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神兽魔天神:“烟草院士”风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17:40

中国(大陆)院士缘何变味

标签: 烟草院士 院士制度 中外对比 道德高地 科学精神 分类: 社会热点解读 2011-12-15 23:38

中国(大陆)院士缘何变味
■ 土立方~earththree

  2011年最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剑平所引发的“烟草院士”风波正在发酵,社会各界从各个角度的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
  甚至有教授和记者将此归源于“院士制度”,认为要“废除院士称号”。甚至称全世界除了“(俄罗斯、台湾等)极个别地域,根本不存在中国(大陆)含义的院士称号”。“美、英、日、德、法等绝大多数科技发达国家,只有科学学会与科学学会会员”“译为院士,这不合外文原意”。
  ——这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还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界不了解的误读。

  豪不客气的说,谢剑平以“神农萃取液”为主要成果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大陆科学及学术界的“耻辱”,玷污的是科学及学术的精神,是当代中国大陆文明信仰缺失和价值观混乱的产物。
  但此“烟草院士”的出现,根源上并非是“院士”称号和“院士制度”有何本质性问题,包括中国(大陆)在内,
  ·全世界并非只是“极个别地域”才有院士称号。
  ——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本质类似的,由国家资助的院士机构、院士制度和院士称号。这些机构有些属于政府机构,有些属于民间组织,还有属于皇家特许组织。但这仅是因为国家体制有别,并非是院士制度和院士精神之别。
  ·全世界的“院士”从本质精神上都大同小异,都属于科学及学术界的最高(终身)荣誉头衔。
  ——各国的院士身份除名誉外,也有些直接伴有行政职级或公务员身份,领取国家薪资。也这是由国家体制决定的,而非本质精神有差别。
  ·全世界的院士评选制度从原理上也都大同小异,都由已当选的院士来推举、投票。
  ——推选的标杆根本上都源于(已当选)院士的学术水平、伦理认知和个人道德品质,本质上都是(也只能是)一种纯道德性的约束制约。
  中国工程院2011年推选出了个“烟草院士”,反映出的是中国工程院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整体学风下降,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混乱与矛盾,是社会系统的运转出问题了。但不能因此感情色彩的走向另一个极端去片面的看待“院士制度”,甚至一知半解或玩文字游戏的解读国外的院士制度。
  制度性缺陷是当代中国大陆许多问题的根源,但科学与学术精神是全世界相通的。这是严肃而不可以“误导”的话题。就此,笔者先将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的院士制度做一介绍与比较,再来全面的看待中国(大陆)的院士问题。

一、起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院士制度

  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

■ 院士的称法

  院士的标准英文为“Academician”,还有以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的成员“Members”,或研究员“Fellows”相称。
  ·当前世界直接使用“Academician”(或Academician的本国译称)代表院士的有:芬兰、土耳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等。
  ·使用“Members”(或等同于Members的本国词语)代表院士的有: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NAS),称为“NAS Members”;法国(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辖“文学、学术、科学、艺术、人文”5个院),法语为“Membres”;瑞典(瑞典皇家科学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称为“Ledamots”;日本(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称为“会員”。

图:法国“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摄于2007年9月30日

  ·使用“Fellows”代表院士的有: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称为“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简称FRS);加拿大(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Canda),称为“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da”(简称FRSC);及部分英联邦国家。
  无论用哪种词语相称,院士都代表的是该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且大部分均为终身荣誉称号。

■ 院士机构

  世界各国的院士机构从隶属关系上,
  ·有属民间组织性质的,典型如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
  ·也有属于政府机关或政府背景单位,典型的如日本(日本学士院,为文部科学省下属机关)、中国大陆(中科院和工程院,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直属“总统府”);
  ·还有属于皇家特许援权组织,典型的如英国(皇家学会,保护人为英国女王)。
  而工作开展方式上讲,
  ·大部分院士机构有自己直属的科研实体,如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
  ·也有不辖自身科研实体,仅通过资助工业界和院校、开展研讨会等方式来完成指定研究项目的。如英国皇家学会、芬兰科学院等;
  ·还有已经谈化自身科研项目,主要进行成果评估和归纳职能的,如日本学士会。
  上述无论哪一种隶属关系,哪一种开展工作方式,这些院士机构都为该国最权威的科学学术单位。也都有政府资金资助,负责向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和决策支持的责任。

