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有多少家装修公司:传统气功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5:37

传统气功名词解释

    这里所述之气功名词解释,不是泛收气功名目予以逐条解释,而是选择传统气功中最常见、各家所指不同而且至关重要之名词。因为这些名词关系着功法的实质,如果对这些名词不知其确切含义,则往往会张冠李戴,谬误百出。
    庞明《传统气功知识综述》 
    神
    传统气功中有元神、识神、阴神、阳神、二十四景等分别,这里仅把阴神、阳神作一简单介绍。有两种情况:
    (一)道家卦爻周天功门,把未呈现马阴藏相、未能结成大丹而呈现的五神通(没有漏尽通)的神识作用称为出阴神,阴神外出不能与常人交际,如语言、取物等。如果经过采药结丹结胎,达到了漏尽通,而成六神通,这时所出之神有形有象,常人看得见,可与之交往,对此则称为阳神。就此伍守阳谈得很深入细致,他在《仙佛合宗语录》中说:
    “阳神者,显然出现,变化莫测,世人所不能见知者,而能见知之;世人所不能为者,而能为之;世所无者,而能有之;有者,而能无之。人人共见,此神通之能显于阳世者,曰阳神。若不能以身形显现于阳世,则人之所不能为者,亦不能为;世之所无者,也不能使之有;有者,不能使之无。无阳刚之气故也。仅仅先知先见,胜于人而已。亦只能用阴暗现于世,故曰阴神。
    阳神和阴神是怎样形成的呢?伍守阳说:“先天元精,谓之真阳,得此真阳,而炼性神通,入定得定,谓之阳神。不得真阳之精配合,以入定得定者,只有阴神。”在这里伍氏把阳神、阴神的体性特征作了正确的阐述。但他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则未免太过于武断。从混元整体理论来分析之,阴、阳神只是超常智能修炼程度与所依赖的物质(炁)质量的等级不同而已。阳神是超常智能达到了无中生有的层次。其实,在传统气功中有得者也不都认为两者视若冰炭,如沈太虚的著作中就有转化阴神为阳神的法门。另外,阳神是否就是身外有身呢?对此,伍守阳作了精辟的回答。伍氏指出,所谓的结胎、婴儿出窍,实际上都是喻词。
    他说:“世人但闻胎之名,而遂谓腹中,实有一婴儿出,而为身外身者,此又可笑……人性至灵,无形无体,无论动静出入,本然皆无形体,我今不过以得定之性,出定而为神通,亦只虚空而无形体,非拘于身外有身形也。若欲显身,令人见之,身外便能有身,一身多身百身千身万身亿身,皆能变化无穷。”不仅如此,伍氏还指出阳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昔轩辕黄帝以火龙出;施肩吾、钟离正阳、吕纯阳三真人,以三级红楼出,以七层宝塔出;刘海蟾真人以白气出化鹤冲天;马丹阳真人以风雷震出;孙不二真人以香风瑞气出……”由此可见,出阳神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今人所说“是一有形之人体”。
    (二)练十二宫神的功门,把人体内各宫之神称作阴神,显现在外面的神识形象活动称作阳神。一般此功门对这些神识作用称作显阴神或县阳神,而很少说出阴神、出阳神。
    性命
    过去练功强调性、命之学。任何一个动物体都有生命。性命和生命不同,性、命又有各自的含义。
    性:指动物的神经活动而言。就人来说,包括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情绪及意识活动。它是随意神经(动物神经)和不随意神经(植物神经)功能活动的总和。修性,即修炼最基本的精神活动,使之非常宁静。按气功术语来说,性包括识神和元神,或者说包括神和意。修性功,即从精神、意识活动方面来练功。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性都在其中。从字形来分析,“性”,从“心”、从“生”,即性为生心之处。医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还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藏神称之为君火,是明了、察知、感受万事万物的;相火相当于识神,它是统帅全身各部生命活动进行的。君火、相火统称之为“性”。)(《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佛家所谓“明心见性”,严格说,此性不包括识神之性,而是人的本来的灵明之性。练气功练性即练本性的灵明之性,练到虚灵明静,即所谓“圆陀陀,光灼灼”的境界。人的本性,其体性是无形无象难以言表。一落入文字,即失去本性之性。不能把识神就叫做性。识神包括各种知识和各种思想活动。有了念头,即不再是无形无象的情况而落到了具体东西上,即成为识神了。但识神也是性的一种体现。练气功就是要把具体的东西丢掉,恢复它无形无象难以言表的体性。有的门派讲练功要打开玄关,玄关即指性的本体。
    命:指体内之气及精(包括形)而言。形、精、气都是命的范畴,是组成人体的物质因素。有真命和假命之分。所谓“修性复命”指通过修性把真命恢复起来。真命是先天的一点元气,假命即有形之身躯与所具有的生命活动。
    一般而言,性与命是两个对立的东西。性指识神,命指精气;而性是命的统帅,故有“神事故性来气是命,神返身中气自定”之说。然细究之,则不是这么简单。综观传统气功各家所述,性命所指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心是性,身是命;第二种,神是性,气是命;第三种指先天神气,《性命圭旨》中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而已。”此之性命是混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就其氤氲变化之一气而言是其体,称之为命。就其灵动感知之功能而言,称之为性。古人认为人未出生之前胎儿期,就是这种状态。出生以后,性命就开始分家而进入后天。命表现为肾中之精气,性表现为各种识神活动;第四种,性是形成性的天地自然之性,命是形成命的天地自然之命。此古说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气流薄而生者也”。鉴于天地之命可以转化成人性,故有“天命之谓性”之说。
    佛家言性不言命,认为性是一真法界。《传心法要》中说: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象,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见,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景物合,不可以功利用到,诸佛菩萨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性涅槃性。性既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几层性命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的。对于性命,《性命圭旨》中说:
    “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
    通过上述来看,古人对性命的分析可谓细致入微,但未能把两者关系真正搞清楚,此
    系古人对神与气的关系尚未彻底搞清楚之故。不仅如此,把人的性命与天地性命等同起来,认为它们都是不生不灭的,则是不知人的意元体与原始混元气两者之间同中有异的缘故。
    药
    我们知道药是驱除疾病,使人健康长寿的一种特殊物质。古气功家把练功中产生的一种能够使人健康长寿的物质也称作药。传统气功书中常把药写成(注1)或(注2)。意即自家的真水或真火。不同门派对药的所指不同,如吞津炼气功门把津液称作药;服八石之功门把尿炼之秋石称作药;有的阴阳派把女人首次月经称作药;道家正宗则把神气称作药。又有内药、外药、小药、大药之称。小药即外药,是通过后天精、气、神(即呼吸气、交感精、思虑神)之作用而使肾中元精、元气充足,呈现性兴奋,因其气量小,故称小药;因其表现在外有形(阴茎勃起)有事(全身酥绵,痒生毫窍等)的变化,似乎药在外,故称外药。内药即大药。“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而呈现先天气大显象,此时之精、气、神开始通先天,这才是“上药三品”的先天精、气、神。此气能量大而活动在体内之中下二田,此时气的质、量都发生了变化,故称大药或内药。李道纯在他的《中和集》中指出:“内药,先天元精、虚无祖炁、不坏元神。外药,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
    注1: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家”,下边是“自火”。
    注2: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家”,下边是“自水”。
    活子时
    子时,本指天地阴阳之阴尽阳生的半夜而言。练功中,把人体中阳气发生的景象也称为子时。由于阳气发生的时间不固定,故称为活子时。
    不同功法,活子时所指不同。如:
    练经脉周天者,以丹田发热,内气充足,若有气丘为活子时。
