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干部培训目的:走出"太原速度" 龙城加快迈向全国文化强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32:26
走出"太原速度" 龙城加快迈向全国文化强市· 美容牙科 给你明星一样的笑容·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 太原旅行社找太原友谊旅行社· 从田间到餐桌 菜价到底贵在哪· 跨国公司强势 中国消费者受伤· 消费者团购超六成被坑太原新闻网 2011-12-14 05:00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山西旅游 立仁整形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太原这个文化资源大市,在迈向全国文化强市行列中有什么新进展?昨日,我市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代表30余人,集中视察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1.“嫦娥”之路

    “嫦娥之路,越走越宽广!”这句话,是今年5月,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后,对公司董事长胡嫦娥说的。

    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位于清徐县,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晋剧名家胡嫦娥创办。这家民营企业,现在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文化部领导赞为:“山西民营院团的典范、全国民营院团的榜样。”著名晋剧《龙兴晋阳》就由他们排演。

    上午,在“嫦娥”的排练剧场,应大家的要求,胡嫦娥当即唱了一段《杨门女将》,穿着日常服装的胡嫦娥,在举手投足间,在眉目之间,却像是正穿着华美精致的演出服,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演出,尽显大气。一曲罢,省人大代表纷纷拍手叫好。

    “嫦娥”的演员在一家小院排练,院门的牌匾上写着“百花齐放”。固定资产由100万元扩大到2000余万元,演出场次由每年350场增加到1600多场……“嫦娥”迅速壮大的几年,也是我市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的几年。改革后的我市各级文艺院团,进入了创作繁荣期,涌现出《傅山进京》、《唱享山西》、《饭·局》等一系列艺术精品。

    2.走出“太原速度”

    不仅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有“太原经验”,电影业改革也创造了“太原模式”,在电影放映业改革之后,去年全市票房收入7900万元,同比增长148%。今年还未进入“贺岁档”,票房收入已达到7400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改革,报纸印刷、广播电视业都取得了明显效益。下午,省人大代表视察的山西臣功印刷包装有限公司,2000年进入太原,年产值约1000万元,近两年迅速发展,目前年产值达1.2亿元,已成为全省印刷行业的“老大”。

    所谓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更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009年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仅仅两年时间,“太原模式”走向全省、全国,走出了“太原速度”。去年,我市获“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市”,今年又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越来越多走向市场的文化企业,焕发了活力,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随之壮大。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突破1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7.79亿元,占地区 GDP 比重的5.5%。

    3.15分钟文化圈

    根据市政府的汇报,今后,我市将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即在城市步行15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在农村步行30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

    在汾东地区,拟建设太原艺术大厦、太原少儿图书馆、太原人民大剧院、太原广电中心等文化地标。另外,我市将筹划建设中华汉字文化主题公园、太原动漫城。

    同时,再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以晋商文化艺术周为底版,打造太原文化艺术节。重点创作《赵襄子》、《太原奇案》、《罗贯中》等具有太原特色的舞台作品。

    在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意见反馈会上,代表们为我市的文化繁荣献策。市文联主席蒋韵提出,文化是种氛围,与城市无法剥离,政府要彻底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希望我市的文化发展要“更有想象力一点”,“改造”好我市的“文化土壤”。本报副总编张红旗建议,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应更紧密一点,建议在小型化剧场方面“做文章”,打造市民积极参与、享受的文化。

走出"太原速度" 龙城加快迈向全国文化强市· 美容牙科 给你明星一样的笑容·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 太原旅行社找太原友谊旅行社· 从田间到餐桌 菜价到底贵在哪· 跨国公司强势 中国消费者受伤· 消费者团购超六成被坑太原新闻网 2011-12-14 05:00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山西旅游 立仁整形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太原这个文化资源大市,在迈向全国文化强市行列中有什么新进展?昨日,我市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代表30余人,集中视察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1.“嫦娥”之路

    “嫦娥之路,越走越宽广!”这句话,是今年5月,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后,对公司董事长胡嫦娥说的。

    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位于清徐县,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晋剧名家胡嫦娥创办。这家民营企业,现在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文化部领导赞为:“山西民营院团的典范、全国民营院团的榜样。”著名晋剧《龙兴晋阳》就由他们排演。

    上午,在“嫦娥”的排练剧场,应大家的要求,胡嫦娥当即唱了一段《杨门女将》,穿着日常服装的胡嫦娥,在举手投足间,在眉目之间,却像是正穿着华美精致的演出服,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演出,尽显大气。一曲罢,省人大代表纷纷拍手叫好。

    “嫦娥”的演员在一家小院排练,院门的牌匾上写着“百花齐放”。固定资产由100万元扩大到2000余万元,演出场次由每年350场增加到1600多场……“嫦娥”迅速壮大的几年,也是我市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的几年。改革后的我市各级文艺院团,进入了创作繁荣期,涌现出《傅山进京》、《唱享山西》、《饭·局》等一系列艺术精品。

    2.走出“太原速度”

