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人民政府网: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39:35

教学习惯篇: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二 创新,教出个性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不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聘,自由探索。

  创新,就是创新思维,就是发现、培养自己的独到的新观点,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新风格。作为教师,在教学上要大胆尝识和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有益于创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课堂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越强,个性教学主动性越明显,越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课堂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越能创造地运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大凡那些优秀教师,都有鲜明的教学个性。魏书生的民主,窦桂梅的激情,于永正的幽默,独特的个性将他们造就成为名师。

  那么,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教师对问题的理解独到、有建设性或前瞻性,能挖掘多问、多变、多解、巧解、错解的途径,找到抽象问题的实质或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2、教师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造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意见,正确对待和引导"偏门"、"钻牛角尖"的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教学中,教师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法因人而异,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易于被学生认同、接受、喜欢,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吸收、记忆、联想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4、教学设计要体现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重点思考设计什么方案,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算途径来实现,让学生置于主体中,找到多种切合实际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5、教师要博学多才。教师应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将现在科学前沿知识结合到现实生活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古今的社会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清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一个博学的老师面前激发无穷的创新渴望。

  6、善于发现和积累创新题型,把握创新题型的实质和关键。创新题型都具有它的特点,关键是弄清楚"新"在哪里,如情景新、形式新、立意新、组合新等。不管是哪种新,都是围绕某些知识而展开,其实质和关键都是一引起知识的变化和拓展,通过破解"新"的表述,弄清"旧"的原理,从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三 坚持个性化备课

 

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特级教师靳家彦

 

  备课,教师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这是做教师了基本的个体责任。

  备课,教师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教学习惯,这是做教师最基础的专业修养。

  坚持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是一位教师的职业教育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才可能存在的一种习惯。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教师最难做好的一件事。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必须富有个性。

  备课的实质就是对课程的理解。新课标明确指出:新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结合这一基本理念,教师必须重视备课过程中的个性化设计,领会新课标精神。

  备课,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是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战略"策划,"战术"酝酿,是课堂运筹帷幄,决定学生万里发展的冲锋号。纵观所有成功的课堂,皆缘于课前有效的预设,折射出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备课打拼。纵观所有成功的教师,无不慨叹于他能长久坚持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备课。

  一个精彩的课堂,其功夫在课前,在课外。"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这,绝不是神话。备课是教育者永远不能马虎对待的事情。

  备课,首先要"备"中有"人"。先"备"好自己。这需要先有"养兵千日"的心态,有"处处是准备之地,时时是准备之是"的心境,然后在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时刻准备着",唯其如此,才能收获用兵一时的精彩,再就是要备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每一个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并在不断地发展着。所以,我们应充分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天赋资质、兴趣爱好、学习心理、接受能力等等,"对学生实际状况和发展可能性"有充分的把握,并由此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学习之所需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可整齐划一,更不能一刀切。

  备课,还要"备"中有"物"。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要千挑万选,选择最合适的,切不可胡乱地"拿来"。教具、课件,都要"花上选花"。课堂上如何呈现,如何调用,必须成竹在胸,有备而去。备课,还得预先在大脑里"预演"课堂,展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到时才不至于"慌不择路",长期如此的准备,不但能有效地驾驭课堂,而且能积极催生课堂的精彩生成。

案例分析: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这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名师的备课观,定能从中受到启迪:

