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庆市选调生:胭脂???粉墨???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4:34

胭脂 ? 粉墨 ? 人生

(2011-12-15 10:06:30)

我的家乡是在运城,是蒲剧的发源地,说起蒲剧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是,说到秦腔,相信有许多朋友都应该听说过。秦腔唱起来,慷慨激昂、腔高悲壮,唱着唱着,听的人就潸然而泪下,足见其感染力。蒲剧其实受秦腔的影响很大,因为,运城在明清之前,在区域划分上,往往和陕西划在一起,在汉朝时称之为司隶,宋朝时为永兴军路。

 

由于只隔着黄河,所以,两岸的风俗语言都比较接近,但是蒲剧在秦腔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剧种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总体上大致分为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也各具特色,比如南路就吸收了昆剧柔美的特色,所以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电视互联网都不怎么发达,村子里最热闹的事情,就莫过于请戏班唱戏。我所在的村子比较小,所以,只能去大的村子去看戏。我姥姥是一个戏迷,为了看戏,经常会带着我走很远的路,那时候我年纪小,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根本看不懂戏台上的人在做什么,总是在哭闹着要回家,这时候,姥姥就会给我买根雪糕,然后我就安静了。

 

现在,回想起这一段,突然觉得,心里面有些凄凉,远离了故乡,远离了当年的那种时光,记得,那时的戏台前人声鼎沸,灯光闪亮,大人鼓掌,小孩哭闹,戏台上上演着悲欢离合,正热闹的时候,突然之间,戏台被荒废,长满了枯草,老人们守着荒凉的村庄,年轻人为了生活和梦想,去了陌生的城市打拼,恍然之间,一切都是昨天,却犹如隔世般让人不胜唏嘘。

 

今天的戏曲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文化的衰落,虽然,许多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我觉得,无论是蒲剧还是其它的剧种,一旦它们脱离了平民,成为有钱人的专属,那它离死也不远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让许多濒临灭绝的戏曲技巧可以更好的传承下来,一个是,如何能让承载了千年中国文化的戏曲再次被更多的人去接受。

 

比如,蒲剧中的“踩跷”,已经会的人太少了,因为,这需要演员必须下苦功才能练出来。“跷”是一种木制的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趾穿上跷,脚后跟高高抬起,故称之“踩跷”,然后蒲剧演员就只能用这两根脚趾走路,表演,只有戏演完后才能休息。因表演难度之大,对演员要求高,现在,已经很少可以看到了。

 

当年,蒲剧著名旦角王存才,就苦练了这样一套绝技。他在演出《挂画》一剧时,可以足登高跷,在太师椅寸把宽的扶手上,一跃而上,用两根脚趾,稳稳地站在扶手上,甚至可以单足独立,纹丝不动,其惊人技艺,不仅同行中有口皆碑,而且观众百看不厌。所以在我们山西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可见王存才的表演所受的欢迎程度。

 

可以说,蒲剧中踩跷的表演丝毫不比西方的芭蕾舞差,下的苦功也不比芭蕾舞演员少,看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为何看我们中国的踩跷表演不是呢?西方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许多人都冲着看那“四小天鹅”出场,为什么,蒲剧的《挂画》就不及《天鹅湖》有名呢?这可是我们本土的艺术啊。

 

同样是脚上功夫,许多人宁肯下苦功练习芭蕾舞,也不愿练习踩跷,只是因为,大家觉得练习踩跷没有前途,我们如果想要踩跷这门技巧不至于失传,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包括我们的媒体,都应该做出一些努力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重拾年少的记忆,发掘戏曲的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戏曲让更多的人接受。

 

首先,我不是一个死守传统的人,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人,我更渴望接受的是新事物,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冲突的,比如,我在听流行歌曲的时候,也喜欢唐诗宋词,比如有的人也会把唐诗宋词填进流行歌曲中,比如王菲唱的那个《明月几时有》,或者在作曲的时候,也会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加进流行乐中,听着也不错。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样中不中,西不西的算什么,简直是在糟蹋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文化本来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东西出来。比如说蒲剧,它本身就是秦腔和其它剧种的结合体,然后,从它身上又衍生出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如果,我们一味的固步自封,那其实也是一种自杀。

 

在推广戏曲方面,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这都是可行的。比如,李玉刚的反串,我觉得他做的不错,作为一名京剧的男旦,他可以通过利用时尚的包装,利用与流行乐的结合,很好的推广了京剧文化,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说,无论再怎么包装,京剧的精髓是不能丢的,比如唱腔、扮相、做打等等。

 

还有王力宏的《盖世英雄》这张专辑,我觉得做的也非常到位,里面所采取的昆曲元素是一大亮色,可以说,是整张专辑的精髓所在。不仅利用偶像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昆曲,而且,利用昆曲元素,也让王力宏的音乐水平得到更高的提高,也为华语乐坛提供多的方向。

 

此外,还可以通过舞剧进行推广,比如,我们山西的舞剧《粉墨春秋》,用现代的表演方式来讲述中国的戏曲文化,这样也便于大家接受。《粉墨春秋》通过采用中国古典舞蹈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戏曲比如京剧、我们山西的蒲剧等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戏剧的精华融合到舞蹈表演中,我们可以在一场表演中,欣赏到舞蹈、各戏曲剧种的独门绝技,实现文化上的强强联合。

 

这种“混搭”尝试,其实也很早就开始进行了,正如前文所说,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的戏曲必然也要走一条变革的道路,我们的许多艺术家也在尝试着走一些不同的道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也许,有的会失败,但是,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戏曲才能获得重生的机会。

 

说到《粉墨春秋》我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这部舞剧的编剧李碧华。而说到李碧华,又不得不提中国的电影。

 

在中国电影史上,如果要评选出最值得一看的十部电影的话,《霸王别姬》绝对是榜上有名的,《霸王别姬》和《粉墨春秋》一样,都是以戏曲为线索展开的,以小人物的命运来衬托大时代的变迁,在历史的面前,让我们学会了反思,理解了人生。《霸王别姬》不仅成就了陈凯歌,也成就了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电影。

 

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李碧华。而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电影还有张国荣与梅艳芳出演的《胭脂扣》、王祖贤与张曼玉出演的《青蛇》等等,这些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绝对是可以占到一席之地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有好的剧本和编剧,因为,这才是电影的灵魂所在。但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电影现状让人堪忧,好的编剧太少,多数电影剧本都停留在重复和模仿中,能值得一看的电影真是越来越少。

 

我们的电影人总是想着要冲击奥斯卡,我们的作家都想着要冲击诺贝尔,但是,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拿什么去冲击,你的作品,不说是要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让人反思,你连记录个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你靠一些无病呻吟,东凑西凑过来的东西,谁要呢?!

 

中国的戏曲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素材库,其表演形式其实也值得现在电影学习,著名电影演员卓别林当年也拜倒在梅兰芳先生的石榴裙下,当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也曾风靡整个中国,作为一本中国的本土艺术,中国的戏曲曾经辉煌过,但沦落到今天的地步,我们当代的中国人也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希望有更多愿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出现,希望有更多的《粉墨春秋》此类的作品出现,希望,有一天,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能和自己的家人坐进大剧院,去欣赏中国的戏曲,我们不仅仅需要音乐会,需要演唱会,需要歌剧,我们也需要读懂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