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歌曲排行榜2016:【引用】392.升降散纵横(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0:11:30

【引用】392.升降散纵横(1)  

2011-11-03 23:44:4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橘龙《392.升降散纵横(1)》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 全蝉蜕(去土)3克 姜黄(去皮)9克 川大黄(生)12克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

【别名】赔赈散、温证解毒散

【来源】《伤暑全书》卷下。

【组成】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川大黄(生)4钱,广姜黄(去皮,不用片姜黄)3分。

【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哈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制法】上为细末,合研匀。

【用法】病轻者分4次服,每服重1钱8分2厘5毫,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与3次服,每服重2钱4分3厘3毫,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服重3钱6分5厘,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如1-2帖未愈,可再服之,热退即止。 【禁忌】服药后半日不可喝茶、抽烟、进饮食。若不能忌,即不效。

【方论】《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与升降散

□ 马 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升降散,一般认为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实际上可能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伤暑全书》。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张鹤腾指出,“凡患温疫,未曾服他药,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余未愈者”,皆可用升降散治疗。《中医方剂大辞典》云:“升降散,方源《伤暑全书》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可见升降散并非杨栗山创制,但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与杨氏的发挥运用是分不开的。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今江苏溧阳人。杨氏学有渊源,上溯《内经》、《伤寒》,于诸家经验亦融会贯通。在温病病因学上,继承和发挥了吴又可《温疫论》之杂气学说,并且指出杂气的病理特性为毒火兼秽浊,使笼统的杂气概念更加明确具体。但在阐发温病病机时,杨氏并没有附会吴又可的“膜原说”,大胆指出:“又可《温疫论》以温病本与杂气,彻底澄清,看得出与伤寒判若云泥……独惜泥在膜原半表半里,而创为表证九传之说,前后不答,自相矛盾,未免白圭之玷。”杨氏深受《伤寒论·平脉篇》中“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和张璐《伤寒缵论》中“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的启发,提出“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怫郁内炽”的病机说,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走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形成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一切毒火之证。”
  杨氏认为,温病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治疗上“非泻即清,非清即泻”,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因此,杨氏师法刘河间、王安道,以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等为主方。同时他十分推崇吴又可“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并深得喻昌旨趣,指出:“温病治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他博采前贤经验,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创制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等八方,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等六方,再加上升降散,共十五方。
  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饮,蜂蜜为导,药味虽少,六法具备,而方乃成。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其性属火,兼土与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故为君。夫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感风露而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蝉之蜕,然无恙也,亦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为臣。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故为佐。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盛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故为使。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循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逐邪气无处不到……故为引。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故为导。盖蚕食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以清化而升阳。蝉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因此,杨氏治疗温疫非常重视升降散的运用,以其为十五方之总方,“轻重皆可酌用”。
  综观杨氏十五方,共用药五十味,均以僵蚕、蝉蜕为主药,取其轻清宣透,以升阳中之清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苦寒之品仅次于僵蚕、蝉蜕,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后世医家对杨氏温疫十五方尤其是升降散评价甚高。如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云:“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彭胜权论升降散

彭胜权教授系广东省名中医,从医从教30余年,勤于临床,精于辨证,用药灵巧,疗效显著。现将老师运用升降散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咳嗽
  雷某,女,30岁,1999年3月21日初诊。患者因感冒而咳嗽,感冒愈后,咳嗽迁延1月,曾服中西药均罔效。诊见:咳嗽频作,说话则咳,声高气急,咽喉痒亦易咳,痰白而粘,纳呆少饮,大便干结,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数。咽部检查见充血,咽后壁粘膜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滤泡增生,腭弓充血。双肺听诊有散在性少量干湿罗音,X线胸透诊为支气管炎。西医诊断:咽炎,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为脾虚痰湿,肺有郁火。治宜健脾化痰,宣郁散火。方用二陈汤合升降散加味。处方:大黄8g,姜黄、蝉蜕、僵蚕各10g,黄芪、茵陈各30g,法半夏12g,茯苓、生薏苡仁各20g,陈皮6g,黄芩15g。服3剂后,咳已大减,喉不痒,痰易咯出,大便已通,胃纳欠佳。原方去大黄、姜黄,减黄芩为10g,加麦芽、山药各30g,续服5剂而愈。
  按:本例咳嗽,由外感风热之邪,痹阻咽喉,故喉痒难除,咳嗽难平。又因用抗生素和寒凉中药太过,损伤脾胃,湿浊积滞内停,故纳呆,大便干结,痰白而粘。用升降散升清可以解表利咽,降浊可以清里之积滞,加用二陈、黄芪、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