■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NAS),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法案创立。
  成立最初是作为美国政府的独立顾问,解决政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咨询。之后国家科学院在国家优先事项和公共生活中逐步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扩大机构。
  至2009年春,美国国家科学院已拥有2100名院士和380外藉院士。所有成员要求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

图:已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的,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大楼。摄于2000年7月11日。

  国家科学院重要的机构有,1916年成立“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1964年成立“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NAE),1970年成立“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简称IOM)

图:美国国家科学院及下属机构,重要的包括“国家工程学院”(NAE)、“医学研究所”(IOM)、“国家研究理事会”(NRC)。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名录中,著名的华裔及中国科学家有,林可胜(1942年当选)、吴健雄(1958年当选)、李政道(1964年当选杨振宁(1965年当选)、丁肇中(1977年当选)、周光召(1987年当选)、陈竺(2003年当选,现任大陆卫生部长)、袁隆平(2006年当选),等。

■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全称为“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并于其后领到英国皇室的多项特许证。
  现皇家学会是英国专门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英国女王是皇家学会的保护人,其职能地位相当于美国国家科学院。使命包括:
  ·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给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资助科学考察和调查,组织与国外高级科技人员的交往;
  ·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科学刊物;
  ·授予称号,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奖章。
  皇家学会还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且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更辉煌的是,自1915年至1990年间,皇家学会的历任会长都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图: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所大楼。摄于2004年4月20日。

  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称为“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简称“FRS”。如是不属于英联邦成员国或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或居民,则被称为“Foreign fellow”(俗称“外国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对新成员的推选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

■ 日本学士院

  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日语“にっぽんがくしいん”),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特别机关。
  1879年(明治12年),日本学士院以“优待学术上取得功绩显著的学者,促进学术的发达为目的”而设立,时称为“东京学士会”。后于1906年(明治39年)改称“帝国学士院”。战后的1947年(昭和22年),正式改称“日本学士院”。
  日本学士院只分两个大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部”(第一部)与“自然科学部”(第二部)。其中第一部辖3个分科,第二部有4个分科。全学士院共划为7个分科。

图: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上野恩赐公园内的日本学士院会馆,摄于2009年4月1日。左下小图为“旧日本学士院会馆”老照片。

  日本学士院的“院士”称为“会员”,为终身荣誉。对于日本的学者来说,日本学士院会员是仅次于获得“文化勋章”或“文化功劳者”的科学荣誉。同时按《日本学士院法》第9条(年金)规定,日本学士院会员可获得仅低于“文化功劳者”的薪水报酬(属非常勤国家公务员待遇)。
  虽然日本学士院会员从性质上实为“国家公务员”性质,但其承担的任务主要为对日本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归纳。提供政府科学咨询的性质更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
  同时比较特别的是,日本学士院会员为定额制,规定会员仅为150名额(第一部70人,第二部80人)。

二、科学家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高地”

  从上述各国的“院士制度”介绍来看,各国院士从原则上讲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院士的产生也都是由已当选院士推选,并经集体投票参生,没有什么过多的复杂程序。
  之所以各国推选院士都是如此,关键就在于科学及学术探索本身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而科学及学术成果也是无法用任何量化的标准来评价的。

■ 科学家的“道德高地”

  从社会文明角度说,以儒家代表的东方威权的“德治”思想,是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腐朽的文明观念。但这只是“德治”思想中的“道德”错位了,并非是人类不需要真正的道德。
  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而科学家和学者,就是人类自然规律中形成的,必须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人群。
  科学家和学者如果不能具有这种纯粹的科学精神,不能是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那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出真正的成果。真正的科学学术成果也绝不可能靠“歪门邪道”来取得,那是经不起检验的,也将为人类社会所不耻。
  所以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高地”。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人,沽名钓鱼誉者,那是耻辱和必然被淘汰的。

  ——此次“烟草院士”风波,本质上也是因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这样一个所谓的“科学家”,挑战了科学精神的“道德高地”。

