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周报听力下载:正视信息技术污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56:56

正视信息技术污染

□文周凌波(大连)

信息技术导致的污染并不像其他类型的污染那样直观和具体,而且,这种污染产生的危害的绝大部分只与精神层面相关(如垃圾电子邮件、计算机病毒等)。而对于信息技术导致的物质层面和能量层面的污染(如信息技术产品的废弃物、电磁辐射等),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其污染源也是信息技术或其各种衍生物和附属物。因此,我们一直不能深切感知信息技术污染的客观存在。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污染的存在由来已久,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也由来已久了。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和快感的同时,也将承受其带来的各种层面的污染的危害。
规律告诉我们:解决污染的关键在于寻找污染源并彻底切断污染源实施污染的路径。然而,寻找信息技术的污染源并不困难,但我们几乎无法切断其污染路径——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甚至依赖于信息技术对各方面的影响和渗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信息技术的污染。
本文提倡树立“技术生态化”的观念,以从污染源——即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根治信息技术带来的污染问题。

 

信息技术因为主要强调对知识的改造和利用,是对知识的物化,而不需要占用很多自然资源(主要是材料和能量),所以通常被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是无污染的技术。但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具有与其它技术相同的污染后果,而且还带来了“信息污染”这一新的问题。以下在总结信息技术的污染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信息技术生态化的观点和对策。

■信息技术的污染类型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人工化,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三种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和技术客体。技术所带来的后果,总体上也可以按这三种客体形态来划分,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污染有以下三种类型:

1、物质层面的污染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污染,主要体现为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的污染。
在空气污染方面,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信息技术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空气的污染,比如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及工程复印机在操作过程中,由于高压静电和紫外线作用而产生高浓度的臭氧;另外经定影发热使墨粉溶解后也会产生大量有机废气;电脑中吸附在线路板上的带电灰尘在散热风扇的作用下进入室内空气中;等等。来自于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室内——尤其是办公场所内——污染的重要来源。第二种是对于报废信息技术产品的固体废弃物(废旧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电子垃圾的低工艺水平的处理,比如焚烧电缆以获得铜芯,对无用的玻璃纤维基板予以焚毁等,会排放出二恶英等剧毒物质。
在水污染方面,主要是在对废旧电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用硫酸浸泡腐蚀电路板,提取金、银等,将被酸溶解的废弃物(包括金属离子的酸液)倒入环境水体中,造成水体的严重酸性化污染。
在土壤污染方面,主要是对电子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处理,比如对于不可再提取物质的填埋;被污染的水渗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性化;不可再回收的无用物(玻璃壳、电池等)随意丢弃进入土地之中,以及大量电子废弃物的堆放占据土地等。

2、能量层面的污染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能量层面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所谓电磁污染,是指高压电、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及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电磁辐射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杀伤或杀死。随着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丰富,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辐射污染的重要类型之一。另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要依靠电磁波,而电磁波极容易被干扰和破坏,由此会带来一些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侵害,这也是电磁污染的一个方面。
荧光屏和显示器是信息技术产品的重要输出设备,它们的色彩与闪烁可对人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危害,眼睛长期面对荧光屏和显示器,会对视力造成很大危害;室外的大型显示幕墙,更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光污染。比如正在筹建中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原计划把它的4个外立面都做成电子显示屏,但是现在考虑到光污染以及其它一些弊端,正在计划修改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也能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比如电脑主机、传真机的嗡嗡声及键盘声等,虽然音量并不大,但多种声音组合起来会对人体产生没有规律的刺激,同样也有损人体健康。这类噪声是办公室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