  备自己——斯霞老师认为,备课是教师整个人生于某点的彰显。斯霞老师常常把备课喻为"指挥员在组织一场战役前所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筹划。""为了组织好'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找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种极其细致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备学生——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要对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学生的群体有时代性的特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要求、爱好、追求有共同的一面,要抽象出其中的共性深入研究。各个地区的学生群体又有地域的特点,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对语文的要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承受能力各有区别。就群体来说,研究深入下去,会发现和挖掘出学生学语文的智力富矿。至于个体的研究内容,更是丰富。每个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性格兴趣相异,智商强弱不同,爱好与需要求有差别,语文教学坚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迷信"本本",因村施教,道而弗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个性和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备教材——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好课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斯霞老师认为,"教学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有的青年教师了参考资料就不去研读课文了,他们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和其他老师高,不必再花工夫去钻研教材。这种想法和做法是用别人的劳动直接代替自己的劳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自己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备教法——于漪老师认为,"备课时,须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读写听说的训练。教有法而无定法,选择什么方法最有效,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匠心独运。然而,无论选择怎么样的方法,都要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而不是凭主观想像,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的设计方式可谓变化无穷。但是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多钻研,就能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备课。有了这种精神,教师的备课才能不为教材所束缚,不被教参所左右,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心智,将课堂变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智育能的场地。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四 不可忽视的课前准备

 

  对于上课,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隐性备课最重要。——于永正

  当前,对于课前准备,许多教师还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偏差。

  误区在于:认为课前准备就是提前写好小黑板、投影片,制作好必要的课件,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学具等等。

  偏差在于:对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分关注和依赖课堂的生成,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实施环节,课堂教学的精彩只取决于教师的临场发挥。

  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对课前准备认识不足,从而轻视、甚至忽视了课前准备的结果,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浪费。课堂浪费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比如上课推迟时间进教室、课堂上教师随意重复讲解等,还有一种是隐性的,它不直观,不感性,不易被人发觉,危害极大。其主要表现在对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时间没有用在点上,还表现在课堂的教学形式、学习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比如,组织不必要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堂提问的指向不明,教学语言随意性大等等,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长此以往,就留下一连吕的后遗症,课后加班加点补课、补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说,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教师的自身准备除了指具备其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指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的设计,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工作。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准备是指由隐性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喜欢教师的程度,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曾有位教育专家把"把握隐性的课前准备"比作"医生诊断病情",有经验的医生,察言观色一看就知道病因在哪里,对症下药,但是没有经验或是新医生,他就会拍拍片、做做透视、CT等,最后可能尝试性用药,可能贻误病情……患者喜欢哪个医生看病那是不得而知的,由此推想,学生一定也喜欢那些隐性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老师了。教师安排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学习物品的准备。

影响教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五 养成"问课"的习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王绍番

  "问"是一种艺术,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身之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

  作为教育者,"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我们可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尤其是教学细节)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感觉到预案设计的变化,更能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

  但是,"问课"不能只是课后"问","课前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针对个人发展的实际,学生现有认知和学习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特点等等方面问问自己。如"教什么"?"怎么样上课"?"为什么这么样上课?""应该怎么样上好这堂课"?"还可以怎么样上这堂课?""这样上是不是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可能会有哪些突发性事件,该如何调控?"如此等等。这样三思而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目标达成度才高。

  "问课",所"问"的对象很多。如问学生,从问中了解学生现有状况,从问中观照自己曾经的教学情况,问同行,听听他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与其坦诚交流,获取有用的信息。当然,还有问教材、问家长等等。其中,"问"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它包括面对面的对话,发放问卷,书信,电话交流,发短信和电子邮件等。

  "问课",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态,一种谦逊、一种追求真实、摒弃浮躁,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种敢于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做到:吾日三省吾"课"。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六 拥有教学的勇气

 

  命运厚爱勇敢的人。——维吉尔

  教师,为什么需要教学的勇气呢?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曾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他们渴望成功,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却常常不得不面对失败。理想与现实背离,所以会丧失勇气。

  教师,如何拥有教学的"勇气"呢?

