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 isnumeric:唐朝那些事(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2:07

唐朝那些事

【竹榻】唐许浑诗:“风衣藤簟滑,露井竹床寒。”宋姜夔《谢人惠竹榻》词:“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凉生如许。”明《小窗幽记》:“余尝净一室……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南方在夏天时仍使用竹榻作为乘凉之具,也算传统榻上生活的余韵吧。




漂亮的唐代绢花,新疆吐鲁番出土






古今对比——惠安女新娘和唐代绘画、陶俑,两者并无直接关系,可以给喜欢唐代发型的朋友做一个参考。




古今对比——
苗族女子发型与唐俑发型。虽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但对发型感兴趣的朋友或可从现存实例入手,探索唐代发型的梳理方式。





古今对比——相距千年的背影,苗族少女和唐代女俑。





古今对比——美丽的侗族少女和华丽的敦煌供养人
有真人对照就是不一样
以前看供养人图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一头翠翘珠钗有什么美感
现在一比觉得也很好看





初唐的那些女人们,纪年墓葬中的女性形象,流行的变化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条纹裙子有在通天帝国出现过哦
貌似唐人很爱条纹
裴座官服内衬也有这种花色





从左往右:太宗时期 高宗时期 武周时期 开元时期 天宝时期 中唐 晚唐







【穿越小常识】

1.不要担心自己穿得太时尚,古人早就穿过;
2.不要带太多包,那能买到最潮款(记得带硬通货);
3.无论什么造型都别怕雷到古人——至少你不会是最雷的那个;
4.交流无能者可以继续做表情党,古人都懂的(请对着镜子自行练习)。





【蓝色菱纹罗袍】

年代:唐;
收藏地:中国丝绸博物馆;
历史来源:出土丝织品,征集;
基本状况:衣长135厘米,通袖长220厘米,残破严重,较大面积褪色和变色,纤维老化现象明显。




【缠臂金】
贵州曾出土汉代实物,以铜丝为之缠绕三圈,之后历代实物鲜见,直到宋代。
苏轼曾以“压褊佳人缠臂金”形容“馓子”这种食品,孙机先生以此将这类首饰命名为缠臂金,或称金缠臂,是妥帖的;
杨之水先生认为亦可称缠钏。同样的,这类首饰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近代,陪我们走过几千年的历史。






翠虬宝钏捧殷勤”——人类的服饰史上,有很多“经典款”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流传着,不仅在过去倍受人们喜爱,甚至到今天也没有被忘记。比如图中这种双兽头式手镯(即“双龙钏”),就这样默默地在手上陪我们走过了五千年。





【半臂】

《旧唐书》韦坚传“成甫又作歌词十首,白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偏袒膊”指露出一边臂膀。
《资治通鉴》天宝二年“陕尉崔成甫着锦半臂,缺胯绿衫以裼之。” 袒而有衣曰裼,本指脱左袖而露出里衣。
金乡县主墓俑有部分袒衣露半臂的形象与记载相合。正仓院所藏奈良朝半臂与此时代相近。

很多穿圆领袍的唐代陶俑可以看到上臂处突出一段,反映的就是袍衫下所穿“半臂”的短袖。半臂和圆领袍搭配穿着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即圆领+搭护(搭护下穿贴里)。





【千年捣练图】
在初唐石刻中就可以看到捣练场景,而波士顿藏宋摹本是最著名的版本,也较忠实地反应了唐本的面貌。
宋金壁画中可以看到宋人打扮的熨烫场景。相同的构图,还在明代绘画中被继续沿用。
“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捣衣曲。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绶带鸳鸯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捣寒玉。”
这类题材常被历代反复表现,唐宋版的服饰写实,明代版因属于故事题材,与其他仕女画一样,服饰已艺术化,但也具有时代特征。







【假髻】
此件假髻出土于阿斯塔那,是开元年间流行的样式。
在薛儆、鲜于庭诲、金乡县主、惠庄太子等墓葬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种发型是将鬓发往脑后梳成向两边张开的样式,然后头顶有一髻搭向额前俯偃下压,许景先《折柳篇》:“宝钗新梳倭堕髻”,孙机先生认为这种发型即倭堕髻。





【初唐发髻】
段成式《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这里撷取二十四座初唐墓葬中的部分壁画及俑的形象,拼合成一张图,左右上下依次按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碍于图片尺寸,未加细说。
管中窥豹,粗略体味一下那个时代的发型风尚。
我国古代,妇人就常常使用假髻(义髻),马王堆辛追的头发就接用了假发,而唐代,目前见到的就有阿斯塔那出土的几顶假髻,有木头的,也有麻布和棕毛制作的。
《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饰,天宝末,京师童谣有“义髻抛河里”之句。




【唐代公主头上戴这个】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发掘工地出土的唐代李倕公主冠饰12月14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惊艳亮相。据悉,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由 480余件金、银、铜、铁、珍珠、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其制作工艺铸造、捶打、金珠、掐丝、镶嵌等,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和加工工艺水平。






【唐代的化妆术】与今日一样,古人的审美时时变化,也有许多今人也许难以接受的化妆术。额黄、花黄、斜红、面靥、花子、花钿,唐人的脸上始终很热闹,盛唐流行整个脸颊画满胭脂的红妆,晚唐五代的贵妇们甚至盛行将各种花鸟之形的花钿贴满脸庞。这种遗风还影响到了宋明,将珍珠做成的面花贴在脸上。