2 发热
  彦某,女,25岁,1999年4月28日初诊。发热、咳嗽、胸痛1周。诊见:发热(T 38.5℃),恶风,咳嗽剧烈,干咳少痰,汗出,左侧胸部疼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口渴,胃纳差,大便数天未解,舌红、苔少,脉细数。摄X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左下)。血WBC 20×109/L。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左下),中医诊断:风温。辨证为气阴两虚,邪热灼金。治以益气养阴,疏解郁热,润肺止咳。方用生脉散合升降散加味。处方:太子参30g,麦冬、五味子、姜黄各10g,大黄、僵蚕各8g,蝉蜕、薄荷(后下)各6g,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各12g。7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第2天热退,咳嗽大减,大便已通,仍有胸闷、口微渴。上方去大黄、太子参,加丝瓜络20g,枳壳12g以宽胸通络。治疗3周后,诸症悉除。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血WBC9×109/L。
  按:患者素体气阴两虚,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适感风热病邪,袭于肺卫,故见发热、恶风、咳嗽,肺热郁而不宣故胸痛。方用升降散升清降浊以疏散肺之郁火,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护本,配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等润肺祛痰止咳。

3 糖尿病并发症
  吴某,男,70岁,1999年2月14日初诊。自诉患糖尿病10年,体胖,视朦,耳鸣,四肢麻木,以上肢为甚,右肩皮肤如蚁行感,口渴喜饮,四肢乏力,短气懒言,舌略红瘦小、苔少有裂纹,脉细微。空腹血糖 13.5mmol/L,尿糖(+++),BP20.0/12.3kPa。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辨证为气阴两虚,肺热伤津。治以益气养阴,泄热存津。方用玉泉丸合升降散。处方:黄芪、葛根各30g,生地黄25g,天花粉15g,蝉蜕、石菖蒲、僵蚕各10g,姜黄、麦冬、谷精草各12g,大黄8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用消渴丸。服药后自觉口渴减,皮肤蚁行感消失,四肢麻木感减轻。继续服药3个月,视朦、耳鸣均有减轻。复查空腹血糖 7.1mmol/L,尿糖(-),BP20.5/12.0kPa。
  按:肥胖而患糖尿病者临床多见气阴两虚型,一般用玉泉丸加减合并升降散,既可使肺之郁热得以疏解,又可通降清窍之浊邪。而僵蚕祛风化痰;大黄活血祛瘀;蝉蜕祛风解毒,明目止耳鸣;姜黄走肩臂,祛风通痹,有降血脂作用。因此对糖尿病合并视朦、耳鸣、周围神经炎者有效。

4 荨麻疹
  吴某,女,28岁,1998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出现全身风疹块,曾在某医院诊为荨麻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减轻。此后遇风又起,以头面、颈部为甚。局部皮肤灼热、红肿、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弦细。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为血分郁热,风邪袭表。治以清热凉血散郁,疏风止痒。方用升降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味。处方:大黄8g,僵蚕、姜黄、荆芥穗、蛇蜕、蝉蜕各10g,水牛角、生地黄各30g,赤芍、牡丹皮、防风、蒺藜各12g,玄参15g。3剂后痒大减,12剂后余症悉除,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荨麻疹责之血分伏热,复感风邪。用升降散散血分之郁火,驱在表之风邪;犀角地黄汤加玄参,清热凉血养阴以治本;防风、荆芥穗、蛇蜕、蒺藜助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5 头痛
  陈某,男,55岁,1999年3月初诊。1年前因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诊治好转,无肢体后遗症,但时觉头痛,眩晕,性情急躁,便秘,舌红、少苔,脉弦细。BP 20.0/12.0 kPa。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阴虚阳亢,升降失常。治以滋阴潜阳,调和气机。方用升降散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处方:生地黄25g,白芍、山茱萸、蒺藜、蝉蜕、天麻各12g,女贞子、钩藤、菊花各15g,大黄(后下)8g,姜黄、僵蚕各10g。服药7剂,头痛除,眩晕减,再服14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头痛,证属虚实夹杂,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用生地黄、白芍、山茱萸、女贞子养肝肾之阴,天麻、钩藤、蒺藜、菊花以清泄肝火,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标本兼顾,虚实兼治。