    练卦爻周天者,以周身温和舒适,会阴抽动,男性阴茎勃起,女性阴道抽动,会阴麻痒等为活子时。若细究之,则有五种活子时:调小药时,有机动(阴茎勃起)之活子时;产小药时,有息住之活子时;后有玉管双吹、痒生毛窍之活子时;运小周天有起火之活子时(指似泄非泄之景);产大药时有火珠呈现之活子时。调外药活子时无数,产小药、运小周天之活子时,不过三百之数,至于产大药之活子时,只一个。(《大乘捷要》)
    练性功者,以头脑中忽地一觉为活子时。什么叫“忽地一觉”?现在练气功的都讲究炼丹术,有的说炼丹即炼精,精即是丹;有的说炼丹即练气,气即是丹;有的说精、气、神混合为丹。练性功的认为上述说法都是练命的,都不是丹。他们认为津、精、气、唾、液(血液)都是阴,不是阳精,练功中都不能要。只有“祖性灵明”这个性才是阳精,即最根本的精神活动才是阳。练功中识神一动就不是阳了。识神是神中之阴,如果识神(阴神)老在动,就把最根本的阳神(元神)忽略了。在识神动时,即脑子中乱七八糟地想事情的时候,“忽地一觉“,脑子突然一清亮,就在这一刹那,脑子空空,此即活子时,是阴中生阳。练功即从此处练起。当这种景象出现时,脑子凝住不动,把它延长下去,凝集在一起,就成为丹了。练性功即以此为活子时。简言之,即练性功者以最根本的精神活动为阳,识神为阴,在阴时忽然生阳,即为活子时。
    因此可以说,活子时是体内阳气发动之时,虽各派功法出现的景象不同,但都是练功的好时刻,哪一个活子时出现都可以用。一阳出生,阳气生发起来,使人慢慢变成纯阳之体,就可以把体内阴邪之气排出去,可治阴邪之病。但活子时之内容极多,甚至时间上还有活子时,有的要计算磁偏角,以此来定方位上的活子时。因太繁杂,此处不赘。
    活子时出现阳生现象叫做药,因此要注意采药。
    种(药)、采(药)、炼(药,又叫调药)、养(药)
    种、采、炼、养,都指对药而言,是从下丹田练功的方法。为全真派的练功术语。
    种药:意守肚脐、命门连线前七后三处。此处为一球体。意守方法至为重要,可称种药之关键或诀窍,即须先守而后忘(长守不忘则不生药),进入灵境,可出活子时。此处相当于肾,肾气充足后下冲即产生外药。
    采药:当出现卦爻周天活子时时,即行采药。办法:用吸气、上提(从性兴奋点提至肚脐位置),如此数次,性兴奋消失,即采药归炉(也有叫采药归壶)。
    炼(调)药:用腹式呼吸,使小腹发热,周身发暖,使药调和,身上没感觉了才可停功。否则火候不够,采回的药化不了,失去作用。
    养药:调药用深呼吸,调后要静养一会儿,内视丹田,若有若无地意守丹田,叫做养。此时有可能再出现活子时,再出现则再采、再炼、再养。养到一定程度,玄关窍开。
    玄关(1)
    玄关一词在传统气功中,尽管各功门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但都认为是修大道所必备的。所谓玄即深远广大之意,关即门户之意,连接两字即通往大道的门户。李道纯称玄关为“至玄至妙之机关”。各门派对玄关的称谓不同,故名目繁多。《性命圭旨》中说: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已户;心性源海,灵府灵台;蓬莱岛,硃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又说:“修真之士,诚能如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前辈指为先天主人、万象主宰、太极之蒂、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结之所、虚无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门、甚深法界、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极乐国、虚空藏、西南乡、戊巳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净土西方、黄中正位、这个、神室、真土、黄庭……种种异名,难以悉举。”
    各功门都难以说出玄关之所以然,唯有从师学习,反复熏染、印证,而后知其要。证
    得玄关境界后,则进入了修行根本大道的坦途。故前人反复强调“玄关大道,难遇而易成,而见效迟;旁门小术,易学难成,而见效速。”这里所说的“难遇易成而见效迟”是说玄关大道少有知者,一旦得到它(指证得玄关之境界(则易修成大道,但证得玄关境界的过程,除“上根”一闻顿悟外,一般人不是指日可成,而是需要通过渐渐修炼,到一定程度,玄关顿时显现,即所谓渐修顿悟。而旁门小术则不然,世人多有怀有一法小术者,故易找到这样的老师,鉴于小术是具体方法,往往练不长时间就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要想修成根本大道,则难以想象,此即所谓“易学难成而见效速”的意思。尽管各门派都强调玄关是修大道之根本,但各功门所说的玄关又各有不同,如:
    练吐呐者以口鼻为玄关;
    练卦爻周天的以会阴内的精室(男为精囊、射精管,女为子宫颈口)为玄关窍;
    练经脉周天的以丹田后合命门为玄关窍;
    练中宫祖气的以心下三点为玄关窍;
    练符箓派的以中脘穴、建里穴、脐上1.3寸深部为玄关窍,也有以左眼外眦红星为玄关窍;
    练眉间有祖气者以印堂内部为玄关窍;
    练性功者以念头动处为玄关窍;
    练儒家心法者以无形无象的“中”为玄关窍;
    道家清净无为功门以虚灵无涯为玄关;
    玄关(2)---玄关本质
    从上述介绍可知,各家所指的玄关各不相同,而且往往互相指责为非,唯己是正统。或问何以致此?要言之,古人对神气之生化关系未明了故。李道纯曾说:“何谓玄关?曰: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初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又说,“玄关者……宁有定位?著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泥于身则著于行,泥于外则著于物。夫玄关者,只于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余今设一譬喻,令汝易于晓会,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舞蹈,在乎线上机关,实由主人使之。傀儡比得人之四大一身,线比得玄关,抽牵的主人比得本来真性。傀儡无线则不能动,人无玄关亦不能运动。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功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个什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易·系辞》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永得也。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中和集》)
    《性命圭旨》谈到玄关窍时说:“然此一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耶?纯阳祖师曰:‘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又说,“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炁托初,炁一疑定,玄牝立焉。上结灵关、下结气海,灵光藏觉灵性,气海藏生气命。性命虽分龙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故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由此看来,所谓玄关窍实际是指意元体活动在人体混元气中的一种状态。人的混元气是无形无象的,而意元体则更加精微难以言表。以此剖析各家玄关,表面上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主张玄关是无形无象、同于道体之说者,是从玄关的体性特征上立论的;主张玄关有方所者,是从有形部位入手。《性命圭旨》也曾指出:“上关者心源性海之窍,中关者黄中正位之窍,下关者关元气海之窍,是皆玄窍也。”为什么会有不同部位呢?这是因为意元体与混元气都是无形无象,它们可与实物体兼容,故说“不在身(形)中,不离身中”。会运用任何部位都可是玄关,着于形或落于空,则有部位也不对,无部位也不对。当了解了意元体与混元气之体性特征后,以之作意,就必然会有契合之时。然而,神注之部位(即玄关之部位)不同,引起的反应也往往会有不同。因而玄关窍开的景象也就有了不同。例如:
    玄关(3)--不同的玄关景象
    (1)吐纳玄关为口鼻,鉴于口鼻之功用在呼吸,而吐纳法门重点在练呼吸吐纳,当受师传后,呼吸吐纳之意识就在意元体参照系中打上烙印。当神意凝于口鼻中的体混元气中后,首先将出现的是呼吸返先天,呈现口鼻之气连于丹田,随丹田翕张而行呼吸,呈现口鼻之气若微若无的胎息景象。
    (2)卦爻周天重在元精元气,其凝神入气穴之处,正相当于先天肾气的混元气场。因而当体混元气随意念之凝神入气穴而往该处集中,使之受到先天肾气所化,而使之形成带有生命全息的可生成后天交感精的气,对此气称元气也可,称元精也可。鉴于卦爻周天种药功程之口诀是“先守后忘”、“知而不守”,故生成之元精、元气有活泼自在之性;又鉴于元精已形成向外冲攻的习惯,所以向外冲至生殖器官,而形成性兴奋。由于定神于中,神不被气动而生情,且反复采药使气有了出而复返于中的经验,故元精元气不化为交感精,而呈现“似泄非泄、似翕非翕“的玄关窍开的景象。
