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棠村掘尸案电影:大手印实修心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12:01
<大手印实修心髓>第一部分 1."心气"与"幻身"(1)大手印见是噶举派遵循的宗教哲学之一。当然,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只要具备三者即可:"信、愿、行",其中"信"为功德母。低层次的"信"重情感而轻理性。我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许多盲目的宗教信徒,他们盲目的"信"里,迷信的成分居多。但对于一个真正信仰者来说,不仅要有情感的"信",还要有理性的"信",也即智信。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排斥理性而支持感情,在我认为不是进步。实际上,只要理性似乎还站在宗教信仰的一边,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招。在卢梭当时的环境里,像伏尔泰所主张的那种理性是和宗教对立的,所以要轰走理性!"罗素宁要本体论、宇宙论证明的老货色,也排斥那种卢梭张扬的那种滥用感情、排斥理性的做法。(《宗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佛教是智信的宗教。无论小乘、大乘,还是密乘,其中随处可见理性的光芒。不过,拥有理性的宗教很多,如何区别佛教和外道呢?答曰:用"三法印"印证之。"三法印"即:"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符合此三者,即是内道,不符合者,便是外道。但同是符合法印的佛教内部,仍有许多相异之处,从而构成了佛教派别的繁多。既然有"派",便应该相应的有跟其他派别不一样的教义和特点。同是佛教,故有其"同";又因其"派",遂有其异。藏传佛教诸派修持的教法大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其宗教哲学,却是各有其特点。那么,噶举派宗教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中说:"达布噶举的宗见,系来源于中观应成见。因玛巴的上师是那若巴与弥勒巴,不论其见修和本续之讲解,都是本着二师之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土观大师引用了玛尔巴的道歌:"东至恒河边,仗弥勒师恩,悟法性无生,心把握空性,见离戏本元。现证三种身,从此断戏论。"他还引用了密勒日巴道歌:"汝等劣慧想,佛说一切有。若于胜义中,无佛亦无魔,无能修所修,无所行地道,无所证身智,故亦无涅槃,唯名言假立,三界器情世,无生本非有,无体无俱生,无业无异熟,故无轮回名,究竟义如是。""如无有众生,三世佛何出?离因岂有果,故依世俗谛,佛说染净法,一切皆为有。""如是了悟诸智者,不见根识见智慧。不见众生见如来,不见境相见法性。"土观大师以此来证明噶举派的见地是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但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噶举派的见地在跟中观应成派在"大同"之中,尚有"小异",如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心之自性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我承洛扎玛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其实心的本来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为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等内容,细究其内涵,则发现其大手印主张有自心本性,即佛性,称之为如来藏,也即能摄持一切染污诸法在烦恼中之真如自性。以上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香巴噶举的教法中认为明空不二,亦即心气不二、心物不二、显空不二。其"三支法"中,"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显然,其"三支法"的内涵,又跟密勒日巴道歌之"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相若了。第一部分 2."心气"与"幻身"(2)但香巴噶举又认为心气本有,承认有"无死明点",它由最微细的气构成。气是物,就胜义谛说,心气亦无自性;但就世俗谛说,心气属于本有,它从无始以来即存在,将来成佛亦不会断绝。它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其中的"心"是精神因素,"气"是物质因素。无始以来,心气合一,不曾分开,互为依托,互相终始,虽有显分,但无自性。故修心,亦应修身,单纯的悟心是没有用的。因为气是业气的承载者,修行中的诸多心理障碍,多由气引起,妄念亦是气的鼓动。把香巴噶举的"无死明点"之说,跟西方的灵魂之说相比较颇有意思。如英国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o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也承认了灵魂有"精神"(心分)"物质"(气分):"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和影像,按其本质来说,它虚无得像蒸汽、薄雾和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命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能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地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像醒着或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看得出,上面的"灵魂"之说跟香巴噶举的"无死明点"之说有异有同,它也是能"迁识"和"夺舍"的。但显然,两者相异之处也不少。香巴噶举还认为,众生身上存在的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贪嗔烦恼等,都以最微细的气的形式存在于身内最深隐处,只有通过密乘的方便,才可以断除。如"八十自性分别"就是与生俱来的最微细之气心,平时很少显现,但在人命终时,随着临终出现明、增、得三境,才出现此细微心气,其中"明"出现三十三种自性分别种子,"增"出现自性种子四十,"得"出现七。要是气障碍了佛的三身显发,那么心的明空也不会彻底。心不能自主者,多由气不能自主。故悟明空之心,一定要修身以解决气的问题。无上瑜伽的修气脉明点的目的就是为了转业气为智气,修得心气自在,证得法报化三身。在悟明空之心后的修行上,宁玛派和噶举派有分歧。二派皆承认,空是心体,明是心用,明是气分的化现,故明空之中,本具法报化三身。二者的分歧在于:宁玛派认为,悟明空之心后,法尔本然,无须苦修,只要保任,三身自显,勿需别修报化;噶举派却认为明空之心虽本具三身,但那明空之悟有高低之分,低层的开悟,不易显发佛之四身五智。若以密乘的方便,则易破除障碍,即身成佛。修习奶格六法及大手印等法门,就能将本元心体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化粗身为最细身,身心合一,现证三身。笔者个人认为:宁玛噶举两派的说法皆有道理。契入明空之后,明法尔本然,宁玛说的"保任"过程,便是噶举派说的"修"。若是能恒久地"保任",便是恒久地"修",若是不能"保任",便是"修"的中断。若是不能保证恒久地"保任",永不退转,便要像噶举派提倡的那样要借助诸多方便法门来"修"了。有两个在藏地流传极广的故事,能证明我之所说:第一个故事:在西藏某地,有个大寺院,寺院里有个饭头僧。此人整日与诸多灶具为伍,昼行厨室,夜宿灶间,一无所有,不改其乐。因为要给许多僧人做饭,他无暇禅修,无暇学经,表面虽一无所得,但他也一无所求,每日只于宁静之中,将生命无私地奉献给僧众。从外相上看,他甚至算不上"僧",因为他不读经,不修禅,不辩经,不祈祷,他只是默默而为,安分守己,专注于本职工作,从不曾好高骛远。其所异于别人者,就是他的一切行为都清醒无惑,专注宁静,视手头的事,为世上头等大事。他不焦虑,不嗔恨,不求赞美,也不在乎批评。因为恒常的宁静知足,他已没有了执著,不再有偏见,不再争强好胜,不再别有思虑。因为他的努力,僧人们饮食无忧,身体健康,修学上进,但同时,僧人们甚至有些忽略了他,因为几十年中,一切都是那样子,仿佛本来如此。数十年之后,饭头僧圆寂了。寺院为他举行了荼毗,人们惊奇地发现,火光上空出现了彩虹。火熄后,饭头僧的骨头上,竟然有许多种子字。骨灰中,还出现了许多舍利子。人们这才明白,那位毫不起眼的饭头僧,竟然是一位圣者。于是有人猜测,那人在干做饭洗碗等杂事时,心定然不曾离开他观修的本尊和咒子,但一些有见识的喇嘛说:"那人已证得了跟上师和本尊无二无别,他从不刻意地去执著什么,当生活中的诸种境界现前时,他都能以明空之心相应。他已超越了尘世上的所有修持法,而宁静地独享开悟之乐。"显然,此饭头僧,便是在悟明空之心后的"保任"。谁能说他的"保任",不是真正地修持?第一部分 3."心气"与"幻身"(3)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55年,在康巴的玛尼千果有个石匠,以刻玛尼石为生。中年时,他曾到一个宁玛派的寺院学法,并经过严格的禅修训练。随着年岁的增大,老人不再坐禅,不再诵经,他只是做好手头的工作,时时帮助穷人。他的外现是越来越纯朴,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没有了执著。人们并不知道,便是在他刻石头时,他也"保任"着禅乐和悟境,用不间断的觉知把诸相融入了空性。他出家的儿子老劝他多禅修。老人说:"儿呀,心灵的觉醒是真正的禅修,只要保任自己的明空觉性,认知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行了,还有比这更好的佛法吗?"后来,老人病了,但他仍是不坐禅,不观修,不诵经,他已完全远离了佛教的外相。老人临终前,儿子为他请来了喇嘛。儿子问:"父亲呀,你还记得你学过的佛法吗?比如中阴身的教授之类。"老人笑道:"儿呀,我已忘记了啥叫佛法。我也不知道自己该记下哪些法。一切都如梦如幻呀,孩子,你叫我执著啥?不过,我倒是很快乐,觉得自己本来是圆满无缺的呀。"临终时,从无所求的他只有一个希望:叫儿子们在七天之内别动他的身体。老人死后,喇嘛念经时,竟然在尸体上空发现了彩虹。随着那彩虹的隐现,老人的肉体一天天缩小,到了第七天,人们只发现了头发和指甲,其余的一切,都已化为光明。经宗萨亲钦哲仁波且认证,老人证得的,是神奇殊胜的虹光身。同样,老人一生的"保任",又何尝不是真正的"修"呢。所以,我说宁玛的"保任"和噶举的"修"都有道理。真正的"保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但问题是,许多时候,没有出离,就可能没有"保任"。当外现和杂务不能使行者做到真正的持久的"保任"时,就应该像噶举派提倡的那样去苦修,才能化粗身为最细身,身心合一,心气自在,现证三身。香巴噶举所说的"金刚幻身"是由最微细的气心组成,由二者合一而现起的。它的基础是本元身――亦称之为"不坏明点"――其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气分。它是生命的任持者。它位于心轮,无论怎样转世,此明点不灭不坏,故称"不坏明点"。但修至临成佛时,此明点能转成幻身,亦可变化为佛国刹土。不过,在凡夫的粗身阶段,不坏明点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见到,但它既为本具,必有显现之时。一般情况下,它有四次显现的机会。刘立千先生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说:"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住三摩地时,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心,由微细风而起现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的办法。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像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幻身是风心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风是已净化了的智风,而不是业风,但也是缘生法,缘起无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变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实,佛的二种色身即报化身也是变化的,犹如幻身。所以就胜义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第一部分 4.关于"心""法"(1)关于"空""有",历来是佛教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教派。香巴噶举则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皆虚幻无常,执实和执空皆不合中道,无论"执有"还是"执空",无论执著于世俗世界,还是执著涅槃,凡有执著,便有痛苦,便有烦恼,便造业因,便堕轮回,故在修证过程中以破除执著为其主要目的之一。香巴噶举认为,外界一切现象皆由"心"来决定,心外无法,而心之本性是远离善恶、好坏、优劣等分别之法性,亦即空性,故外境空,心亦空,万法由心,心外无物。这观点,等于中观之"无自性"跟唯识宗之"万法唯心"兼而有之:因为万法唯心,而心无实体,故所有外现也空无自性。