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ps nike:逐字逐句学琴论《钦定四库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42:58

逐字逐句学琴论《钦定四库全书-琴史》之“声歌”——孤竹君

(2011-02-21 00:19:51)转载 标签:

宋体

琴歌

荡之什

鹊巢

弦歌

文化

分类: 古琴文论

 

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情发于中,声发于指,表里均也。《周礼—大师》教六诗,以六德为本,以六律为之音。夫以六诗协六律,此鼓弦以合歌也。古之所传,十操、九引之类,皆出于感愤之志,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于是援琴而鼓,此作歌以配弦也。《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典乐教人之叙也。以声依永,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取其合于《韶》、《夏》,凡三百篇,皆可以为琴曲也。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则亡。独文中子尝闵时之乱,泫然鼓《荡之什》,世所不传,而能鼓之,可谓知乐也已。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琐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以助欢欣耳。稽诸事,作《声歌》。

 

释文:

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

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鼓弦:即鼓琴。

配:同“陪”,陪同,伴随。

揆:准则,道理。

(古代的琴歌,有弹琴来配合歌曲的,也有先唱歌来配合琴的,道理都相同。)

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

(古人唱歌必须弹琴,弹琴必须唱歌。)

情发于中,声发于指,表里均也。

(情感由衷而发,声音发于指端,内心与手指配合谐调。)

周礼大师教六诗,以六德为本,以六律为之音。夫以六诗协六律,此鼓弦以合歌也。

六诗:犹六义。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德: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律:指十二律吕。

(《周礼——大师》教六诗,以六德为根本,以六律为音声。以六诗协合六律,用弹琴配合唱歌。)

古之所传,十操、九引之类,皆出于感愤之志,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于是援琴而鼓,此作歌以配弦也。

此句脱于《诗—大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代流传下来的十操、九引等,都出自于感愤之志,通过说话来表达,说话不足以达到,所以用歌曲来诵咏,歌颂不足以达到,于是就援琴而弹,这是用唱歌来配合琴的。)

《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典乐教人之叙也。

典乐:官名。掌管朝廷的音乐事务。《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王莽曾改大鸿胪为典乐。

(《舜典》说:“诗歌表达志向,歌曲用言语诵咏,声音以歌咏为依托,音律把声音谐和”,这是舜典这部音乐典籍教化人们的说法。)

以声依永,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

(声音以歌咏为依托,那么节奏回环变化不会错误;音律把声音谐和,那么音乐的清浊高低一定是正确的,只有通晓这个音乐道理的人才能擅长琴歌。)

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取其合于《韶》、《夏》,凡三百篇,皆可以为琴曲也。

《韶》、《夏》:即舜之《韶》和禹之《大夏》,亦泛指古乐。

(孔子删改《诗经》,都可以用琴歌唱,选择其中与韶夏相合的三百篇,都可以伴琴歌唱。)

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则亡。

《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皆琴曲名。

(到了汉代遗留下的琴歌,只有《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他的都佚亡了。)

文中子尝闵时之乱,泫然鼓《荡之什》,世所不传,而能鼓之,可谓知乐也已。

文中子:即王通(580617),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人。任蜀郡司户书佐。弃官归,以讲学著书为业。仿《春秋》著《元经》,已佚。又依《家语》、《法言》例著《中说》。门人薛收等谥“文中子”。

《荡之什》:即《诗经—大雅—荡之什》。

(惟独文中子悲悯时乱,含泪弹奏古曲《荡之什》,此曲世上不曾流传,但他却能弹奏,可以说这是他懂得音乐的结果。)

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琐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以助欢欣耳。

细调琐去曲:琐碎的曲调。细,琐碎。

(近世琴家所说的琴曲都是没有歌词的,以繁巧声多为美,这样器乐化的琴曲,即使有辞也大多粗鄙俚俗,都是些迎合大众的娱乐。)

稽诸事,作《声歌》。

(查考这些事件,写下《声歌》。)

 

林晨点评:

文中所言“声歌”,即琴歌,又称弦歌。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弦歌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中亦言“诗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琴歌在汉魏时期十分流行。蔡邕《琴赋》中有“感激弦歌,一低一昂”的描述,而其所著的《琴操》中所记载的九引、十二操、河间杂歌皆是琴歌。而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不仅双手作抚琴状,同时还神采飞扬地张口作唱歌状。

