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老斑鸠做词是谁:吐谷浑与丁零犬、河曲藏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25:05
《隋书·吐谷浑传》云:“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 《旧唐书·吐谷浑传》云:“叶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公元307年~312年间,鲜卑慕容首领徒何涉归之长子吐谷浑率领一部分部族从东北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西迁青海、甘肃一带,与羌人杂处。后以吐谷浑为姓。阿豺为吐谷浑首领时(公元418年~424年),征服白兰羌、党项羌,设置百官。“当魏、周之际,始称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多牦牛,饶铜、铁、硃砂。地兼鄯善、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国力最盛时疆域东起甘南川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的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北至祁连山一带。
    史传吐谷浑得波斯草马,而后繁殖出当时闻名天下的良马“青海骢”。吐谷浑引入波斯马, 波斯犬是否也一起被引入了呢? 对于游牧部落而言,两者同时被引入的可能性较大。

    公元2000年,在青海乌兰县大南湾遗址,出土了金币1 枚、银币6 枚。据考古人员判断,金币为东罗马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公元527年~565 年)所铸;银币则可能属于波斯萨珊王朝的不同时期。(《论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地考古发掘的文化史意义》霍巍)。青海乌兰和都兰是当时吐谷浑的主要活动区域。近年在都兰发现了属于吐蕃统治时期(公元663年~842年)的吐谷浑贵族或王室墓葬。在其中的一个大型墓葬前发现了5条葬马沟和13个环形牛、狗等动物陪葬坑,出土了87匹马的完整骨架及大量其它动物骨骸。在这些墓葬中还发现了唐代常见的丝绸350多件,计130余种。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制造,特别是有一块8世纪波斯人的钵罗婆文字锦。同时出土的还有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汉式铜镜和大量汉地制造的杯、碗、盘等漆器。说明吐谷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与中西亚、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往来,隋唐时期的青海路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存在波斯商队把波斯马和波斯狗带入吐谷浑的可能性。
 《魏书·吐谷浑传》云:“(北魏)后复遣征西将军、高凉王那等讨之于白兰,慕利延遂入于阗国,杀其王,死者数万人。南征罽宾。遣使通刘义隆求援,献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义隆赐以牵车。七年,遂还旧土”。公元445年,北魏再征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破鄯善(今新疆若羌),慕利延败走于阗,却顺势占据了罗布泊周边地区,势力远达于阗(今新疆省和田县),东女国(今西藏西北部)和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一年后,慕利延率领部族返回吐谷浑青海故地。慕利延从塔里木盆地返回青海时,不会空手而回,应该会驱赶从西域获得的牲畜一同回到旧土。这些牲畜中当夹杂着从西域南道诸国获得的胡犬胡马。

     伏连筹时期(公元490年~529年),吐谷浑北与高昌相接,西与于阗相邻。大约公元500年,吐谷浑占据鄯善。《洛阳伽蓝记》引《宋云、惠生行纪》云:“从土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其城自立王为土谷浑所吞,今城内主是土谷浑第二息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宋云、惠生途经吐谷浑至鄯善为公元519年,其时鄯善由伏连筹次子宁西将军率3000部落人马驻守,防御西胡之嚈哒人。当时嚈哒人已东进高昌。“蠕蠕、嚈哒、吐谷浑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犄角相接”(《魏书·高车传》)。“伏连筹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魏书·吐谷浑传》)。伏连筹之子夸吕(公元535年~591年)即位后自称可汗,说明当时吐谷浑势力强大,仍当占有西域南道的鄯善、且末等地,前后经历了100多年。吐谷浑在西域与嚈哒、蠕蠕犄角相接,“外并戎狄”,阿富汗猎犬、波斯犬和正在成型的丁零-蒙古犬有可能在这个时候被吐谷浑人从西域引入到青海。


   《隋书·突厥传》云:“步迦寻亦大乱,奚、五部内徙,步迦奔吐谷浑”。步迦即西突厥达头可汗(公元576年~603年在位)。公元603年,达头可汗兵败隋朝,投奔吐谷浑,不知所终。又云:“吐谷浑者,启民少子莫贺咄设之母家也”。莫贺咄设即东突厥启民可汗之子颉利可汗(公元620年~630年在位)。突厥人与吐谷浑人都是游牧部落,其财产不外乎家畜,突厥之丁零-蒙古犬也可能因两者的联姻被带到青海。
  