  教学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导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主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自我是有待实现的潜能。优秀教学之源在于教师的心灵而非其他。

  教师应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有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与真我,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以敞开拟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生活中。可是,很多教师往往惧怕变革,教师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

  于是,帕尔默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

  第一,变革是需要的。这是教师的宿命,优秀的教师必须让自己处于变革之中。恐惧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变革是必要的。

  第二,一旦置身于"变革"之中,教师就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恐惧。由于"变革"是教师的宿命,恐惧也是教师的宿命,教师不能拒绝变革,教师也因此不能拒绝恐惧,拒绝恐惧的教师是弱者。

  第三,恐惧与变革一样,它是必要的,但帕尔默并不提倡教师用恐惧来折磨自己。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自信"来抵消恐惧。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七 重视目标性教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所有良好的教学均是具有目标性的。——(美国)著名学者格罗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很多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述,同时,每一位教师也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一些认识和见解。虽然评价一节课会有不同的角度或标准,但是,公认的好课一定会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一节课首先需要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支援。如果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那么这节课就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如果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师生的心灵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么这节课就向“好课”更迈进了一步。

  一堂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捂”,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实施目标教学,符合心理学特点。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理解,不记劳,在完成各种作业时有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目标教学要求变只为教师的“教”而备课为学习主体的“学”而备课。首先,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材,努力做“三个领先”,即领先精选教材,领先动手分析解答,领先探明思路。

  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由达标评测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及时补救。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八 细化你的课堂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如何细心打造细节美的课堂,这是个系统工程问题。因为从时间来看,课堂教学时间虽只有40多分钟,但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是一个节点,都隐含或生成着细节,还有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流程中的动态生成等。下面,我们仅由课堂教学开端--教学过程——教学结束三个阶段来看课堂细节如何制约并影响着课堂教学进程和成效,从中可以窥出雕琢课堂细节之重要。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有的称之为板块,而环节和板块却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雕琢课堂细节,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善于雕琢课堂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关注并雕琢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在教学上,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走向合理化、智慧化、精致化。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教育观念和实践形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现阶段,我们需要在追求变革的深刻性的同时,更要追求变革的精细化和精致性。当我们以新课程理念来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时,或许,在我们以为"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我们所忽视和漠视的地方,常常隐藏着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所以,教学中的细节虽小,但在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上却举足轻重。关注并雕琢教学中的细节,是深化、细化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教学上的细节是教师最无意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最内心的情感,是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反映出了最真实的思想,是一个人的习惯性的行为反映出的素养,它与大环节不同,大环节往往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小细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节点,说的形象些,教学中细节如深夜的流星,一抹星逝,也如狂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教学细节有时候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成为教学难点的破解点,学习习惯的矫正点,素质培养的落脚点。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节处见功力,精美的课堂来自精美的细节。

案例分析:

  细化我们的课堂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真切地关注教学开端的细节

  一名优秀的教师往往功在课前,其一备课充分,其二课前安排。教师准备:自做教具、课件、挂图、小黑板及板书内容,出示的先后顺序。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时间,教学的效率,教学的质量。相反,有引起教师铃响时才从自己的办公室起身,匆匆整理自己的教学用品,偶遇情绪欠佳,进入教室,把自己的教学物品重重砸在讲桌上,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生气了,于是一节课学生胆战心惊,哪里还谈得上认真听讲。如果随意丢在讲桌,则给学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给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了很不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课本、作业、文具摆放从不提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潜移默化养成了懒惰散漫的习惯。

  教师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和学生互致问候,但是有些时候需要教师先扫视一遍教室的学生,如果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则灵活处理。互致问候时,语气就上扬而且带着朝气,通过能感染学生上课的情绪。一般会是学生先向老师问候,老师好!如果老师先向学生问候:同学们上午(下午)好!问候的时候并加上微微向前弯腰约二三十度,这样的感觉会更好。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礼议的身教。长此,学生必定也会如此尊重师长。

  这些事儿虽小,好像无关大体一样,与课程改革似乎也搭不上边儿,但谁又能否定它的作用和影响呢。如果新课程改革不建筑在这引起行为习惯之上,怎么能算是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呢?怎么能算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呢?怎么能算是对话合作交流的课堂呢?

