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新时代高中学费:吴树调查收藏界 写就文物黑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8:11

吴树:带病调查收藏界 不惧威胁写就文物黑皮书

2011年11月30日18:00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肖莹 平凡的良心:人物吴树

  近30年,中国境内集结了收藏大军8000余万(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有1亿收藏者),盗墓大军约10万人众(社科院学者观点,官方指出此数据不实,偏多;民间说此数据不全面,偏少)。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按8000万收藏者为基数,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计算)。被盗掘、基建私分古墓约200万座以上, 2005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被盗古墓20万座,民间普遍认为远远不止,考古工作者则强调:“十墓九空”。中国有多少墓不知道,十墓九空,这是来自第一线的考古工作者的说法。

  近30年,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左右(按照海关5%抽查扣留数和海关人员查一漏十的说法计算,官方数据不详,民间普遍认为上亿),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占全国(国有)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数量约为40座北京故宫的收藏。

  这组惊世骇俗的数字,让我们警醒。中国文物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真国宝流失,假国宝在拍卖行、贪官、企业家中百转千回。约占人口总数0.11%-0.5%以上的中国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者商业欺诈罪,从事文物走私、制假、贩卖活动的人数约200万以上。

  吴树开始着急了,61岁的他,用六七年时间,遍访全国各大文物市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调查诉诸笔端,试图揭开“全民收藏”背后的乱象。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因此问世。

  因收藏改变命运

  有人将吴树称为“收藏界的深喉”,他却说:“我最初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走进收藏市场,也是误打误撞。”

  吴树本是江西九江电视台的资深记者,2003 年退居二线不久,便在北京被查出患有恶性脑瘤。那段日子,吴树接受了一系列手术、化疗,不停地吐,头还特别疼。为了分散注意力,他有时会跟着朋友去古玩市场转转。

  走进潘家园古玩市场之前,吴树对收藏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总觉得自己这样拿着固定工资,顶多再有点稿费的人根本迈不进这个门槛。可到了那里一看,“嗬,人山人海,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不少还挺便宜”。很多去潘家园的人和他一样,是来“捡漏”的——他们都想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取有价值的古董。

  真正促使吴树去了解收藏人群、调查收藏市场的,是 2004 年他在国家博物馆偶遇的一对父女。那个五六岁的孩子,边看展览,边指着展柜里的唐三彩、北魏陶俑说,“这个我家有,那个我家也有”,继而又问父亲:“这些也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吗?”父亲则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吴树听后,心里咯噔一下:“如果我们的后代都将博物馆里的珍藏和潘家园地摊上的假货混为一谈,该怎么办?如果博物馆里所陈列的,真是些高仿假货,那多么让人惭愧,

  又是多么残酷!”出于职业的习惯,吴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他于是开始带着写作的目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也因此结识了一批因收藏而改变命运的人。

  绍兴越窑瓷博物馆馆主孙海方,最初是一名警察,因为喜欢收藏,借着地利优势买了不少越窑瓷器,现在已有三四千件藏品。不等记者惊叹,吴树却长长地叹了口气 :“像他这样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因为收藏弄得倾家荡产的,数不胜数。”

  北京的一位诗人,曾颇有灵气,在《人民文学》、《诗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还开了家文化公司,生意挺红火。一次笔会上,他听人说起潘家园盛事,就想以此为题写部电影剧本。2004 年,他走进潘家园体验生活,不到半年,便迷上成化瓷(明朝成化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无论真假,一看到就疯疯癫癫地上前跟人软磨硬泡地还价。一来二去,家里的钱都砸到了收藏上,老婆无奈与他离婚,家里的三套房子也都卖掉,只身一人租房度日。这些年,人们连他的身影都看不见了……

  变换身份四处走访

  为了调查,吴树变换着各种身份:面对盗墓者,他是买主;面对造假者,他是艺术品经纪人 ;面对所谓的“鉴定专家”,他则是收藏者。随着调查的深入,制假卖假的链条、盗墓的真相、专家鉴定的猫腻儿一一浮出水面。

  在洛阳“青铜村”,吴树走访了一个家庭作坊,“只要故宫藏品图录上有的,这里一应俱全,形神酷似”。在给青铜器“做锈”的车间里,“七八个厚铁板焊成的长方形池子,有的分别灌满了绿、蓝、棕红色的化学药水,有的装了半干半湿的泥土。池子上面挂着乱七八糟的电线,像是做电解时通电用的。”女主人把吴树当成大客户,坦率地告诉他,他们通常会将做好的青铜器先放进配好的料里浸泡半个月左右,再放进化学土里埋上一阵,然后拿出来整理锈迹,最后在铜锈上面做一层包浆,大部分收藏者辨不出真假。“一对仿商代的青铜爵,在这里批发价100 来块钱,到了潘家园,大概在2000 到 3000。若在古玩城上架,大概得卖上 6000 到 1 万。这两年,还有许多小拍卖公司也拿这些东西去拍,成交价有的能到几万块钱。”