这一观点是噶举派区别于别的教派的显著特点。香巴噶举的这一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其修持法中,无论"幻身贪愤自解",还是"三支法"皆体现了这一宗教观念。如"如幻道"说:"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如是如幻而修,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奶格吉祥经》中也说:"心法俱空外显皆如幻,空乐双运明空亦无别,顿然契入光明大手印,安住令众解脱赐吉祥。"下面引文是噶举派诸大师的关于"心""法"之论述:让群多杰在其《大手印愿文》中说:"一切诸法皆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空而无灭无所不显现,于善观察本体得定见。"岗波巴也说:"心的自性、体性、行相三者中,其自性明而无分别,其体性离生、住、灭,其行相显现为生死涅槃二种。""心之自性之所作,由自性净,周遍于一切生死涅槃中之无为法,心之体性之所作即是明而无生灭,心之行相之所作即是显现种种习气之影像。"让群巴说:"自性空而体性明,行相无灭皆可观。"噶举派认为:"对于心的体性,用一切最殊胜的方法观察而寻找,然其事相之实有则任何亦无所得。并且寻找者心识之戏论亦会自尽自灭,此即谓胜义及从本以来即存在的法性性空。然世俗中如此而显现可见者,用正理观察则一无可得,此无所得者恰好是胜义谛性,是从本以来存在的法性性空。总之,在噶举派看来,心之自性即是空,由生死涅槃所摄之一切法之自性亦皆空。"(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班班多杰著)"心"的性相除了空之外,还有"光明"性,其意是说心的本质如同明净的天空一样,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远离颠倒戏论,本来未染尘垢,无有任何变异。尼瓦卡说:"此心自性光明而清净,无尘离尘无有垢。"《无上瑜伽部》说:"何为心之自性光明,说彼即如虚空而无有变异。"《毗卢证菩提》称:"此心由自性一切净,彼于内外及二者之中间亦非所缘。虚空之自性,即是心之自性,心之自性,即是菩提心。是故,心及虚空之界、菩提心无二无别。"《所现之智慧庄严》中说:"妙吉祥、菩提由心自性光明故,即是自性光明,何由自性光明?其任何自性,普遍无有烦恼,与晴空平等,具有虚空之自性,和合为清净之虚空,以彼虚空为例,即是自性极光明。"(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班班多杰著)那诺巴在《恒河大手印》中形象地描述了"心",认为众生之"心",本具本觉智光,即使无始以来,随业而转,倏忽生死,千劫轮回,其心灵之本觉智光,也不曾稍减,仅仅如乌云蔽日,云散雾开之日,便是光明突现之时:"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依,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黑白不能染。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顿开朗,本净妙明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第一部分 5.关于"心""法"(2)不过,"心"虽具本觉智光,心之体性虽然清净,但由于客尘污染,无明障蔽,烦恼所惑,众生并不能见到"心"之实相,心的本有光明不能显发,众生遂有轮回之苦。冲热o堪布才南在《噶举派之传承与教义略讲》概括了噶举派的观点:"心之体性自性清净,然由客尘所障覆,自己的实相由自己未能明见,一切皆依烦恼之缘起而有六种苦乐,从而呈现为轮回之相。由远离客尘而明见自身之实相,由依靠清净之缘起而现证法性胜义之身,其他之显现,则呈现为色身之庄严妙幻。""心性无有垢,变幻由色身所摄,显现极乐世界,各种坛城变幻,极稀奇之诸变幻,周遍无边之虚空。""此一心性之诸种子,从中发出轮回和涅槃。""心已由贪等难破之垢所杂染,心由金刚者所轮转,自性光明从分别中得到解脱,离去贪等垢染,无有能所二取即殊胜菩萨,此已成殊胜涅槃。"(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班班多杰著)对噶举派的观点,一些人提出异议:既然心性本净,客尘咋能污染了它?既然心性能污染,日后虽能除垢,但还是会重新污染的呀?噶举派如是回答:那客尘,并不是从心中突然生出的,客尘之垢跟本净心性从无始以来就是共住共存的。真心如天空,客尘如云翳;真心如大海,客尘如波浪;心性如金矿中真金,客尘如金矿中杂质。此外,尚有多种比喻:"萎华有佛、蜂群绕蜜、糠烩更粮、类内真金、贫家宝藏、壳内果种、弊物裹金像、贫女怀轮王、铸模内金像。由客尘烦恼所障,诸众生中住彼如来藏。"(《究竟一乘宝性论》)概而言之,真心与妄心,一时俱有,同时共存,是心性之两个方面,一为体,一为用,体不离用,用不舍体,体用一如,故"俱生心性为法身,俱生妄念法身波,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无别是俱生。"不过,客尘虽与真心共时同有,但本净的心性是心的本体,客尘仅仅是客体。其二者的关系,是依附的外在关系,而非本质的内在关系。客尘可除,客尘可破,经过如法的修炼,客尘可以脱离本净之妙明心。心为客尘障蔽时,即是"迷"之众生;客尘消除时,即是"觉悟"之佛。故曰:"虽然心之本性清净,然具客尘时,佛之功德则不可明朗也,离垢时,佛之功德呈现。""众生皆是佛,然由客尘障;假若破除彼,即是圣佛也。"(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班班多杰著)故心性有净垢的双重性,因此而有了轮回及诸多烦恼,并成为一切之种子,由此生发轮回涅槃等。净是心的本质,垢是心的污染,污染可除,本净常存。其真如本性虽为蕴、处、界、贪同、嗔、痴等诸多客尘所缠缚,但因其自性清净,遂为成佛之因,故称为"如来藏"。岗波巴大师认为:"法身性空周遍于一切众生之中,故一切有情众生即是清静佛性","圣佛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性空。性空又无所不遍及,即周遍于一切有情之中";"圣佛之真如与有情之真如无优劣、大小、高低之区别也,故谓一切有情即清静佛性"。因为客尘污染程度之不同,众生相应地有了不同的种性。岗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分为五种种性:①、断灭种性,"虽见轮回诸过患,不生丝毫之哀思,虽闻佛陀诸功德,不生丝毫之信心,无羞无耻无慈悲,造种种罪无忧悔,若人具足此六非,是为断灭如来种。""或有惟作诸恶行,或惟破坏诸白法,毫毛之善亦不为,与解脱法成绝缘。"此类众生,以其客尘污染极重,长劫轮回,历时久远,但若能省悟,仍有成佛可能。②、不定种性,随境而变,随缘而转,以其学法因缘,或成声闻,或成缘觉,或成大乘菩萨,或成外道;③、声闻种性,"极端惧轮回,信乐于涅槃,悲心甚微小,此乃声闻性。""见轮回若起大怖,诚信钦慕涅槃道,于利生业不爱乐,具此征者声闻种。"④、缘觉种性,"深厌轮回欣涅槃,慈悲心小傲慢大,秘密师承喜独居,识者知为缘觉性。"⑤、大乘种性,"根别体性及名称,超胜其他之原因,表相及其诸征兆,大乘种性如是知。"大乘种性又分为两种,一是"自性住种",从无始以来,其法尔就俱足此种功能之故。一是"习所成种",此类众生需勤修善根才能成长佛法。第一部分 6.关于"心""法"(3)既然明白"即心即佛",那么,如何认知心性呢?在此问题上,噶举派内部分歧极多,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心自空寂,本无内外,亦无生灭,更无世俗之分别妄念,一切了不可得,"由定中观察自心,是在内在外,是在生、住、灭等何处中有,若见何处皆无有时,则谓已达心的根本,已悟心性,已得大手印义。如《笃哈藏》说:'一切心与境,寻觅无可得,而亦无觅者,无者则三世不生亦不灭,此外无余者,是乃心自性,大乐之实相,故一切境相,皆显为法身。"(土观《宗派源流与教义善说晶境史》甘肃民族出版社);有人认为,不追过去心,不迎未来心,于当下心亦不整治,自然宽坦而住,就能豁然见到自己心性,正如米钦林巴所说:"放下无为开悟,如河流水悉显发,尽舍所缘一切相,常住等引瑜伽士。"有人认为:诸相起时,诸境生时,不生分别,不加取舍,观其体性,自然空寂,坦然而住,即证法性。冈迦玛说:"若能了解到没有任何念头及行为,就能清澈明白地见到自己的心,污浊秽垢的错乱心亦能澄清,一切现象无生灭而依然如故,不取也不舍,这就叫做大手印。"(转引自《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总之,说法极多,不再枚举。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许多认知心性之法。如:"修者决定不除沉掉也,修时若以沉掉为过患,则如白昼燃灯成空费。""行者决定不取亦不舍,行时若取若舍成自缚,如彼蜜蜂入网难解脱。""守持密乘三昧耶戒者,心常决定住于空见谓,若于本无可守密戒外,另寻其他可守之戒律,则如水源头上再寻头,徒劳自苦那结应知悉!果如澈明自心决定也,若于无碍果外另寻果,如彼乌龟跳跃欲上天。""上师应向自心内寻觅,若于心外别求另上师,则如摈舍自心徒空劳。""一切外境一切所显现,归元无不摄归于自心。"香巴噶举的"三支法"中亦说:"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密勒尊者对岗波巴大师说:"心中莫要不适,且把你的心识松之又松,宽坦而住!不要陷入妄念和我执的罗网中去了!怀疑的死结让他自己去解开吧。你应斩断二执绊结之极微细处;钻破并粉碎那极细微坚固的根本习气!莫要东想西想思念太多,应该松松地将心置于宽坦不整治的本然上。""你若要做一个纯正的修行者,就决定不可以对梦兆的象征起任何的执著,否则就会为魔所乘。你应该遵依上师的训示和自己的决定意志去做,不要轻易为别人的话所左右,否则就会形成心意不坚和意志动摇的习性。对你身旁的道友们,莫要观察他们的过失;自己莫生恶念,也莫要东想西想。因为自己究竟不能透晓他人的心性,所以观察他人的过失,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亲因。"密勒尊者唱道:"内生离戏觉受时,莫逐语言及文字,否则当为八法伴,心离骄慢而安住。子兮能识此义耶?法尔解脱内显时,莫以哲理辨析之,否则勤逐无义事,心离妄想而安住。子兮亦识此义耶?证悟自心空性时,莫于一多作分别,否则可能堕断见,心应安住离戏境。子兮亦识此义耶?修观大手印法时,身语善业莫勤为,如若事务太繁劳,无分别智将消散,应住松坦不整治。子兮亦识此义耶?兆相前知显现时,心莫欢喜起贪著,否则魔来做悬记,无执境中坦然住,子兮亦识此义耶?澈观自心深处时,莫生贪著与欲求,否则当为贪魔使,无愿无求而安住。子兮亦识此义耶?"噶举派的以上宗教观念不仅体现在其修行上,更体现在其对"涅槃"的解释上,岗波巴之《宝鬘论》说:"消除执有执无之心,即谓涅槃得佛果。"他认为,涅槃境界离心意,超言诠,无可立,无可破,无所造,无所作,无所变,远离生灭取舍,超乎言诠心意。此说亦符合《中论颂》之:"不取亦不舍,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涅槃即如是。"第一部分 7.大手印见噶举派之宗教哲学集中体现在其大手印中。噶举派认为,大手印分为三种:因大手印、道大手印、果大手印。所谓"因大手印",就是指众生本俱清净的如来藏和光明心,它自然任运,自生自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远离分别,绝思绝虑,超越言诠,无瑕无蔽,无执无舍,无求无住,无修无整,无垢无染,修炼不能使之增,污染不能使之减,故《噶举派之传承与教义略讲》中说:"一切法之法性从来离一切戏论。由自性光明之性空成为生死涅槃一切法三遍主。具体说自心之真实,即本元实相,无始明而清净,无有认知,离言绝思,即为因之大手印。"《藏传佛教哲学境界》中说:"这一原本是众生心的主体性心灵通过这样的描绘和规定,变成了整个宇宙的心灵,即绝对观念。这就叫做胜义实相,即宇宙的本体。不过,这一宇宙的真实本体为世尘所惑,为无明所蔽而颠倒不觉,于是执影相而为实境,舍根本而枝末。故应求通达,识其本来面目,这便叫做因大手印。"道大手印,分为见、修、行三种,"见"是正见和见地。香巴噶举之"大手印"和"三支法"中,就融合了见修行三者:如其"见":"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胜解上师即是自心,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等等;如其"修":"白天修幻身,晚上修梦境。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如是如幻而修,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等等。如其"行":"观想一切佛父佛母(即一切显现之事物)亦同作持诵。观想一切音声皆是诵咒之'嗡嗡'声,并作胜解。如是精勤观修,得决定见。""顶上不离上师,自身不离本尊,口中不离咒语,所食不离甘露,所念不离梦幻,己前不离护法。"香巴噶举之大手印之"见"中,更融合了"修"和"行":"大手印自现时:种种显现,即是化身自显;于一切显现无执无分别,即是法身自显;显现而无分别之大乐生起,即是报身自显。上述三身体性不二不异,即是究竟大乐(自性)身自显。"(以上引文引自《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概而言之,道大手印之内容不外乎净信上师,明诸法空性,能如法修持,能精进不辍,消除贪嗔痴烦恼,勿为世间八法所染,能于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不离大手印正见和觉受,于一切显现无执无分别,大手印禅定修持过程中体验因大手印中所说的圆满本性光明。果大手印,则是道大手印之修炼结果。明因大手印之理论基础,经道大手印之修炼过程,证果大手印之收获果位。"如此之因大手印由道之大手印串习之,即如虚空之锈清净而净二现之极微,远离障蔽,成为唯一之具二清净之智慧。",换言之,"由闻、思、修之力,一旦豁然,障垢清净,究竟通达,本觉妙智,证得常住真心,本觉如来,真心显现,此即是果大手印。"(转引自《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换言之,果大手印就是证到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此"心",便是指客尘除净后的"本净妙明心"。