  二、切实地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关注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随机细节的气把握上。关注细节、捕捉细节并加以分析和推理,使少年包拯成为破案高手,屡建奇功。不经意或者随机出现的细节,处理好了,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说明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注重课后信息反馈的细节

  优秀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中抓好教学细节,注重教学实效外,还要注意课后的反馈。教学的成功与否可通过咨询、通过作业、通过实践操作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信息反馈中弥补课堂教学时的不足,得以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追究、补过。课后的信息反馈工作一定要细致认真,扎扎实实。如学生的错题需要订正,对订正符号的要求本来也属作业格式,但是对作业订正符号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注意。通常学生对错题的处理都是大笔一挥,把错题一涂或一个大圈,这样不但作业不美观,而且习惯不好,也不利于学生对错的特别注意。如果能要求学生在本次作业的后面写上"订正"二字,同时将正确的解答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及时复批。这样做,一来能使作业更加整洁,二来也能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以后翻看作业本时对错题特别注意,从而加深印象。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九 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做好课前准备,同时也是提醒学生安静下来。——于永正

  教师踏着铃声进教室已成为习惯。如果此时教师的心态是消极的,将会直接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此时教师的心态是紧张的,那么,教师进入课堂就会产生心慌意乱之感,教学程序就有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甚至出现明显的失误。就算此时教师的心态是平静的,学生的表现也有可能打破教师平静的心态。如:课间十分钟,有部分学生可能玩一些过于兴奋的游戏,学生把这种兴奋的情绪带入课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再如:学生会进行耗时较长的活动,这种活动有时会延续到上课铃响,相应的游戏心情还会在课堂持续。此时,教师还能去平静地上课吗?据专家的经验:教师提前三分钟进教室最为合适。

  原因何在?

  一、这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组教学的良机。此时学生的问题往往是课堂上没有解决,作业中仍然存在,或者预习中新发现的问题,千差万别。这些问题往往因为不具有共性,在课堂上不易解决,或者要解决起来会占用和浪费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这种对一个或者一群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帮助,对于照顾学生差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经常告诫学生: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可是,如果我们对于学生预习、复习和笔记中的问题不提供即时有效的帮助,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坚持这些良好习惯的信心和兴趣。

  三、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引导其进行矫正。当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东西,学生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如果不是没有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就是理解发生了偏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反问"来找准问题的症结,引导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四、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提前进教室或者推后门离开教室,眼睛不应该仅仅是盯着教学,盯着书本,盯着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情绪。有人说写文章"功夫尽在文章外",其实教学有时也是"功夫尽在课堂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

  五、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空洞的说教,粗暴的指责往往把师生关系引向对立,而看似无心的闲聊却往往能够收到"能心换心"的效果,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产生强大的亲和力。没有一个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居高临下的强权,也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平等坦诚的交流。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多一些和颜悦色,少一点道貌岸然,对于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六、可进行教学设备检查。如:粉笔够用吗?黑板擦干净了吗?电脑、电视正常吗?录音机响不响等,这样会避免上课时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教师提前三分钟可以提醒学生适时终结游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做好上课的准备。

  八、有利于调整教学心态。教师可利用这几分钟,及时进行情绪自我调控,控制消极情绪,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投入教学。

  提前三分钟,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吗?当然不会。这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提前三分钟进课堂,充分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课堂效益高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现象就减少了"。老师们不妨试一试,提前三分钟进课堂,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 面带微笑进教室

 

  微笑,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上了你。——泰戈尔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最有价值却又不需要花你一分钱。它是什么?是微笑。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显然,在这位哲学大师的眼里,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

  微笑使疲倦的人得到休息,使沮丧的人见到希望,使悲伤的人感受到温暖的阳光。不吝啬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更多。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有位叫史考伯的朋友。史考伯有个性、充满魅力,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说他极富人气,最主要的是他那动人的微笑。卡耐基评价说,史考伯的微笑价值百万。

  微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化解烦恼的最佳良方,微笑的感染力是相互的。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军人的微笑是一种保证,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欣赏。

