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有含义的一个字:- 天津道路的曲线之美- - 文 仲文 何美嘉 图 全景 -今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47:41

天津道路的曲线之美

  • 发布日期: 2011-08-04 00:00
  • 作者:文 仲文 何美嘉 图 全景

制图 阿阳

津门泥路变马路

说天津的道路曲线之美,就不得不追根溯源一下天津道路的始建由来。

“有风三尺土,下雨两脚泥”是对早先天津路况最贴切的写照。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建城,“天津卫”始现历史版图。早先时候鼓楼在城厢正中,那时居民并不是太多。后来天津卫成为商贾云集的重镇,鼓楼周边店面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周遭的居民也越来越多。虽然商业繁荣,但土路难行的状况依然没变。

1860年,天津开埠,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入的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不断涌进,当时传统的城市建设观念、方法构等,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治年间都察院御史周馥上书朝廷,建议在天津设立工程局,负责“刨马路、拓街衢、浚沟渠、设巡檄”。

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调职天津的周馥主持,成立了官方的工程局,这也成为了天津最早成立的官办市政工程机构,在而后的几年修建了海河码头,加固了海河河堤,修筑了马路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都统衙门”接管、改组工程局,改称为“公用工程局”,修建了紫竹林沿河的河坝与码头,还修建了老龙头车站(现东站)附近的海河吊桥,主持拆毁了天津的炮台、卫城城墙,在旧卫城城墙基础上修建了东、南、西、北四条环城马路。

1902年,都统衙门撤销,工程局移交给直隶总督袁世凯。袁世凯将工程局迁到三条石大街张公祠内,下设测量、道路、桥梁、河道、监督管理、收支、材料、庶务等科,施工人员三百余人。还有大小蒸汽压路机四台、马拉洒水车十台,机械多是从英国进口,这也是天津最早的施工机械和道路洒水设备。这期间,工程局主要修建了新车站(现北站)、大马路(现中山路)等等。

已经听过太多的外地人开玩笑地说:“初到天津最大的感触就是爱迷路。明明是沿着路往东面走的,结果走着走着就奔南边了。后来看地图发现原来天津的道路很少是笔直的,所以不知不觉就转向了。”而且很多外地人还有一个感触,那就天津人指道很少说东西南北,都说左边和右边。因为海河穿城而过,天津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称号。也正是因为这条母亲河,天津道路的曲线之美跃然于世。随着海河的曲线蜿蜒出众多曲线之路,这一条条曲线之路又串联着众多津城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曲线之路源于海河和租界

天津不像北京或西安这些城市,有着中心对称正南正北的道路。因为这些城市都曾是几朝之都,自然整个城市也有着整体的统筹和规划。而天津城从设卫起就是官民自发而建,起初的居民百姓都是逐水而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天津人都管海河叫“母亲河”。海河的历史远比天津要遥远,孕育了天津城的成长。

有了海河,才有了地处“海运、商舶往来之冲”的天津卫。海河为天津带来了最早城市聚落的直沽寨,促进了天津最早港口直沽港和海津镇的出现。天津城发展以水路运输起步,河道兴旺,过去普通老百姓主要是以苦力为生,依托水路运输货物来养家糊口,依河道行走,依河道搬运,逐步沿着河道做点小买卖,渐渐开展成商业区。比如老城厢鼓楼、古文化街、大胡同等,都在三岔河口附近。由于河流众多形成天津地势不平。过去天津是水患多发的城市,居民在选择住宅基地上,要思索地势等等要素,所以居民区呈现不规则的外形,导致居民区的道路也不是直的。

所以由于长期沿河行走,以及造屋寓居需求调查地势等等,形成了天津凡是与河流有交口的道路,凡是穿过有一定年代居民区的道路,都不是正南正北的,而且也不是直的。南京路、张自忠路、台儿庄路、海河东路等都是由海河造就曲线最典型的道路。而且与海河平行的大多叫路,比如解放南路、广东路。与海河垂直的大多叫道,比如滨江道、营口道、琼州道。

此外,租界也是造成天津道路多有曲折的原因之一。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划分租界后,开始在各自的租界内规划道路大兴土木,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状况。而且各个租界在规划修路之时也鲜有沟通,这就导致各个租界交界处马路“对不上榫子”的事情常有发生。因此只能强行把各个租界道路串联起来,所以就会出现很多两头看起来很直,但中间会出现曲线的道路。解放北路可以说是由租界造就曲线最典型的道路,其与营口道交口就出现了很明显的曲线,因为这里原是英法租界的交口。

所以,在海河和九国租界的主要影响下,天津的道路形成了蜿蜒宛然之势,成为了北方乃至全国都极具特色的城市道路。也许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中,走在这片土地的道路上还着实需要适应。但在这片土地已经生活多年的人们眼中,这一条条曲线也转出了百姓们美滋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