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引导的从句时态:惊动中央高层的“封面女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10:13

惊动中央高层的“封面女郎”

(2011-12-10 18:46:40) 转载▼标签:

科技

周雁鸣

香港

大众电影

哈苏

杂谈

《大众电影》开辟了“文革”后国内杂志的封面女郎时代,以今天的审美标准看来,那些女明星妆化得过浓,服饰也显得老土。但在当时,她们是时尚标杆。刘晓庆在微博上说:“(当年)能上《大众电影》封面,是每个明星仅次于‘百花奖’的殊荣。”

                            江青的哈苏500C
   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当时“集体主义”仍然盛行,演员几乎不可能以个人身份登上封面。后来渐渐出现了爱情题材的电影,于是,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开始在《大众电影》的封面上引领潮流了。编辑部主任马锐回忆,“复刊后有读者提议封面人物‘最盼望为靓女,次为俊男。’”应这一要求,《大众电影》开始自主拍摄“美人照”登上封面。
    周雁鸣与女摄影师张甦妍共同负责封面和封底拍摄。入社后,周雁鸣使用的第一台专业相机是哈苏500C,据说这部相机原本是江青的。“四人帮”被打倒后,这部哈苏500C几经辗转到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后来分配给《大众电影》,周雁鸣去中影器材公司取的时候,发现这台昂贵的哈苏及其配件很随便地堆放在一个破木箱子里。
    哈苏摄影器材的品质世界一流,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照用的就是哈苏,当时整个中国也没有几台。20世纪60年代末,江青曾命令上海照相机厂以哈苏500C为蓝本,仿制出一模一样的东风相机。“东风相机我也用过,虽然看上去没有区别,但比较容易坏,而这台哈苏我用了二十几年才寿终正寝。”周雁鸣说。

                          以圆脸为美
    当时拍摄一张封面照片的成本很低,刚刚复刊的《大众电影》没有专业摄影棚,拍照就在杂志社一间普通的房间。里面有些简单的陈设;使用胶卷也格外节省,按照规定,拍一期封面可以领一个或两个胶卷;没有造型师,化妆全靠摄影师和演员自己。尽管拍摄成本很低,但《大众电影》对封面选题的筛选很严格。周雁鸣回忆,他每次要报四五个备选人物,社长、副社长、编辑部主任和编辑们共同讨论决定,有时争论还很激烈。封面女郎的选择标准是严苛的,要么主演过三部以上电影,比如刘晓庆;要么主演过一部特别重要、影响特别大的电影,比如1979年主演《归心似箭》一炮走红的斯琴高娃。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长得再漂亮也不能上。
    翻阅80年代的《大众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个“秘密”:封面女郎几乎都是圆脸,并且打上较重的腮红,突出面部的丰满红润,这是当时的主流审美,与今天流行“锥子脸”正相反。

                       “大尺度”惊动领导
    等到了80年代中期,香港女星的照片开始被《大众电影》刊用,林青霞、钟楚红、王祖贤都是封面常客,她们的吊带上衣、超短裙、露背装,引领了一股性感潮流。《大众电影》也开始给大陆女演员拍摄一些“性感照片”。
    然而,1993年第1期的封面照却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争议。那期,刚拍完《摇滚青年》的马羚身着一件全身布满亮片的礼服,低胸口,高开叉,摆出“前挺后撅”的姿势。周雁鸣说,拍这张照片之前,编辑部讨论达成共识:“就是要挑逗!就是要拼发行量!”
    马羚的封面照片很受外国人欢迎,法国驻华大使马腾后来请马羚吃了饭。美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给周雁鸣写了封信邀请他共进晚餐,“我没敢去,我们分析这其中是有一定政治意味的,他们也许认为这是一种开放的标志。”周雁鸣说。
    杂志一上市,当天就被抢购一空。但这张照片同时惊动了高层领导,有位重量级的领导看到杂志后批评照片“低俗下流”,中宣部和文联马上开会讨论,决议让《大众电影》第二期先停止发售。可是第二期已经印出来了。而且封面更“过火”,两次获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石兰,拍摄了一张侧身照,侧面胸部裸露,而封底是香港艳星叶玉卿。
    连续两期大尺度封面给《大众电影》带来压力,编辑部内部决议“停止给任何中央领导寄送《大众电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封面照片都比较保守。
    到了21世纪,电影业复苏,网络和各类时尚杂志风起云涌,《大众电影》曾经前卫大胆的封面,已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它收藏了女明星们的青春,定格了一代人关于时尚和梦中情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