  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发挥微笑的魅力。因为,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是一个个向往未来与憧憬的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面对着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心与他们的心相连。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一定使老师的魅力倍增。也必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毫无疑问,微笑的教学质量将可能得到提高。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特别喜欢捣乱纪律,被老师安排在特殊座位:一排一座。于是他也破罐子破摔,更加调皮。后来来了一位教数学的新班主任,他对这个小"捣蛋王"特别关爱,每次上课都喜欢对他笑一笑,摸摸这个学生的头。老师这不经意的一笑一摸,却给学生带来了自豪感、荣誉感。从此,他就对这位老师颇有好感,并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数学。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了大数学家的陈景润。功成名就的他总会记起那温柔的微笑,欣赏的目光和那份特殊的关爱。

  就像我们曾遇到过的许多优秀教师一样,我们外表虽不同,却都拥有那亲切而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微笑。那微笑似春风,催开学生那智慧的蓓蕾;那微笑如纽带,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那微笑犹如军号,带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那微笑宛若那阳光,唤起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新课标指出,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啊,我们不能扼杀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对此正面引导,使微笑这一特性发挥积极作用。

  "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带着微笑走进学校,带着微笑走进高深,这会让我们老师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教学的乐趣,让微笑走进新课程,把微笑留在课堂,让微笑沟通孩子与老师的心灵,构建欢乐、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

经典案例:

  全国模范教师殷雪梅便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信念的人,她在日记中写道:"微笑吧,让人生灿烂如春!每一天,我以最美的心境行走在阳光里,我感受着日子里一缕清风的柔情,一滴雨儿的晶莹,一个善意眼神的温暖,一句暖言的温馨,感动着走过每个日子。"

  她认为,微笑就是一种欣赏,一种简单,一种坦荡,一种宽容,一种幸福的体验,一种诗意的享受。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

  1999年秋开学的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也没有吝啬她那可贵的微笑。学习跟不上,她仍旧带着微笑为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优秀生人见人爱,后进生更是检验老师爱心的试金石。殷雪梅称教师"端的是爱心碗,吃的良心饭,对一个学生负责,就是对一个家庭负责。"有一男生刚转来时,语文、数学两门课总分不满60分,殷雪梅一有空就帮他补课,期终考试,他的语、数成绩都达到了85分以上,正是她那独特魅力的微笑,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在不断进步。

案例分析:

  一、微笑是一种信念

  教师一进课堂,就要抛弃杂念,甩开一切烦恼,集中精力,精神饱满,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可亲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关注的,从而也愉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二、微笑是一种活力

  教师面带微笑出现在课堂上,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增添活跃的气氛。师生之间会消除心理疑虑,有种亲热、容易贴近之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三、微笑是一种鼓励

  成功的课堂一定有笑声,有笑声也就宽松。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用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此发奋,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四、微笑是一种关爱

  教师要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微笑。有时老师一个慈祥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有人比喻师爱胜过母爱,也许有点过,但的确,师爱是伟大的、崇高的。教师不但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还要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一 上课要有激情

 

  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激情?激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正是需要有这样一咱强烈的情感,释放我们炽烈的热情,感染我们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激情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

  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

  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学习热情。

  激情,它使我们如春水般平静的课堂多了几道波纹,也使人们平凡的人生增添了几抹光彩。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就有这样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

案例分析:

  教师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上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充分备课,保证激情

  备好课是一种态度,态度就是一种能力。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或"化废为宝"、或"点石成金"。教师对教村的内容如何处理,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如何落实,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以及课堂哪个时间学生易疲倦,需要"花絮"的点缀、激情的渲染等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精思巧问,迸出激情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了。但是,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不能把学生的无序的问题,甚至有时看上去无理的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双课堂。孙绍振先生说:"一个教师要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得有本领把学生的想像引领到科学理性以外的美的天地中去。"这就是精思巧问的魅力,它能使教师的激情四溅,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成为你的主人。"让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堂课都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用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用热切的动作激励学生。有了师生的激情,就足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师生激情,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会在课堂上奏响。

