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动车时刻表:卓人政:云南省肿病死人情况(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22:13:34

卓人政:云南省肿病死人情况(2)

发布时间:2011-12-15 14:04 作者:卓人政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45次


  第二次,省委在召开省委、省人委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整风会议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于1958年12月22日至1959年1月8日召开了有省委委员、地(市)、县委书记和部分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


  第三次,省委在全省四干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接着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中共云南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学习毛泽东“一个教训”的批示以及整风,在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曾专门就关心群众生活问题作了深入检讨。


  鉴于曲靖地委工作出现失误发生肿病死人,1959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调云南省委财政贸易工作部部长薛韬任曲靖地委第一书记,免去邵风曲靖地委第一书记职务,降任地委书记处书记。同时,云南省委批准邵风兼任陆良县委第一书记。


  在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省委一届七次全会和省四级干部会议的基础上,全省各地、市委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各县又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较深入地揭露了以往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促使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通过整风学习,使全省县委书记以上干部,思想上开始冷静了一些,并对一些问题有了共同认识:制定生产计划指标必须积极先进,但同时也要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把发扬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执行计划的统一性和组织上的纪律性统一起来;把领导生产建设与关心群众生活统一起来。通过整风,促使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一定的转变。


  二


  省委和省人委在1958年10月和11月曾多次提出一个星期内不增加新的病人,半个月内消灭肿病病情的计划,并采取了紧急防治措施,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有所改进,使肿病问题得到了缓解,有的地区并得到了遏制。但是,省委于1959年1月10日印发的《关于1959年全省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中,提出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计划,如与上年相比,铁要增长1.5倍,钢增产5倍,铜增长10倍。由于受掀起1959年更大跃进高潮的影响,在全省若干县相继发现肿病复发情况,而且在某些地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陆良县许多群众又在挨饿受冻,公共食堂普遍吃菜吃稀饭。如先锋公社一些食堂,中午12点才得吃半饱稀饭,晚上7点才得吃半饱菜汤;曲靖县有的公共食堂每天一人4两大米,不够吃;通海县石碧乡安昌里每顿全劳力只能吃中碗一碗饭,半劳力及小孩还要少些。吃的是豆叶或野菜,当省委、地委检查团去检查时,吃的稍好些,但仍不够吃。当地干部向群众布置不准对检查团说粮食不够吃,这样做的结果,有的地区又出现肿病死人问题。省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指示各地、市委:粮食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的足够重视。并注意检查食堂有无贪污现象,做好食堂的管理工作。以促使有关地委正视和注意解决肿病复发问题。


  玉溪专区1958年发生了严重的水肿病后,在省委不断的督促帮助下,玉溪各级党委采取坚决措施,集中治疗,增加营养,到12月初肿病初步被止住。但到1959年3月以来,水肿病在全区各县又陆续发现。在肿病患者中,属于复发的占70%左右,发病原因基本与去年一样。


  为了避免重犯去年肿病死人的错误,1959年4月14日,玉溪地委向省委作《关于水肿病问题的报告》。随后,红河、曲靖和文山地委也先后向省委报告了肿病复发的情况。据统计,玉溪区发病1408人,死亡14人;红河州发病1303人,死亡9人;曲靖区发病1189人;文山州发病234人。鉴于此,省委于4月22日将玉溪地委《关于水肿病问题的报告》转发各地参考。同时提请各地、市委注意肿病复发问题,强调:当前春耕栽插的紧张时刻即将到来,生产劳动将更为紧张,省委十分关切这个问题。各地要切实进行检查,接受去年的经验教训,真正取得免疫力。粮食不足的地方,立即由县委负责调剂解决,使群众能吃饱。必须讲求苦干与巧干的结合,保证群众每天睡眠不能少于8小时。希望各级党委继续引起警惕,不能疏忽,以保证人民健康和保证生产大跃进。