综上所述,因大手印者,修炼之理论基础也;道大手印者,修炼之过程和方法也;果大手印者,修炼之收获结果也。班班多杰先生在《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一书中用现代哲学话语解释了噶举派的教法:"噶举派所谓的因、道、果之大手印的最终目的,在于用'道'这个手段和途径来沟通人类个体本性和宇宙神秘的本体之间的联系,由个体本性扩展到宇宙本体,最后使二者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佛我合一'、'我佛一体'。个体本性,就是有情众生之心性本性,宇宙的本体就是指森罗万象、千姿百态的现象背后的统一本质,相当于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用现在的哲学语言来讲,是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被认识对象。在噶举派看来,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和被错误的无明习气的障蔽遮盖,所以,人的本性不能认识宇宙的本来面貌,即因实相,这时,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之间处于二元对立的异体状态。通过修持佛法,破除了自心上杂染的无明习气即错误颠倒的认识而觉悟到宇宙的本体时,则个体的本性和宇宙的本体合二为一,处于同体一元状态。这就达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此时作为个体的众生凡夫即得解脱而证得了佛果。所以,达到'佛我合一'的境界是噶举派大手印法的最终目的。达到此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找个体自心的本质。噶举派认为'佛'就是心性性空,'佛'就是心性光明。假如每个众生都认识和觉悟到这一点,便可永离轮回之苦,达到'佛我合一'的大手印境界。"第一部分 8.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1)前边说过,噶举派虽有许多派别,然概而言之,可分为两大派: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塔波噶举将其宗教哲学以著述的形式系统化后,广行于世间,如玛尔巴、岗波巴等大师的著作,如密勒日巴大师的道歌等,还有诸多大德以著述来阐明自己的宗教哲学,但香巴噶举则不然,它虽以其教法之殊胜为诸大德称道,其教派崇尚出离苦行,成就者极多,历代宗师中虽也不乏学者,但其文章名世者不多,至于广传于世间的系统理论著作,更是稀罕。刘立千先生之《藏传佛教噶举派》一文中,列出了香巴噶举的教授种类,计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轮》、《四过》、《转为道用》、《六臂大黑天》、《胜乐五尊》、《亥母秘修》、《观世音》、《摧破金刚》、《金刚手》、《不动尊》、《三身自现》等等,但它多以密法形式流传于教内,而不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那样以著作方式广行于世间。近年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香巴噶举在形起之始,即有十万僧侣,其势不谓不大,其教法又非常殊胜,成就者极多,为啥于五六百年后,便因势微而为史家所忽视?原因何在?教内称是不遵琼波浪觉上师临终嘱托焚其肉身而使然。笔者却以为,除了以上宗教"密"的缘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一是香巴噶举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思想没能广传于世。宗教观念和思想也即理论基础。香巴噶举虽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和宗教思想,但多以教法形式流行于教内,没能系统地广传于世,为史家和学者所熟知,即使有,也多为藏地其他流派所淹没。香巴噶举跟其他教派不一样的是,其思想多融于修证法门之中,其间虽也不乏著述者,但多没能广行于天下。虽也有大手印等见地,但它既是宗教思想,更是修持法门。香巴噶举中,缺少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大乘道次第解脱庄严论》等卓然成一体系的理论著作。不仅诸代上师之著作罕有名世者,连创教祖师的琼波浪觉的著作也不见广传。将其宗教观念融入修证法门,是香巴噶举宗教哲学的特点。但因教法是"密"的原因,世人很难知道香巴噶举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宗教观念,从而影响了香巴噶举为学界、史家和更多民众的认识。格鲁派之强盛虽有政治因素,但与宗喀巴大师及诸多格鲁派大德的著述有极大关系。同样,宁玛派与无垢光等大师们之著述亦有关系。他们的著作使教派有了理论基础,这是宗教的主体部分。觉囊派之"他空见"虽受到攻击,但因其相对独立的教义特点,才使觉囊派立于诸派之间,而没被同化和忽视。笔者虽研究佛教多年,但也只在进入香巴噶举后,才知道它那极为殊胜的教法。其教义中,有许多可能为世界接受的"普世性"因素,使我每每惊叹其博大精深,却同时可惜它的没能广传于世。要是我不曾进入香巴噶举,是不可能接触到那种博大和精深的。二、在宗教四要素中: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是香巴噶举之优胜之处,其"奶格五金法"卓然自成体系,蔚为大观。但宗教教法,只要皈依如法的香巴噶举上师,具足因缘,得其灌顶,就能得到法脉传承。而在传承上,只看具缘与否,并无派别之分。历史上,有许多香巴教法的传承上师多是其他教派之法王和大师,而这些大师在弘扬香巴教法时,也不一定以香巴噶举上师的身份而垂名青史,所以,近五六百年中,即使在有十数代香巴噶举派传承宗师驻世时,史书对香巴噶举仍然视而不见,认为其"湮没无闻"了。香巴噶举的教法在许多时候已成为藏传佛教共有的财富。三、宗教四要素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的体制。格鲁派在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以达赖班禅转世系统及六大根本寺院成为格鲁派教法成功组织的重要标志。而香巴噶举虽亦曾有108个寺院,但其组织相对松散。从琼波浪觉传记中得知,在他驻世时,诸弟子就多逞口舌之能,互不团结,其组织之松散由此可见一斑。我在前面说过:"因弟子越来越多,时有纠纷,(琼波浪觉)上师屡屡叫弟子团结,弟子口皆顺从,而不思改悔,依然多逞口舌之能,滋生事端。上师遂飞升到天空,长达七日。七日间,天女供养,弟子只在地上忏悔。"连琼波浪觉驻世时,都有这种状况,一等到他圆寂,其局面就更难控制,如琼波大德希望肉体驻世,而诸弟子却偏要焚烧,以便能分到舍利。此时,不知其法位继承人摩觉巴有何作为,想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定然也想遵师嘱保留上师肉身,但无奈控制不了局面。香巴噶举之组织松散与其传承形式有关,传承上师面对的,不是一个为他负责的组织,而是一个个弟子。缺乏严密的组织——尤其是类似于天主教和格鲁派的组织――使教派之凝聚力完全维系在信仰基础上,而所有信仰体制仅仅对信仰者有约束力,对信根薄弱者是无能为力的。要是香巴噶举有世俗权力的话,还可借助于世间之政治组织形式完善其组织结构,格鲁派就是这样。塔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等亦是这样,萨迦派则兼有世间政治和家族势力双重建设。故香巴噶举单纯之佛教修炼的相对松散形式很难使其组织趋于完善。第一部分 9.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2)因香巴噶举的经典和理论体系没能广传于世,其组织系统也没能趋于更加完善,故其于开派数百年后渐趋衰微并为史家忽视。香巴噶举的多成就师,是它兴盛的一个原因;香巴噶举的少思想家和组织者,也成为它终于衰微的一个原因。世界性宗教有三个特点:一是产生的创建性,二是教义和信众的普世性,三是其组织的独立性。香巴噶举既没能广传其自成体系的宗教理论以弘扬其精神,又无严密的组织形式以稳定其僧侣,更无朝廷的支持以外力形式完善其组织,所以,它没能像塔波噶举那样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历史声势。塔波噶举正好在香巴噶举最薄弱的两个方面占有优势,塔波拉杰以其扎实的显教理论功底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其支派帕竹噶举等教派又取得过政权。它的世俗权力虽然很有限,但它能使教派在得到世俗支持的同时,将政治所特有的一种相对严密的组织体制引入教内以稳定其"队伍",所以,塔波噶举四大八小,卓然成一大派。宁玛派的组织虽然相对松散,但宁玛派在广传其自成一家的宗教理论方面卓有成效。有许多人是为其理论所吸引而产生信心进入宁玛派的。无垢光尊者等宁玛派大师的理论修养之高和著述影响之大是宁玛派历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在其理论的指导下的修行之殊胜之果,亦是原因之一。香巴噶举的教法具备了世界性组织的因素,即它的普世性能为所有的人类接受,而空行佛国、密严刹土等又使人类向往彼岸有了可能,其二十四个空行母助行者成道之殊胜,使本尊与行者形影不离,相较于一般宗教之说更有吸引力和可行性。香巴噶举除了有彼岸世界和终极关怀之殊胜外,更因有了三支法大手印等见地,而使佛国坛城降临到人间,这已不是离恶)趋善、避凶趋吉、离苦得乐,而是超越了善恶苦乐吉凶等二元对立。所闻本尊咒声,所见本尊坛城,所行本尊事业,行者只要如法修炼,则红尘便是佛国。这非常符合时下提倡的人间佛教宗旨,可以使遥远的佛国降临于人间,可产生大悲悯,得到大自在;而对密严刹土之向往,又使其信仰有了终极意义。五、香巴噶举部分行者的困惑及其原因初探前不久,我跟一些学者进行了"香巴噶举文化研究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许多香巴噶举信仰者,对其宗教哲学相当陌生。那些天,我老是接到电话或是信件。其内容,大多述说其对香巴教法的困惑和怀疑。其疑惑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信仰。我虽然也能与世隔绝地清修,事不关己,明哲保身。但有时的世故和小心,其实是一种犯罪。因为在我们世故的间隙,不知有多少人会失去人身,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佛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当事关香巴噶举教法的清净和信仰者的信根,需要说话时,我还是要说自己该说的话。虽然我的言行可能会招致一些非议,也可能给别有用心者提供机会——任何时候,不做事者总是会诽谤做事者的——但因为我无求与世,即不想靠信仰换高名,又不想借教法谋大利,倒也不怕别人说啥。跟写《我的灵魂依怙》一样,我想做的,仅仅是传播真理让人明白而已。所以,我必须说我该说的话。第一部分 10.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3)下面,我引用"古石"先生的来信:雪漠先生:您好!您的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但和您的彻底无违的信心相比,我还差得很远。坦白地说,从得法至今一直都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近几年看了一些其他教派的书,感觉我们这个教派的某些做法和书中讲的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比如,书中强调讲修密法有许多条件和前行,否则,不能修密法。我们则没有加行,直接就修密法了;密法对于根器要求很高,而我们的法似乎传得比较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戒律守得不是很好,有时也担心会不会大家一起下地狱。等等。对于上述的现象,其他教派的个别上师是颇有微词的。在我们师兄弟当中,也有人想不通,也像我一样想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疑惑解决掉。我知道噶举派的宗风和别派是不同的,私下推测可能是香巴噶举有它的不共之处,但了解不多,吃不准。如果先生您能解除我等的疑问,平息别人的诽谤,那可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深切地期望自己临终时能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上师祈祷,而没有任何的犹疑。因此,不呈之请还请见谅。"古石"反映的问题,显然已经很严重了。其主要原因,是对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不理解所致。佛教中,或因尊奉经典的不同,或因宗教哲学的相异,才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而不同,方得大成。数千年间,诸教派间大多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相安无事,各度其应机之人。也正是因为"有容乃大"的胸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佛教才成为最壮美的人文景观,才能走出印度,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藏传佛教是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并行的三大佛教体系之一,有着其独有的宗教哲学。它跟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着"法印"上的相同,也有着教义诠释上的相异。