    (3)经脉周天玄关,是当周天运行一周后,返回气海氤氲之时,体混元气受到意元体的混化,使之加入了意识全息,当虚无凝静后,将呈现意识活动的景象。
    (4)中宫祖气之心下玄关,其部位在混元窍附近。凝神于此脏真混元气得到强化、充斥,意元体可得到充足的濡养,感知功能被敏锐,因而感知到混元窍内之气可自行开张,下连丹田,口鼻之气若有若无,心下空灵;也有感到白光一片者。

    (5)眉间玄关与脑接近,凝神入室,易直入意元体而感到空洞无涯、虚灵明净之意元体的体性。但若意念涉及到气,则聚气从山根入督脉下行至混元,而呈现中宫祖气玄关窍开的景象。若有意将眉间所聚之气送至坎宫水府,则呈现卦爻周天之玄关窍开之景象。
    (6)累法玄关。无论是脐上诸穴,还是左眉稍外下方之玄关,都是通过凝神而达到聚气作用使气充足,通过已有的累法知识在参照系(即俗谓的潜意识)中的作用,而出现意识造型,从而呈现出雷城雷将诸境。
    (7)性功的玄关窍开是一特殊情况,此玄关的“忽地一觉”本身,就是玄关窍开,但它是旋开旋闭的。关键是在开的这一刹那,能够入得关去。需知“忽地一觉”后,无论意识中呈现出的动态或静态都已不是玄关了。只有“觉”的刹那间,才是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唯有于此时意识内向体察,才能入得其内。这决非一般人(已形成意识外向运动的习惯)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内向运用意识的锻炼后,才能在一定条件的促发下呈现出来,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很相似。
    总之,以中为玄关、以空洞无涯为玄关是从玄关之本体上立论的,以各个部位为玄关是借部位之特性以发挥玄关在局部呈现之作用来立论的。尽管局部作用与本体有区别,但局部作用已和玄关有了联系。与直接着眼于局部的小术是等同的。各个功门当玄关窍开了以后,练功的方法与层次各有其特定内容,其因盖此。
    玄关(4)--古籍中的论述
    或问曰:以上所述玄关,哪家最好呢?我们认为。中与空洞无涯之玄关直指根本,但不好下手,使一般初学者茫然无所措。各部位之玄关,可借有形之中而入无形之中,对此,《青华秘文》指出:“乃玄关一窍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注1)有形之中也,○无形之中也。先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乃因命立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先性故难,生命则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远,有路可通;先性则如水中捉月,然其成功一也。用力到者,自知其然也;未见,不必存之以有,恐至着相。”
    对于玄关,《丹亭真人传道密集》有如下绝妙论述:“何谓玄关?径寸之质以混三才,在肾之上心之下,仿佛其内谓之玄关。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终莫之有,以无心求之终见其无。若何可也?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但澄心绝虑调息令匀,寂然常照,勿使昏散,候炁安和。真人入定。于此定中,观照内景,才若意到,其兆即萌,便觉一息从规中起,混沌续续,兀兀腾腾,存之以诚,听之以心,六根安定,胎息凝凝,不闭不放,任其自如,静极而嘘,如春沼,无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开合,其妙无穷,如此之时,便须忘气合神,一归混沌,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湛然常往,是谓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其息深深之意。神炁交感,此其应也,所谓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此意到处便见造化,此息起处,便是玄关……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合有时。”
    注1:○为玄关
    升降沐浴
    这是练卦爻周天的特定术语,指经“种采炼养”后,药气已足而真种产,对此,《金仙证论》中说:
    “不失调药之工夫,则药产自有验矣。而炁满药灵,一静则天机发动,自然而然,周身融和,酥绵快乐,从十指渐渐至于身体,吾身自然耸立,如岩石之峙高山。吾心自然虚静,如秋月之澄碧水。痒生毫窍,身心快乐,阳物勃然而举,丹田暖融融,忽然一吼,神炁如磁石之相翕,意息如蛰虫之相含,其中景象,难以形容,歌曰:奇哉怪哉,元关顿时变了,似妇人受胎,呼吸偶然断,身心乐容腮,神炁真浑合,万窍千脉开。盖此时不觉入于窈冥,浑浑沦沦,天地人我,莫知所知,而又非无为。窈冥之中,神自不肯舍其炁,炁自不肯离其神,自然而然纽结一团。其中造化,似施似翕,而实未见施翕,似走似泄,而实未至于走泄,融融洽洽,其妙不可胜比,所谓一阳初动,有无穷消息。少焉,恍恍惚惚,心已复灵,呼吸复起,元窍之气,自下往后而行,肾管之根,毛际之间,痒生快乐,实不能禁止,所谓炁满任督自开。”
    此境一到则行巽风逆吹之功,驾动河车,沿督脉依法度上升,行六规之数,从子至巳
    (从会阴至玉枕)此称为升,亦称进阳火。其升时用吸不用呼。六规行毕,从百会下降至中极,即从午至亥,亦是六规,依法度下降,亦称退阴符。其中升程中的卯与降程中的酉不行火,称沐浴。按龙门正宗伍柳功法,认为沐浴是能否结丹之关键。他们所说的沐浴,不仅卯酉二时不行火,即是升时每一吸之后,都有沐浴;降之时每一呼后都有沐浴。《天仙证理直论增注》中说“沐浴潜藏总是空”,注文是“沐浴而成空,名曰仙机。不能真空,则堕旁门,强制外道,而亦成大病。”
    关窍
    传统气功认为,人体中的许多部位都与气的产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故于练功过程中特别强调这些部位,对这些部位统称为关窍。各家对此都有阐述,其中以《大乘捷要》中介绍的较为简明扼要,先摘录如下:
    “夫人身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是也。尾闾在夹脊尽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直上至第七节,与内肾两相对处,谓之夹脊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此身后三关也。人身前有三田:泥丸、土釜、华池是也。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其穴在眉心,入内一寸为明堂宫,再入内一寸为洞房宫,再入内一寸为泥丸宫,即上丹田。眉心之下,向口中有二窍,即口内上颚,谓之鼻梁金桥,又曰上鹊桥;舌下亦有两窍,下通气管喉咙,盖颌下硬骨为喉,乃内外气出入之处也。颌下软骨为咽,乃进饮食通肠胃之所也。其气管有十二节,各曰十二重楼,直下接肺窍以至于中心。心下有一窍,名曰绛宫,乃龙虎交会之处也。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间一穴,方圆一寸二分,乃藏神炁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上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总计八寸四分,合天地之全数,人身一天地也。脐门内,号生门,中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走泄之处。脐之后,肾之前,中间一穴,名曰偃月炉,又名炁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又洞房,亦是虚间一穴,方圆一寸二分。此处有二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强名曰玄关,乃无中生有处,炼精炼到精满炁足,自然产出真一之炁,玄关自开。又云:人身中有修炼金丹三窍,不可不知也。上窍离宫心位,外阳而内阴,中藏元神,为性,汞、龙、灵山是也;下窍是坎宫肾位,外阴而内阳,中藏元炁,为命,铅、虎、炁穴是也,以及命宫、坤炉、生门、密户皆此一处。人能凭真意、元神下凝命宫,自然超生了死。此上下二窍中间,又养有一窍,是空洞之所,虚无之窟,乃人身之正中,在心下脐上,黄庭之处,中丹田是也。此人一身之关窍也。”
    (附:三关也有指练功过程而言,下关指炼精化气,中关指炼炁化神,上关指炼神还
    虚。另外三关还有指天地人的,天关指口,也有指头顶百会,地关指脚之涌泉,也有指会阴者,人关指手的劳宫。)
    丹
    丹有圆之意。古云日月相合为丹。
    丹有内丹、外丹之别。外丹为一种化学合成药品,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辅助练功。过去有很多书籍专讲炼丹,如什么朱砂加铅丹用火烧炼,出来的是硫化汞或水银,吃了能死人。所以按书本炼丹,大多炼不出来。为什么古人炼的丹吃了能管用?关键在于炼丹的人有气功,炼时加了气进去,这样丹就变了样,只需吃一小点,吃了就管事,实际管用的是气功师加进去的信息。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气功师炼的丹还是死呢?其一是本人不能断绝七情六欲,内耗太多;其二是炼丹的人功力不够,炼丹时加气加得不够。丹能治病,实际起作用的不仅是丹,还有加进去的气,等于是发气治病。其实我们可以不炼丹,用一块糖,一个粉笔头发气进去,吃了同样可以治病。