  夏季,是农村各种疾病最容易发生和流行的季节,全省患病的人,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根据历年的教训,特别是去年的教训,省委于6月23日发出了《关于管好群众生活防止夏季疾病的通知》,指出,当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是群众的口粮问题和群众疾病问题。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摸清自己地区的粮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动群众,办好公共食堂,必须保证按大人、小孩平均每人每天不少于0.5斤。在疾病问题上,主要是做好防预工作。首先要保证吃饱、吃熟、吃热和吃细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照顾到群众的各种营养。其次是强调劳逸结合,要把劳动强度加以调剂,不要再继续夜战,保证睡足8小时。再次是搞好环境卫生,继续坚持除“四害”。对生病的人应立即进行治疗。目前有些地区,不敢反映粮食和疾病的真实情况,怕引起群众的思想混乱和领导上的批评,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这种不敢正视问题和熟视无睹的官僚主义态度,认真把群众生活搞好。


  1959年12月26日至1960年1月5日,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根据中央历次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指示和接受1958年深刻的教训,会议认真讨论了粮食问题。认为,目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由于粮食分布不平衡,目前还有20%至30%的生产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粮。为此,研究采取3条措施:一、各级党委对粮食要认真摸底排队,经常做到心中有数。二、办好公共食堂,从县委到生产队都要指定一个负责干部专门管理食堂。为了保证群众吃饱,吃粮标准一般每人每天要吃到0.8斤,最低不少于0.5斤,加上掺粗粮和杂粮,保证每人能吃到折合1斤粮食。并且做到保证社员吃饱、吃熟、吃热、吃卫生。三、对缺粮地区,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属于在留储备粮中拿过头的这部分粮食,予以退回;对经济作物区群众的不足部分口粮,应当由公社或国家调剂供应;对受灾减产造成缺粮和历史上缺粮并未改变的地区,现在就号召多种早熟作物和蔬菜,开展生产自救。有困难,经过批准后,动用部分储备粮。接受去年经验,规定层层负责抓粮食问题较严重地区:省委直接抓七、八个粮食问题较严重的县,地委直接抓几个公社,县委直接抓几个管理区,公社直接抓几个缺粮队。会议结束后,省委向中央及西南协作区主任委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书面报告了会议情况。


  1960年1月初,思茅专区景东县委向思茅地委电话汇报该县安定公社5个管理区群众因吃不饱,吃不上蔬菜、盐巴导致32人发生肿病,死亡9人的情况。思茅地委将该情况及时于1月9日向省委作了书面汇报。第4天,省委向全省批转了《思茅地委关于景东县安定公社五个管理区发生肿病死亡情况的报告》,并指示各县委,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保证群众吃饱外,还要注意使群众有一定的油盐吃,特别是保证食盐供应,以免发生营养不良而引起肿病,保证不发生群众大量死亡现象,以实现继续跃进。


  三


  虽然省委强调各地要防止肿病死人问题抬头,并多次发出指示,但仍未引起有些地方领导的重视。发生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公社的肿病死人事件就是一例。


  剑川县甸南乡金华公社西中管理区的公共食堂到1959年12月下旬因缺粮都先后断炊,并开始出现肿病死人。1959年下半年,调到丽江地委工作不久的原怒江州边工委副书记张旭到昆明开会路经剑川,了解到家乡金华公社西中管理区的这一情况后,到昆明把情况向省委边工委作了汇报。1960年1月4日,西中管理区南村生产队干部群众33人联名上书省委和剑川县委,提出“1959年大春粮食因旱歉收,但我队仍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已将所有的稻谷、杂粮全部扫光入库,仍完不成任务,且全队已无口粮,公共食堂也没法开办。我队曾多次向管理区反映情况,但都得不到解决,目前生活已不能维持下去了,我们只有依靠共产党,依靠政府,恳请党和政府作主,为民劳累,前来调查虚实”。


  1月23日,张旭从昆明开完会到下关找到大理地委第一书记欧根反应情况。欧根说我们收到不少群众反映肿病死人的信,地委已经注意,并派地委常委、军分区副政委邓克昌专门去金华了解西中管理区的情况,希望张旭去把情况仔细给邓讲讲。