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中的宁玛、噶举、觉囊、格鲁、萨迦、觉域等派也是各有特色,以其宗教哲学的丰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伟大体系。如宁玛派的大圆满见、噶举派的大手印见、觉囊派的他空见,(、)格鲁派的道次第、萨迦派的道果法、觉域派的能断法等,各派以其独有的宗教哲学指导其修行。各派在见地上虽有差异,但都产生过光照千古的伟大人物。它们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总的说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各有特点,各随顺其因缘而度化有缘的对机众生。噶举派是中国政府认可的正信教派之一。自1958年以后,国务院寻访并认可的第一位转世活佛便是噶举派的十七世大宝法王。中国政府对噶举派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支持。噶举派的诸多信仰者也净信守法,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所以,对教派和教法,是不该有啥怀疑的。噶举派有两大支派,香巴噶举是其中之一。另一大支派是塔波噶举,其下又衍生出了四大八小十二个小支。噶举派的宗教哲学散见于那诺巴、玛尔巴、琼波浪觉、奶格玛、密勒日巴、岗波巴等诸大师的著述(和道歌)中。香巴噶举的奶格五金法、大手印、三支法、奶格吉祥经中也已涵括了自己的宗教哲学。这在《我的灵魂依怙》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表述。因为香巴噶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跟其他教派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它不像其他教派那样有那么多的前行和理论。同时,也因为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已渗入其教法体系之中,只要如法修炼,宗教哲学自然会熏染其心,助其成道。但由于行者的理解力不够,或是还没接触到核心教法(如圆满次第等),或是忽略了其中的精要,如"大手印"、"三支法"等,或是听信一些没有正见者的所谓"开示",一些人并没能从其独特的宗教哲学中得到滋养,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证悟。我曾向几位有缘的师兄讲过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他们虽然修炼多年,但因不曾深究其宗教观和方法论,便无法真正了解香巴噶举教法的精深和博大。后来,他们熟读《我的灵魂依怙》后,便惊叹不已,说:"想不到,香巴噶举竟如此博大精深。"第一部分 11.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4)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在《我的灵魂依怙》一书中有相对系统的介绍,不深入此书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此书是我"明白"后写的,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地,所以能全面和正确地反映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和教法特点。一些熟读此书并悟入的师兄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进而对上师和香巴教法生起了无上的信心,其智慧修炼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可惜的是,因为个别没有正见者曲解的介绍,一些人对《我的灵魂依怙》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一来,他们便无缘了解香巴噶举独有的宗教哲学和教法特点了。在这种正见的真空中,他们只好临时抱"佛"脚,或听一些鹦鹉学舌似是而非的所谓"高论",或在别的宗教哲学中寻找理论根据。这样,便会闹出"虎身上安熊头"的笑话,进而开始用一知半解的别派哲学来否定自家的教法。同时,由于"真"的被挤兑,正信者选择了独善其身,隐而不言,"假"反倒占据了话语市场,遂出现经济学上所说的"假币驱逐真币"现象。久而久之,就可能正气凋落,邪风上升,是非流言四面流溢,"只见破戒者,不闻成就者",令空行哭泣,令上师忧虑,令小人窃喜,令智者寒心。多闻固然无可厚非。有正见者读书越多,就越能汲取有益的营养。但要是智慧浅陋者,是很难辨其究竟的,他们读的书越多,思维反倒越加混乱了。于是,那些不曾证悟也无正见的浅薄之徒,便借古人尸躯,还自己阴魂,盗取正法的名相,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说,来否定或是篡改清净的教法……这种手段,邪教屡屡用之。正信者当以此为戒!宗教哲学是宗教行为的行动指南。我们以出行为例,因为旅行方式不同,行动指南也就不同了。比如:有人曾骑了毛驴从西安到过上海,然后写一本《去上海行动指南》:第一站为此站,第二站为彼站,第三站在这儿,第四站在那儿……每一站间的距离为20公里;第二个人的旅行方式变了,他是坐汽车去上海的,则站点也变了,站与站的距离可能是几百公里,,可能连路线也变了。这样,他写的《行动指南》,就只适合坐汽车者;第三个人乘火车,则必须沿着铁路的《行动指南》,经过徐州,经过南京,经过各大站点,最后到达上海;要是第四个人乘飞机的话,那他只要选对航班,如法上机,不遇空难,不出意外,就能直达上海了。因多种旅行方式的不同,就会有多个《行动指南》,若是以其中一个为标准,来否定其他几个,显然是不对的。这种情形在禅宗中亦出现过,神秀的宗教观是"渐修":"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的宗教观是顿悟:"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各随其缘而度众,并无谁对谁错、谁高谁下的分别。时下的香巴噶举中,人们思维混乱的原因就是不理解香巴噶举独有的宗教哲学所致。由于其宗教哲学大多隐在教法之中,千年来不曾开显于世,而仅有的一本《我的灵魂依怙》又被浅识者恶意诽谤。要是行者能依止成就上师的教言专事清修,成就当然指日可待;但要是有人不听上师教授,再胡乱看书且一知半解,就会削足适履,进而怀疑上师,丧失信心;要是再亲近恶友,远离善知识,就可能会生出邪见,诽谤正法了。佛法本为救心,心有多少病,便有多少法。以中医为例,热病要泻火,寒病要驱寒,虚者补,实者泻。所有对机的药都是好药,因此很难说哪个药好哪个药坏,这要看你得了啥病。服药前,一定要了解你的病根,并熟悉药理。千万不要胡乱吃药。有时,吃错了药,小病会吃成大病,更可能枉送性命。所以,许多时候,最难对治的,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第一部分 12.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5)目前的情形是,不仅一些没正见的香巴噶举信仰者对自家教法产生了怀疑,而别派个别没证悟的所谓"上师"也以自己的宗教哲学为标准,对香巴噶举指手画脚,对具德上师说三道四,这更是不如法的陋行。《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试想,具德上师曾将上千万元的人民币用于供寺供僧,而那些诽谤者却多是趋利之徒,或处心积虑,骗取利养;或见识浅薄,坐井观天。二者之心之行,高下如云泥之遥。其诽谤,正所谓狂犬吠日也。正信者不可不察。当然,那些"颇有微词"者中,也不乏好心之人。因为宗教观的不同,他们可能对香巴教法不太理解。对于他们,我们表示感谢,不要将其跟诽谤者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对他们说:谢谢你!我尊重你的信仰!请你也尊重我的信仰好吗?正如不能拿密宗标准来否定净土宗一样,我们也不能用别派的观念来谴责和否定香巴噶举。对于那些利用强权屠杀别派信众以强行推广自家教义的暴力行为,我一向是谴责的。藏传佛教史上的教派惨杀,世界宗教史上的十字军东征,以及时下喧嚣于阿拉伯世界的爆炸声,不乏狭隘的宗教观导致的暴力,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萨迦派八思巴大师赢得千古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元朝忽必烈想凭借皇权武力推广萨迦派教法时,他进行了阻止。他说,各派教法皆是佛陀所传,各有其度众因缘,不可偏废。佛说:"一切善法皆为佛法。"百药治百病,百法救百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度众因缘,切不可拣一废百,故步自封。那些以为自己的水窖就是大海,认为自家的天井就是宇宙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会贻笑大方的。所以,香巴噶举的信仰者,必须理解自家的宗教哲学,用以指导宗教行为,千万不要为世上纷繁的诸色弄花了眼,更不要浅薄地拿别人的绳子来量自家的脚,进而无知地怀疑教法。这里再补充一点,释迦佛证道时,并不曾读过"古石"所说的那些经典;奶格玛成道时,许多教派甚至连影子也没有,我们怎能用别人的药方来治自己的心病呢?当然,在明白了自己教法特点和宗教哲学的前提下,在正见的指导下,能够看一些别派的经典,汲取有益养分,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但要是读别家经典的目的,是想找出否定或怀疑上师和教法的依据,这样的读书,是不如不读的。世上所有的经典,都应该成为我们心灵的营养,千万别变成捆绑我们解脱的枷锁。第二部分 1.亘古的梵音我是诵着《奶格吉祥经》成长的。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都在凌晨三时起床。当我从朦胧睡意中惊醒,我便听到了空行母的歌唱。当然,你可以说我在观想,但我宁愿将它当成灵魂的歌谣。那歌谣来自亘古,无起始年月,无谱写之人。千年前的奶格玛就是沐浴那歌声成就了正觉之德。琼波浪觉更是在歌声中走入历史。一代代上师,一批批弟子,都是在那歌声中离苦得乐,证得涅槃之乐。我常在那歌声(中)放飞我的灵魂。于是,我看到净土中放歌的诸多空行,红尘诸苦在歌中消解了。歌声回荡之处,大乐充盈,净相攒集,诸秽随风而逝,灵魂顿然超升。当你在虚静之中,拥炉香,品茶意,游心太玄,了无牵挂,捧读《阿含经》时,你定然会有如此的感觉。我之所以喜欢《阿含经》,是因为该经古拙、简朴、不事渲染,跟《奶格吉祥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别想那遥远的俗事,别追忆那过去的风尘,更别去追慕向往,只悠然宁静了身心,去品那充盈于天地间的旋律。没有起伏,没有铺排,没有华丽,没有壮美。只有那轻盈的香气,洗涤你的灵魂,如清浪之舔礁石,如熏风之拂诸花,如清乐之悦尘世,如茶意之愉身心。别做无谓的考究,别蛀斟字句之精严,别问清音之由来,别察大美之何往。你只需浸淫于清净的风中,放下诸缘,无思无虑,无求无证,不究不查,无暇无蔽,浑然于清明之中,你便捉到《奶格吉祥经》的脉搏了。它成为我能于浊世中保持清凉的一个理由。在那吟诵之中,我感受到了香巴祖师们清凉的笑。他们望着我,目光如风,涤去我心中尘滓。我即使是在孤寂的深夜中,也能发觉跟我同乐同悲的诸多圣明。在"第三届冯牧文学奖"颁奖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徐怀中将军说:"十年磨一剑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是雪漠文学事业的真实写照。以十几年时间,反复锤炼一部小说,没有内心深处的宁静,没有一番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一种深远的文学理想和赤诚,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今天的文坛,太需要这种专心致志的创作态度。"好多人因此说我成功的原因是能耐得寂寞。其实,在写《大漠祭》的十多年间,我并不孤独,更不曾"耐"。我只是在享受那份宁静的大美。我总能看到遍布虚空的诸多眼眸陪我歌哭,或笑盈太虚,或泪如雨倾。每写到快意处,那诸多眼眸的赞许总令我如醉如痴。只凭粗略地阅读文字,你很难品出《奶格吉祥经》之妙的,那梵文和藏文的韵律之美非涩硬的汉字排列可比,那清净之音更非数十行文字所能涵盖,那圣洁氛围更不是粗略的阅读所能品味的。那吟唱时的觉受只有虔诚吟唱的行者才能体会。在那种妙不可言的吟诵中,我一日日成长。心中的污垢渐渐消融,化为远逝的风。面对那充盈天地的圣明之乐,所有文字惨白无力。我很想从心中挖出那份觉受,塞入每位读者的胸中,可我明白,这念头,是最大的妄想。从释迦传道至今,万千大德或开宗,或著书,或棒喝,或厉斥,所想做的,也仅仅是传达那份觉悟。但这是世上最难的事。心灵的真诚需要真诚的心灵才能感悟。面对一些读者,我常常觉得无所适从。但我仍想将自己的觉受之万一诉诸于笔端,诸愿随缘去,唯了我之心。也许有人会从那辞不达意的文字中,品出一种真诚、一抹清明、一点不同于凡俗的味道,就行了。许多的时候,文字是惨白无力的,尤其在讲述《奶格吉祥经》时,只有你进入一种境界,如琼波浪觉在梭莎朗尸林得沐法露,如奶格玛在金刚座初暏圣容,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大美。那音律,非发自喉咙,那是啸卷于天地间的大声,声中诸物,皆归清明。诸色是本尊坛城,诸音是本尊咒声,诸显是法性的显现。万千音声,汇为一体,那韵律中品出的,便是《奶格吉祥经》。没参加过香巴噶举闭关的人,是无法想象那种独特的念诵。那种音声之妙只有虔诚的行者才能体会。如同歌词读出的只是浅显的词义一样,若仅看《奶格吉祥经》的文字,至少损失了诸多无法言传的大美。但我还是愿将其词义逐一宣述,望薪而知火。虽然火之神形跟薪之形貌大异,但无力的宣说总比缄默更让人受益吧。下面,请你跟随我这拙朴的笔,去品味那来自远古的声音。虽然,文字的转译已失去太多的神韵,虽然沉默的文字无法相若觉悟的念诵,虽然你阅读时的心灵飘浮可能使你稍显沉闷,但你还是读下去吧,毕竟,它来自亘古。第二部分 2.