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锋论坛账号密码:历代本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39:25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
蜀本草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
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珍珠囊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备要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求真
1、中药简介   2、中药的释义   3、中药发展史   4、神农本草经的贡献
5、中药的食物疗法    6、中草药疗效    7、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
8、地方本草    9、中药的炮制制药    10、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11、中医药事业的普及  12、中药著作    13、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14、中药的进展     15、服中药的禁忌    16、中药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17、中药的十八反药歌    18、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19、中药的配伍
20、中药知识大全 21、中药堕胎安全情况  22、中药的历史  23、中药的成分
24、中药的种类  25、中药的药性   26、中药的特点    27、中药的采收
28、中药的加工  29、中药的剂型  30、中药剂型的选用方法 31、中药的剂量
32、中药的贮藏方法   33、中药的禁忌  34、中药的鉴定  35、中药的发展
36、中药的误解 37、中药的煎制方法 38、自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39、中药与生药
40、中药的四气五味  41、中药的升降浮沉 42、中药的归经  43、中药的毒性
44、中药的产地
历代诸家本草
1、历代诸家本草        2、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3、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4、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5、《神农本经》名例   6、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7、采药分六气岁物    8、十剂     9、通剂     10、补剂     11、泄剂
12、轻剂    13、重剂   14、涩剂   15、燥剂    16、湿剂   17、气味阴阳
18、五味宜忌   19、五味偏胜   20、标本阴阳   21、升降浮沉   22、四时用药例
23、五运六淫用药式      24、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25、五脏五味补泻
26、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27、引经报使(洁古《珍珠囊》)      28、药名同异
29、相反诸药  30、服药食忌  31、妊娠禁忌  32、饮食禁忌  33、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34、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35、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36、《药对》岁物药品
37、《神农本草经》目录 38、中品药一百二十种 39、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 40、宋本草旧目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宋代掌禹锡在《嘉祐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伦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经录”。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冲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立规模矣。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故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人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
《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
《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掺杂了少数荒诞不稽之说。如朴消“炼何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久服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泻“久服能行水上”,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等。这些唯心之说,与当时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条:“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当本着去芜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其正确的内容。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经文均依《证类本草》。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人。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丰4年)。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5.王阎运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绪11年)。是从《证类本草》辑出。王氏对医学和考据学都不是内行,所以此书内容是比较草率的。
6.姜国伊辑《神农本经》一册,未分卷(公元1892年,清光绪18年)。是根据《本草纲目》等辑成。
上述六种辑本,以孙、顾的辑本流行较广。这些辑本经重辑者的研究考证,基本上已接近原来的面目。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年前)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热交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
本书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已、秦艽、芎劳等,治黄疽通用药有茵陈。柜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