唐代是中国音乐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虽然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当时多少显得有点落寂,但古琴在文人士大夫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唐代很多诗词皆可入乐歌唱,如著名的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便源于王维的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宋代琴曲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演奏技法更为复杂,但琴歌这一题材仍然受到当时琴人的重视。目前所见最早的琴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以及《事林广记》中的《开指黄莺吟》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明代的琴家谢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人,都主张借用古代诗词歌赋来谱曲。在传世的明代三十四部琴谱中就有《浙音释字琴谱》、《绿绮新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等十七部琴谱中附有歌词。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正文对音”,在考虑琴歌的词曲关系上,拘于一字一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古琴音乐的发展。并且,一些琴人过分热衷于逐音填配文辞,或为一些并无音乐性的诗词配音,致使粗制滥造的琴谱充斥于市,尽管其中有少数优秀之作,但也被淹没在大量的低劣作品之中。

针对琴坛中流行的滥填文词的风气,明代以严澂(天池)为代表的虞山琴家,力匡时弊,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刊印了《松弦馆琴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天池认为:“琴之妙。。。。。。不尽在文而在声”,因为音乐比言词更能触动和宣导人的情感并与心志相通。

明代以后,“士流”的琴家多崇尚虞山派,视琴歌为琴乐艺术中浅俗的一类,不愿涉猎。清代存世的七十二部琴歌中,亦只有《琴学新声》、《松风阁琴谱》、《东皋琴谱》、《张鞠田琴谱》四本琴谱中记载有琴歌。

在近现代琴家中,对琴歌进行研究、打谱始于查阜西。查阜西早年学习古琴的时候,正是从琴歌开始,但是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不得不放弃:

作为一个琴人,我是从琴歌学起的,我从十四岁到二十七岁,一直是有弹必唱。后来有人教我“归口虞山”,我就不敢当众演唱了。当我开始弹《忆故人》和《梅花三弄》两个无词琴曲时,我在情绪上还多少有些抵触。我很怀疑,一个琴曲没有词,怎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后来到任何地方遇到的琴家,几乎全是只弹不唱,我才噤若寒蝉,怕人轻视我是“江湖派”!

由于古琴只标有左右手指法,而不显示具体的节奏,因此便有了打谱。琴歌的打谱与一般琴曲的打谱不同,更注重曲与词的配合,即琴曲的节奏必须与词的节奏相符,其所有的吟猱绰注亦须符合字本身的音调。

琴歌如何演唱,至今尚无定论。有类似于吟唱,有类似于民歌唱法,有类似于昆腔,有类似于美声。。。。。。而查阜西推崇“乡谈折字”。所谓“乡谈”,就是方言;“折字”就是在演唱时使用纯正的方言。把琴歌中每一个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折转到谱音上。所谓“四声开合。。。。。。是指在唱琴歌时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字音,要分清它是开口音(哈、哀),合口音(古、公),先开后合(豪、强),先合后开(娃、怀)”。所谓“四声阴阳”。。。。。。是指在演唱琴歌时,必须把所用的方言每一字音的‘声调’所跨越的‘音度’透得清楚(‘音度’实质是频率的变动,它们通常使用大二度或小三度)”。

如今,“归口虞山”的观念依然存在,从事琴歌研究和打谱的琴人依然寥寥可数,如何将众多琴谱中优秀的琴歌发掘出来,将是未来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文白话:

古代的琴歌,有弹琴来配合歌曲的,也有先唱歌来配合琴的,道理都相同。古人唱歌必须弹琴,弹琴必须唱歌。情感由衷而发,声音发于指端,内心与手指配合谐调。《周礼——大师》教六诗,以六德为根本,以六律为音声。以六诗协合六律,用弹琴配合唱歌。古代流传下来的十操、九引等,都出自于感愤之志,通过说话来表达,说话不足以达到,所以用歌曲来诵咏,歌颂不足以达到,于是就援琴而弹,这是用唱歌来配合琴的。《舜典》说:“诗歌表达志向,歌曲用言语诵咏,声音以歌咏为依托,音律把声音谐和”,这是舜典这部音乐典籍教化人们的说法。声音以歌咏为依托,那么节奏回环变化不会错误;音律把声音谐和,那么音乐的清浊高低一定是正确的,只有通晓这个音乐道理的人才能擅长琴歌。孔子删改《诗经》,都可以用琴歌唱,选择其中与韶夏相合的三百篇,都可以伴琴歌唱。到了汉代遗留下的琴歌,只有《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他的都佚亡了。惟独文中子悲悯时乱,含泪弹奏古曲《荡之什》,此曲世上不曾流传,但他却能弹奏,可以说这是他懂得音乐的结果。近世琴家所说的琴曲都是没有歌词的,以繁巧声多为美,这样器乐化的琴曲,即使有辞也大多粗鄙俚俗,都是些迎合大众的娱乐。查考这些事件,写下《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