  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二 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且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苏霍姆林斯基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无非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台上和黑板前完成教学的,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板书和讲解,以求学生的习得和明了。然而在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往日里"留恋"讲台的教师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走下讲台的教学形式。然而正是在走下讲台之后,我们却意外地解决了许多以前我们未曾注意到和没有找到原因的问题。

  其一、课上学生违纪的现象减少了。在以往,由于习惯于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所以,对于台下的一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来说,给了他们一定的说话搞小动作的机会,虽然也经过长期纠正和治理但效果始终不明显。然而当你走下讲台之后,你会意外地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的小动作开始有所收敛,也开始渐渐地加入到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去了。

  其二、部分学生变成学困生的原因找到了。在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正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上的遮遮掩掩,最终导致学习上的越学越差。

  其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当我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教师很少能够近距离地去看学生。然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眼神却饱含着诸多的关爱之情。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时候,用一种微笑的目光鼓励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在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鼓励的暗示下,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其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音容笑貌、表情手势、语言表达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利于减少师生心理隔阂,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得到有效缓解。走下讲台,师生便可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学习、参与讨论,会充满自信并敢于否定权威。

  走下讲台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教师与学生的间距缩短,面对面的机会随之增强,学生在视听器官的刺激增大,这时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随之加大,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发,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三 课堂多预设些"问题"

 

  "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学生能提出疑问,就会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若不断地提出探索问题,就会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特级教师赵景瑞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预设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总是和解决总是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预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意以下问题:

  一、不要让片面的理解局限了问题情境的范围。有些教师认为问题情境就是生活情境,所以很多时候去寻找生活原型,但常常事倍功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但问题情境不等同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的情境可以是生活中有的,也可以是童话虚拟的。还可以直接是一个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问题本身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惑力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不能忽视对问题情境内涵的关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是否隐含着数学内涵这些方面关注得还不够深入。有些课上的问题情境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但真正有思考价值,体现数学本原问题的问题情境也是欠缺的。我们知道新教材在提供现实背景,创设数学情境后,一般不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四 课堂上,警惕隐性霸权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布鲁巴克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下了神圣威严的讲台,走进了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在热闹的、频繁的师生互动中,尤其是在处理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的关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教师课堂隐生霸权依然存在。

  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意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培养课堂的民主气氛,但事实上,我们又总在不经意间打击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还没等他们思考完就把答案说出来了;他们一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就习惯性的挑出错来。不知不觉中,"百家争鸣"又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这种隐性霸权的存在不仅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给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很多学生会认为老师说一套做一套,嘴上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行动上却不支持不同的观点,扼杀大家的创新,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陶低教师的威信。

  隐性霸权严重违背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课程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认知、经历、体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章合作,协作的关系。我们的课堂要达到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和谐的声音,不能再搞一言堂。"教室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每个孩子也都有提问、发言的权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改变。

  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警惕隐性霸权,杜绝教师"一言堂"的发生,不断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课堂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谜语猜测、问题辩论、动脑动手、故事大赛等,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乐"思想。

经典案例:

  这是著名教育家、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魏书生向盘锦市的全体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每天做到的课上"十条"要求。

  1、每堂课的教案要有备课组长审查签字方可使用,培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的习惯。

  2、每堂课至少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使好、中、差学生都运作起来。

  3、每堂课至少有10名学生的发言活动,抑制教师上课一言堂。

  4、每堂课教师至少给学生10分钟的己活动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不能超过20秒,教师要学会对问题的冷处理。

  6、一堂课,教师纯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7、一堂课讲完,提倡学生做课堂总结,教师应虚心听学生听课的感受和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8、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

  9、一堂课完成后,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要利用课间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获取一些反馈信息,交流一下师生感情,拉近师生关系。

