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奥威商贸有限公司:为什么要读《中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35:14

 

为什么要读《中庸》?

(代  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样好,意见就很难一致了。象商纣王那样“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类需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当然是越来越好!其实,从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较英明的统治者,其统治、管理方式都是愿意让人民越过越好。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禹、汤,他们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发明各种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民越过越好。人民生活好了,就拥护统治者,统治者就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又有许多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骄奢淫逸,腐化堕落,最后导致丧权辱国。

子思继承孔子的思想传统,认为人的生活应该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更应加以强调,故写下了《中庸》。

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庸,按照《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孟子·告子上》:“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父子或怨譟,取庸作者进美羹。”《说文》:“庸,用也。”等说法,应理解为用、需要之意。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即不要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名利。如果诚心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君子无论进入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是悠然自得的。

所以这个中庸之道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它、找到它。其实,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其实就是守于中庸之道,坚守着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是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律所决定的,也是自己所掌握的。比如一个人少年时期不学习,长大后不学无术,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光是怨天尤人能解决问题吗?如果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做出了成绩,社会终是会有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也就说明整个环境变化的趋势还没有形成,所以暂时还不能使用你所努力奋斗的东西。因此,自己首先要做到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求全责备于人。

所以,君子辨别那不断变动着的以等待变化的趋势,而小人们却冒险行为以为可以侥幸打破人生的规律。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便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恣意纵欲;殊不知,你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有人看见或听到而拉你搀你扶你帮你,这是你的幸事;如果没有人看见或听到,就不会有人来拉你搀你扶你帮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而不快乐和不幸福的生活是谁都不想过的。所以子思在《中庸》一开篇就讲这个道理,就是希望人人都能生活得快乐而幸福。

人们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在于人们之间的对等原则。但依照对等原则,并不是说要以怨报怨,以仇报仇,而是要人们用最公正、公平的社会行为规范来作为回报。也就是说,对我的怨恨,我既不用同样的怨恨,同样的仇恨,也不用恩德来回报,而是用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回报,该规劝、该告发、该帮助、该怎么样怎么样等,视情况而定,即使有时候违背了亲情,即使有时候显得很无情面,但决不超出原则。如果对我的是恩德,那我就用恩德来回报;但我所用的恩德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为了回报恩情而与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相违背,与现行法律相违背。如果人情大过王法,大过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屈从于人情,也不是孔子和子思所提倡的。

然而,子思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中庸之道上,他从个体延伸到了天地大自然,延伸到了整个人类。天地化育万物,并没有想要占有万物,也没有要求万物回报,它们都是按照中等的需要和需求而走着各自的道路,而运行着的,因此每个人和整个人类也应该保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然而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却无视天地的本性而想要占有万物,想要万物都给予回报,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以人类也就逐渐迷失了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我也如此,那么就能尽到人的本性了。什么叫本性?就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是如此,只有做到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诚信,才能够尽到本性。如果人类与天地大自然都能尽到本性,还有什么诚信不诚信?本来如此的也就是诚信的。只有本来不如此的,才会有不诚信的。所以,天地能够尽到本性,人则应该尽到人的本性;然而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尽到本性呢?那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必须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这就将中庸之道提高到全人类。

如果人能够尽到人的本性,才能够尽到物的本性;就象天地对待人类一样,人类也是厚待万物,化育万物,不占有万物,不要求万物回报,那么,万物也就能够尽到万物自己的本性。

以后请朋友们再不要把原“中庸”经常挂在嘴边了,那种“中庸”是中间、中游的意思,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称为是“中行”、“中道”,作学问不能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间一句两句话,每个思想,都要作整体的研究才行。

 

                                                                                  武 艺

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贵州·贵阳·观风山下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修改于花香村内

住宅电话:0851——5663523               13037843146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香村花香巷50-76号九单元304号

邮政编码: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