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的刑事判决书:让评价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56:25

让评价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指出:“小学思品教学要从尊重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一、多用鼓励式评价,尊重个性体验

一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 、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去调控课堂评价,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情怀时,立刻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例如:当学生在课文留白处写得精彩时,我会轻轻拍拍他(她)的肩,并在书本上画一张可爱的笑脸,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当学生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我就会竖起大拇指或是情不自禁地与他(她)握握手,并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回答中长了见识。”还不忘奖给他(她)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完整,并随时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顿时使课堂变成“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从而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懂得了回答问题过程中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出完整正确的答案,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并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这种鼓励式的评价能迅速、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二、活用期待式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正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个性差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千万不要简单地用自己认为堂而皇之的答案去评判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根据情况作出期待式的评价。如: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坐得很端正,但从不积极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借助评价其优点,对不足提出要求;“你上课坐得端端正正,老师真高兴。但是,如果你上课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暗示学生的不足,将老师的期待信息传递给学生。如我在上《社区——我的大“家”》时,课前让学生完成书中的小调查,课堂上检查时发现仍有四五位学生未完成。这时,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次小调查,许多小朋友完成得很不错,没有完成的那几个小朋友一定是忘记了,我想今天你们回去一定会补好这一课的,老师相信你们!”第二天,这几个小朋友果真完成了调查任务,且迫不及待地拿给老师看,我立即在他们的书上贴了几个红五角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自主状态,他们就会不知不觉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巧用开放式评价,不断完善自我

《品德与生活标准》中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从而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因此,教学中可以加强自评、互评、小组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开放式活动。

1、自我反思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教师评价到学生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自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

2、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如上《坐立行》时,在学习了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后,可以让同桌两人互相评价对方做得怎么样,从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小组交互式评价

这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总体评价。每个小组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小组评价法倡导的合作精神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适应的。如上《秋姑娘来了》一课,课前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如秋天的庄稼、秋天的蔬菜、秋天的水果、秋天的动物活动等,课堂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汇报。结果,有的组准备得很充分,汇报形式也很有趣。如有个小组研究的是秋天的庄稼,他们在汇报时动了一番脑筋,不仅带来了玉米、稻子、棉花、番薯、高粱……还用快板形式介绍这些庄稼的特点。不用说,在小组评价中,该组获得了最佳合作奖。这样,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组的组员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4、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比如我在上完《告别小粗心》一课后,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先记录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粗心的地方,然后孩子改掉一处,就立即奖赏一个“大苹果”,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与粗心告别。又如学完《上超市》一课,我要求请家长陪同孩子到超市购物,暗中观察,并如实予以评价。

你的孩子买了什么?

你认为孩子可以得到什么奖?

1)礼貌奖  2理财奖  3 )勇敢奖

你认为孩子在购物中有什么收获?

四、善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指引学生成长

成长资料袋评价法能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让品德培养时时散发出生活的馨香,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性。

1 、学习成果。让学生收集自己在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最得意的作品,如把实验报告、小制作、优秀作业等存入资料袋中。学生在学完《巧手留秋天》一课后,用各种树叶剪贴拼成的美丽的画,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粘贴而成的小工艺品。这样,学生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可以附上学生对这些作品、成果的评价、总结和反思。

2、活动记录。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如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练习等。如学生实验情况记录单、调查活动记录卡、实验报告、调查结果等。又如:学生制作水果拼盘的过程中的照片和最后的成果展示,这些就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最好资料,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况。

3、心得体会。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比如在学完《家人关怀我成长》一文后,我让学生自由书写“亲情卡”。有个学生写道:“我是空中那只自由飞翔的风筝,无论我飞到哪里,都有一根线牵着,这根线就是爸爸妈妈的关爱……”。还有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和父母一起到社区清理广告,到福利院打扫清洁卫生,到民工子弟学校捐赠衣物、图书、学习用品等等。活动之后,有的同学写道:“看到福利院的老爷爷老奶奶无儿无女,那么孤单,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以后要常常去看望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送去更多的欢笑。”这种种体会与感受诉诸于笔端,留下了点点痕迹,指引着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总之,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让评价伴随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