    由于练气功的人在练功中的内气也能起治病健身的作用,所以把内气也叫内丹。内丹即指练功后人体中气的层次发生了变化。气的层次包括:气、炁、丹、胎、剑。
    气:指普通人体内之气
    炁:普通人体内之气提高一步,变成先天元气,即炁。先天元气即炼精化气以后之气。
    丹:由于气具有“聚则成形,散则无形”的特征,先天元气进一步凝聚,成为有形之物,叫做丹。丹在体内聚散能力都很强,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体内可以畅行无阻。因此不能把大鸨看作不变的有形实体。丹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
    胎:把体内真气的聚散能力再进一步加强,使之更加精纯,可以形成如人体状之胎。俗语说:“男儿大丈夫,一年生个儿,个个会骑鹤。”男儿怀胎生孩,实际是用意念把真气聚成了形。这个孩是无形的,不占有体积,它仅是一个生命体而非有形之物质体。练功以后把气凝聚成一个小孩状,盘腿坐于体内,小孩周身均会动,别人也能看到。这个小孩实为一种意识造型。(运用意识造型的方法,还可以如戴假面具一样,随意变幻出不同人的面型,方法是用气先把面部罩住,意识想谁就可以出谁的面型。有的气功师曾用此法变出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面型,气一散则又复归原型。不识者视为神奇,有的人则将此法附以鬼神迷信说法来欺骗群众。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受其愚弄。)

    剑:把气用很大强度通过手指外放,其形如剑,所以也叫它为剑。过去练功的“手中无剑不能出山”,其手中之剑即指此剑。由于这种气,强度很大,可以发出去隔空打人。有个别气功门派把自身的气也称为剑。
    对于丹,由于各门派功法不同,所以虽然都叫炼丹、结丹,但所指是不同的。
    1.气丹
    气丹是意识和体内之气(此气可以是混元气,可以是先天气,也可以用呼吸气)紧密
    结合,使气的聚散能力得到加强,意识支配气的能力也相应得到加强。如果把周身的气凝聚起来,可以在上、中、下三丹田分别或同时凝聚成丹。由于这种丹是气凝聚的最低形式,丹形成以后如不继续练功,还可以消失。这种丹对身体的素质和气质变化无补。目前称结丹大多为此种丹。
    2.液丹
    液丹是由漱液咽津而形成,多位于下丹田,呈白色,也称玉液还丹或草还丹。古籍也有称此丹为华池水、神水、金津玉液等。谓其可以使人长生。炼此丹流行于隋唐时,现炼此丹者已不多。
    3.硬丹
    硬丹把气凝结成有形之物,触之坚硬,又可刹那间散于无形,随意凝聚。硬气功多属
    于此,从养生角度看,硬丹需憋气使之运行,致使其它处之气流通受阻,影响身体,故练时须注意调节。
    4.火龙丹
    炼此丹需借助外丹药,用药沿着同名经阴阳二脉划一圆圈,而后意念沿此圆圈环转,很快即可出现丹光。譬如,从足少阴肾经(脚心)开始,上行至心,进去手少阴心经,而后到手太阳小肠经,交归足太阳膀胱经,归入肾经。此圈称为坎离圈。此丹不能入内,无深造的可能,但能治四肢之病。此丹光他人用气一打即无。
    5.小丹
    小丹属内丹之一种,为全真龙门派练功的标志。小丹是由炼精化气,采小药(外药)
    形成的丹。但要把丹炼成,则需将精全部化成气,出现“阳光三现”(从丹田到印堂出现三次白光)、“马阴藏相”(生殖器炼没有了)等效应,小丹才能结成。此丹成于下丹田,一般说其中间为红色,周围金黄,最外为白色。丹形成后将极大地提高人的生命力,可以返老还童,有可能落齿更生。但有跑丹的可能。现练此功法的人已不多,当代结小丹的人也不多。
    6.大丹
    大丹有的古籍又称神丹,系采大药结成的丹。一般采大药时要有七天昏迷。昏迷实为
    精神高度集中,气毫不外散,出现念住、息住、脉住,此时,“法轮(即任督二脉)自转”,“服食过关”。结大丹以后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是命运由我不由天了。
    7.神丹
    此前诸丹皆由命宫炼成,神丹系由性宫直接练成,即由纯阳祖性凝聚而成,所谓“祖
    性灵明便是丹”。道家清静派、隐仙派,佛家真正的禅宗修练功夫即属于此。神丹之体性无法描述,亦可称之为“圆陀陀,光灼灼”。神丹又名金丹,它是一切从虚无中来,没有任何行止,又可以把一切具体事物都包容在其中,即佛家所谓“空”中含有“妙有”之祖性,进一步凝聚成神丹。此丹既是充塞天地,又可在你身中,它超越了一般的时空限制,因而极难形容。
    丹田
    产丹之处叫做丹田。丹田不是一个点或面,而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空间体,这个体也要活看,是不同于实体物的体。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丹田,常用的有下、中、上三丹田。
    下丹田:下丹田大致是在小腹部,但具体定位又众说纷纭。有的说下丹田前对脐轮后对肾;有的说是脐下一寸三或脐下一寸五;有的说在气海穴、会阴穴;还有的说在直肠前膀胱后之夹室中,在脐下二寸石门穴、脐下三寸关元穴、中级穴等等。综合各派说法,可以认为下丹田的位置在上以脐到命门之横线为界,下到会阴的腔体之中。其前后定位又有前七后三(练卦爻周天的)、前三后七(练经脉周天的)及前后正中(练中脉的)之不同。由于下丹田是藏精之所,因此它属于炼精化气的处所。在武术气功中,又有前、后、下丹田之别。前丹田是指以肚脐为中心的圆球,体内外各半;后丹田为以命门为中心的圆球,体内外各半;下丹田为以尾闾和会阴连线为直径之圆球,体内外各半。
    中丹田:龙门派讲中丹田有上、下二田,有的说中丹田在膻中、气海,有的说在华盖,有的说在绛宫(心口窝)。综合各派说法,可以认为中丹田在上自华盖穴,下至建里穴(脐上二寸)的连线旁开二寸(也有的说是整个腔体)。中丹田的作用为斡旋气机,并以此为炼气化神之所。
    上丹田:上丹田位于上自百会起,下至鼻尖玉枕之连线以上的头颅空腔之中。最多见者为印堂内一、二、三寸处。上丹田为炼神还虚之所(炼神还虚和入静只是层次的不同,或者说,炼神还虚是高度的入静,此时身体对外部各处信息反应迟钝,体内各种活动信息在脑子中都不呈现出来,甚至达到脉住、息住的程度)。
    对于丹田的划分,《元气论》中作了活动范围较大的规范:
    “上焦法天元号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鬲巳,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天元阳炁,治于膻中,膻中穴在胸……中焦法地元号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脐,中丹田之位,受地元阴炁,治于胃管,胃管穴在心下……下焦法水元号下丹田也,其分野自脐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丹田之位,受水元阳气,治于气海,府于气街。”
    对丹田还有一点要说及的是,丹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而是存聚无形无象的气的地方。对此黄元吉曾在《道门语要》中说:
    “又莫谓真阳如似一物实有形象,丹田实有地方,虽古人谓为气海、谓为祖窍、谓为天地根、玄牝之门,有其名却无其实,然亦不可谓无实也;以为虚也,万化生乎此,以为实也,究竟寻不出一个事物出来。久久于此,即吾所谓丹田地步,亦奋不如其知,似在空中盘旋,然亦不可向空中驰逐也。”
    这里不仅指出了丹田位置的体性特征,而且阐明了意守丹田的要领。
    炉鼎
    借用炼外丹的炉与盛药物的容器鼎来比喻炼内丹的过程。就是说练气功的部分(或精或气或神)是炉,或者说练功要转化的东西,即意念所在之处,使此处气机发生变化,此处即炉;变化以后的收处叫做鼎,或者说意念再集中,把它提高一步的叫做鼎。这是北派清修的功法。具体又分:
    1.小炉鼎
    指下丹田(脐、命门以下)为炉,从脐到建里(脐上二寸)为鼎。亦有以会阴为炉,气海为鼎者。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炉一热即为炼精化气,气炼出后提上来到鼎,叫做采药归鼎(或者采药归壶)。另一说法为丹田气足后循督而上,自任而下至鼎,气再足即去运周天。
    2.大炉鼎
    大炉鼎指炼气化神之部位,以腹为炉,以头为鼎,即炼精化气之后,精没有了,都是气,此时中、下二田合一,项下为炉,炼气化神(结胎),再上升至上田至鼎。
    3.天地炉鼎
    天地炉鼎是以天地大自然为炉,以练外气,以人为鼎,将气收入人体。过去练人天混化的静功即以天地为炉鼎。现在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也属于此种类型,目的是与大自然之气更好地结合。练此种功法,初期可以治病,到高级阶段要引天之真阳来点化体内之阴气。
    4.身心炉鼎