    不仅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有“太原经验”,电影业改革也创造了“太原模式”,在电影放映业改革之后,去年全市票房收入7900万元,同比增长148%。今年还未进入“贺岁档”,票房收入已达到7400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改革,报纸印刷、广播电视业都取得了明显效益。下午,省人大代表视察的山西臣功印刷包装有限公司,2000年进入太原,年产值约1000万元,近两年迅速发展,目前年产值达1.2亿元,已成为全省印刷行业的“老大”。

    所谓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更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009年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仅仅两年时间,“太原模式”走向全省、全国,走出了“太原速度”。去年,我市获“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市”,今年又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越来越多走向市场的文化企业,焕发了活力,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随之壮大。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突破1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7.79亿元,占地区 GDP 比重的5.5%。

    3.15分钟文化圈

    根据市政府的汇报,今后,我市将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即在城市步行15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在农村步行30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

    在汾东地区,拟建设太原艺术大厦、太原少儿图书馆、太原人民大剧院、太原广电中心等文化地标。另外,我市将筹划建设中华汉字文化主题公园、太原动漫城。

    同时,再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以晋商文化艺术周为底版,打造太原文化艺术节。重点创作《赵襄子》、《太原奇案》、《罗贯中》等具有太原特色的舞台作品。

    在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意见反馈会上,代表们为我市的文化繁荣献策。市文联主席蒋韵提出,文化是种氛围,与城市无法剥离,政府要彻底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希望我市的文化发展要“更有想象力一点”,“改造”好我市的“文化土壤”。本报副总编张红旗建议,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应更紧密一点,建议在小型化剧场方面“做文章”,打造市民积极参与、享受的文化。

走出"太原速度" 龙城加快迈向全国文化强市

 

 

· 美容牙科 给你明星一样的笑容

·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

· 太原旅行社找太原友谊旅行社

· 从田间到餐桌 菜价到底贵在哪

· 跨国公司强势 中国消费者受伤

· 消费者团购超六成被坑

 

 

 

太原新闻网 2011-12-14 05:00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山西旅游 立仁整形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太原这个文化资源大市,在迈向全国文化强市行列中有什么新进展?昨日,我市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代表30余人,集中视察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1.“嫦娥”之路

    “嫦娥之路,越走越宽广!”这句话,是今年5月,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后,对公司董事长胡嫦娥说的。

    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位于清徐县,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晋剧名家胡嫦娥创办。这家民营企业,现在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文化部领导赞为:“山西民营院团的典范、全国民营院团的榜样。”著名晋剧《龙兴晋阳》就由他们排演。

    上午,在“嫦娥”的排练剧场,应大家的要求,胡嫦娥当即唱了一段《杨门女将》,穿着日常服装的胡嫦娥,在举手投足间,在眉目之间,却像是正穿着华美精致的演出服,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演出,尽显大气。一曲罢,省人大代表纷纷拍手叫好。

    “嫦娥”的演员在一家小院排练,院门的牌匾上写着“百花齐放”。固定资产由100万元扩大到2000余万元,演出场次由每年350场增加到1600多场……“嫦娥”迅速壮大的几年,也是我市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的几年。改革后的我市各级文艺院团,进入了创作繁荣期,涌现出《傅山进京》、《唱享山西》、《饭·局》等一系列艺术精品。

    2.走出“太原速度”

    不仅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有“太原经验”,电影业改革也创造了“太原模式”,在电影放映业改革之后,去年全市票房收入7900万元,同比增长148%。今年还未进入“贺岁档”,票房收入已达到7400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改革,报纸印刷、广播电视业都取得了明显效益。下午,省人大代表视察的山西臣功印刷包装有限公司,2000年进入太原,年产值约1000万元,近两年迅速发展,目前年产值达1.2亿元,已成为全省印刷行业的“老大”。

    所谓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更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009年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仅仅两年时间,“太原模式”走向全省、全国,走出了“太原速度”。去年,我市获“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市”,今年又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越来越多走向市场的文化企业,焕发了活力,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随之壮大。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突破1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7.79亿元,占地区 GDP 比重的5.5%。

    3.15分钟文化圈

    根据市政府的汇报,今后,我市将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即在城市步行15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在农村步行30分钟就能走进文化场所。

    在汾东地区,拟建设太原艺术大厦、太原少儿图书馆、太原人民大剧院、太原广电中心等文化地标。另外,我市将筹划建设中华汉字文化主题公园、太原动漫城。

    同时,再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以晋商文化艺术周为底版,打造太原文化艺术节。重点创作《赵襄子》、《太原奇案》、《罗贯中》等具有太原特色的舞台作品。

    在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意见反馈会上,代表们为我市的文化繁荣献策。市文联主席蒋韵提出,文化是种氛围,与城市无法剥离,政府要彻底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希望我市的文化发展要“更有想象力一点”,“改造”好我市的“文化土壤”。本报副总编张红旗建议,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应更紧密一点,建议在小型化剧场方面“做文章”,打造市民积极参与、享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