版权所有(C) 1999-2001  著作人:方万平 保留所有权利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唐代的文化,在当时是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医药亦属文化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就药物而言,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而当时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秋采榆人,冬收云实。谬梁米之黄白,混剂子之牡蔓。异繁美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抽不分”等问题。而此后之医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证”,“承疑行妄,曾无有觉”。这些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以误传讹。因此,苏敏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劾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
本书在编写中对《本经褓存原貌,同时在学术上能采纳群众意见,做到“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收集的资料范围比较广泛,“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对药物的功用,详细探讨,多方考订,做到“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从而改变辗转抄录的编书陋习,其学术性是较强的。本书有文、有图,图文对照,便于学者学习。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规定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书的传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凡读医经者,《太素》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这也说明本书对日本医药事业影响之深远了。
本书原著已不全,现仅有本草部分残卷的影印本;但原书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现有复辑本问世,名之曰《唐·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公元741年,唐开元29年),是陈藏器所编著。
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故别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日《本草拾遗》,共十卷。”
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
本书编著成功,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对医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所以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蜀本草
《蜀本草》(公元935~960年,五代后蜀明德2年~广政23年间)是韩保异等编著。
本书是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异等,将《新修本草》增补注释,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计有20卷。本书基本内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扩大而成。而《新修本草》是英国公李勋负责修定的,故本书原名《重广英公本草》。韩氏精于医药,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云:“韩保异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故后人编本草时常引用本书的内容。
本书原本已经散佚,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日华子诸家本草
《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著作年代不详。本书的作者,据宋代的掌禹锡说本书是:“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凡甘卷。”明代李时珍认为《千家姓》有大姓,“日华子盖姓大名明也”,故本书又称为《大明本草》。
据上所述,可知本书是将诸家本草结合当时所常用的药物编纂而成。对每药的性状、功用序述比较全面。本书早已散佚,但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公元973-974年,宋开宝6-7年)是刘翰、马志等编著。
自《新修本草》问世后,历300余年,由于社会的发展,药品数量的增加,该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宋开宝六年诏刘翰、马志等九人取《新修本草》、《蜀本草》加以详校,参以《本草拾遗》,“刊正别名,增益品目。”计20卷。名曰《开宝新详定本草》。翌年又进行重修增加品种,订正分类。收载新;日药物983种,共21卷。名曰《开宝重定本草》。
本书早已散佚,但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嘉祐补注本草
《嘉祐补注本草》(公元1057-1060年,宋嘉祐2-5年),简称《嘉祐本草》,是掌禹锡、林亿、苏颂等编著。
本书是掌禹锡、林亿、苏颂等奉命以《开宝重定本草》为蓝本,参以诸家本草及经史百家所载的药学知识,并搜罗为当时医家所常用而未载于本草的药物,以补充其内容并作注解。共载新旧药品1082种,比《开宝本草》增加 99种。共分 21卷。
《本草图经》(公元1058-l061年,宋嘉祐3-6年)是苏颂编著。
本书的编著是鉴于唐代《新修本草》中的“图经”和“药图”已经散佚,加之新药品种日益增多,真伪难辨。因此,当时的政府下令各地,将该地所产药物,一律绘图,并注明开花、结实、收采季节以及功用。如系进口者,询问关税机关和客商,辨清来源,取一二枚或一二两作样品,派人送京,供绘图之用。所有资料,由苏颂加以编辑,共21卷。名曰《本草图经》,亦图《图经本草》。本书考证详明,是其所长,但亦有所短。正如李时珍对其评价说:“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目无说,或有物夫图,或说是图非……亦其小小疏漏耳。”
《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原各自刊行。四川医生陈承“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者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23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然而无论是各自刊行本或陈氏的合订本,均早已散佚,但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简称《证类本草》。是唐慎微编著。
唐氏鉴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因此,本书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本书在宋代曾几次修订,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于淳祐九年(公元lop年),有平阳张存惠将寇宗爽的《本草衍义》随文散人书中,作为增订,因又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是寇宗爽编著。
寇氏编著此书的目的和方法正如他在本书序录中所说:“本草二部,其间撰著之人,或执用已私,失于商校,致使学者检据之间,不得无惑。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衡之以臻其理。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编成此书。计刀卷,载药472种。
本书把本草所载药物的功用、效验,作了补充,品种作了鉴别。他还强调了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量。这在临床上很有意义。所以李时珍评之曰:“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多尊信之。”