■ 学术成果的“道德高地”

  科学家及学者的学术成果,以何才能衡量?
  一位核物理科学家,是“杀人”还是造福人类?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思想贡献,能否计算经济产出?一位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救了多少人能否计算?
  事实上学术成果本身,也就是人类的“道德高地”。
  人类发展规律说明,科学家及学者从来都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他们的学术成果也都是无法去用现有标准来量化衡量的。总统可以“一人一票”,但评价一位科学家或是学者的贡献,事实上也只能由“道德高地”的其他学者,站在科学精神的更高层次来评判。
  但是,这种“道德高地”必须能够引领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能有榜样的精神,更要附合人类伦理观念的文明。虽然全体国民不可能“一人一票”的去评价科学家和学者(普通国民不是科学家,不可用世俗来评价科学),但全体国民的观感认识是清楚的。

  ——此次“烟草院士”风波,本质上也同样是因为“神农萃取液”,这样一个所谓的“科学成果”,挑战了科学伦理的“道德高地”。

三、中国(大陆)的院士制度及问题

  院士制度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27年5月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90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于1948年3月26日选出第一届院士,共81人。
  后在1949年后,大陆开始仿效前苏联重建类似的“中国科学院”,并于1955年正式成立学部。当时的“最高荣誉”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图:国民政府退台后,于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复院的“中央研究院”。摄于2005年12月20日

  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又成立了“中国工程院”。自1997年起,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同步进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选。
  此次的“烟草院士”就产生于中国工程院下的“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图:“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俗称“两院”,为中国大陆最高学术机构。

  那么,中国(大陆)的院士制度,是否存有问题?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其实,中国工程院从学术精神的要求上讲,与全世界公认的科学精神是不矛盾也是一致的。
  以中国工程院《致2011年新当选院士的信》为例,“(中国工程院)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者”
  ·而从推选新院士的方式看,与全世界科学界通行的,由已当选院士来推选的方式也是不矛盾和一致的。
  再以中国工程院为例,推举的院士名单,必须经过所申新学部2/3院士的投票,而且要进行两轮投票才能通过。

  但结果是,中国工程院推选出了一个饱受社会争议的“烟草院士”。这其中的问题,首先是出在了这些投票的(已当选)院士身上。
  参生该“烟草院士”的,是“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根据资料,该学部为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中最小的一个,除资深院士外仅剩余34人。两轮的投票,就是这34名院士投出的。
  我们不论“烟草院士”所谓的“卷烟减害降焦”研究直假是否,就问一问“烟草”与环境与轻纺工程有何联系?环境与轻纺工程方面的专家,又对“烟草”有多少了解呢?推选出一个与自身科学领域(基本)毫无关系的“烟草院士”,至少说明这34位代表着(中国大陆)“最高荣誉”的院士,其“道德高地”已经严重值得怀疑了。

  客观的讲,中国(大陆)的院士制度本身并没有多少“异类”。科学家与学者的行为约束,靠的是人类神圣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的“道德高地”,越是文明国家越是敬重的去对待,不容玷污。
  而在这点上,平时最口口声声谈“道德”的中国(大陆),出问题了。这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是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是科学精神的逐步丧失和玷污。

结语

  有人说,中国(大陆)就不应该叫“院士”,不应该有“院士”这个称号。
  这种说法实际并没有什么意义,也是片面和极端的。不叫“院士”,那叫其他的名称,结果就会发生(好的)改变了?
  全世界的“院士”无论什么叫法,都是国家的最高科学荣誉。中国(大陆)出现的问题,是把这种至高无尚荣誉去蔑视和玷污。如果改名不再叫“院士”了,连荣誉也光明正大的不要了,那更不知要产出多少畸型的沽名钓誉行为。
  “悲剧”般的推选出“烟草院士”,反映出的是中国工程院甚至是整个中国(大陆)的整体学风,已经下降到一个“可怕”的境地。也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大陆)的科学界,对文明和科学精神的信仰缺失,同样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院士制度本身,在于整个社会系统。是社会系统的运转,出问题了!

(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1年12月15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