   《旧唐书·契苏何力传》云: “其先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父葛,隋大业中,继为莫贺咄特勒,以地逼吐谷浑,所居隘狭,又多瘴疠,遂入龟兹(今新疆库车),居于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之上”。契苾部即丁零高车六姓之一的解批氏(《《魏书·高车传》》。公元541年,高车国被柔然所灭,部众分散。公元610年左右,铁勒契苾部“地逼吐谷浑”,与吐谷浑相邻而处,两者的家畜有可能相杂。

   《北史·卷九十六》云:“铁勒即勒兵袭破吐谷浑,伏允东走,保西平境。帝(隋炀帝)复令观德王雄出浇河,许公宇文述出西平掩之,大破其众。伏允遁逃于山谷间,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于是留顺不之遣。伏允无以自资,率其徒数千骑,客于党项。……, 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 。隋炀帝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率40万大军西征吐谷浑,在覆袁川(今青海门源县永安河谷一带)围歼吐谷浑。隋军再破伏俟城,吐谷浑首领伏允败走客居于析支河曲流域党项羌人之地。吐谷浑与党项人的关系可谓深矣。“有羌酋拓拔赤辞者,初臣属吐谷浑,甚为浑主伏允所暱,与之结婚。”(《旧唐书·党项羌传》)。党项羌拓跋氏与吐谷浑慕容氏俱源出自辽东鲜卑(《简明西夏史》李蔚)。党项拓跋氏臣属吐谷浑,并与之联姻。吐谷浑从西域引入的丁零-蒙古犬或因之而进入了河曲党项地区,党项拓跋氏的西夏皇陵石狗或与这段历史有渊源。

    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670年占据吐谷浑全境。吐蕃对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采取怀柔政策,扶持一位吐谷浑王子为莫贺可汗,统辖吐谷浑各部。莫贺可汗在公元707年定夏宫于玛曲之滨的曼头岭(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国都则可能位于今青海都兰县境内。《辽史·本纪第十四》载,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庚寅,西南面招讨司奏讨吐谷浑捷”,又《辽史·本纪第十九》记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42年),“壬子,以吐谷浑、党项多鬻马于夏国,诏谨边防”,则吐谷浑小王臣服吐蕃后还在青海至少延续到公元1042年。(《吐谷浑邦国事录》程起骏著)。《南史·卷七十九》云:“(吐谷浑)其地与益州邻,常通商贾”。早在南梁时期(公元502年~555年),吐谷浑就与四川益州相邻而有贸易往来,这说明青海与四川益州之间的红原地区已有吐谷浑人活动。后吐谷浑时代(公元670年~1042年),是吐蕃在其占领地区对当地部落和居民强势推行藏化的时期, 这段时期应该是吐谷浑人以及后来的吐蕃人从西域引入的丁零-蒙古犬、波斯犬、阿富汗猎犬与青甘川地区的羌狗融合繁衍为新的品种—青海藏犬、河曲藏犬和红原藏犬的重要时期。同样,后世闻名的河曲马也极可能是波斯草马-青海骢繁衍的后代。

   《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至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旧唐书·地理志》记唐高宗(约公元668年,吐蕃入侵青海吐谷浑)时:“吐浑部落、兴昔部落、阁门府、皋兰府、卢山府、金水州、蹛林州、贺兰州,已上八州府,并无县,皆吐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在凉州界内。共有户五千四十八,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二”。吐浑即吐谷浑,契苾、思结为铁勒部落(丁零高车)。《旧唐书·北狄传》又记:“至则天时(公元690年~704年),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所并。回纥、契苾、思结、浑部徙于甘、凉二州之地。”也就是说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初,丁零-蒙古犬曾随丁零铁勒诸部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

   《旧唐书·回纥传》记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40年)回鹘内乱,“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勒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记唐武宗会昌三年春(公元843年),张仲武大破回鹘,“有特勒叶被沽兄李二部南奔吐蕃,有特勒可质力二部东北奔大室韦”。《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对此记载:“其余众西徙,役属吐蕃。是时吐蕃已陷河西、陇右,乃以回鹘散处之”。这些史料说明在唐末,有部分回鹘(丁零铁勒)部落投奔吐蕃,被安置在河西、陇右各处。公元9世纪中随回鹘人进入河西、陇右的丁零-蒙古犬自然也融合到新形成的河曲藏犬、青海藏犬中。

    自唐初吐蕃占据青藏高原,直至民国,青藏高原都处于藏文化统治下,该地区再无发生较大的民族变迁,即使后来进入该地区的部族也都属于丁零人及其后裔。地处偏避和人口稀少的地区, 居民趋于稳定,犬种的交杂减少,青海及河曲藏犬就此形成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