  10、写好教学后记,教案讲完了,要写上一句话总结一下成功在哪里,失误在何处,做到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连珠成串,这样写能受益匪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五 追求课堂的简约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莎士比亚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简约课堂必将是教师提升教学境界的追求,也是学生认知、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发扬、崇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目前许多教师理解的缺少泶科特征的肤浅与快乐。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最大价值所在正是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只有体验到思考带来的愉悦,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简约课堂是教育本性的表征,因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完成人类发展成果的个体继承,这本身就是实现历史的简化。简化既是教育的本质规定,贯穿教育过程始终,这就表明教育固有艺术化的需要。教育的简化,是学习可以成为审美享受的重要根据,因为最大简化性和足够的刺激性,是人的审美永无平息的矛盾要求。教育的简化有三级水平。一是教育内容的简化;二是教育基本方法的简化;三是教育过程细节的简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优化教育的内容,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要求教师善于选择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考虑学习者单位时间内的记忆特点、识记能力等因素,浓缩大量的学习材料,方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与结构的理解,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要求教师课堂用语要简练,争取没有"口头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

  其实,简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者独特的匠心。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深刻认识。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烦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六 锤炼你的课堂语言

 

  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

  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扩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拔、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

  著名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堤斯拉夫基说:"语言即是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技术。"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口头语言的锤炼,还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修养。"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是内心的表白,是思想的外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密,但可以粘住学生。"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上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七 不可小看教学语调

 

  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最重要的地位。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心理学家赛门斯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而语调是语言用的最高级、最具说服力的一种形式。教师自然流畅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见,教师的语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应用亲切、平稳的语调往往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倾向。所以批评学生时,对他们大声的训斥只能换取相应的"回报"或更强的"对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语调并配以甜润清亮的音色,会令人悦耳、爽心,有助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摹各种声音及其变化,使教学充满生机和趣味,增强感染力。而毫无变化,单调呆板的语调,会令人生厌,精神萎靡。重视课堂的语调掌控艺术,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追求。

  我们主张语调在主旋律上应保持平稳,并不意味着语调低沉、细弱无力、催人入眠,而是一种有"磁性"的平稳。平稳的语调应似春风拂面,给人以亲切之感,听之则令人心展神舒,但我们常看到不少教师讲课时,声音高亢响亮,但并不一定具有多少吸引力。

  在心理学上,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问话人用平和的语调向被试者提问,被试者则用平稳的语调回答提问;问话者如果用较高的语调提问,被试者也会用较高的语调来回答,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附属效应"。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倾向。所以,在批评学生时,对他们大声训斥只能换取相应的"回报"或更强的"对抗"。平和舒缓的语调能给人以理性感,能使对方自觉地按受理性的对待,从而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反应。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语调对我们工作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其语调常常是清新而平缓的,给人一种亲切可近、和蔼可亲之感。

  总之,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拙劣的语调则使其语言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也受影响。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师提高语言修养、强化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简洁性、逻辑性等方面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觑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调问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八 丰富你的表情

 

  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比表情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微笑。 ——雨果

  表情是一个人的晴雨伞,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是课堂中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学生与学习效率的高与低。

  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处于发展之中,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他们产生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愉快地投入学习,而这种愉悦又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心情愉快,接受知识快,思维也变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问题,并能积极解决问题,这反过来又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高。相反,如果教师带着一幅沮丧的表情,或者是走进教室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他们一个个心理紧张,不敢吭声,教室就真的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了,而且绝对是"顶着大鼓唱戏--费力不讨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自身能力的发挥,昨日的备课及教学设想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教学就只能是照本宣科。马卡连柯说过,他是在直到学会了用15种到25种语调说出"走过来"这句话,学会了在面部、体态、声音上表现出30种不同的情调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教师的表情是极其丰富而多变的。不光是面部表情,还包括声音及肢体表情。每一种表情都对师生关系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表情就是一个交际工具,通过表情与学生交流感情与信息。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教师故意提高声音,以警醒该类学生;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很经典,除了口头表扬以外,还可以报以微笑,竖起大拇指等。而学生呢,他也能从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的种种变化,觉察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可见,教师的表情真的很重要。