  第二天,张旭在返回丽江途中,在剑川停车,回老家找到邓克昌,邓不相信群众缺粮。张旭只好建议:召集贫下中农座谈会,全面了解情况;将几十个重肿病患者集中到南村小学教室内给予必要的治疗;群众没有吃的,死人越来越多,问题十分严重,请地委采取紧急措施,先救济,后摸底。1月26日,张旭回到丽江后,感到不放心,又给大理地委办公室打电话说明灾情严重,并把他给邓克昌提的建议请大理地委予以考虑。张旭同时还向省委办公厅作了书面情况反映。


  后来,邓克昌回到大理给地委汇报时,却说西中管理区社员手中尚有粮食40万斤,口粮不成问题。并说张旭反映的情况不实。


  1960年2月下旬,张旭到下关出差,看到一群群逃荒的农民,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便打电话通过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贡新向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边委书记孙雨亭反映了金华公社缺粮和肿病死人的情况。


  金华问题是自1958年陆良等县发生肿病死人后发生的又一起重大肿病死人事件,引起了省委的高度重视。2月28日,省委正在召开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获悉后,于晚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紧急会议,叫在昆明开三级干部会议的欧根参加,指示大理地委书记处书记吉其祥连夜赶回下关迅速开展救灾工作。省委常委紧急会议批评了大理地委的工作,决定报请中央批准,撤销欧根大理地委第一书记和王民第二书记职务。调德宏州委第一书记郑刚任大理地委第一书记,欧根降任大理地委第二书记,王民降任地委书记处书记。在这次会上,阎红彦点名批评了一些地方的高级领导干部,说他们精神状态不正常,不敢正视肿病问题,应端正态度,予以改正。


  全省三干会期间,省委察觉金华公社的问题并未得到认真解决,省委即派出工作组前往剑川县进行检查。


  4月5日至11日,在省、地、县委派员直接领导下,金华公社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274人。会议对以党委书记李′′为首的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资本主义分子”进行了揭发斗争。会议结束时,公社党委根据地、县委关于集中治疗肿病、干瘦病患者的指示,及本公社肿病死人日益严重的情况,抽调了医务人员28人、护理人员49人、行政人员9人、炊事员26人,组成金华公社肿病医院,专门收治干瘦、肿病人。随后大理驻军医院,省、州医院、卫校等也派出大批医务人员支援,使医护及工作人员增加到250多人。经过一段时间集中治疗,多数病人治愈(5月25日肿病医院撤销)。


  为了救治金华公社肿病人,至4月3日止,国家先后供应该公社粮食115.7万斤、大豆4994斤、红糖6195斤、油脂2847斤。


  全省三级干部会议结束后,省委仍然关注金华肿病问题的解决。4月初,省委派省委常委、秘书长梁浩率省委检查团赴大理,协同地委进行处理。4月17日,云南省委向中共中央并李井泉同志作《关于剑川县金华公社大量肿病死人事件的报告》。《报告》汇报:剑川县金华公社从1月到现在,患各种病的有4080人,其中肿病占76.8%;已死亡1390人,其中肿病死亡916人,占66%。全公社4个最严重的管理区,患病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25%至39%(省委报告的患病、死亡人数与剑川县3月21日给大理地委报告的数字要少)。现在,由地委组织部长率领的工作队,已在这个公社发动群众展开斗争,拨给粮食,办好食堂,制止并消灭肿病发展。


  《报告》说,大理地委对金华公社的问题,在发觉之后,虽然不是漠不关心,并且从地委第一书记起连续9次去人检查处理,但都就事论事,所以拨了粮食也没有解决问题。对王会琪,地委未坚决开展斗争。说明大理地委在政治上非常软弱迟钝。据了解,肿病在大理州其他县的若干公社或管理区,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区已知现在还有肿病和各种病达3万多人,肿病连同其他疾病已死七、八千人以上,巍山一个县即有4000多人。这些公社和管理区发生肿病,并不都像金华公社这样领导权被“篡夺”,但程度不同地都有这个问题;更严重的是许多干部不反映真实情况,怕说右倾,本地干部怕说是地方主义,因而普遍回避缺粮和肿病问题。这种精神状态很不好。省委现在除了大力组织力量帮助他们的工作之外,正在批评教育这些干部,消除不负责任的现象和一些不良气氛。