雪山上流下的智慧之源(1)香巴噶举和其他教派不同,历代大德虽也有著述传世,但多着眼于修证,而很少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琼波浪觉虽为一代大德,功标日月,也多示现实证功德,行化度世,其理其行,也足以开派立宗,谈及藏传佛教,谁也不会对香巴噶举视而不见。但是,琼波浪觉并没有如宗喀巴大师一样,将所学诸法,系统著作,令我等在千年之后,亦能沐浴其文字般若的光辉,虽显遗憾,但亦可见其宗风。实证与著述,各有因缘,大德亦各随其缘,非我等小辈所能谈论。据陈健民上师说,他曾见过琼波浪觉上师从印度上师处取来诸法之合订手抄本,亦不过薄薄一书。但佛教重在实证,《大藏经》汗牛充栋,佛陀已将该说之话,尽数说完,我等穷其一生,亦难以究其奥秘,世上并不缺经典,而缺的是依经典去做的修证之人。故我对香巴噶举之宗风深感仰慕,人之一生,粗算来,有用之时光并不多,若以书本为乐,剩余时间必然不多,一生证悟,常因时间不够而功亏一篑,故世上多闻之人稠,而得道之士稀;多所谓学者,而少见成就师;多逞口舌之能,而无常一到,手忙脚乱;多下笔千言,而百无一用;多谈密说空,俨然上师,而观其行藏,却贪欲淹心,分明堕地狱之勇士,却硬充斩六道之好汉。故香巴教法中,成就者多如繁星,亦多如唐东喇嘛以其一生行化之上师。"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仪轨中,若谈及理论,也许只有两处地方偶有涉及,一是修入空法时,言能取性空、所取性空;另一处,便是这个《奶格吉祥经》,其名虽为经,而究其实,也不过是属于颂辞类,宁玛、格鲁等教法中多这类祈请颂辞。琼波浪觉上师去印度求法时,得奶格五金法后,诸空行所唱之祝词,琼波浪觉记下之后,传于诸弟子,吟诵至今,即为《奶格吉祥经》。其文字并不多,但其内容却涉及较广,教义渗入其中。故我将此经,视为香巴噶举之教理,在此有浅释的必要。此经先后有两种译本,一是意译,一是直译。前者为上师初传法时传于诸弟子,采用的是含摄窍诀的达意译法,我在修证时多诵此版本,故今日便以此本为据,来阐述我之欲言。《奶格吉祥经》第一段,相当于总纲,经文不过四句,但将光明大手印文化中最精妙之处显露无异:上师吉祥功德如雪山,信日朗照流出加持源,自性如来之心本无别,祈师明示三世赐吉祥。上师是成就之源,若无上师,你我连"佛"字都难以听闻,何谈成就?时下,一些人竟将世法中阳奉阴违之术,亦用于佛门,无论对上师,还是对金刚兄弟,都施用无异,或将佛法视如世间商业,供养毫厘,便欲得万千。更有甚者,为满足私欲,有的冒充上师密传,四处招摇撞骗,偶有所获,私下窃笑,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已种下堕金刚地狱的种子。还有许多鄙陋之举,每念及,便叫人失笑,不谈也罢。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总集化现,行者若无恭敬之心,而欲图成就,则如压沙榨油,纵然历经千劫,亦难如愿。有经论称: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给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粒米。上师恩德,高于诸佛。上师即本尊,即空行,即护法,三者融于一体。弟子成就,全赖上师之赐。密宗之殊胜,在于上师以自己所证悟之果位证量来加持弟子,令弟子疾速成就。上师虽有无上慈悲之心,无奈弟子信心不足,或具邪见,视上师为凡夫,更有胜者,以不清净的心看上师,便见上师所显现,多不顺眼,而徒令自己功德丧失,种下无边罪业。关于上师,密续中开示极多,如"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龙树菩萨在《五次第》中云:"即使远离其余的一切供养,仅以供养上师,使上师欢喜所赐予的加持力,即可获证一切智,所有福德资粮与苦行都已在供养上师中圆满。"阿底峡尊者说:"诸友未得菩提需依师,故应依止殊胜善知识。未证实相之前需闻法,故当谛听上师之教授。诸安乐乃上师之加持,故当报答上师之恩德。"萨迦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说的:"在密乘中,离师无法、离法无成,如何相应自己的上师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普扎活佛说过:"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集三宝于一体。"贡仓巴也说,上师瑜伽是无上的生圆次第:"生起次第虽多修,然修上师为无上,圆满次第虽多修,然诚依师为无上。"蒋扬钦哲仁波切说:"金刚乘中很强调上师,甚至对弟子而言其重要性超越一切诸佛之上。"阿秋喇嘛说:"一个修行人毕生应当追求的,是与自己上师内在的相应。"阿秋喇嘛说:"(上师)他的身、口、意就是佛法自然显现的代表,故一个真正的上师本身就是佛、法、僧三者的总集。"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说:"对上师不恭敬、诽谤上师,就等于诽谤十方一切诸佛。"第二部分 3.雪山上流下的智慧之源(2)萨迦崔津法王也说"在密乘之中上师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上师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现在我们无法面见佛陀、无法亲耳聆听佛的教言。虽然佛每天都在加持我们,但由于我们自身的业障和染污,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到这种加持。所以与佛结缘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一位精神导师,他以人身化现,他教你佛的教言,通过他你能得到佛陀的教诲。"《菩提道次第论科颂》中说:"成悉地由师,是执金刚说。一切实了知,全赖师悦乐。"续中亦云:"依止上师后,是否是正士,勿违诸教言,若破师教印,生金刚地狱。"又云:"虽不具功德,依止上师后,若人舍彼师,则谤诸上师,亦谤三世佛,彼过不可言。"卡饶公琼云:"开示大乘之上师,外相虽现不如法,其内境界难测故,于师不得生疑惑。"堪布赤诚罗珠讲授的《无上密乘共同十四条根本戒》中说:"若依止上师后不论上师有无功德都不能诽谤,不能生起嗔心。否则犯第一条戒。这也是十四条戒中最严重的戒。如果犯此戒而失去金刚上师的话,想忏悔也没法忏悔。所以,对金刚上师不能诽谤,不能生嗔心,不能起邪见。如果在自己不清净的现象外现时,也许会生起邪见,这时要将这些都看作自己的过失,要看金刚上师是真佛,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过失,这些都是我业力的现象,不论在实际上是否是金刚上师的过失,在修行时都必须这样做……在见到金刚上师的任何行为、见解有过失而生起邪见时都要这样对治。"《大幻化网》第一品云:"对于轻毁上师的人应发愿连梦中也不要见到,因为他已被邪魔外道牵引,故有智慧的人应当远离。"《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奢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婆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密集金刚》注疏中说:"毁谤上师者不但不成就,甚至亲近他的好友等人亦不成就。"有时,见识的高下和心的清静与否,直接影响着理性的判断,正如《萨迦格言》所说:檀香虽然有黄金的价值,可是一般的愚夫,却将它当成木炭来烧。比如:一些上师常为诸弟子作吹气加持,可是在另一弟子看来,却认为上师在吹对方身上的不净之气。他不知一个成就上师,早就超越了净垢之分别心。因为心的清净和信心的俱足,行者得到的,无疑是上师的无上加持。有一格西,去拜谒密勒日巴,生了邪见,说:"密勒日巴名气很大,我去一见,哟,原来是一个赤裸着身子的老汉。"佛的侍者善星比丘侍佛二十多年,生起邪见,说佛并无一点功德,连释迦佛那样伟大的人格,他也竟然视而不见,可想其邪见有多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说有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于是见邻居行住坐卧,皆是偷斧子的。后来,他在自己家中找到了斧子,才发现邻居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了。可见,眼中看到的许多外现,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心量的大小决定了其眼界的高低。对上师亦然,具信弟子眼中的上师与佛无异。而有邪见者,则见上师诸事皆不如法。前者视师如佛,可得如佛之加持;后者,则连最基本的净信也难以得到。密勒日巴证道之后,有弟子祈请,说:"上师呀,请加持我们吧!"密勒日巴说:"弟子呀,我需要你的虔诚。"上师如电台,能发无量电波,但弟子必须是收音机,方可如量得沐法露。所以有识者称,习密之殊胜,在于根器之殊胜;而殊胜之根器,非博闻强记,非身高力大,非博学多闻,非咒力超人,而是他对上师有无上的信心,并能舍弃一切,去实践上师所传的教法。如《奶格吉祥经》所说,上师功德巍巍,犹如雪山,弟子的信力,则是太阳。太阳以其炽热的信力,照在雪山上,雪山才能融化出加持之源。一切功德之产生,取决于弟子的信力。许多学密之人,初入师门,信心极大,虔诚心也十分饱满,故在修学过程中,有许多奇异的证验,到了后来,信心渐消,功德枯萎,对上师也起了邪见,行止反不如俗人。故先哲称:"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到西天。"我见过许多"佛油子",言必谈佛,可观其行藏,却离佛甚远。《宗教哲学研究》称: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信仰都意味着"无条件地委身或献身",即超越于世俗的价值观而全身心地寻求"无限的真理或终极的实在"。西方宗教学者蒂利希认为,宗教信仰系于某种终极的东西,因而宗教经验属于某种终极的经验。"如果某种至关重要的关切自称为终极,它便要求接受者完全委身,而且它应许完全实现,即使其他所有的主张不得不从属于它,或以它的名义被拒绝。"有了俱足的信心,有了对上师无上的恭敬,你才有成就的可能。这是成就的前提。但同时,你必须明白,自心与上师之心,与如来之心本为一体,不一不异。修生起次第的目的之一在于修成佛慢。这佛慢,非贡高我慢,非傲慢,而是《奶格吉祥经》中"自性如来之心本无别"另一种称谓。第二部分 4.雪山上流下的智慧之源(3)修生起次第,依性空三摩地,将自我之凡身,转为本尊之智慧身,我佛不二。此时,所观是空,能观也是空,观本身亦是空,进而断除自身我执,除遣庸俗觉知,证入大清静曼陀罗,了知我即本尊,法尔平等,与佛不二,故"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三支法"开示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坚固胜解;观想一切音声皆是咒声,并作胜解。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如是精勤观修,得决定见。有识者称:若无金刚上师的加持,修生圆次第则可转生色界及无色界果,但不可能获出世功德而证悟。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中说:"唯依靠观想生圆次第等各个道之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增相等。而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之本体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之证悟,即可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奶格吉祥经》第一部分总言上师瑜伽,将上师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本尊、空行、护法无二无别,依其加持,行者方可契入光明大手印。不修上师瑜伽,而欲证心的本性,如隔海盗火,如北向迎日,如飓风里燃烛,如污浆里白衣,虽有所欲,但难如愿。俱足信心时,上师的点滴言语,都为证悟助缘;上师所有显现,皆同本尊无二。上师本身就是见解脱,上师法语就是闻解脱。故作颂曰:上师如意宝,如日临虚空;照破千年暗,愚痴一扫清;醒吾诸迷乱,断吾轮回根;大恩逾慈母,警唤梦中人。第二部分 5.成道的决定因素(1)有人谈及修行的高下时总是说看到什么,感觉如何。其实,修行的真正进步并非神异,而在于信心和悲心是不是增长了。《杰珍大圆满》中说:密宗的根器主要不是指福报、智慧、三摩地,而是指信心。信心大者是上根利器,信心小的根器则低劣。因为只有借助于信心,才能获得金刚上师的加持,证悟空性。香巴噶举第十七代上师更嘎转就有个弟子,叫巴惹阿,西藏日喀则人。他生性迟钝,拙于闻思,但对上师极有信心。上师先传以"上师相应法",叫他观想上师坐在自己头顶。哪知连这么简单的观修,他也理解反了,竟观想他自己坐到了上师头上。巴惹阿信心十足,每日精进不止,不多时已能清晰地观出上师形貌。因上师是剃发比丘,巴惹阿坐上光头,很是不稳,身子时时歪斜下滑,久而久之,竟将坐垫牛皮上的毛也磳光了。一日,去见上师,上师问,你观得咋样?巴惹阿答:"观得倒也清楚,只是你的头上没有头发,我坐上去很滑,时时滑下来,把我牛皮上的毛也磳光了。"上师忍住笑,说:"那你以后,观想我坐到你的头上,成不成?"巴惹阿说:"这倒成哩。我的头上有头发哩,你坐得住。"回去后,巴惹阿仍是精进观修,后来上师已坚固地端坐在他的头上。因上师袈裟下垂,老是遮住他的视线,行走很是不便。于是,他又去见上师,上师问:"这下,总行了吧?"巴惹阿答:"行是行,可你的袈裟太长,老将我的眼睛遮住了,我看不见路。"不久,上师就给他传了"奶格五金法"。他修了数月,去见上师,见上师五轮处有五大金刚坛城,但却看不到他自己五轮处的坛城。上师印证道:"你的五轮处也有五大金刚坛城。"说着,上师用袈裟蒙住巴惹阿的头,带他修了一座"奶格五金法",巴惹阿便清晰无造作地看到了自己身内的五大金刚坛城。后来,巴惹阿证得了究竟成就。他以神足通于一年内遍游中国和印度许多圣地,并往来于二十四个空行圣地之间。巴惹阿在当地很有名,人称"巴惹阿大德"。他是济公似的人物,好饮酒。每到一处,总要喝酒,因他是僧人,有的人就假说"没酒"。巴惹阿就笑道:"咋没酒?你那个柜子里不是有两坛吗?留下一坛你们喝,另一坛拿来。"巴惹阿常将自己喝剩的酒给病人喝,许多病人因此痊愈了。