  在一个山区,吴树以买家的身份目击了整个盗墓过程。夜里1点半,盗墓贼带着他到达目的地——一处偏僻的山坳,三面环山,墓地面南,前方有一条河流过。放哨、掘墓……吴树趁着盗墓者干得热火朝天,摸出手机紧张地拍起了照片,却被发现,只得主动将刚拍的几张照片给对方看,一面解释说 :“帮不了你们的忙,没事干,拍了几张月光底下的山林。”那夜,吴树亲眼看着盗墓者用雷管炸药将墓地炸开一个直径约 50 厘米的竖洞,陪葬器物被一件件运送上来。其间,盗墓者还对他说:“等你们不掏钱买的时候,自然就没人再挖了……”

  对市面上所谓“鉴定专家”进行暗访,也是吴树的调查内容之一。

  他发现,仅北京潘家园一带,就有各类鉴定公司、鉴定中心十几家,大多生意火爆、收入不菲。在一个“鉴定大师”的办公室里,吴树为自己带去鉴定的两样东西交了 600 元鉴定费,为了能上拍卖会,他又交了 3 万元的“保管费及其他手续费”。趁着办手续的空隙,他粗略统计了一下,登记簿上 20 位委托人共交费50 余万元……而经吴树调查得知,这位“大师”的考古系文凭是买来的,研究员职称是自封的,论文和专著是抄袭的,只有落到他口袋里的钱才是属于他自己的。“这几年,他起码赚了几千万。”

  吴树说,做调查是件快乐但吃力的事,行动前一定要周密计划,才不至于露出马脚。但也有例外,一次暗访时,对方竟然搬出录像机,将他在中央电视台做的访谈节目播放出来,伪装身份被当场戳穿。

  从 2004 年到现在,吴树走访了近百位文博界专家、文物贩子、盗墓者、制假者,去过的大小古玩市场近 50 处,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等高仿、中低仿基地及作坊近40 处。调查的结论则是 :全民收藏使国内的收藏环境越来越恶劣,中国的文物资源濒临危机!

  全民收藏是一场“运动”

  “我们应该将目光从收藏本身发散开去,看看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吴树说,当下的“全民收藏狂潮”就是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文物是一个毁灭性的浩劫,是被经济上的舆论所引导,被挣钱效应忽悠起来的。”

  “1993 年,嘉德、瀚海等拍卖公司成立。虽一年的总成交额不到 1亿元,但‘古董值钱’的概念迅速普及。”吴树说。城里人被拍卖公司“运动”起来,开始想尽办法去淘货,古玩市场应运而生;农村人又被城里人的这种需求“运动”起来,“把祖传的家具、书画、瓶瓶罐罐卖给走街串巷的文物贩子,卖完了怎么办?就开始挖墓。挖墓毕竟是件缺德事,脑瓜灵活的人就盯准了还在生产的老窑口,开始了造假的买卖。”吴树对记者梳理着自己的分析。

  到 2005 年,中国的古玩市场已经变得十分蓬勃。那年 7 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被佳士得公司拍出了 2.3 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拍卖纪录。眼看着文物能转化为巨额金钱,“中国的富豪被‘运动’起来了,整个市场开始走向疯狂。”

  2010 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07 年开始,一些金融资本开始进入拍卖市场,并在2010 年达到顶峰。吴树一度以为,收藏市场的人数会随着大资本进入而减少。但从各地古玩市场的情况看来,人数却有增无减。他将 2010 年称为“中国传统收藏的暮年”, “人们被一种虚幻的财富效应所迷惑,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全民收藏’实际上是打着收藏旗号的‘全民投资’,将收藏和投资混为一谈。而真正的以收藏为目的的传统藏家越来越少。”

  在吴树看来,一件文物的价值,只应该由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组成。

  但在如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谈论的最多的,却是文物的市场价值。

  “收藏者拿着藏品找到专家,就两句话,‘这东西是真是假?’‘它值多少钱?’但一件文物的市场价格,怎么能由文物专家来判定?专家能告诉你的,只能是一件东西的文物价值。现在热播的鉴宝类节目,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也在于请来几位专家,告诉大家‘这件东西市场估价为×万元’。你就不能多讲一些文化价值?就不能多告诉大家该怎么鉴别赝品?”面对现实,吴树有些无奈。

  “收藏是个地雷阵,赝品泛滥、哄抬价格、违法交易 ,都是埋在繁荣之下的地雷,不知哪天就会爆炸,对这个市场造成致命打击。眼看着有这么多人走进去了,我只能将我所了解的写出来,希望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尽量引起社会的重视。”
(综合《环球人物》稿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