  鉴于金华公社事件已造成人民生命上和党在政治上的严重损失,省委决定:清除金华公社党委书记李德和出党[1],并且交政府依法惩办。撤销县委第一书记王会琪职务,下放劳动,鉴于他认识错误比较诚恳,保留其党籍,以观后效。至于大理地委的问题省委正在查处。


  根据省委的处理意见,4月19日、5月6日至11日,剑川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和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分析金华公社肿病死人的严重情况,进而对县委第一书记等4人的错误,进行揭发批判。


  到1960年5月底,金华公社改造落后工作基本结束,对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全公社干部733人,受到各种处理的223人,占干部总数的31%。在被处理的干部中,后经过复查,仍有108人受逮捕、管制、撤职和调动处理,占干部总数的14.7%。省委调胡子寿任剑川县委第一书记。在处理金华事件中,以阎红彦为首的省委过多地将责任归罪于基层干部,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关于剑川县金华公社肿病死人问题,时隔1年多后,在省委于1961年7月17日至8月12日召开全省三级干部会议,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整顿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在会上进行整风,会议大理组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7月29日,欧根在省三干会上发言时检讨说:去年肿病开始发生,张旭向大理地委反映过金华公社西中管理区的严重问题,当时地委的态度很恶劣,还说张旭同志是右倾。人家揭我们的问题就不高兴,我们没有正视问题,虽然派大理军分区副政委邓克昌去金华。邓回来汇报时,也不正视问题,还告了张旭的状。当时王民说张旭右倾是不恰当的。由于有这种情绪,后来地委派吉其祥、史玉林去剑川也就不敢大胆解决问题。我们回避问题实际上是对群众不负责任,群众饿死了,我们反映不快,而反映最快的是人家“右倾”。这是我终身遗恨的事情。在省三干会上,王民也作了检讨:当剑川群众联名写信、张旭写信揭发了西中管理区饿死人的事件,自己仍执迷不悟,怀疑和批评人家右倾,不亲自去剑川检查了解,直到3月把问题真相揭露出来,自己仍不正视问题,更没有从西中的问题联系到剑川全县,从剑川联系到全州,致使问题拖延下来。他们的检讨是诚恳的,但因严重的官僚主义而导致大量群众死亡,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值得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吸取。


  后据大理州统计,全州在大跃进3年中,发生肿病160280人,死亡14141人,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11.4%。其中,1958年患肿病24940人,死亡3194人;1960年患肿病135340人,死亡10947人。通过1958年贯彻毛泽东的重要批示,肿病死人在全省得到了初步控制,从1959年起发病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大理州1960年患肿病的人数高于1958年5.4倍,情况突出。


  四


  1960年初,在剑川县金华公社发生大量肿病死人的同时,其他地方也相继发生此类情况。肿病比1959年呈上升趋势。至3月20日止,据7个专区的统计,有肿病人19410人,比2月的12000人有所增加。累计已死亡1400多人。全省肿病最多的是大理,有8378人,干瘦病3534人,累计死亡611人。病人较多的县是祥云县3127人、剑川县2994人、鹤庆县2379人、永平县1638人、巍山县903人。红河州、玉溪专区肿病也较多。红河有病人2296人,死亡100余人。玉溪有病人1799人,死亡327人。其它地区楚雄420人、德宏451人、临沧1310人,曲靖1222人。