    以身为炉,以心(神)为鼎,心身结合,不一不二,丹乃成,身心炉鼎实际上就是形与神合形神庄功法即属于此层次。练功时形体产生气,使之与神结合,以神御气即神与形合。一般在丹道门派炼到结胎,出阳神,胎儿出生后再收回丹田养育,使丹气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窍,此时全身可放金光。这是高级层次的情况。我们虽然一入手即按高级层次来练,但功夫并未到高级层次。我们形体锻炼的目的,是为营养神的。神要把周身练出的气提起来,掌握住,不让它跑掉。所以练功时一定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心神宁静。
    5.太虚炉鼎
    以无形无象、无际无涯的虚空为炉,以心性(无形无象的祖性)为鼎,以外在的无限充实身体主体的无限,最后人与虚空等体。对此须待祖性玄关窍开后才能理解。

    取坎填离
    取坎填离是以八卦层次练功的一个专有名词,是从后天返先天的一个步骤。
    取坎填离指取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返回乾坤之原状。具体所指又有不同:
    1.取肾中阳(元气)使之上运至头顶,使心阴(识神)得到改变,叫取坎填离。也就是说在活子时之后,肾阳发动,上运于头顶,使头脑气足神定,故又叫还精补脑。
    2.以七窍精神外散为坎,精神外散后脑内离虚;以精神内收为取坎填离。
    3.南派之取坎填离。(略)
    4.以身外自然界之精气为坎,自身为离,采外界之精气来充养自身为取坎填离,分以下数种:
    (1)以北斗星的精气为坎,自身精神为离,半夜对北斗,把星光收入头顶叫做取坎填离;
    (2)以日月精华为坎,自身为离。眯着眼看太阳、月亮,使日、月光芒与己相接,收入体内,叫取坎填离。
    (3)以花草树木之气为坎,自身为离,向花草树木采气;
    (4)以虚空精气(即大自然之太极混元气)为坎,自身为离,在虚灵明净时将大自然精气收入体内;
    (5)指一种功法为取坎填离:当肾阳发动,性冲动出现时,以双手将小腹的肚皮提起,同时吸气,而后放开,再重复几次,直至性冲动消失,则为取坎填离。
    婴儿、姹女
    婴儿指肾中阳气,姹女指精神,即神,或叫心中神意。
    婴儿姹女又可叫龙虎。龙即神意,虎为肾阳。龙属肝,肝藏魂(随神往来)。属青龙;虎属肺,肺属魄(并精出入),精气变化如白虎之不易控制,可以吃人。
    婴儿姹女又可叫性(神意)、情(肾阳),在炼丹术中又叫铅(肾阳)、汞(心神)。
    三清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而言,是三天(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与天尊(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尊、灵宝天尊-----亦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亦称混元老子或太上老君)的总名称。但是道教气功古籍中,三清之内涵有道教教义、自然神论的练功喻名之别。
    (一)道教教义之三清
    张陵创五斗米教时,只奉太上老君。至南朝齐梁之陶弘景,著《真灵位业图》,把封建等级制度搬入了神仙界内,将仙品分为七个阶段,每级中又有中位、左位、右位等很多品位。从第一中位至第七中位是:元始天尊、王宸帝君、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九宫尚书、定禄真君、酆都大帝。对于天,道教认为共36层,最高的一层叫大罗天,天上只有一种“大梵之气”。其次是三清天,由大罗天所生的玄、元、始三气分别化成。由始气所化的清微天玉清境,原始天尊所居;由元气化成的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所居;由玄气化成的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所居。这三位神主管三天之仙,故又称为三洞教主。这一观点是道教神论的三清概念,是古典整体生命关的神化表现,也是三清之原始概念。
    (二)属于自然神论或泛神论之三清
    自然神论与泛神论是欧洲16世纪~18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想。自然神论认为神只是作为世界的非人格的始因存在,除此之外,世界是受自然界本身规律支配。而泛神论则进一步认为,神不在自然界外,而是与自然界相同(马列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唯物主义的)。我国虽然没有形成这样的哲学派别,但道教典籍中类似观点是有的。譬如,有的认为元始天尊与人等同,提出“羲皇齐驱,元始比肩”(《上品丹法节次》)的看法;有的认为神通广大的元始天尊就在人身之中,《吕祖全书·清微三品经》中说:“是此元始,居玉清中,运无量身,极大神通,分身应化,各以其神,入居人身,各各一顶,各一元始,寓居其中,为一身主,为万气宗……”这种提法实际是把古典整体生命观之天人相通学说,揉进了道教的教义,用元始天尊替代了“元气”太极之功能。
    (三)三清用以代表人体之部位或气化之喻语
    《三尼医世功诀》中说:“脑为髓海,又为天性都会府,犹天上之有玉清胜境,其境甚清,高居星月之上,乃太无之天。”又说,“脑为人体玉清宫,元始所居。”这里,玉清天是代表了脑的部位,元始天尊则是元神的喻语。在《吕祖全书》中,则系统指出了太脐部玄关,上清是绛宫与气海,玉清是脑。曰:
    “以我观天,因见我身,亦由天清至玄之境,其中玄关,统摄诸气……然此玄关,居脐之中,非上非下,非左非右,非前非后,非浅非深,盼睐二气,嘿会精神。”又说,“凡诸修士,趺作屏息,澄清万虑……如是清静,无所缘因,乃得默运,真元之精,由于气海,上至太清,自太清境,遍历周身一切法界,至于上清禹余宫中,经乎气机,至出纳司,上会玉清,还乃下济。至于太清,大赤官中……至玄要道,以为此身此心此理,本之三清。”
    这里的三清显然不是道教有神论的“三清”了。
    五气朝元
    五气朝元是道家气功专有名词,“五气”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及每脏相关的精神活动-----神、魂、意、魄、志(精);“元”指元炁元神。五气朝元,有朝中元、上元之不同,一般指结大丹过程中呈现的神炁合一的景象。
    《性命圭旨》中说:
    “一气处判,而列二仪,二仪定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而各守一方,五方异气而各守一子。青帝之子名龙烟,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之子名丹元,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之子名皓华,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之子名玄冥,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之子名常存,受戊巳土德之五气。故金得土则生,木得土则旺,水得土则止,火得土则息。唯圣人知回几之道,得还元之理,于是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也。盖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
    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下功之际,凝耳韵、含眼光、缄舌气、调鼻息,四大不动,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谓之五气朝元。”又,《大丹直指》中有“五气朝元练神入顶”图诀。
    三花聚顶
    也称作三华聚顶,指精、气、神之精华聚到上丹田而言。这个名词虽然在道家气功中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为其诠注,有些诠注所指内容也不是非常确切。应有以下诸义:(一)《中和集》中说:“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此所谓三花聚。”(二)《西山群仙会真记》中说:“三花者,三阳也。肾气乃阴中之阳,丹中真气则真阳中之阳也,心液之气,乃阳中之阳。”(三)《金丹大成集》说:“三花聚顶,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四)《道门语要》中说:“外之炁与内之炁会成一团,上下左右攒成一处,此即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五)济阳子的《金丹妙诀》中说:“常将眼、耳、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并作了具体说明:“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耳目口三关紧闭,则保精、存神、养炁之道得矣。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炼三归一,名曰三华聚顶,顶者,即玄关窍也。” 
    炼己筑基
    炼己筑基不只是一个词汇,而且是传统气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严格说来,炼己与筑基是不同的两部分。《伍柳仙宗》中就有炼己直论与筑基直论两节。
