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 黑鸭子组合:呼唤南京传统民居的本土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6:44
正当人们诟病现代建筑造型雷同,城市面貌走入“千城一面”怪圈的时候,另一种形态的“千城一面”,即传统街区的“千城一面”也开始悄然蔓延。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夷为平地,紧接着一座座仿古建筑耸立起来,一条条明清街装扮出来。走遍江南江北各个城市的明清街,大致都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就是传统特色。   其实,由于城市的地理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各个城市的传统民居在造型上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学生时代(上世纪50年代),我特别喜欢观察和体味南京城南的幽深小巷和院落结构,画过不少速写和结构图。后来参军随部队走南闯北,跑过许多地方,留意过许多地方的民居,相比之下,感觉南京据南接北,吴头楚尾,民居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民居造型上有时会发现这个或那个地方的痕迹,尤其是徽州和江浙的民居。另一方面,南京传统民居又有其自身独有的气质、特色和韵味,而这些特色和韵味在其他地方也是找不到的。   与徽州民居、江浙民居相比,南京传统民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例如宅门的门头装饰—门罩,皖南与江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而南京民居一般都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档次高一点的有砖雕、垂花,个别的还带有西式建筑的因素,但也是只有砖、没有瓦(见图1.1-3)   图1南京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宅门装饰比较   图1-1北京四合院宅门分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包括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墙垣式大门包括小门楼、窄门楼等,宅门在整个宅院中地位显要,但无论何种宅门都是瓦顶。 图1-2徽州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瓦 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较多 图1-3南京民居的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贴墙微翘 南京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二层的外窗,徽派建筑多有如同门罩一样的翘角装饰,而南京的民居基本没有,至多有个“猫弓腰”(图2)   又如外墙,过去讲传统民居就是粉墙黛瓦花格窗、马头墙,其实历史上南京民居相当多的是青砖斗子墙,清水墙,而不是粉墙,做工很精细,可以说是砖砖水磨,块块扁砌,对缝如丝,清水一色,显得素雅清静。而徽州民居、江浙民居则以粉墙为主。   其三,南京传统民居大多数都有封火墙(马头墙),一般都是三个跌落层次,从高处看十分壮观,只是长期以来经过修缮、拆改、搭建,大多数封火墙已被拆除。与徽州民居相比,南京民居的封火墙显得更加沉稳、庄重,它的墙檐没有翘角,包括屋脊脊尾也没有翘角。90年代南京内秦淮河沿岸建过一些传统民居,许多民居的封火墙墙檐都搞成翘角,还被内秦淮河西段规划编制组误认为是传统特征放到规划公示图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其四,徽州民居三合院较多,而南京民居一般为多进穿堂四合院形式,具体布局灵活多变,随地形变化可直可弯、可宽可窄。比如天井,北方民居的天井相对窄长,南方院落天井相对扁宽,而南京的天井近似方形,进深相对较深,但也可伸可缩,因地制宜,随意性相对较大。(图3)房屋朝向和结构随环境而变化。学生时代我见过不少突破常规的院落布局,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可惜这些建筑早已不存。   其五,沿河河房有出挑,但没有看到江浙一带河房的檐廊。   南京传统民居都有大体一致的风格和韵味,统一而有变化。老城南曾有不少江西、安徽地区的会馆,但这些会馆建筑基本上都是南京的工匠所建造,即使是徽派建筑,也都已是带有南京味道的徽派建筑了。   然而环顾南京改造过的、正在改造和正准备改造的传统街区,基本上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而是另搞了一套,原有的空间尺度肌理没有了,特有的气质韵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之江南、以至放之中国而皆准的、走到那里都一样的假古董景观。   从外观上看,复建建筑一律粉墙,没有一处是清水斗子墙。二是宅门的门罩上的磨砖都改成了瓦,有的改成了类似北方四合院的门楼。外窗也都增加了翘角装饰,大多数封火,墙墙檐都搞成翘角。与原有的传统民居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左上图为仓巷片区朱状元巷32号朱状元府大门之一,右上图为仓巷危旧房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朱状元府文物保护门楼意象图(见2010年2月10日南京日报A8版)。下方两图为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宅门意象图。以上意象图中宅门的此种门楼高于院墙的形式多见于北方农村,以陕北、陇东一带外形像道士帽式的坡顶门楼最为典型,北京及晋中南地区四合院的墙垣式大门也是此种形态。南方传统民居多为高墙深宅,或为房屋外墙围合,未见有、也不可能有此种门楼高于院墙的形式。原朱状元府的大门不是此种形态。历史上的老城南更找不出此种宅门形态。   图7内秦淮河甘露桥附近的新建建筑   内秦淮河沿岸西段原是坊市店肆和民宅聚集之地,现在“寻常巷陌”将变成“舞榭歌台”,虽然古香古色,雕龙画凤、但繁琐复杂,完全失去了南京传统民居的简洁素雅的特色。失去了内秦淮河沿岸西段原有的特征和韵味。   图8信府河附近的新建建筑   去年8月召开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有的专家对南京传统民居的地位不屑一顾的评价让人寒心。南京传统民居不是没有特色,而是缺少挖掘。从民国开始,南京就是建筑人才荟萃的地方,然而却很难看到关于南京传统民居的研究专著,学界对南京传统民居的研究和挖掘太少太少。经过几番浩劫,湮没和失传的东西又太多太多,笔者学生时代探访过的许多令人神往的宅院全都不复存在,无可挽回,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