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剩在江水里的:肝胆病舌苔.治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12:12

肝胆病舌苔

      舌质于=与苔之变化,可以反映肝胆病之轻重及转归。一般地说,舌质鲜红,为阴虚肝热,红赤为肝阳上亢,舌边瘀紫为肝经有瘀,舌边青紫为阳虚肝寒。舌质由红赤转淡,病情转轻;由淡转红赤,证情增重。舌苔灰白,为肝郁脾虚。白中挟黄,肝郁气滞。白腻为肝胆虚寒,黄腻为肝胆湿热,焦黄为肝热内陷。舌质与苔可以直观,其变化结果,对肝胆病辨证有较大价值。但是临证观察舌质与苔,必须结合证侯与脉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肝胆病治法,历代医家言之颇详,在本书第三章中,已重点论析。常用的治法,以《黄帝内经》治法三原则为基础,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酸、甘、辛,是指药物之性味。如酸收、甘缓、辛散等作用。所谓“欲”和“苦”,是指肝的性质。譬如肝血宜藏,宜润养。肝气宜舒,宜调畅。所谓补泻,不是概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是指用的其当,有利于肝之本能的便是补;反之用不得当,不利于肝之本能的便是泻。补泻之目的,主要是调整、恢复肝胆经之功能,使之正常。后来医家进行了补充。如《难经》说:“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着重在肝病之虚实,并增添了苦味的作用,叶天土根据“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三法发展为“辛香温通,辛泄宣瘀,苦辛泄降,苦辛酸降,甘酸化阴,辛甘化风,辛柔和血,镇怯理虚”等八法。秦伯未氏根据古人治肝法,确立四个原则,即“补肝用酸味,缓肝用甘味,疏肝用辛味,清肝用苦味。”虽然与《金匮要略》用意不同,但符合临床实用耳。    治肝胆的方法,根据药物性味和升级浮沉,经过配伍,就能产生不同作用。如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苦寒泻火,甘寒生津,辛开苦降等,按照肝胆病之发病原因,常用者有直接治肝法和间接治肝法。直接治肝法有疏肝理气法、镇肝熄风法、平肝潜阳法、泻肝降火法等。间接治肝法有滋水涵木法、清金制木法、培土抑木法等。古代治肝法,叙述最为完备者,以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具有指导临床实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