后来,巴惹阿吃了吉祥天女赐给他的甘露后,就断除了饮食便溺。我常说:"真正的密法是上师相应法。"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后文我会详述我的亲身经历。有颂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历史上即身成就者虽各有因缘,示现各自的神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对上师极有信心,坚定不移,如那诺巴大死大活,如密勒日巴背石造房,为服从上师教言,他们甚至可以舍弃生命。佛曾对舍利弗尊者说:证悟胜义谛唯一的因是信心。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的"注疏"中说:一切出世的功德都来源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信心大的证悟快,信心小的证悟慢,无信心的无证悟。《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称:"获得金刚上师加持的近取因是信心,它就像打开上师加持库藏的钥匙。"还有一个故事:有一牧人,小时生天花,脸上布满麻子。他很想学密法,但因生性愚痴,长相丑陋,很难如愿。虽老听别人谈到密咒,待要认真去求时,却无人传于他。一日,他去求一个喇嘛,正赶上喇嘛忙于事务,无暇他顾。牧人并不谅解,只管苦苦哀求。喇嘛生了气,一抬头,见牧人鼻梁上有一攒麻子,随口斥道:"鼻子像菩提珠一样的,滚!"牧人以为上师传他咒语,大喜过望,默记而回。自此后,他昼间梦里,皆不离此"咒"。村人也以为他真得了密法,以瑜伽士视之。一年后,有人生病,八方求医,皆无效果,无奈间来请他。他信心十足,毫不推迟。到病人家中,一念"鼻子像菩提珠一样的,滚!"病人便如梦大醒,赫然而愈。自此后,牧人声名大振。远近一有病人,皆来请他医治,多有奇效。一日,喇嘛喉内生了怪病,多方求医,皆无效果。弟子们推荐那牧人。喇嘛初不应允。后来,弟子屡屡劝他试试,喇嘛才答应了,遂派弟子去请。牧人一听,欣然说:"那是我的根本上师,我当然要去治。"说完,喜滋滋来到上师处,顶礼之后,诵那咒子。上师见他治法奇特,不觉好笑,笑声方起,喉中堵物随之迸出。喇嘛诧异,问其法之由来。牧人道:"这正是你传的呀。"并说明原委,喇嘛叹其信心,想真正传给密法,牧人却不想学,他认为他学到的就是最好的大法。喇嘛善巧地说:"那法虽好,但还有个注释。"就再传以绿度母修持法。一年后,那人竟亲见绿度母,得到成就。第二部分 6.成道的决定因素(2)还有一个故事如是说:一天,色达某寺来了一个转经的老人。老人穿着虽褴褛不堪,但很是虔诚。寺里有一个成就上师,每每见老人头顶有大白伞盖佛母现身,一半很清晰,一半却很模糊。他很奇怪,问那老人。老人答他常诵大白伞盖佛母咒。上师叫他吟诵,却发现他一半准确,另一半拉拉杂杂含糊不清。上师慈悲地给他纠正了。那知,次日老汉诵正确的咒子时,上师却看不到他头顶的大白伞盖佛母了。上师明白信心比啥都重要,就叫那老头按以前的那样诵,大白伞盖佛母便再次现身。后来,老人往生时,大白伞盖佛母亲自来迎接。《时轮根本略续》说,修炼密法,首先要具备三信:信密教经续、信仰上师、自信,三信是成就一切佛道之根本。莲花生大师说:如果对上师有信心,又理解了心的本性,则放牛人都可证悟。如果没信心,又不知心的本性,即使班智达也不可能证悟。因此在密宗中,比分别智慧、精进及三摩地更为重要的,是对上师三宝稳定不退转的信心。岗波巴大师曾说:"修法殊胜者的验相是在相续中增益逐渐被遣除,心很清净,对世间八法没有欲求,对众生产生了真正的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及自己的智慧逐渐增上。"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证悟佛果必须通达如来藏了义的本性,而这又必须凭借对上师坚定不移的信心。一切所作令上师欢喜,是上师加持入于心间的助缘。大成就者萨哈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成就者贡仓巴也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那么,究竟何为信心?《佛学次第统编》云:"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必须具有信心,乃克成办。"信心非欢喜心、非恭敬心,非是见上师有大功德、有大名闻、或精通经论、或示现神通、或弟子众多、或欲求福报,而欢喜恭敬,进而亲近。信心者,真信仰也,故我常说:"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真信心者,非为名闻,非为利养,非为圆满世间诸法。信心是清净心、坚固心、无垢心,无论上师显达与否,都视如真佛,甚至上师示现杀盗淫妄诸业时,也视如诸佛调伏众生的方便。无论昼里梦里,均能视师是佛,而无疑惑。纵有通天福报,亦视如上师所赐,而不生慢心;虽遭诸多违缘,有大痛苦,亦不生退心;常忆念上师教言,常念报上师恩德。如是者,真信心也。第二部分 7.智慧的光道(1)下面我们看《奶格吉祥经》第二部分:修五金法空行视如子,本尊加持一如影随形,密戒无缺获胜共悉地,诸佛空行圣众赐吉祥。本部分前两句谈奶格五金法的殊胜。前边说过,按香巴噶举沿袭下来的说法,一旦领受奶格五金法的灌顶,行者只要每日里诵诸本尊咒108遍以上,行者之心间,便会保持有许多光道与二十四个空行圣地相通,每夜里,二十四圣地的空行勇士、空行母们就沿此光道进入行者体内,为行者清净脉气,增诸上缘。金刚弟子只要密戒无缺,精进修持,成就是必然的。凉州百姓老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些人以为躲过了人眼,就能干昧心之事,却不知人心易哄,天心难欺。修行之人,莫忘上师本尊空行护法就在你身侧,你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在众目睽睽之下。有的人虽在行持上精进,可苦修多年,并无验证,原因就在于一个戒字。守戒方成法器,不守戒充其量只是个漏器。虽日有收获,但挡不得得一漏十。故小乘行者先从戒入手,然后方有定,再由定而生慧。大乘亦将持戒视为六度之一,至于密乘,重三昧耶戒更重逾生命。宗喀巴大师对于戒的著述甚多,欲成就者,不妨多参究,定对行持有极大好处。《奶格吉祥经》说得好,只有"密戒无缺",才能"获胜共悉地",才能"诸佛空行圣众赐吉祥",才能"本尊加持一如影随形"。其实,诸佛本尊空行圣众,究其实质,还是与上师一体无别。弟子能守护三昧耶戒,做到密戒无缺,"信日朗照",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源"而成就。上师是一切密法的成就加持之源。密戒的根本三昧耶戒之一就是视师如佛,行者在得到灌顶的同时就得到了三昧耶戒。如果破了支分戒律,还可以通过忏悔还净;但若是诽谤金刚上师,即是破了根本三昧耶戒,必堕金刚地狱无疑。五、事业的保证:防护论《奶格吉祥经》第三节讲事业:金刚持前誓转防护轮,具誓坚护成就四事业,百部护法及五部空行,助我速满诸愿赐吉祥。上面谈到的防护轮是奶格五金法修持仪轨中的观想内容。许多修持仪轨中,都有防护轮。这是修行人必修的内容。《大威德之光》(甘肃民族出版社)中,对防护轮有形象的描写:"……天刚黑时出现了一群恶鬼空行母,张牙舞爪,向热罗进攻。热罗上师静坐观想护轮,恶鬼空行无法逼近护轮,便纷纷离去。午夜时分,又来了一群青面獠牙的世间空行母,施展神通,进行攻击,仍然未能逼近金刚护轮,又撤走。后半夜由威力无比的雄猛狮首空行母亲自率领众多智慧空行母来到热罗住所的上空,雷声轰轰,电光耀眼,出现了十分恐怖的凶恶景象。热罗上师立刻化为雄猛大威德,"轰"地大喝一声,如山崩地裂,狮首空行母和众空行神兵被震得昏厥,纷纷掉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都跪在热罗上师床前,请求宽恕……。"从上面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防护轮之重要。四川某地有个传说:有两个修行人,修持虽精进,但因没有菩提心,死后成为恶鬼。其中一个专修念诵,一个念诵的同时兼观想防护轮,后来有人降魔时,只修念诵的那个只是乱逃,而另一个则将自己所住的山洞也观入防护轮中,但见遍山大火,咒力不能近,可见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而有正见的修行人,修至较高层次,也可能出魔障,观修防护轮有成就的,魔是不能近身的。一些上师开示,在中阴身阶段,若能观好防护,对解脱更有极大的益处。第二部分 8.智慧的光道(2)我对防护轮的理解不仅仅是金刚火帐,而更理解为出离心。有的观修仪轨中除金刚火帐外,还有骷髅护轮,表无常出离;莲花护轮,表清净无染。所以,那金刚火帐即有驱魔护身之意,又有出离心之喻。身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染尘念,不染俗事,不为世间八风所动,专一精修佛法,是最好的防护轮。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僧侣,想即身成就,就到帕钦寺去绕行礼拜。主持说:"你绕行礼拜当然好,可是修习正法最要紧。"那人听了,便不舍昼夜,苦学经论。某日,主持又说:"学经论当然好,但修习正法远胜于学经。"僧人便精进禅定。不久,主持却说:"禅定虽然好,但修习正法远胜于禅定。"僧人疑惑,问何为正法?主持道:"放下所有的执著。"真正的防护轮是远离执著。凉州人老说:"进了菜籽地,就要染黄衣。"红尘如染缸,凡有染者,很难清净。心不清净,虽身处关房一生,亦不过是关内凡夫;身若清净,虽居污垢之地,亦无异于色究竟天。古时禅者有言:"安禅不需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信然。但对于初修之人,宜常观护轮,常居静处,常念无常。《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亦有相应的要求:贪爱亲方如水沸,嗔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远恶境故惑渐灭,离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所以我说,除密修仪轨上所说的防护轮外,还有一种有效的防护轮是出离心。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要放弃对现世的贪执:古希腊宗教认为肉体仅仅是坟墓;佛陀将红尘世界喻为火宅,欲要解脱,须先出离;伊斯兰教则将世界喻为将要被收割或变成稻草的植物;印度教却将世界看成幻影。西方更有个形象的比喻:"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盖房子。"其目的,便是为了破除人的贪执。古时候,修行人必须要远离家乡,其离开家乡的路程,或一年,或数月,至少也要三四天。身居家乡,对亲人,易生贪着,易执著于俗务;对仇家,则瞋心炽燃,难以止息;更要追求世间法的圆满,或成为子女的牛马。久而久之,痴蒙心光,无法取舍,解脱二字,遂成空谈。有出离之心后,还要有出离之行。要尽可能地安居静处,远离都市喧嚣,远离恶境,多亲近善知识。环境可以成全人,也可以毁人。我的家乡,因无寺院,村人痴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辄以闲谈为乐,一茬茬的人死了,一茬茬的人又在当混世虫,别说修证,连佛字也很少听。我有心授一善法,却屡屡被人讥为迷信。在那儿,黑发于不知不觉,已成银丝,岁月空耗,而无有醒觉,殊为可惜,但亦无奈。我以前回家看望父母,竟也于不知不觉间染上混的恶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思修证,不念精进,转瞬间,便虚度数年数月。幸而我有觉心,一生怠意,便赶紧离开,回到我家中佛堂之内。因环境极静,一家人皆是上师弟子,每日以修证为乐,少有骚扰,不敢生丝毫惰心。可见环境之重要。第二部分 9.智慧的光道(3)为了能更好地闻思修,我更在乡间置一佛堂,勿令人知,每觉世法有染着时,便久居静处,远离世法,以修行为食,读佛经,行佛事,思维轮回过患,道业方有长进。出离有二,一是身出离,二是心出离。有前者,才可能有后者,有后者,前者才有意义。应思维诸行无常,世间圆满,终会残缺;长住亲友,总要分离;所聚财物,终归消散。名如过眼烟云,利如水中浮沫,身如东逝之水,命如风中之烛。一切所现,终归空寂,并无实义。只有放下万缘,方可证得真如。故我将出离心视为金刚防护轮,每日修持,均发大心誓转,从真义看,想来不谬。四事业指增益法、息灾法、怀柔法、诛伏法。增益法能增长行者福气,增益功德,助长智慧,增加威势,广大名闻,扩充财富,增添福寿眷属,圆满行者所求;息灾法可以祛病除障,息灭业障,消解灾难;怀柔法亦称敬爱法,能怀柔调伏,人与非人,皆爱敬乐从,亦可增长善缘,钩摄所需;诛法多用于降魔,能诛灭怨敌,降伏邪魔。但上师教法之本质为利益众生,非为自利。四事业也是为利众而行的方便法门,非为单纯饱自己之贪欲。以我之理解,究竟之增法,当以增长智慧慈悲菩提心为要,息法当以息灭贪嗔痴为能,怀法当以敬爱众生为业,诛法当以诛我执法执为宜。只有这样,道业才会速成。若是仅求世间所需,则贪欲难填,终无满足,穷其一生,亦难有究竟利益。有漏之报,易得亦易失。以追寻无漏法益为乐,方是真修行人。只要真正为利益众生,那么百部护法和五部空行,自会助你满足善愿,即使不假仪轨,心有所欲,亦能应验。在塔尔寺闭关期间,有人问我,神通德行,何者为贵?我说:"当然是德行。《西游记》中的妖魔,俱足神通,人见之,躲之不及。其神通越大,为害亦越大。真正的成就者,是道德成就,有菩萨之道德,则为菩萨。当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便称之为大德。此时,心有所欲,空行护法全力成办,焉用仪轨之助?"第二部分 10.究竟的智慧(1)《奶格吉祥经》的第四节讲智慧:心法俱空外显皆如幻,空乐双运明空亦无别,顿然契入光明大手印,安住令众解脱赐吉祥。香巴噶举所修之最高境界是光明大手印。大手印显密均有讲授者,但一切大手印中,以光明大手印最为殊胜。大手印既是修持法门,更是见地。前边说过,在"奶格五金法"修持仪轨中,有一个入空法,此入空法,诠释两种空,一是所取性空,指所有外现,均无自性,其性本空;二是能取性空,指能取外境的那个"心",也无自性,故有这"心法俱空外现皆如幻"。世人为无明所蔽,皆因这个"执"字。执"我"为实有,执"法"为实有,而生出无穷烦恼,贪嗔痴随之炽燃,种下堕落之因。