珍珠囊
《珍珠囊》(公元1186年,宋淳熙13年,金大定26年),是张元素编著。
本书1卷,药100味。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李时珍称之为“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本书原著,久已散佚。但其内容,尚可见于《本草纲目》、《济生拔苹》等书中。张氏弟子李果(东垣)所著之《用药法象》;再传弟子王好古所著之《汤液本草》皆渊源于本书。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是刘文泰等撰辑。
唐宋两朝都有官修的本草,明代弘治朝亦思作此举,故敕命刘文泰撰辑本书。
本书所录药目,主要是取材于《本经》、《别录》、《本草拾遗》以及唐、宋本草。计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所载药品,按《本经》之例,分上、中、下三品,共载新旧药品1815种,计四十二卷。每部各药名下,首先朱书《本经》,次以墨书《别录》的内容;再次又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甘四项(甘四项非每药悉具),分别序达每药的异名。产地、采集、色质、制法、性味、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真伪等。各项的注释,都根据历代本草所述;其据诸家的注释而“不须逐一详名”者,题回“别录”(非《名医别录》);对其近代用效而众论同,旧本欠发挥者,另加注解,则题曰“谨按”。
本书的优点是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有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缺点是主要材料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作者从实际观察研究出来的论断,所以更有增补,但发明不多。
本书撰辑成功,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其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因未刊印流传,故在医药学史上未发生什么影响;但从中药发展史来看,对本书应于以重视。
本书有明代的绘写本及清代的重抄本。北京图书馆有残存的清代重抄本十三册。至于明代的绘写本和清代重抄本的其余部分,是否存在,尚待查考。现所见到的是商务印书馆据散失前的清代重抄本晒蓝底本排版重印而发行者。
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是陈嘉漠编著。
陈氏鉴于当时所流行的几部《本草》不能适合他授徒的需要,正如他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如《大观》(即《大观本草》)则意重而寡要;如《集要》(《本草集要》公元1495年,明弘治吕年,王纶编著)则词简不赅;至于《会编》(《本草会编》约在公元1523-1528年,明嘉靖2-7年,汪机编著),喜其详略相因,工极精密矣,借又杂采诸家而讫无的取之论,均未足以语完书也。”因此,他在《本草集要》等书的基础上吸取诸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修订,计12卷。经7年时间,五易其稿而成。
本书内容有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品种鉴别、炮制方法、药性口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七情、服法等。其体裁是按声律写成对偶句,以便记诵。所以李时珍对本书的评价是:“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日蒙筌,诚称其实。”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是李时珍编著。
李氏认为“本草一书,历代都有著述,但其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因此,“奋编摩之志”,用三十年的时间,以《证类本草》为基础,参考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百家和有关书籍约八百余种,使“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于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
本书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分52卷。列水、火、上、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O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载药1892种(其中新药370余种),附方llwe首,附图lied幅。正方以前,先列实物图谱,次序“百病主治药”,然后依纲分日序述各种药物的“释名”(注明该药的别名)、“集解”(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法)、“气味”、“主治”、“修治”(阐述炮制方法)、“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功用)、“正讹”(纠正旧本草的错误)、“附方”等项。论述范围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本书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
1.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首先是整理了历代诸家本草所载的药物,每药“发明”一项,其内容就是集前人和他自己对药性的论述及用药的经验。每味药后“附方”其目的是指明各种药的用法并证实其效用。这些附方的来源,不单是从医方中得来,有许多是民间验方。李氏整理了旧有药物;更增加了许多新药,如三七、山柰、半边莲、淡竹叶、紫花地丁、曼陀罗花等。此外,还将药物的炮制、鉴别。培植等知识充实到本书之中。内容非常丰富,故王世贞在本书的序言中称之“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2.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例如他说“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著之性……人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可食尔,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这说明他对药物作用的认识,比前人是进步的、科学的。这对迷信于方土的炼丹术而求长生不死的人,是“当头棒喝。”
3.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例如:本书有“草”这一大类,分为十小类,其中芳草、毒草、蔓草、苔草等,是以性能、形态来区别;山草、阴草、水草、石草等,是以植物生长环境来区别。这一分类法是比较科学的。李氏还采取了“析族区类”的方法。如大戟甘遂、泽漆、续随子的茎中都有白汁的(植物分类都属大戟科)排列在一起,这与现代植物学是符合的。本书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17O7-1778年,瑞典博物学家)在1735年出版的,仅有12页的《自然系统》,要早出半个世纪,内容也丰富得多。李氏在16世纪就能按科学原则,把各种植物加以比较系统、明晰的分类,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如动物药、矿物药的分类,也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他对过去本草分类有错误的,通过实物对证,予以纠正,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的现象。
