区。1963年11月定海守备区撤消,1967年6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第194、195团分别发展为如今的舟山守备区海防第17、18团。

       步兵第66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6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6年4月由山东军区警备第10、11旅合编组建的滨海军区警备旅,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金刚寺、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战役战斗。1950年12月,第66师在浙江萧山改编为空军第12师,所属第197、198团分别改编为航空兵第34、36团。部分分队调坦克第1、第3师或组建独立坦克部队。1951年1月,66师机关一部分、第196团团营机构、空军轰炸机第12团及第12供应大队合编组成空军第 10师。
1951年2月由浙江军区抽组部队重建第66师,归第22军建制。1958年4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普陀守备区。普陀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6师,1985年9月缩编为守备6旅,1992年改称海防第6旅,1997年撤消番号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及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等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坚持斗争的上述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        1949年2月,第4纵队在山东省峄县改称第23军,隶属华东野战军第7兵团,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文学任副政治委员,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辖第67、68、69师。

        步兵第67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67师,杜屏任师长,李彬山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6年5月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1947年2 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1旅2团(200团)在苏中战役中首创立功运动,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据此写了6万多字的《一年来华野立功运动的总结报告》,上报军委和毛主席,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延安《解放日报》三次发表评论,号召全解放区普遍地开展这一运动,至此,立功运动推向全军,并一直发展至今。
1952年8月,67师199团团部调出,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14团,各营连编入师其他两团,68师202团调入改为新199团。1952年9 月,67师随军入朝参战,参加了丁字山防御战、四次反击石岘洞北山等战斗,涌现出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许家朋等英雄模范。在1953年1月的丁字山战斗中,201团1连以一个排抗击美第7师一个加强营在八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营和一个战斗轰炸机联队支援下的“空、坦、炮、步协同作战实验”,以伤亡仅11人的代价,歼敌150人。1958年3月回国。60年代涌现出国防部命名的“爱民模范”金遗华、“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等英模人物。1969年参加珍宝岛战斗,战后201团3炮连班长杨林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85年,该师整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步兵第67 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67旅,2003年陆军第23集团军撤销,67旅缩编为步兵第69师207团,随师改隶陆军第16 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68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68师,张云龙任师长,陈茂辉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6年10月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2旅,1947年 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8月,师机关及203、 204团机关调空军,202团(金刚钻团)调67师建制,改番号为199团。
1969年12月,陆军第23军73师改称第68师。1985年,该师整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步兵第6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68旅,2003年,陆军第23集团军撤销,68旅改隶陆军第16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69师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69师,谭知耕任师长,伍洪祥任政治委员。该师前身是1940年6月以新四军苏皖支队扩编的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19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
这是一支有着红军的光荣历史和传统、以“三猛”(猛打、猛冲、猛追)、“三得”(打得、跑得、饿得)著称的英雄劲旅,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卫(韦)岗、郭村、黄桥、夏家渡、车桥等重要战役战斗。1942年9月,其第7团(205团)在夏家渡战斗中,毙俘日军140人,战斗结束后,为表彰团队的卓著战功,由粟裕师长兼政委提议,报陈毅军长批准,新四军授予该团“老虎团”荣誉称号。解放战争时期,该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著名的“叶王陶”部队的中坚。1952年9 月,随军入朝参战,1958年3月回国。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步兵第69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7年5月,205团2营被中央军委授予“大兴安岭扑火英雄营”荣誉称号;1993年2月,师炮兵团参谋长苏宁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现为我军8位挂像英模之一;1998年,205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69师下辖第205团(红军团、老虎团)、第207团(渡江突击先锋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陆军第23集团军撤销,步兵第69师改隶陆军第16集团军,原步兵第67旅缩编为步兵第207团归师建制,原师装甲团撤销,由原23集团军装甲旅缩编为69师装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