    (一)炼己。伍守阳指出:“诸圣真皆言,最要先炼己。”什么是炼己呢?从字义上讲,己就是自己的己,在传统气功里讲,己在纳甲法中属离,离主心神;在五行干支中属中央戊己土,而且属阴土,而阴土属神意。综合上述三者之意,己是每个人的神。对此,《天仙证理直论》中说:
    “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1)。
    “炼”之一字所指内容很多,伍守阳说:
    “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事曰炼(2)。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3)。绝禁其不当为之事亦曰炼(4)。精尽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5)。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6)。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7)。”
    为什么必须先行炼己呢?伍守阳说:
    “然必先炼己者,以吾心之真性,本以主宰乎精炁者,宰之顺以生人,由此性;宰之逆以成圣,亦由此性。若不先为勤炼,熟境难忘。焉能超脱习染而复炁胎神哉!当未炼之先,每出万般变幻而为日用之神(8)。犹且任精任炁外驰不住(9)。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盖为此而言也。能炼之者,因耳逐声而用听,则炼之于不闻;目逐色而用观,则炼之于不见;神逐感而用交,则炼之于不思。平常日用,必须如是先炼,则己念伏降,而性真纯静。及至炼炁、炼神,则不被境物颠倒所诱,采药而药即得,筑基而基即成,结胎而胎必脱,方名复性之初,而炼己之功得矣…”

    从上述介绍内容来看,传统气功非常重视炼己。从现代气功来看,炼己之关键就在于炼自己的意志力,炼自控能力。这本身就是练功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练气功的全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筑基。筑基就是建筑练气功的基础。传统气功所追求的筑基的目的,是为修炼大道,修成阳神奠定基础。其内容就是修炼充足的精、气、神。伍守阳指出:
    “精炁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则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长住而长灵觉,亦必精炁长住而长为有基也。自基未筑之先,元神逐境外驰(如见色境在外则必起淫念),则元炁散,元精败,基愈坏矣。所以不足为基,且精之逐于交感,年深岁久,恋恋爱根,一旦欲令不漏而且还炁,得乎?此无基也。神之扰于思虑,时递时迁,茫茫接物,一旦欲令长定而且还虚,得乎?此无基也(10)。古人皆言,以精炼精,以炁炼炁,以神炼神者,正欲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炁、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炁补其炁,神补其神,筑而成基。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炁、神不能长旺,而基即不可成。及基筑成,精则固矣,炁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
    (1)原书注:己与性、意、元神,名虽四者,实只心中之一灵性也。其灵无极,而机亦无极;出入无时,生灭不歇。或有时出,令眼、耳、鼻、舌、身、意耽入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场而不知返;或有时出……
    (2)原书注:凡证道所当行之事,或曰:事易而生轻忽心;或曰:事难而生厌畏心。如是不决烈,则不能成金丹、神丹,必当勤苦心力,密密行之,方曰苦炼。
    (3)原书注:当行之事,如采取、烹炼、周天等,炼精、炼炁等。或行一时而歇一时二时,或炼一日而间一日二日,工夫间断则生疏错乱,如何得熟?功夫必纯熟愈觉易行而无错,必时时日日皆如初起一时,密密行之,方为熟练。
    (4)原书注:不当为者,即非道法,而深有害于道法者。如炼精时失于不当,为之思虑,道以思虑为之障,而不可望成。炼炁时息神不定而驰外向熟境,亦障道而忘进悟深入,当禁绝之而纯心以为炼。
    (5)原书注:道成于志坚而进修不已,不精进则怠惰,不励志则虚谈。然志者是人自己心之所向处,心欲长生则必炼精,向长生之路而行求,必至长生而后已;心欲成神通则必炼气化神,向神通路上而行求,必得神通而后已,此正所以为炼也。
    (6)原书注:凡一切贪爱、富贵、名利、妻子、珍宝异物、田宅,割舍尽绝,不留丝毫,方名万缘不挂。若有一件挂心,便入此一件,不入于道。故必割而又割,绝而又绝,事与念割绝尽,而后可称真炼。
    (7)原书注:凡世间一切事之已学者、已知者、已能者、已行者,皆曰旧习。唯此习气在心,故能阻塞道气,必须顿然禁止,不许丝毫污染道心。所以,古人云:把旧习气般般打破,如此而后可称真炼。
    (8)原书注:平日淫、杀、盗、妄心、贪心、善心、恶心、欺心等皆是变幻。
    (9)原书注:任炁动而化精,任精动而淫媾,而不摄之令归根复命,由己不炼而不摄也。
    (10)原书注:此三段是申明上文基已坏者,而不足以为基之说。
    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在现代气功看来,似乎是指气在人体游窜不能控制、神识不能自主而言,然而若仔细推敲之,在传统气功里,“走火”与“入魔”的含义是不等同的。
    (一)走火 
    对走火一词,传统气功并未作明确的诠释,要想了解其实质,必须先把什么是“火”弄清楚,而后了知“走火”之意。传统气功中对“火”是比较重视的,俗有“传药不传火”之说。但伍柳谈“火”较多,柳华阳在《金仙论证》中说:
    “浑然问曰:我闻玉蟾翁言,神即火,炁即药,以火炼药而成丹。今何又言炁是火,而前文又言化谷精以呼吸为火,三事俱言火,不明孰是?华阳云:此视学者得师不得师耳,真参实悟者,一见了然于心;若心下不实,焉得明乎?非是丹经惑尔,乃尔错认丹经,诵几句古言熟语,以为自己聪明,误也。凡云是起火、引火、火逼、行火、止火,皆为呼吸气之火也。凡云凝火、入火、降火、以火、移火、离火、心火,皆属神之火也。凡云运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炉中火,皆先天炁之火也。凡呼吸之火,能化饮食之谷精而助元精;凡神火能化元精而助元炁;凡元炁之火能化呼吸而助元神;元神之火又能化形而还虚助道,成始成终,皆承火之力。”
    由此看来,火的名目确实很多。但究竟其实不出神、炁二者之火。柳华阳也曾说:“炼丹全凭火以炼精,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乌、曰龙,皆吾之真意也。”又说,“火者,乃元炁也,元炁不得呼吸,则不能成药。”至此,人们不禁要问,神炁为何叫火?常人为何只称神炁而不称或?我们认为这是练功时,主动运用意识后而产生的结果。当神意集中到某一处时,使该处的气积聚而产生热感,对此热感才称之为火,这个火的量度则可称之为火候。它取决于气积聚的量度,而气的量度又取决于神意集中的程度。一般说来,神意与后天呼吸运动结合时,神意凝聚的量度大,聚气功能强,故称之为武火;不结合呼吸而似守非守地贯注所守部位,神意凝聚的量度小,聚气功能弱,故称之为文火。在这里,呼吸也称之为火者,实际只是借助呼吸来增强神的凝聚而已。(在运周天时,亦“借呼吸有形者为火候”,含义与此不同)对此古人未能明确讲出,但很多地方已不自觉地露出了这番意思,如柳华阳说:“时至炁化,机动籁鸣,火从脐下发。”又说,“风生于管,炉火自炎,久久心息相依,丹田如常温暖。”伍守阳说,大药生时,“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这里描述大药生的景象较小药生时“火从脐下发”“丹田如常温暖”显然是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更可以说明所谓火是精神高度集中后产生的神气合一的一种特殊表现。中医有“气有余即是火”之说,气功中也有“意有余即是火”之意,如伍守阳说:“若用意紧则火燥,若用意缓则火寒。”
    弄清楚火的内容之后,再看走火就比较容易了。顾名思义,所谓走火,就是神炁走出了规定范围,不能再为练功所用。传统气功多称此为走丹、跑丹。如炼药时,火候不够而遗精,是元炁化为后天浊精而出;当三百周天已满,火候已足而不止火,“则大药之可定者,必随火之不定而溢出于外。”这也应是属于走火的范畴。不啻如此,即使在丹成运周天过程中的失误,也可招致走火。柳华阳指出:
    “盖炉者,丹田也。丹之以成,全在神光之护持,呼吸之熏蒸。若一时失检点,顷刻气从丹田纷出,或走于身前,或走于身后,诸窍皆可藏之,不得其诀者,不能复返其炉,即谓之丹。”又说,“丹田之动,若不知动而收,静而熏,则丹有危险矣。”
    《大乘捷要》中说:“盖炁荡之失,或因心生懈怠,或因神运太速,以致真气泛滥无羁而不能由中道以升降,难免流窜经络之患。抑炁滞之失,皆因用心过执,元神迟钝,真气停留,既不能运行自如,怎得冲和调畅,故不免雍塞濡滞之患。周天度数失于太过、不及,避倾危也。”
    柳华阳指出:“一脉者,即行周天之道路,凡行火时,神炁必由此路而运……夹脊分明有路通……若神炁泛然于道外,不成路矣。”“若药未甚动,炁伏而缓,先起武火,则内之炁,亦不顺随大路,堕于蹊径,欲归正路,不亦难乎?”