4.李氏鉴于过去有些医药书籍的作者,是辗转传抄,纸上猜度而编成,难免谬误之处,这样会贻误后学。因而他旅行于湘、鄂、赣、苏、皖等省,向群众学习,向内行学习。再经自己的实践,从药物采、种、制、用等方面集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充实到本书之中。
5.本书问世后,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学者林罗山(名信胜或名林道春)就已于1607年(日本庆长12年)从商埠长崎得到一部本书的明刊本,献给幕府首脑德川家康。这是(本草纲目》传人日本的最早记录。此书传到日本后,很快引起医药界人士的重视,把它当作重要参考书和教科书。1637年(日本宽永14年)日本首次出现了《本草纲目》的翻刻本。本书在18世纪起曾被部分节译成法文、英文和德文等,而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全部译成日文。
总之,本书编著于16世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编著出这样一部伟大的巨著,直到现在还有实用价值,这是李时珍的伟大功绩。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公元1624年,明天启4年)。是倪朱漠编等。
倪氏编著本书时,取材于历代主要的本草,如《本经》、《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等40余种,兼收并列,“更加甄罗补订,删繁去冗”而成。计20卷。在编著过程中,作者“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幽严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核载。”书中所收方剂,“必见诸古本有据,时贤有验者,方敢信从”。对方士的一切荒诞之谈能误人性命者,概弃之不录。本书对学医者有其实用价值。当时对之评价较高,如《浙江通志》称之曰:“倪朱漠……集历代本草书,穷搜博询,辨疑证误,考订极其详核,名之日《本草汇言》……行于世,世谓李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得其要,可并埒云。”
神农本草经疏
《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简称(本草经疏》。是缨希雍编著。
缨氏在《梓行体草经疏)题辞》中说:“药性之道,具在本草,虽代有哲匠演其奥义,然去古弥远,寝失其旨”,因此,以《本经》为主,参以《别录》以后诸家本草以作注疏。计30卷,其中有论文30余首,“备列七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载药490味,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类。每味药列有“疏”。“主治参互”、“简误”等项。
本书是以注疏《本经》为主的著作。其特点,正如缨氏在本书自序中说:“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详,简误以防其失”,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直到清代才被医家重视。
本草备要
《本草备要》(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是汪昂编著。
汪氏认为古今本草有数百家之多,内容精详者,莫如《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难究殚…··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而《明医指掌》中的药性歌,便于“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再如《本草蒙签》、《本草经疏》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但《本草蒙筌》“文拘对偶,辞太繁,而阙略尚多”。《本草经疏》的药物“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因此,从诸家本草中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故订名为《本草备要》。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欢迎。
[附]《本草从新}(公元 1757年,清乾隆 22年),吴仪洛编著。吴氏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氏“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此书问世后,颇受医家称许,认为切合实用,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经逢原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34年)。是张璐编著。
张氏鉴于《本经》中载药不多,而且有些药物已很少使用,或已失传;另一方面是有些常用之药其中缺如。因此,张氏将《本经》作了适当的删节与补充,并据经义加以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及药物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扼要地作了叙述,其目的是使学者易于领会《本经》的要点。全书4卷,载药700余味。本书在当时来说,不仅是阐发《本经》,而且是指导初学者临床用药的一部药物学。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
本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奎林)、日精油、香草、臭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纲目》类似,除未列人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
本书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
黄氏认为诸家本草,对药物的形质气味,证治功能,虽然备载,但还存在着“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更可通,意难即悟”等问题。因此,他将“往昔诸书,细加考订”,阐明意义,删除牵强附会之说,而成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7卷,载药520种,按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对每种药物,分述其气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编3卷,就药物与脏腑病症之关系,六淫偏胜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绍。
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这种求实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本草正义
《本草正义》(公元1920年),是张山雷编著。
本书是张氏在兰溪中医学校任教时所编之教材。书中分草、木、果、蔬、金、石、鸟、兽、虫、鱼、人等类。每味药名之下,首列《本经》、《别录》原文,下列诸项有:“正义”,是阐述原文之义。“广义”,是《本经》、《别录》以后各家论药之功用。“发明”,是张氏自己对该药的见解。还有“正讹”一项,是纠正诸家论药不切之说。本书内容,有其独到之处,可资参考。
本书有兰溪中医学校的油印本,还有一九三二年的排印本。此外,其内容还可从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和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有关条目中见到。[按]清代张德裕曾辑有《本草正义》一书,于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与本书名同实异,不能相
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