【城中好高髻·欲与天公试比高】






【杨贵妃的真实样貌?】
开元以降,唐代女性的身姿越发圆润,是否脸盘丰润、体态肥硕成为当时衡量美女的标准,最著名的典范自然是杨玉环,杨贵妃的真实面貌今天无法得知,但是观诸开元末到天宝年间大量墓葬壁画、供养人肖像和陶俑中的贵妇形象,也让我们能够大概领略得到贵妃当年的风采。






【武则天时代的侍女发型与胡服】




【酥胸半露的盛唐】
自武周时代开始,唐朝女性衣着越发开放,不仅裙装展露曲线,胸部更是半裸在外,“慢束罗裙半露胸”,与今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开元中后期,随着裙腰的上升,衣衫合拢宽大化才略有减弱。




【履】
鞋头部分高高翘起,其上粘贴一层椭圆形饰物,印有花草纹。元稹诗云“金蹙重台履”。
沈从文先生认为此种履即“重台履”;孙机先生以此为“笏头履”,或作“高头履”;另有书籍中称其“如意履”,则不知命名依据为何。





日本正仓院藏-螺钿紫檀五弦唐琵琶-
长108.1cm-
最大腹宽30.7cm-
正仓院北仓29号~精美无比






唐朝男人
左起:隋唐初、高宗、武周、开元、天宝、中唐、唐末五代






【初唐女郎爱手袋】
一般印象中的唐代以胖为美,但实际上,盛唐以前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唐代女性所热衷的还是纤细、挺拔、高挑的身材,若再手挽一个挎包,俨然一位正在逛街的都市女性。






【唐代侍婢与日本圣德太子】
唐代侍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流行着男装,穿圆领、内衬半臂、垂双髻、着线鞋;同时这也是未婚女子、童仆所流行的造型之一。
这种造型也流传到了日本,成为飞鸟到平安前期的童仆服饰,比如描绘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时,即常用这种妆束。





【三彩陶三花马】
唐,开元十一年,高54.6厘米,首尾长54.5厘米。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著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将马鬃剪瓣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据说这种做法还是受到突厥马饰的影响






【海棠花梳背】
我国唐代的梳子除梳理之外,还用来插固发髻,故梳背常为玉质并饰雕花。此梳整体由梳背及梳牙两部分嵌接而成。梳背玉质薄平,一端钻孔,下部平直,磨出内棱,嵌入梳槽。双面刻海棠花束,线条简劲,构图饱满,是唐代雕花艺术的流行风貌。







【鎏金银香熏】
这件唐代香囊出土于陕西西安沙坡村,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扣合。下半球内装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使用时由於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香盂都可保持水平,香料不会倾撒。
通天迷对这种香薰球应该不陌生, 裴座的闪光球原形就是它, 目前较有名气的存世品除了安沙坡村这个, 另一个就是法门寺出土的, 照纹饰看, 裴座那个应该是照法门寺那件做的







【骑卧驼三彩俑】
唐,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此俑作一胡人骑於卧驼上牵繮起身状,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它造型饱满生动,釉色瑰丽,是艺术效果极佳的三彩精品。






【初唐贵妇口中所含的拜占庭金币】
此币正面皇帝半身像,背面为肩附双翼的胜利女神像。是东罗马查斯丁尼二世(Justin Ⅱ568-578)在君士坦丁堡所铸“索裏得”。出土时置墓主贺若氏口中(据简报,另说颈部)。《隋书》北周“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三朝皇后家族】墓主贺若氏,死于唐武德四年。其夫为隋凉州刺史赵国公独孤罗,西魏宰辅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子。独孤罗大姊为北周明敬皇后;四姊嫁李昞,即李渊之父,后被追封唐元贞皇后;七妹为隋文帝杨坚文献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之女杨丽华为北周宣帝皇后。






唐(玄宗期)-鎏金铁芯铜龙
玄宗朝某位大臣府邸遗址出土, 叫啥名我忘了, 当时风水师为了补充宅子的祥瑞之气, 让大臣在四个角落埋入铜龙镇宅 此龙线条流畅, 动感十足, 是相当难得的精品, 有人说它像要腾空而飞的样子, 我倒觉得它像是从天上飞来, 正要停留人间....
我个人不喜欢龙, 8过这条例外






唐,阿斯那出土彩绘戴锥帽骑马女俑







唐代妇女发髻样式
图二最后一个"飞天宝髻"...有没觉得很眼熟?












唐代发簪
喜欢最上面的水晶簪, 裴座会送这样简洁俐落风的饰品给静儿吧







唐-白釉莲瓣座台灯






唐-男装女立俑 高39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郭家滩出土 藏於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金钗。1975年郧县李泰墓出土。长8.6—9.8、宽1.5—1.9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黑釉三彩马】
1971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高66.5厘米。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甘肃庆城县庆城镇穆泰幕出土的唐俑
有彩绘杂戏俑、胡人牵马俑、袒怀胡人俑、贵妇俑、牵驼胡人俑、牵驼黑人俑、镇墓兽、男立俑






唐-飞天纹金栉








唐-宝石印章
直径1.6厘米 厚0.5厘米 1986年宁夏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墓出土 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唐-舞马衔杯纹提梁银壶
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制成,并在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
《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千秋节庆祝活动,舞马会衔著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银壶上的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隋-琉璃棋子
琅琊王李宵被杀死前与谋士下的棋子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