  1960年3月28日,省委向各地、市委通报了全省肿病情况,并要求各地、市、县委对肿病问题要引起极大重视,限期把病情压下去,以保障人民健康和保证生产大跃进的进行。


  省委的指示给各级领导敲了警钟,促使他们认真抓好防治工作。楚雄州的双柏县1959年7月以来患肿病4000多人次,其他疾病约6000人次。县委采取专人专管等措施防治肿病的发展,到11月底已控制下降到9人。但由于对省委“群众干劲越大就越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原来的老病号和身体瘦弱的人也调上工地,致使肿病又一度发展起来。到1960年3月中旬,达129人,并死亡3人。根据这一情况,县委立即检查了松劲麻痹思想,采取了4条措施防治肿病,收到了显著成效:


  4月16日,双柏县委向楚雄地委作了《关于防治肿病问题的报告》。4月25日,省委将双柏县委的《报告》转发全省各地(市)委、边工委、县委,并指出:双柏县委关于防治肿病的报告写的较好,提供了一些很有益的经验。他们在防治肿病中,着重强调了干部要敢于正视问题,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这一条至为重要。我们的工作不断发展前进,在工作中出现缺点,遇到困难,有许多是难于避免或难于完全避免的。严重的不在于存在问题,而在于不敢反映事实的真象。掩饰、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回避问题,只能使问题发展更严重。必须在干部中提倡敢于正视问题,敢于老老实实反映真实情况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那些敢于正视问题的干部,对他们的意见采取欢迎的态度,即使他们的看法有些片面性,也应当是积极帮助端正认识,切不可采取责难的办法。这样就使干部既能生龙活虎又能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应当采取上下努力的办法,在党内培养一种既敢于支持先进事物,又敢于严肃负责地对待问题的良好作风。双柏县委防止肿病的其他做法,也都是切实可行的。特别是他们大抓了种菜保证绝大多数食堂每人每天有1斤菜吃,更是一条好经验。各地都必须把留够菜地、种好菜地认真抓起来,以保证群众四季都有充足的菜吃。这不仅可以减少疾病,也是调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6月24日,省委就1960年大春粮食分配问题指示,公余粮任务一经确定,再不允许各级层层追加。应当争取群众口粮随着粮食的增产而适当有所增加。8月31日,省委又发出指示,在分配粮食时坚决反对“一平二调”,向群众公开宣布每人每天不少于吃7两粮。为了让群众能多吃粮,省委于10月9日将1960年全省征购粮任务由27亿斤调整为25亿斤,12月12日,又调整为22.5亿斤。


  省委虽然一再强调,要防止肿病蔓延,但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惯性之下,治标未治本。1960年7月以来,全省患肿病人数又有上升,已达79000多人(缺临沧),以大理、楚雄、德宏、玉溪、思茅、昆明6地、市增加较多。至7月底,大理患肿病14410人,楚雄15000人,德宏7636人,玉溪5379人,昆明6843人,思茅专区仅澜沧县有肿病人数即达3000多人,已死552人。


  根据肿病病情上升的情况,省委指示各地、市委:当前生产十分紧张,又是各种流行性疾病最易发生的季节,对群众生活,如果稍有疏忽,肿病及其他疾病就会很快发展,这对生产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求各级党委在组织生产的同时,一定要妥善地安排好群众生活。对肿病的治疗要大力推广蒸气疗法,这是多快好省的治疗肿病的办法。对其他疾病亦应引起重视。


  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省级有关部门及有关地委加强了对肿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省委清理劳动力小组玉溪检查组在易门县检查时发现,易门矿务局接收了妥三公路指挥部移交的1400多个民工后,把他们认为不合格的200多人派干部送回农村,其中送回通海县的32人大部是肿病病人,到通海后即死了2人,回到公社后又死了2人,政治影响极坏。鉴于此,8月14日,省委向全省地、市、县委通报了这一情况并认为,易门矿务局的这种做法是极错误的。他们在经过体查,明知有些民工患有肿病,却将病人送回了事。这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各地在清理劳动力中,必须切实注意防止发生类似情况。对于送回农村的劳动力,有病者一定要负责治好,否则不准送回。绝不能推出了事。后易门矿务局党委派干部到通海会同县委处理善后,以挽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