6 体会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方由4味药组成,既有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之功,又有气分药(蝉蜕、僵蚕)、血分药(姜黄、大黄)并用,使气血调和,升降畅通。临床上外邪束表,里有郁热,以头、面、体表、肢体症状为主者均可用本方治疗,其辨证要点以咽红、口干、便秘、尿黄、脉数者为宜。运用本方时,可在辨证基础上配合其他方药。如脾虚痰湿化热合二陈汤;气阴两虚合生脉散;肝阳上亢合羚角钩藤汤;血分有热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求标本兼顾,收效更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僵蚕有抗惊厥、镇静、抗血凝、降血糖、血脂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蝉蜕有抗惊厥、镇静、解热作用,有明显抗过敏作用,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姜黄有抗炎、利胆、护肝、降血脂、抗血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大黄药理作用广泛,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还有抗炎止血、降血脂血糖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具有一定的现代药理依据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对升降散治疗小儿多种疾病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升降散在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治疗上有广阔的前景。升降散小儿疾病临床应用综述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药仅六味,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近年文献陆续报道使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证明在儿科应用甚广。笔者现就近年该方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李孔就应用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以小儿及青壮年居多。方药:姜黄10g、蝉蜕10g、大黄12g、僵蚕10g,随证加减。痊愈91例,无效9例,治愈率91%。其治愈者最少服1剂,最多服7剂,平均服4剂。赵新芳等应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5例,治愈13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刘建军等运用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重症肺炎11例,均告痊愈,服药最多15剂,最少10剂。郑惠伯治疗1例1岁病毒性肺炎患儿,药用僵蚕、蝉蜕各6g,姜黄、大黄、麻黄、甘草各3g,杏仁5g,石膏30g,水牛角15g,牡丹皮、生地黄、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g,2剂后咳减,随证调整上方,继服3剂而愈。孙定隆治疗1例6岁重症肺炎患儿,辨证属风温之邪侵犯肺胃,方用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釜底抽薪,加露蜂房、黄芩以助解毒清热之力,加薄荷以助僵蚕疏散,加小蓟以制姜黄之温而添活血之力,故一剂中的,便通、热退、咳减。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李文建应用保和散兑服升降散及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小儿积滞88例,均在4~8日内治愈。闵长蓉以升降散为主随证加减治疗新生儿腹胀60例,结果治愈5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治愈者无一例复发。

3治疗结缔组织疾病

张玉芳等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风热型荨麻疹,药用蝉蜕15g,僵蚕10g,姜黄、酒制大黄各5g,荆芥、防风、生甘草各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连翘15g,服药8剂而愈,2年未再复发。韩光亚等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0例,方剂组成:大黄炭3g、姜黄6g、蝉蜕6g、僵蚕9g。出血较重者加三七3g;合并感染发热者加金银花15g、大青叶10g;病程长、气血虚者加黄芪10g、大枣6枚。结果:显效72例,有效3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郑惠伯妙用升降散加减治疗1例3岁破伤风抗毒素过敏患儿,药用僵蚕、蝉蜕、牡丹皮、赤芍各6g,水牛角15g,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玄参各10g,大黄5g,黄连2g,石膏30g,随证调整,3剂而愈。

4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何淑君等以中西医结合内外综合疗法治疗婴幼儿脑积水21例,方用升降散化裁内服,用封囟散调敷前囟,配以常规静滴,治愈率95.2%。

5治疗传染病

颜玉景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以升降散加黄芩、石膏、黄酒调匀,冷服。结果:痊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郑家本用升降散加生地黄、牡丹皮、玄参、金银花、连翘、生甘草、青黛,治疗疫疠毒燔气营之猩红热1例;用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麻疹证属疫毒闭肺且有陷营之势1例;用升降散加紫草、黄芩、牡丹皮、生地黄、金银花、连翘、黄连、石膏、甘草治愈邪毒炽盛之水痘重症1例,皆获良效。

6治疗发热证

小儿疾病,无论所犯何逆,多表现有发热一证,临床用升降散治之亦取得良效。刘月敏治疗1例高热6天患儿,处方蝉蜕8g、僵蚕10g、菊花10g、连翘12g、大黄3g穴后下雪、片姜黄1g、竹叶10g、金银花15g、石膏15g,1剂后遍体微汗出,体温由39.7℃降至37.1℃;2剂尽即热退身凉。刘敏等采用加减升降散内服,双青散水煎洗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3例,总有效率94.2%。总疗效及退热时间优于对照组。马全庆认为小儿春季发热多为感染性疾病,由外邪引起,但以内因为主要因素,临床多见积滞内热,因此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62例,总有效率88.7%。金培祥运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化裁方治疗扁桃体炎致高热103例,总有效率96.12%,显效时间最短3h,最长5d。郑惠伯治1例3岁上感高热患儿,在他人用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治疗无效时,运用升降散加减,1剂热退。此后凡见其发热,均自用上方,多1~2剂热退。