3、信息层面的污染
信息层面的污染,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类特殊的污染。信息技术改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创造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内在地具有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客观地带来了信息污染的问题。归纳起来,它主要有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和环境监视等几种表现。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也有供给的短缺或过剩,有价值的高或低,有精华或垃圾之分等属性。信息垃圾作为一种污染物,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从信息本身来看,它当然会存在重复冗余、价值甚微、内容有害等情况,由此自然会形成一些信息垃圾。除此之外,一些人和组织有目的地恶意散布信息,比如垃圾电子邮件、垃圾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中过度的广告、促销电话等,都对信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技术的发展,制造信息污染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小,面积越来越广,操作越来越方便、快捷,防治也越来越困难,因而已经成为信息环境中的一种顽症。我们通过技术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信息垃圾的污染。
计算机病毒利用的是信息技术的缺陷和漏洞。它虽然最初由人来编写发布,但是由于它在技术上具备自我复制、传播、发作、产生破坏性作用的功能,一旦被发布出来,就有了不依赖于人而自主蔓延、广泛存在的可能。计算机病毒轻则带来信息拥堵,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严重的将危害计算机和网络的软硬件,从而造成社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破坏,对信息环境的安全危害极大。这与洪水、地震、飓风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类似的性质。
环境监视是指利用卫星、监视器、传感器,包括照相机、摄像机等信息搜集设备,对于环境进行监视。这种监视一方面有利于收集、处理信息,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对信息的一种污染。因为:第一,越来越细密的监视会导致信息的激增,垃圾信息的增多可能会使信息价值的提炼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二,监视所获得的信息被不当使用或者意外泄露,可能会损害到人的隐私和公众的安全等,尤其是如果它们被连接到信息网络之中,很容易被大范围扩散。此外,在自然环境中安放越来越多的监视设备,本身就可能对环境造成上述物质和能量层面的污染,比如太空垃圾的产生和增加便与卫星发射的增加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在极宏观(卫星)和极微观(嵌入式传感器)等各种尺度上对环境进行监视,人们现在对于自然界中(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如此过度地建设信息环境、开发信息资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确不容忽视,而信息污染就是其中之一。

■信息技术污染的原因

上述归纳总结表明,信息技术的确存在很多污染问题,有些方面已经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这说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生态缺陷,具有向生态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实际上,生态学好比技术的第三条腿,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旦长期忽视了生态学的要求,就会出现缺陷,而注重技术的生态化,才能保证技术可持续性发展。分析导致信息技术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见:

1、 技术和工艺层面
在技术和工艺层面,引起信息技术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压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成果的丰富,应用范围的扩大。信息收集从人工到自动,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粗放到细密,从受到环境条件制约到全天候工作;信息通讯从有线到无线,从电缆到光纤,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单一信号到多媒体信号,从大气层到外太空;信息存储从电磁载体到光载体,从小容量到海量,从本地存取到异地存取……如此全方位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使得我们不仅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存储等各个环节有强大的改造能力,为信息污染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频率,给环境带来了物质和能量污染的压力;其次,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技术,这造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很多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完全丧失便遭到淘汰,很多产品所预设的技术周期不能保证它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环保性能(诸如电磁辐射,荧光屏闪烁,噪声等)会显著下降,等等,这些都会带来污染问题。尤其是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造成原有信息的格式、存储介质不能被新的技术识别、提取和处理,造成原有信息的报废,成为信息垃圾,也是形成信息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在信息技术中,防止污染问题的技术和工艺落后。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现有制造工艺中,大量使用铅、汞、镉、铭、聚合溴化联苯(PBB)或者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为污染的源头。如何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更新,寻找可替代的物质和制造工艺,将是防治污染的重要方面。其次是信息技术中的技术缺陷和安全漏洞,导致计算机病毒蔓延、信息泄露等事件屡有发生。信息技术原厂商们只能通过事后的补丁程序等手段来亡羊补牢,这也是一大污染来源。第三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技术措施来防治垃圾信息的恶意散布,因而无法在保护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杜绝垃圾信息。比尔·盖茨曾经提出过一个给电子邮件“贴邮票”的措施来阻击垃圾邮件,却遭到普遍的反对。这说明信息技术对于自身的生态缺陷,还缺乏强有力的自我完善能力,其生态化之路并不轻松。
第三,环境处理技术和工艺落后。对于固体电子废弃物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现有的用酸液浸泡,用火焚烧,强行拆卸等工艺手段显然是低水平的,如何采用较高的工艺手段和工具,以确保减少或消除污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室中的电磁辐射,复印机、打印机等排放的废气,机器的噪音污染等,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防护工具。所有这些,都说明环境处理技术在面对信息技术的污染问题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开发。