应了知"我""法",皆无实义,皆如梦幻泡影,皆如水中月镜中花。但"大手印"三字,非言词所能诠释,我不再饶舌。至于空乐不二,明空不二,皆修持时之窍诀和体验。其实,修持之要,在于破执,在于与空性相契。看《八十四个大成就师传》,方知法无定法,重在契合空性。如达卡那巴,修道之前经常说谎,上师教他了知:"现象诸法,本无实义,无始以来,就是谎言。所见所闻,一切外境,皆是谎言,不可执著。当知:万法即谎言非真,不知非真而说谎。知与所知皆非真,中有六根对六尘。说言非真何处真?执著谎言为真实,执其轮回痛苦生。嗟乎稚儿对非实,不识谎言执为真。有如水桶箍围住,时时轮回中流浪。对此应认识诸法,谎言本质清净观,声音谎言如是观。色香等等亦如此,心识亦观作谎言。"达卡那巴如幻而修,禅修七年,了悟万象诸法,皆非真实显现,生起净见,舍离贪爱执著。上师再来教他:"了悟万法谎言,仍非真正证悟,要观修无生无灭,诸法皆自心本性即空性。"达卡那巴终得大手印成就。夏力巴最怕狼的叫声,上师叫他在尸陀林中,建茅屋而居,不分日夜,观修世上音声,皆是狼嚎。再观所有声音,与空性无别,久而久之,远离恐惧,生起了平等无畏的大乐。杜甘帝是个裁缝,上师教他:"诸法如是本性中,缝补裁缝两皆无,本尊真言亦如是,了悟三者即法性。"他如法观修,将缝补活与本尊真言,皆融入空性,做空不二,禅修12年,得到大手印证悟;当底巴是个赌徒,上师教他:财物输光,变成了空,如此禅修,三界皆空。三界既空,自心也空。妄念执著,全成空性,睡于坟场,长居静处,卧于大乐,久久成就。马希巴的修证要诀是:"了悟显现即自心,心本空寂无生灭,心无散乱来修持,能生广大之果实。"吉嘎力巴的爱妻死后,他带着妻子尸体来到坟场,痛苦不已。上师告诉他:"有生即有死,生的结束即是死,聚的结束即是散。诸行无常,要他舍弃对妻子的执著。以无我为妻,将对妻子的执著溶入于大乐和空性中,清净了心中的染污习气,无明去除了,本性得显露,心中生出大乐光明。韦那巴是个王子,爱弹六弦琴,想修持佛法,但不愿舍弃音乐和手鼓。上师告诉他:"抛离耳中所听到对手鼓声的分别妄想,心所缘处和对声音的分别两者是无分别的,依此来禅修。"王子依此禅修了九年,心的染污得到了清净,生起了如灯火般的明光觉受,得到了大手印的成就。札马力巴是一位鞋匠,每日忙于做鞋,无专修时间。上师传他口诀:"烦恼妄想之皮革,浸泡慈心大悲水,上师口诀来缩水,舍离八风之绳索,清净本性能显露,任运果实鞋子成,嗟乎法身广大鞋,颠倒邪见永难悟。""以对贪爱或厌恶舍离无执取的绳索,在对世事分别妄想之皮革上,以上师教授和自身修持来做任运自成的法身鞋,以禅修口诀教授来作为根本穿连。"鞋匠在12年之间,不论早晚,专注在制作鞋子以及上师的口诀教授,二者无别地来禅修,终得大手印成就。后来,他的所有鞋子都由工巧天的天神来代做。阿卓基懒惰无比,非常肥胖,常卧不起,亲人将他抬往尸陀林。一瑜伽士教他观想在头顶梵穴处有一白芥子,三千大千世界观入其中,二者皆融入于空性中,禅修九年,生起空性大手印的证悟。第二部分 11.究竟的智慧(2)古吉巴的脖子上生了一个瘤,愈来愈大,行动困难。一日,龙树菩萨经过,教他一法门,将密集金刚坛城观入赘瘤中,赘瘤更大,上师再教他以圆满次第,将诸法全部消融:"从有无中生苦乐,远离妄想二偏执,如何还有喜和乐。诸法本质即空性。"他精进修持,终无所缘,得大成就。达马巴听闻佛法,缺乏智慧,屡听屡忘,上师给予了他在众多佛法中见到共同滋味的教授:"珍宝灰尘堆之中,自然消融于虚空,如此听闻广大法,自然融入法性中。"他明白所有佛法,皆归空性,终得成就。马希巴身体强壮,狂妄自大。上师教他:"了悟显现即自心,心本空寂无生灭,心无散乱来修持,能生广大之果实。"他了无所执,证得空性。阿津达的职业是卖木材,因为家贫,老想发财,别无杂念。上师说:"我有一法,你若修持,可发大财。"遂教他:"欲望能成何处有?如同石女所生子。若能舍弃欲望心,自身如同虚空界。自心禅观成明星,自心即是真财神。自心真实显现时,九种欲望皆成就。"阿津达依此教授而修,发财的妄念落入星星,星星又融入虚空,妄念从此消失。上师又教:"虚空界中何所似,汝心虚空何所拟,颜色形状若分开,依此禅修欲望何处生?"他如法禅修,得大成就。甘巴力巴是个铁匠,为了生活,经常打铁。一日,来一瑜伽士,向他乞食,铁匠高兴地供养。瑜伽士就给予他加持灌顶和修持教授:"观想你的身体外在是风箱、炭火,以及炼铁等三者。左脉和右脉是风箱,中脉当火炉,心识是铁匠,以智慧之火来燃烧,妄念做木炭,来锤炼三毒之铁块,提炼出法身无二大乐的果实。"并开示了如下口诀:"尔今外在清净业,串习力故内在中。拉拉脉及拉沙脉,左右二脉作风箱。中脉即来作火炉,心识来担任铁匠。妄念烦恼是木炭,智慧生起大火焰。锻炼三毒烦恼铁,无漏法身果实生。"铁匠依此教授,边工作边禅修,六年后,得到大手印究竟证悟。札连达拉对轮回心生厌离,来到尸陀林中,一位空行母教他禅修:"内外三界情器世间都聚集于自己身、口、意三者中,三种烦恼都聚集于三脉中,左右二脉都聚集于中脉中。由此将各种烦恼妄念上升聚集于头顶梵穴开口中,再溶入明空不二之中。""内外诸法尽无余,聚入身口意门中。左右二脉入中脉,由此进入梵穴中。空性之中生大乐,此由最胜瑜伽生。乐空双运中寻求。"依此法禅修,七年后得到究竟证悟。多卡力巴经常带一篮子,看到东西,就拣入篮内。上师教他:"喈呼多卡力巴你,法界显现器皿中,注入心性之宝物,二者皆无来观修。"他依教禅修,毫无中断,三年之后,得到证悟。人问他为何老带篮子?他回答:"携带空性巨大篮,积聚大乐之果实,具足贪欲多卡力,福缘具足无人知。"帝力巴以卖油为生,非常富有,每有所欲,皆能达成。一日,他生起解脱信心,向班智达求法。上师开示他自心本来清净的口诀:"自身芝麻颗粒中,炸出妄想芝麻油。注入自性容器内,显空无别之灯芯。燃起智慧之火焰,舍弃愚痴与暗昧。解脱无上之大乐,住于无漏大乐中。"他依此口诀禅修,六年后,得到双运证悟,身体放光,照亮十方。达忽力以搓草绳为生。一日,手上起了大水泡,非常疼,他忍不住哭了。一个瑜伽士说:"这点疼都不能受,来生若堕入恶道,咋办?"他乞师教以解脱法门。上师教以口诀:"汝所习知吉祥草,以及束缚之虚空。从本以来非真实,依此无闻来禅修。"他精进努力,12年后,明白一切束缚,皆非真实,乃种种因缘而生,了解到法界本质为一,得到了证悟。沙瓦巴噶的肚子非常大,看到啥,就想吃啥。一日,他没找到吃的,饿极而烦恼。沙拉哈巴大师说:"你连今天的饥饿都受不了,将来若生在饿鬼道中,咋办?"沙瓦巴噶遂求解脱法门,上师示以法门:"肚子广大似虚空,胃中生出劫末火。一切显现如饮食,吃尽无余依此观。"沙瓦巴噶依上师所教,努力修持,到后来,日月怕被吃掉,躲入须弥山后。空行母们向沙拉哈巴大师求救,大师就告诉沙瓦巴噶:"你已吃光一切,再观修一切归于空性。"他依师所教修持,了悟到光明与空性的双运,得到了证悟。第二部分 12.究竟的智慧(3)纳卡波笛是一名小偷。一日,龙树菩萨用黄金盘子,装美食享用。小偷望而生贪。龙树菩萨就把金盘子扔给小偷,说:"我的所有财宝,都是为利益众生的。你要是别再当小偷,你就能在这儿享受。若是啥时想走,你想要啥,我给你啥。"小偷生出信心。大师传他密集金刚灌顶,并开示了降伏贪欲自然解脱之法:"舍离所有烦俗事,专注头顶之角上。宝石庄严自性具,光芒射出依此观。"菩萨在房中装满珍宝,让小偷在其中修持。小偷非常高兴,依教禅修。十二年后,他的头上长出大角,屡屡被碰,很是疼痛。龙树菩萨再教以口诀:"观修珍宝之羊角,能摧毁所有安乐。因为贪爱财物故,众生陷入痛苦中。诸法本来无真实,如天空云聚而生。生住灭中此三者,或有利益或有害。如此心性本清净,何能伤害或利益。本来即无有执著,吾心本性即空性。"小偷了悟空性之义,安住于三摩地中,六个月后,体悟到轮涅无二,得到证悟。巴拿哈本是制造铃鞋的工人,一天,他对一位瑜伽士产生了信心,就前往尸陀林中求法。上师先授以灌顶,并开示口诀:"穿上美丽铃鞋之众生,跑步时出现悦耳铃声。声音所生本来即清净,依此观修声音即空性。"巴拿哈依此修持,九年后断除见道染污,得到证悟。郭卡力巴是一位国王,某个夏季时,天气炎热,遂到芒果园林中休憩。一比丘前来乞食,国王生起信心,比丘传以上乐金刚的灌顶,但由于国王对芒果树上的杜鹃啼声非常喜爱,无法进入解脱道禅修。上师传以对治法门:"譬如无云晴空中,雷鸣声中云密布。此中降下倾盆雨,由此生出庄稼肥。如此耳朵空性中,杜鹃所生雷鸣声。意识妄念之乌云,烦恼三毒倾盆雨。衍生贪嗔之庄稼,无知稚儿作此行。自心空性中所有,声空无二之雷鸣。无漏大乐之乌云,本性光明大雨中。五种智慧盛丰收,嗟呼自性难思议。"国王依此修持,六个月后,得到证悟。葛鲁拉是猎鸟者,常常捕鸟。一次,他正捕鸟时,一位瑜伽士对他说:"你因为往昔恶业,今生才生为猎人,终日劳作痛苦。但这样下去,来生你会更加痛苦。你为啥不修佛法呢?"他乞师传法,上师给以加持灌顶,并教授他一种能令心识入道的专一禅修:"观修世间,皆是鸟声。而诸鸟声,和你自心的显现是一非二。"但因为以前常捕鸟,每闻鸟声,心便散乱,上师便又传以口诀:"杜鹃啼声极悦耳,声音多寡本质一。如此音声与执著,观修法性之本质。"葛鲁拉他就依照上师教授,持之以恒,终于了悟声音与空性无有分别。九年后,心的染污得以清净,得到大手印究竟证悟。虚云老和尚在某次开示中称,在动中修,比在静中修更容易成功。他的弟子具行禅人印证了他的说法:清光绪三十三年,一个衣着褴褛的乡下青年,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他叫阿便,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曾入赘曾家,后因家乡闹灾,无人雇其种田,无法糊口,遂求虚老收留他做工,以赚些工钱养活家口。主持允诺。阿便十分勤劳,天不亮就起床,开垦种菜,施肥浇水,挑土抬石,从不休息。一月后,其家人及亲戚七八人,因无处投靠,亦寻迹而来。虚云老和尚慈悲,允其在后山建茅屋栖身,跟和尚同吃一锅饭。阿便家人感激不尽,除每日清扫寺院外,还将后山开成菜圃,种出蔬菜,供应寺僧。后来,虚老传阿便以念佛法门,阿便遂屏息诸缘,于昼间劳作时,也念佛不辍。不久,阿便率家人亲戚一齐出家为僧,虚云赐阿便法名为"具行"。具行和尚每日做各种劳役,种菜、施肥、挑粪、担土、打扫……并无稍懈,但在劳作之时,也一心念佛,别人喊他,他也不知,人称其"聋子"。数年后,虚老开示他破我执法,并叫他去参拜天下名山道场。具行不违师命,游历五年后,听说虚云重建云栖寺,便回来相助。每日里,他仍是辛勤劳作,干最苦的活,挖土搬石,筑墙盖房,种菜种树,割禾打谷,耕田除草,炊事劈柴……无片刻闲暇,却无时不念佛。多年后,寺里修盖海会塔,具行问虚云:"海会塔建成后,我来守塔好吗?"虚云知此话是谶语,沉吟不语。具行再求,虚云点头允诺。某夜,具行前来辞行,虚云为其助念。村人见寺内红光冲天,以为失火,皆来扑救。却发现寺内并没失火,只见具行端坐于晒坪,合十趺坐,面带微笑。原来,他已证得阿罗汉果,自身喷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烧成了灰。净土法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以上成就师的例子,如有一黄铁匠,终年打铁,无有闲暇,但每打一下铁,或每拉一下风箱,都要念一句"阿弥陀佛",终得成就。其意义,亦同于八十四个大成就师。我在第一次看到《八十四个大成就师》时,十分吃惊,发觉书中所载之成就者口诀,皆是珠宝。纵然借得一缕光明,亦获大益。可惜世人察者稀罕,将偌大宝库,视若寻常,故借此机会,再加以强调。《奶格吉祥经》亦然,本节虽只有屡屡四句,却融合了真正的修持精要,学者行者,不可不察。第二部分 13.烦恼的起源(1)《奶格吉祥经》第五节也很重要:对于如法修供发胜解,以及顽愚难调恶业众,无有分别诸法平等住,祈发大菩提心赐吉祥。本节内容是消除分别心。分别心是成就的障碍。位列八十四个大成就者之首的卢伊巴。此人曾为王子,国家富足,人民安乐,金银珍宝,多如山聚。父亲将王位传于他,其兄弟也全力拥戴。但卢伊巴无心于尘务,专好修行,不愿就位,想专事修持,多次逃出宫,却被其兄弟和大臣抓回。众人怕他再逃,遂用黄金镣铐将他锁绑在宫中。王子将身边金银珍宝,赐予侍者和看守,穿上百纳衣,潜逃出宫,到了惹马拉王国,卧于垃圾堆中。但因他相好庄严,望之生敬,众人都供以美食。后来,王子四处云游,遇一空行母,传以清净法要,王子精进修持,昼居静处,夜宿坟场。一日,王子入城,至一酒店。女主人是空行母,对王子说:"你四轮染污,皆已清净。只有心间脉轮,尚不清净,那是你执著于优越种姓,心生分别,故为成就障碍。"说罢,奉上陶罐,供以食物,王子见是腐食,皱眉拒绝。空行母嗔道:"你对食物,喜善厌恶,尚有分别之心,焉能成就佛法?"王子豁然有悟,遂知世俗分别心皆是偏执妄想。解脱障碍,莫过于此。他决心对治修持,以扑灭分别心。从此,他拒绝施主供养,专捡食被人抛弃的鱼内脏。初时觉恶心异常,便以空性观照,12年后,生大证悟,世人称之为卢伊巴,意为食鱼内脏者。古印度有一个乞丐,行乞时,常手持一本书。一日,他遇到一位博学真修的瑜伽士,给他授以喜金刚灌顶,并教授了如下口诀:"一切罪业我忏悔,日夜无别禅修乐,往昔所造今生是,来生如何自心是,若能如是长观修,今生能证佛果位,证悟征兆次第生。"并解释道:"恶业指愚痴无明,会产生各种错乱。能清净恶业者,是对于万物显现皆能了悟的大手印正见。若能经常禅修慈悲心,自己即会产生法性大乐。若不贪过去,不恋现在,不念未来,便能自然任运,证得究竟证悟。善恶苦乐,皆由自心分别。要恒常观察自心,看是否有贪爱执著。若能如此恒久禅修,心中迷乱自然消除,就能得到法性佛果。"乞丐照上师所教,禅修六年,得到了大手印的究竟证悟,成为印度八十四个成就者之一,人称"札查巴",意为"持书乞食者"。另一位成就者嘎拉巴,因累世修忍辱,相好庄严,常有人尾随其后观看。嘎拉巴心生厌恶,就搬入尸陀林中居住。一天,瑜伽士传给他上乐金刚的灌顶,并教以生圆二次第的禅修。他修持多年,得到证悟,人我之类的分别性消失,行为变得自然任运。人们以为他疯了。他便告诉众人:"执著自我生他人,二者自然生贪爱,学者若能了解此,妄念中生本尊等,以及'阿'字中本性,如空中彩虹消失,生灭本质共三者,疯子的我无所行。两者皆无任运大乐行,了悟不灭明光之大乐,六识不灭禅修之大乐,无修无证果实即大乐。"说完,升至天空,显现神通,从此以后,声名四播。他之所修,对治的也是分别心。前面谈到的那位卢伊巴大师成道之后,仍吃鱼内脏,一天遇到一个打猎的国王,国王问卢伊巴大师:"您身发光彩,相好庄严,为啥吃不干净的鱼内脏呢?以后,您不管需要啥食物,我都愿意供养。若是您需要国家,我也愿意供出我的王国。"卢伊巴说:"要是你有不死法门,请你教我。别的,我不需要。"国王问原因,大师道:"为王之道,利益极小,坏处很大。所以我以前抛弃了王位。"国王智慧显现,对王位生出厌倦之心,就传位给儿子,跟一位大臣来到尸陀林中,供以自家身体,向卢伊巴求法。上师传以上乐金刚灌顶。后师徒三人四处云游,托钵乞食。为打消原国王的分别心,卢伊巴前往一寺庙,找到为寺庙中献供养时跳舞妇女负责人,要五百金币,将国王卖给她。上师吩咐女主人道:"夜里叫他单独睡,别叫人跟他同居。"说完带着那大臣离开了。从此十二年间,原国王为女主人干洗脚、身体擦香油等各类杂役,并负责为女主人拉皮条。