  作为老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学生呢?太过严肃的表情让学生敬而远之,课堂气氛也因此会紧张、沉闷起来。眉飞色舞的表情,看似生动亲切,但却有夸张做作之嫌,又容易让学生"走神"。太过花哨的表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盖住了学习本身的精彩。所以,教师的表情应适中而不夸张,应贴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过程及内容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该严肃时则严肃,该舒缓时则舒缓。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三十九 幽默是一种魅力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斯维特洛夫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润滑剂作用的液体",师生间常常需要这种"液体"来"润滑"。英国学者M鲍门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的更好。"著名学者海特也曾说过: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因此,幽默是每个教师都应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教师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学幽默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师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华的流露;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灵之光……

  教师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的笑声是"解压"的"良药",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效。运用教学幽默的恰当使用,能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的融入到有声有色教学活动中,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幽默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幽默乃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教学幽默不损教师个人的尊严,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笑声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课讲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和动力。

  教师的幽默,可以开户学生心智,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记忆和巩固更高效。幽默的教学还直接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这一特点。教师的语言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学生装模仿教师常用妙语警句、双关语和其他一些敏捷巧妙的语言技能,更能创造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案例分析:

  于永正,老一辈的特级教师,一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老者。他说:"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

  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老师的课堂幽默随处可见:有时"一本正经",有时"假装糊涂",有时自我嘲弄,有时信手拈来……他把他的幽默天衣无缝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了对学生评价指引,而他的幽默中又融合了对学生人文的关爱,融入了高深的教学艺术。

  大师之大,在于智慧之大,这就是大师的感染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是能够培养的。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发挥幽默的作用,使教育更富有成效呢?大师的教学幽默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一、热爱学生

  一切教育只能从爱开始。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实践中不论遇到怎么样的偶发事件,都会从学生出发,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爱。所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必须"和颜悦色,心宽气朗",那种冷冰冰的讽刺是无法实施教育的。也只有爱,才能激发教师的语言机智。

  二、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

  教学幽默富于启发性,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像才通会意、欣赏和接受,在笑过之后又需深入思考或想像,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和想像创造性。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而不应当随便运用与教学无关的幽默语言。有些教师的调侃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那那是对教学活动的打岔,会使学生分心,成了简单的为乐而乐。教学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积,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才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符合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是体现幽默的主动者,学生是感悟幽默的主体。如果幽默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引起共鸣,幽默就可能变形走味。教学幽默与一般的幽默艺术不同,它的场是课堂,对象是学生。教学幽默的深浅度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背景差距,不考虑如何引起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学生就无法领略幽默所散发出来的妙趣,幽默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也就是说,教师的幽默必须建立在自己学科的基础上,必须民导川归海为目的。否则,一味追求趣味性便会成为无聊的插科打诨。坠入庸俗与荒诞,从而失之轻浮。

  四、注意幽默时机

  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绝不能"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免的。"教学幽默应把握时机。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断,会冲淡教学内容;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给趣味,则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五、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游刃有余、超脱从容,聪明透彻才能幽默。教育大师的幽默,来自于他们高超的智慧才艺和渊博的知识底蕴,更来自于他们宽广的胸襟和高深的修养。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 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中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文森

  所有名师,一定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他们的课堂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他们的课堂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下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等。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疸的深刻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就是提倡"手脑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的课堂文化。

  名师着力建构的课堂文化可谓精彩纷呈,有充满生命激情、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课堂文化,有充满智慧的、启迪学生心智的智慧型课堂文化,也有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性课堂文化。正是因为名师独特的课堂文化,才造就了名师独特的魅力。

  课堂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的功能,我们期待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主可以量身定做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如果期望学生勤奋努力,善于抓住先机、把握成功,我们就提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盼望学生走向优秀,则宣传"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及"认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我们期盼学生走向卓越,就应当倡导"做创新的事,创新地做事。"

  其实打造自己的课堂文化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困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份心,有没有坚持做到底的决心。

  "态度决定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那就要把我们的话重复十遍、百遍、千遍;当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能照着做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文化,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