2、 企业层面
第一,信息技术企业为利益而牺牲环境。典型的案例是打印机厂商在墨盒中安装智能芯片,防止回收利用墨盒,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目的。2002年底,欧盟议会一致投票支持欧盟通过新的“电子垃圾”回收法律,打印机生产商将不能再在它们自己品牌的打印墨盒中加入芯片,从而防止它们利用“智能芯片”阻止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以减少因一次性墨盒的大量使用和废旧墨盒无法及时回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还包括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在产品中继续使用铅、汞、镉、铭、聚合溴化联苯(PBB)或者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有害物质。同时,企业也面临着为电子废弃物的处理缴纳额外费用的政策,但是在上述能量类型的各种污染中,企业还没有面临直接的经济压力。
第二,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污染,不仅包括固体电子废弃物,环保标准低的产品,也包括信息垃圾、网络攻击以及网络文化上的殖民主义等。
第三,某些国内小型企业或者作坊以收集销售、转移、购买回收电子垃圾而牟利,以低水平和工艺处理电子垃圾,以牺牲环境的高代价来获得小利润。

3、 产业层面
第一,当前全社会对信息技术的污染问题认识不够,尤其是对信息污染的问题认识不够,认为信息技术属于高科技产业,不存在污染问题。即便看到了它在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对于它带来的信息污染问题也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等的欠缺。信息产业缺乏控制污染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技术和工艺流程配套等,比如对于垃圾邮件的控制技术的落后;环保产业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企业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工艺等,比如治理电子污染的国际性法律。
第三,国际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产生主要的污染,但是不发达国家却是承担污染压力最大的,这种产业格局是信息技术生态化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信息技术的生态化

要防治信息技术带来的污染问题,就必须树立技术生态化的观念。所谓技术生态化,核心目标是实现技术的“循环、节能和无废”。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应该在生产工艺、企业和产业等三个层次上采取措施,实现信息技术的生态化。

1、生产工艺的生态化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工艺方面,以下措施是应该采取的:
第一,遵照生态规律,保持信息技术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摩尔定律”是信息技术发展所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它将逐渐增大的加速度视为信息技术的最重要特色。但是,这种价值观并没有将生态要求考虑进去,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信息技术的纠正要越快越好,越新越好的现有技术和生产方针应以质量上的稳定可靠为技术开发的中心,来替换功能上不断翻新花样的做法,从技术思想上保证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信息技术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它不仅将在物质和能量资源方面带来很大的消耗,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
第二,加快信息技术中防止和控制污染的技术的发展。将生态化的要求贯彻到生产工艺中,采用环保材料,完善环保措施,将违背生态要求的技术从信息技术生产中清除出去。让信息技术在知识生产之外的环节中,也都能够达到生态要求。
第三,加快针对信息技术污染的技术、工艺和工具等的研究开发,以技术的发展解决技术带来的污染问题。技术的生态价值中就包含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治理生态破坏的作用。要防治信息技术的各种类型的污染,就必须依靠技术的发展,从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来对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 企业生态化
企业也要适应生态化的要求:
第一,信息技术企业树立环保意识,不以牺牲环保来换取经济利益。信息技术企业要以技术生态化的观念来指导生产和市场活动,不用高科技的外表掩盖自己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将自己对生态带来的压力转移到其他企业或者国家地区,不应拒绝缴纳环境污染处理费用。总之,企业必须在经济利益和环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二,信息技术企业尤其要注意不要用不成熟的产品误导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以某些理论或概念来引导和操纵市场,销售给企业一些不成熟、不适用、不完善、不可持续升级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这些产品的时候产生价值不高,实用性不强,可持续利用性差的信息结果,从而造成用户的信息浪费,最终形成污染。对于信息技术企业的这种非环保行为尤其要警惕,因为它不仅是对用户的人财物的巨大的浪费,而且也是对这个用户的信息资源的极大的破坏,为其实现信息化设置了一个重要障碍。

3、 产业生态化
在产业层面,应该采取以下技术生态化的措施:
第一,国家应从产业层面制定法律法规,协调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符合生态化要求的产业体系。信息技术污染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一系列其他相关产业的配合,依赖于国际间的产业协作和协调。这些都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
第二,环保产业要将防治信息技术的污染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规划之中,加快这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将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放到环保产业之中来加以考虑,可能会为目前差强人意的技术手段开辟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