综上所述,古方升降散应用于儿科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该方主要药物虽仅四味,但应用范围却如此广泛、疗效如此卓著,这与其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升降散正是紧扣调整阴阳这一环节而组方,名曰升降,乃取升清阳、降浊阴之意。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目前关于该方的临床报道多涉及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这说明其具有抗菌、抗病毒及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恰与小儿多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发病相吻合,故取得较好疗效。在儿科临床中,对本方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观察和开展治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李孔就.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2,11:315.赵新芳,陈阳.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5例分析.四川中医,2004,22:67.刘建军,孙向党.升降散加减治疗重症肺炎11例观察.中医药学刊,2001,19:149.王光富,郑建本.郑惠伯主任医师妙用升降散验案举隅.中医药学刊,2004,22:1789-1790.彭燕.孙定隆副教授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经验.疑难病杂志,2004,3:179.李文建.中医治疗小儿积滞88例.四川中医,2003,21:72-73.闵长蓉.升降散为主治疗新生儿腹胀60例.四川中医,2003,21:75.张玉芳,王鹏.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举隅.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7.韩光亚,任红伟.升降散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0例.国医,1998,13:23.何淑君,刘祖强,范杰.中西医结合内外综合疗法治疗婴幼儿脑积水21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8,30:19.颜玉景,王学昌.升降散加味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陈晓霞.郑家本升降散治疗小儿出疹性传染病经验.中国中医急症,1997,:168-169.刘月敏.升降散治验3则.山西中医,1999,15:27.刘敏,欧兰芳.加减升降散加双青散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3例疗效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1999,17:247-248.马全庆.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研究,2000,16:10.金培祥.银翘散合升降散化裁方治疗扁桃体炎致高热103例.中国中医急症,2002,11:314.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作者:段行武)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

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脂溢性皮炎。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2  过敏性紫癜

案例2:患者,15岁,男,学生,2006年8月25日初诊。4 d前因咽痛发烧后双小腿出现较多的小出血点,且迅速增大成斑,逐渐增多向上扩散至大腿及臀部。患者现口干,咽痛,全身烘热,腹痛阵作,溲赤便干。查:双下肢可见散在粟粒至榆钱大小的紫红色斑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以双侧胫前较为密集。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腹软,无压痛点。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体温38.7 ℃,血、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辨证为气血两燔,血溢成斑。治以散热透邪、通腑泄热、气血两清。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12 g,大黄9 g,山豆根6 g,紫草根15 g,板蓝根2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月28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咽已不痛,大便潜血转阴,下肢皮疹颜色变黯,无新疹出现,但仍时有腹痛。前方去山豆根、板蓝根,大黄减量为6 g,加白芍15 g、木香10 g。

8月31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腹已不痛,双下肢皮疹明显减少,疹色黯淡。用8月28日方去木香,加鸡血藤20 g,连服10剂而愈。

按: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斑毒”、“葡萄疫”。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风热毒邪,致脏腑蕴热,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气血两燔,络伤血溢,发而为病。若只选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并有顾此失彼之嫌;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升降散用僵蚕、蝉衣可疏散风热,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可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的原因,配合行气活血之姜黄,又可活血除瘀。诸药合用既可降热止血,又防血止瘀留,治疗邪热壅遏、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候皆可取得良效。

案例3:患者,女,41岁,公司职员,2006年5月17日初诊。患者于2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颧部红肿灼痛,病情发展迅速,现已波及整个右侧面部,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口渴,胃纳欠佳,溲赤便干。自述有慢性鼻炎病史和青霉素过敏史。查:整个右侧颜面部可见大片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触之疼痛。右侧眼睑及口唇肿胀,目不能开。咽红,右侧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9 ℃;白细胞总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84%。诊断为颜面丹毒。辨证为风热外袭、化火化毒、壅滞头面肌肤。治以散风败毒、通腑泄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9 g,僵蚕12 g,姜黄9 g,大黄12 g,金银花12 g,黄芩12 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

5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头部不痛,身已觉爽,颜面肿胀减轻。白细胞总数9.2×109/L,中性粒细胞76%。前方去大黄,蝉衣减为6 g,僵蚕减为6 g,加玄参15 g、淡竹叶12 g,罗红霉素继续服用。又连续治疗1周而愈。