    运动坤火之时,往下而行,以通督脉而进,若别行异路,是不能上乾顶,则药即耗散矣。
    从以上引述可知,所谓走火实际是练功中神炁结合到一定程度后,脱离了正常规程而呈现出的由元炁引起的各种变化,或化为有形之物(如后天浊精)而遗失,或转为经气而流窜于经络。
    或问曰:既然火是神又是炁,为何我们侧重说走火是炁的问题呢?这是因为神与炁本是一家。对此,混元整体理论已作了全面介绍,尽管古人未能精细地了解神气的异同,但对两者都属于气这一点还是有所认识的。如黄元吉说:“元气之中至灵处即元神。”《吕祖全书》中说:
    “神无质,神即气也。神气不能分,离气则神无所立,亦无所为气矣。气运则神运。又问:神炁既不能分,道家又何云炼气化神?答曰:存清去浊之谓。惟清故灵,神即气之清者也。”
    由是而知,我们把走火解释为主要是气的变化,与神也并不矛盾,言气而神在其中矣。诚然,走火之因,多是由神背离练功之规程所致,不啻如此,从性宫练功者,走火之表现则更是由神意脱离练功“轨道“所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种以气失常为主的走火,可以引起以神志失常为主的入魔。
    入魔---佛家的论述
    (二)入魔
    入魔主要是指练功人的意识里出现了不能控制的各种意境而干扰了练功而言,从字面来说,就是进入了魔境。要想全面了解入魔的内容,必须对“魔”字的含义有全面认识。
    “魔”之一字,源于佛家,是梵语“摩罗的”之略称。含义是能夺人生命,障碍、扰乱、破坏人的修行。指佛教所说的欲界第六天王之魔王,其眷属则称之为魔民、魔人,专门扰乱善人修行,使之不能摆脱魔界的束缚。“摩罗的”旧译作“磨”,后经梁武帝(佛教徒)改为“魔”字,不过佛教认为“魔”之含义很广,《智度论》中说:“除诸法实相,残余一切法,尽名为魔。”为什么把其他一切法都称为魔呢?《婆沙论》中说:“何故名魔?……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佛教中有三魔、四魔、八魔、十魔等名目,其中以四魔所述简明扼要:一是烦恼魔,包括贪嗔等烦恼以恼害身心;二是阴魔,主要指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生之种种苦恼扰乱行人;三是死魔,能断人命,使人不能继续修行;四是天魔,认为是第六天之魔王及其所属魔民,专门扰乱、破坏人的正业修行。一般而言,前三种附属于佛教理论中的有关问题,多不以魔来称,称魔者多指第四种,但又不尽然,如《顿悟入门要道》中说:“禅师辨得鬼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门中,无有是事。”《摩诃止观》对魔之景象分为三种:一是人体上的各种不适的感觉,如

    “若人坐时,或缘头面,或缘人身体堕而复上,翻覆不已,虽无苦疼而屑屑难耐;或钻人耳、眼、鼻;或抱持击枥,似如有物,捉不可得,驱已复来,啾嚓作声,闹人耳。”
    对此天台智者称之为“槌惕鬼”(堆剔鬼)。二是练功时出现的幻视、幻听。
    《摩诃止观》说:“若邪想坐禅,多著时媚,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盖之像、殊行异貌,种种不同,或娱乐人,或教诏人。”
    对此则称之为“时媚鬼”。三是指意识中的由眼、而、鼻、舌、身而引起的各种异常变化。如由眼见耳闻而使意念不得专一的修炼之境。
    佛家对魔的论述,完全是从宗教立场论述的,因而对魔景的产生,未能作出应有的解释,只能从宗教的立场予以想当然的阐述。如《摩诃止观》中说:
    “行人修四三昧,恶将谢,善欲生。魔恐迥出其境,又当化度于他,失我民属,空我宫殿,又虑得其大神力,大智慧力,复当与我(魔)兴大战诤,调伏控制,触恼于我(魔)。遽其未成,坏彼善根。故有魔事也。”
    《楞严经》则说: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恐,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劳尘。如何令汝摧残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僉来恼汝。”
    对待的办法,《楞严经》中说: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损。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摩诃止观》则说:
    “菩萨恶知识,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为戚,不以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干正。”
    智*毕竟是在修炼方面有相当成就者,尽管他在论述魔的景象时,难免宗教色彩,但在对待魔景的实践方面,他的思想还是正确的。他在《小止观》中说: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境魔,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说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烦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俱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如,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何者?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著,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何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善事,乃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遗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魔,都是行者各种忆想所致,如果不动念、不分别则功夫可以上进而魔事自然消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禅宗有“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之训。不过禅宗修炼有得者,不认为魔是客观存在的实有物,如《传法心要》中说:“魔非外来,出自而尔心。”就是说,是自己意识活动的结果。
    入魔——道家的论述
    道家对魔的论述较具体,似乎更近于实际。《钟吕传道集》中说:
    “所谓十魔者,可得闻乎?钟曰:所谓十魔者凡有三等,一曰身外见在,二曰梦寐,三曰内观。如满目花芳,满耳笙簧,舌嗜甘味,鼻好异香,情思舒畅,意气洋洋。如见,不得认,是六贼魔也。如琼楼宝阁,画栋雕梁,珠帘绣幕,蕙帐兰房,珊瑚遍地,金玉满堂。如见,不得认,是富魔也。如金鞍宝马,重盖昂昂,侯封万户,使节旌幢,满门青紫,靴笏盈床,如见,不得认,是贵魔也。如青烟荡漾,暖日舒长,暴风大雨,累震电光,笙簧嘹亮,哭泣悲伤,如见,不得认,是六情魔也。如亲戚患难,眷属灾伤,儿女疾病,父母丧亡,兄弟离散,妻妾分张,如见,不得认,是恩爱魔也。如失身火镬,堕落高冈,恶虫为害,毒药所伤,路逢凶党,犯法身亡,如见,不得认,是患难魔也。如十阳当地,三清玉皇,四神七曜,五岳八王,威仪节制,往复翱翔,如见,不得认,是圣贤魔也。如云屯士马,兵刃如霜,戈矛斗举,弓箭齐张,争来杀害,骁捷难当,如见,不得认,是刀兵魔也。如仙娥玉女,罗列成行,笙簧嘹亮,齐举霓裳,双双红袖,争献金觞,如见,不得认,是女乐魔也。如几多姝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休轻裳,殢人骄态,争要成双,如见,不得认,是女色魔也。是此十魔,难有不认者是也。既认则著,既著则执,所以不能成道者,良以此也。若以奉道之人,身见外在而不认不执,则心不退而志不移。梦寐之间,不认不著,则神不迷而魂不散。内观之时,若见如是,当审其虚实,辨其真伪,不可随波逐流,认贼为子,及起三昧真火以焚身,一挥而群魔自散。用紫河车搬运自己之阳神,超内院而上天宫,然后以求超脱。今古好道之流,有清净之心,对境改志,往往难逃于十魔九难,空有好道之虚名,终不见得道之实迹。或而出离尘劳,幽居绝迹,而志在玄门。于九难不能尽除,在十魔或著一二,非不得道也,而于道中或得中成,或得小成,而于仙中或为人仙,或为地仙。若以尽除魔难,序证验而节节升迁,以内观合就阳神,指日而归三岛。”
    《大成捷要》也曾谈到魔的问题,主要指在练功中出现的景象,书中说:
    “入室下功之时,而三魂七魄、三部八景、三尸九虫、五脏六腑,一切阴神在人身中,皆不耐静,每到定极之际,变化出幻景,或见红蛇,或见王母,风辇龙车,朱雀玄武,景象不一。天师仙子,玉女真官,音乐嘹亮;奇禽怪兽,异状异形;仙女对对,前来论道;白面书生,相为问答;长幡宝盖,接引迎迓,天书圣章,诏临宣谕;生前死后,父母妻子,变化万般,现试不一。认即入于魔道,为魔所诱,而前功尽废矣。须要垂帘塞兑,死心不动,万魔自退。或时开两目,发出神光,闪灼照耀,即为我之慧剑,加意一摄,收入炁穴,惟深惟寂,不视不听,经彼妖魔,变化来扰,我只一概不理,坚持正觉,自然魔景消散。倘或智慧踊跃,自歌自舞,口发狂言,题诗作赋,说妙谈玄,自言已得无上妙道,要知皆是识神伎俩,三彭鼓弄。若稍有喜怒忧惧、悲伤情形,皆是神已动摇,哭了又笑,喜尽复悲,皆是元神已动,未能守住丹田,以为三尸所使,急宜禁止,勉强入定,不得听其狂妄,时时警醒,刻刻把握,庶免堕入魔窟而废我功修。或见白翁,乘龙乘鹿,呼我姓名,当以心却之,切不可应声也;或见三官来考功过,宗亲尽受刑逼,以心却之,切不可动忧惧、悲悯之情也。若认为真实,即惊醒如梦似,是必坠我功德,而真可悲哉。”又说,“心君大定,丹光化为赤子,初现之时,形如丹蛇,其光照人,忽然破空而来,金液入顶,满顶银液金针,晃晃滚滚,现出赤蛇一条,从顶门而入,口吐祥光,若炬火之声,窜至周身,驰骋于骨节之间,无处不到,即当死心入定,任其所为,须臾即不见矣。人若悸动,赤子不能升入泥丸,难出昏衢。若丹蛇飞来,心不惊恐,能与神人共语,大定之中,见西王母,乘凤凰之辇,前有三朱雀引路,神鬼仙佛,一切与你答话,千万不可共语。不答,王母则怒而不止,言讫自去。总而言曰:眼见耳闻皆是假,都不可认真。或龙虎交战,或婴姹团圆,龟蛇盘结,仙佛来参,皆是幻象,不可认为真实。若理他,心动神驰,而败我功德,总要神凝气住,皈入大定,方能超脱而入圣矣。”
    也有因体内气化而呈现各种形象者。《大成捷要》中说:
    “日月合壁之后,而上中下三丹田之中,出现三座莲台,莲台之上,盘膝坐着三个婴儿,此乃金丹之化机,变出之幻象,切不可着他。”又说,“养胎入定,或现天堂美景,琼宫阆苑,地狱恶像,神头鬼面,或真或幻,愈出愈奇。任他千变万化,总以死心为主,内外阴魔及一切阴人幻景,现像来扰,而不能驱除,法在见如不见,听而不闻,一心内守,一志凝神,默诵金光神咒,则魔自退。”
    也还有因施火不足或太过而引起的幻景,如
    “静中或见水生,而不能使之退,此皆因自然之吹嘘间断,元神不守乎舍,温养不到而丹田火冷,丹光不现,故有此阴魔。然而阴景之变象,亦多自端,要皆不离乎水象。”“静定之中,忽然火生而不能使灭之,此患因多饮食有动火之物,或引热水沐浴身体,引动丹火,到处流光,炎焰焚身者有之,其幻景亦自多端,要皆不离乎火象,或觉心热、烦躁、发渴、饮水不休,倘不知制伏,亦同走丹之患。”
    对于魔景产生的原因,与对治方法,伍守阳讲得最简要而精当,他在《炼己直论》中说:
    “或遇可喜而即喜,或遇可惧而即惧,或遇可疑而即疑,或遇可信而即信,皆未炼己之纯也(1)。又有,本无内,而妄起一念想,谓之内魔障。或有生此而不知灭,不知即灭者,或有灭其所生而复生复灭者,皆障道。必炼己者而后能生灭,灭己(2)。又有,外无物,而偶有一见一闻,谓之不宜有之外魔障(3)。或用见、见闻与之应对,而不即远离者亦障道(4)。必先炼己者而后能无见无闻。”
    道家对待魔景的态度是:1)认为种种魔景俱是炼己不纯,心神外驰,不能住于虚灵之境而产生的;2)遇到魔景不要理它,要以正念对待之,若能真不被魔所动,则功力上长了,所以魔又叫磨,即磨练之意。对此,《正念除魔秘诀》作了精辟的阐述:
    “万般景象皆阴魔,正念空空魔自瘥,呼吸无时时已定,魔消福长性灵和。”原注中说:“正念除魔者,因神胎将完之时,外景颇多,有一分就有一分魔。或见奇异而喜悦,贪见则著魔矣;见而不见则不著魔,或闻奇异而有可喜事物,或有可惧事物,或有可信事物,或有心生妄念,急提正念;眼见一魔景,亦急提正念扫去,静中或见仙佛,楼台光彩一切境界现前,一心不动,万邪自退。只用正念炼气化神,自然呼吸施而阴变纯阳,即无魔矣。然魔当过一次(即一次遇魔景而心不动),则心愈灵一次。”
    传统气功既然都是宗教的附属物,那么如何区别魔和阳神出窍的现身以及玉皇大帝呢?
    对于后者,那是到了演神成功的事,对于前者,伍守阳说:
    “昔有一人(注:即山东姓张者),坐中见承尘板上一人跳下,立于前,没入于地(5)。复从地涌出,立于前。见其神通变化,而认为身外身(6)。不识为身外之天魔(7)。即为魔所诱动。出圜而远叩邱祖,祖曰:见者不可认(8)。乃不知信(9)。又谒郝祖(10)。祖曰:邱哥说者便是,惜乎犹不知信,不复更居圜中,而废前功矣。此亦己未炼纯之证也。”
    (1)原书注:此四者皆外来之天魔也。遇而信之,则着其所魔矣。虽由此前未遇,为炼己之过,倘于此遇时即炼己——遇如不有所遇,魔即不如我何。丘真人云:所以当过一番魔,长福力一番是也。倘于初一遇变不当过,及道愈高,魔念愈多,如何当得过,吉王太和曾问:魔有种种之多,却如何知得当过?冲虚子曰:最易,不怕他有万样奇怪,惟我将神炁俱入定中,任他多种魔来,绝不能与我相遇矣。
    (2)原书注:生而即灭,灭而至于无可灭。
    (3)原书注:上文喜、惧、疑、信四种俱属此见闻之内。
    (4)原书注:一有应对则着魔,为魔所转矣,故障道。
    (5)原书注:坐中者在圜中坐时也,见者心不定于神室而外驰,偶有此一见也。若心在定,则亦何以见此。
    (6)原书注:误信常人之言曰:神仙出了阳神,便身外有身。然本性与虚空同体,本无形身,若起一念要显有身,便能有身,不可以见外,为我身。
    (7)原书注:吉王太和问:彼既不识,今老师及昔二真人是何法识得?冲虚子曰:我本性在定,得到定力足,而后有可出定之景到,由我自性升迁于天门,念起而出,犹是虚空无体,乃六通为用,无所障碍。若非我念所出,而有见者,便是外来之天魔、邪魔。若出神之景未到,则神通未足,不能变化,虽欲显身而不能有身,岂可以无我念之身,而认为我哉!神通足者,世尊谓之四神足。
    (8)原书注:不宜出,而妄出,虽有妄见,斩退犹恐不速,何敢认为我。不宜出者,未成定之先,求其入定而不可得,又何敢妄出。而终于不入不成耶。此所以不可认也。
    (9)原书注:由于无仙师真传,故不能以信法语。
    (10)原书注:郝与丘本同师度,则同道,同知识矣,既不信丘何必见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