按:颜面丹毒中医称为“抱头火丹”,重者也称为“大头瘟”。本病多因皮肤破损,风热火毒之邪入侵,熏蒸搏结于肌肤之间而发。因本病病位在上,故重用蝉衣、僵蚕轻浮升散,透邪外出直达病所;姜黄、大黄降泄,通腑泻热,取釜底抽薪之意;再配以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4  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尤为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方中以僵蚕祛风化痰,蝉衣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生大黄泄火凉血、逐瘀通便,二味相合苦寒降泄,既走气分,又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正如杨粟山所云:“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衣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清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本方在临床上可广泛地用于丹毒、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皮肤病,湿疹、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及痤疮、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红皮病等的治疗。主要用于邪热内郁,热迫血分;或湿热壅盛,升降不畅;或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枢机不利;或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等证。表现为急性发病或加重,皮损较为广泛,皮疹色红、油腻,或渗出较多,或有瘀点、瘀斑,炎症反应比较明显;常伴有发热、烦躁、脘腹胀满、口干或口中粘腻、溲赤、大便干燥或便溏灼肛等全身症状。其治疗的基本机理在于宣泄三焦郁热、调畅气机,使邪热有外透下行之路,湿浊、痰、瘀有外达内消之机。但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加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升降散在调理气机中的应用(网友 红牛)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的《伤暑全书》,但是真正发挥运用贡献最大的却是清代的杨栗山,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就是与杨栗山的发挥分不开的,所以现在都认为是此方为杨栗山所创,其实具体是谁创造的与我们无关,只要这个方子够好,我们会用就够了。
7 O! m3 o, P3 J: ^            升降散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药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体内气机得畅,身体正常的机能得到恢复,效果明显。治疗疾病范围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和创新。
& Z+ F6 a' ?6 u; D- A4 R             本方升清降浊,对于机体代谢失常引起的气机不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均有很好的疗效。具体症状可有胸闷腹胀、头晕失眠、乏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情致抑郁等。而升降散清热解毒、攻下秽浊,气机通利,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各脏腑功能达到协调,疾病向愈。兹就一例慢性肝炎患者运用升降散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来分析一下升降散在调理气机方面的良好作用。
6 {7 j* W: b4 u' D. B             患者虞某,男性,42岁,家住本镇。患者于五年前患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出院,后转为慢性乙肝。长期以来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右上腹胀闷不适,严重时胀痛,放射至右肩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先后以胆囊炎、胃炎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输液,效不长久。如此反反复复、缠绵难愈。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乏力、腹胀、小便时不利、腰涨,口苦口渴而不欲多饮,右眼及右侧头面部经常出现发热,下午头面烘热。多次彩超提示胆囊炎、肝脏轻微纤维化、胆囊炎,胃镜示胃窦,肝功能轻度升高。中药汤剂先后以大柴胡汤、逍遥丸、小柴胡汤和四君子汤等加减治疗很久罔效,或者某些症状减轻但是其他症状加重。舌淡紫苔厚腻、脉细滑,考虑前面疏肝健脾不效,而患者症状时轻时重是气机不畅的表现,于是以升降散为主加减治疗。首诊处方如下:                              

蝉蜕9     炒僵蚕9     姜黄9    大黄9     柴胡15      炒枳壳12   苍术9   姜厚朴12  当归12      郁金9    法夏12    黄芩12      白术12     白芍12
      上方服用六剂后,症状减轻大半,右侧头面部发热的症状完全消失。腹胀明显减轻,舌苔变薄,患者感觉有些气虚的感觉,此乃患者久病体虚、疏利太过的表现。于是二诊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
                   蝉蜕9    炒僵蚕9    姜黄9    大黄6     柴胡12      炒枳壳9     制香附9
                   黄芪20   炒白术12   当归12   山药15    山萸肉15    仙鹤草30    党参15     升麻6           

上方服半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自觉特别轻松,自言很久没有如此舒适过。其后以本方加减,加重健脾胃之品,前后服药一个半月左右。最近患者去医院进行复查,彩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边缘锐利、肝内光点分布均匀、血管走向清晰,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厚度正常,肝功能除了轻度黄疸余无殊。至此患者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治疗效果如此之好也是我始料不及的。由此可见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该患者的治疗我的体会就是后来升降散的升清降浊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肝体阴而用阳,为人一身气机之枢纽,当肝脏有病时气机自然不得条畅,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等一系列病理产物的出现,头晕、腹胀、口干口苦、头面烘热等症状接踵而至。而升降散功效恰恰暗合肝脏的功能,用之得当,功效显著。

以上是我对此方的一点点应用体会,大家以后遇到气机不畅、气血不和的病例当用疏肝健脾理气等常规方法无效时,不妨试试运用此方。


      橘龙根据网络文章编辑,部分文章作者不详,请读者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