但他一刻也没忘记上师的教授,默默潜修。一日,他为另一个国王拉了皮条,半夜里,此国王闹肚子,到后花园中,却闻到异香,见一室内,有大光明,十五个天女,环绕服侍那位拉皮条者,才知干杂役的仆人早证得大成就了。女主人很惭愧,向大师顶礼绕行,希望供养他十二年。大师没有答应。而那位大臣弟子,叫"顶嗄巴",虽出身婆罗门,也被卢伊巴大师买到酒店,卖了三百金币。他白天在酒店干苦力捣米,夜里就在后花园里清修。十二年后的一天,他捣了一天米,忘了吃饭。夜里,女主人派人送饭给他,看到他身边天女围绕,放大光明。众人乞法时,他以捣米为例,开示了自己的证悟过程:"读诵经论顶嗄巴,捣舂米时入禅定,臼中米粮仔细舂,上师教授细舂成净米,黑色心性舂成清净果,先以善业来舂捣恶业,金刚智慧作锤子,日月两者作钉子,舂臼法性空性是,无取无舍来舂捣,妄念搅拌成酸乳,变成大乐清净之奶油。滋味两无中品尝。"卢伊巴就是以这种方式去掉了那君臣弟子对其高贵出身的执著,摧毁了他们的分别心。第二部分 14.烦恼的起源(2)还有一位成就者叫拉呼拉,曾因年老体衰,被儿女嘲笑藐视,他觉得生不如死,只好搬到尸陀林中居住。一日,一位瑜伽士教他修持法门:"观想在你的头顶上,有一由'阿'字变成的月亮坛城,将所有世间妄念融入其中,依此禅修。"并传以口诀:"无二妄念之罗睺,摧毁妄念之执著。头顶上所生大乐,甚深明点中产生。乐空双运之净流,能够摧毁五蕴身,由此能生佛功德,奇哉无生亦无灭。"拉呼拉依上师所授,精进修持,二元分别的月亮,终于被无二的罗睺所吞;空乐无别的甘露,从头顶梵穴流下,充满全身。老人遂由古稀之龄,化为二八之形,天女环绕,光明大发。这种修持,也是为了破除其分别心也是在古代印度,有一平民,生一儿子,长大之后,非常懒惰,只知睡觉,无心世事,人称其为"拿古纳",意思是毫无德相者。为了躲避世人辱骂,拿古纳搬到寂静之处。因心懒形疲,无心行乞,饥饿待死。一瑜伽士见之,生出悲心,予以食物,拿古纳卧而享用。瑜伽士说:"再这样,你会死的。要是你想修持佛法,我就教你方法。"拿古纳说:"我已懒得起身。要是你有躺着修持的口诀,我倒愿意修持。"瑜伽士就传以他加持灌顶,并教授他明空双运的禅修口诀:"未悟主客二元见,执著颠倒之众生。造业受苦实堪悯,从本以来非真实。显现空性无分别,心中明光已生起。行为反常似疯颠,浪游城野瑜伽士。"拿古纳边禅修,边乞食,多年之后,生出双运光明,得到证悟。当他遇到具缘弟子时,就开示其显空不二的甚深道,以破除其分别心。噶拉噶拉大师非常爱说话,老是絮絮叨叨,口若悬河,人们嫌其聒噪,老驱逐他,后遂无处栖身,只好到尸陀林居住。一瑜伽士授予他密集金刚的灌顶,并开示他口诀:"观修自声及它种声音,本质为一实无有差别。之后观修自声如虚空雷鸣,并观如同大雨落花丛。"他依此开示,努力禅修,将别人对他的辱骂,融入自声之中;再将自己声音观成大雨,落入花丛;再将诸花,融入虚空。一切显现皆是空性,所有显现本来解脱,多年后得到证悟。概而言之,世上烦恼,皆因分别心而起,争名者,夺利者,喜新者,厌旧者,嫌贫者,爱富者,趋美者,避丑者……无非分别心。大而言之,贪嗔痴也无非分别心之蔓延,战争、仇杀、巧取、豪夺……一言概括之,这世上,所有罪恶,皆是分别心所致。故修道之人,应以分别心为主要对治对象。汉地有个和尚,为消除分别心,专吃狗吃剩的食,苦修多年,终得成就。所谓分别心,究其实质,仍是"执"。执我者,执法者,因执而生分别,而生烦恼,而造业,而轮回。若分别心消失,道业遂成。故该节要求将"如法修供发胜解",同"愚顽难调恶业众",一视同仁,无有分别,诸法平等。做到这一点,要"祈发大菩提心"。关于这一点,《佛子行三十七颂》里也有相应内容。如果难调恶业之众,贪心大甚,夺我财物,我能不生瞋心,尤将受用善事功德回向于他,如同供养上师一样喜悦;若我并无过错,他人欲断吾头,我能不生瞋心,反而对他生起悲心,承担他的罪业;若人恶意诽谤,造谣生事,无中生有,致使谣闻传遍三千世界,我能如闻本尊真言法语,而能对他敬若上师,赞其功德;若有人于大庭广众之中,来挑我之短,揭我之弊,其形汹汹,其言嚣嚣,我能不生瞋心,视其为良师益友;若我待其如子,他反视我为仇,我亦能不生嗔心,像慈母对病儿,悲悯之情,胜于以往;若有缘劣众生,我待他如兄弟,他反倒傲慢至极,侮辱于我,我也能视如上师,倍加恭敬。若我才大于天,名广于地,富可敌国,也视富贵名闻,皆是虚幻,而无丝毫傲慢之心,等等。欲降伏外部的敌人,须先降伏自己的心。按香巴噶举的说法:所有外部的显现,皆是心的显现,皆归于空性。心若清净,则无处不净土。安禅不需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降伏自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慈悲,发大菩提心。在每天的"奶格五金法"修习中,弟子们必修"四无量心":"愿诸众生俱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其目的,就是为了熏修出行者的菩提心。应知世上万相,唯心所造。诸缘虽异,其性本空。对同一事物,有人喜,有人厌,有人视如生命,有人却弃若破鞋,可见外相本无自性,其所有好恶皆是心之好恶。腐肉为人所恶,狗却啖之香美。蝇喜粪便,鸟喜蛆虫。世有嗜痂之徒,亦不乏逐臭之辈。如世间名利,有人视为毒鸠,躲之不及;有人却趋之若鹜,不惜伤生害命,造下无穷恶业。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显宗讲万法唯心,即一切外现不是产生于外部,而是心的产物。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能取的心识的所取的外境,本由心造,不去执著,而融入空性,方为合道。既了知法由心造,心性本空,便能对"如法修证"和"愚顽难调"不生分别,如同太阳眼中,并无毒草鲜花之别,而施以相同的光明温暖。以此广推,美景良辰,富贵荣华,亦不过如海市蜃楼,虚幻无实;而痛苦烦恼,贫贱违缘,亦如梦如幻,并无实义。真正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见地的成就,而非神通。见地或智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生分别心,阿罗汉眼中,黄金与牛粪同值,大地与虚空无别,更无如法修供发胜解和愚顽难调恶业众之异,若人分别,即是凡夫。因为一生分别,便有烦恼,而烦恼是轮回之因。无漏的"漏"字,便是烦恼。第二部分 15.吉祥的祝愿(1)《奶格吉祥经》最后两节是祝愿:祈自轮回直至证涅槃,世出世间吉祥常相伴,所有吉祥如绵绵流水,一切有情吉祥永不断。愿诸行者福德如宝藏,馨名远扬广大如虚空,长寿且令他人获妙果,功德如海无量恒吉祥!其中,有对世间法的祝愿,亦有对出世间法的祝愿。我发现一些人对世间法有两个极端,或是执迷于世间法,执幻为实,而忘了解脱;或是视世间法如毒蛇,唯恐躲之不及。其实,以上二者,都是病相。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如果世尊不谙世间法,在当时的印度,必然难以立足。他精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才能建立千古不朽的事业。第三章载体之三:香巴噶举的宗教礼仪香巴噶举的宗教礼仪很有特点。所谓宗教礼仪,就是"借助符号化的象征手段,构成一套严格规定的程式,以显示宗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并在人们心理上造成极为严肃静穆的宗教气氛,培植宗教感情和信仰理智。宗教礼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符号化、规范化和理想化的象征意义。"(《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人的宗教》(海南出版社)中说:"(礼仪)实际上是宗教的摇篮,因为人类学者告诉我们,人们在想清楚宗教之前就用舞蹈来表现他们的宗教了。宗教兴起于庆祝和其反面――丧亡,两者都要求集体的表达。当我们受打击或者极端快乐时,不仅想要与他人同在,所用的方式还要使得交流的结果超过个别行为的总和——这样才能消减我们的孤独。这种行为并不仅仅限于人类。在泰国北部,当太阳最初照射树梢之际,长臂猿族集体用降半音的音阶哼唱着,手牵着手,在顶端的树枝猝降而过。"从长臂猿族的以上活动中,我们或能发现人类最初的宗教礼仪的影子。宗教礼仪有三种,第一种是物象礼仪,即向神佛供献各类供物,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这样的礼仪。香巴噶举也要求诸弟子常行物象礼仪,常在圣地和佛塔前供灯、供水、供花、供物等。第二种是示象礼仪,这是较高层次的宗教礼仪,指在表达对神佛的崇拜、敬畏和祈祷等感情时,将一些宗教礼仪规范化、符号化、象征化,以增加宗教礼仪的祟高性和神圣性。世界上各大宗教礼仪多为这类礼仪,它是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种是意象礼仪,它是超越了一般形式的礼仪,是最高层次的宗教礼仪,它是一种心灵的礼仪,是信教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宗教的理性认可。正如休斯顿o史密斯所说:"真正的宗教是开始于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的价值。宗教否定了自我可能拥有的终极性。"所以,我说:"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意象礼仪有三个最基本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教规,香巴噶举中有许多相应的戒律。"以戒为师"者即属此类,汉地南山律宗诸大德在这方面堪称表率;第二个层次是恪守教义。"恪守教义的礼仪行为始终为各宗教系统列为信教的第一要义,否则任何一宗教系统也就不成其为系统而会瓦解。恪守教义之所以这样重要,这是因为宗教教义是每一个宗教体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信教的宗旨和目的、宗教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宗教礼仪和行为规范等,所以任何一个宗教体系如果一旦失去这样的自我设计蓝图,这个宗教体系也就很难生存。"(《宗教学原理》)明白了这一点,你也许就理解了为啥有那么多的大德为了捍卫教义而破邪立正著书立说。香巴噶举没有汗牛充栋的经典,而将其宗教观念融于仪轨之中,在观修仪轨的同时,行者便沐浴到其教派教义的光辉;第三个层次是专一修行。这是意象礼仪的最高层次,在佛教中称为"法供养",密勒日巴是光照千古的专一修行的典范。专一修行是宗教意象礼仪中的最高形式,它要求修行者摆脱俗务,拒绝外界干扰,按宗教要求的特定方式修道(学习宗教经典教义)、修心(摆脱世俗的烦恼和欲望)、修身,使行者的身口意超凡脱俗,升华至神圣境界。修行还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内修内省,二是外修善德。香巴噶举的唐东喇嘛是内外二修皆臻究竟的一代大德。香巴噶举圆满次第的"三支法"等法门,便是专一修行的最好注脚。第二部分 16.吉祥的祝愿(2)休斯顿o史密斯说:"一个人不论在洗漱或在纺织,在播种或在购物,口中念念有词而心存盼望,长期下来,他的祷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到潜意识里,使它满载着神性。"这段话同样可以作为专一修行的另一种注脚。在信教的群体中,能自觉地达到意象礼仪层面者并不多,因为这需要信教者具备三点:一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有较深的宗教修养,三是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能做到这三点者,多为宗教中的精英人物。但许多时候,因为占绝大多数的是低层次的信仰者,往往是精英人物受到非议和排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曲高和寡,识者寥寥。精英人物的理性信仰的被压制成为某些宗教流派终于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历史,只有那些精英人物理性光芒占主导地位的教派,才最终走出了局促和狭隘,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比如,作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基督教,它所产生的大思想家、大师级学者也极多,那些大师们的著述,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范畴,影响到哲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使基督精神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景观之一。在佛教中亦然,汉地净土宗的大盛,跟善导、慧远、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等精英人物发自内心深处的理性信仰关系极大。藏地格鲁派的"遍天下",亦是宗喀巴大师及历代格鲁派大德努力的结果,格鲁派诸多大德的著述无不闪烁着世界观性质的理性信仰光芒。这是真正的意象礼仪。香巴噶举的宗教礼仪之殊胜之处就在于将意象礼仪融入物象礼仪和示象礼仪之中,往往在一座供养仪轨或修炼仪轨之中,就包含了宗教修炼的诸多内容,如几乎每座仪轨必诵的《奶格吉祥经》中,就渗透了属于意象礼仪的理性光芒。下面我对香巴噶举常行的供养仪轨作简单介绍:一、供养仪轨的种类香巴噶举的供养仪轨有多种,如:"五大金刚会供仪轨"、"金刚空行火供仪轨"、"五大金刚四业火供"包括"五大金刚增业火供仪轨"、"五大金刚息业火供仪轨"、"五大金刚怀业火供仪轨"、"五大金刚诛业火供仪轨"、"观音烧施法"、"入关地神供"、"护法神祇普摄供施简轨""五金法为亡者净障"等。二、供养仪轨的目的和功能香巴噶举的各种供养仪轨有着不同的功能,如"金刚空行火供仪轨"为事业护摩仪轨,用于闭关持诵后的补阙、忏净除障。仪轨中的火供咒通常要念至闭关念诵咒遍数的十分之一,例如闭关中念了一百万遍咒语,火供咒则需念十万遍。此火供仪轨除了用于闭关时作事业护摩外,亦可用以平时的净障、祛病等。"观音烧施法"可消灾降福,死后生西,功德不可尽述。"五大金刚增业火供仪轨"能增长行者福气,增益功德,助长智慧,增加威势,广大名闻,扩充财富,增添福寿眷属,圆满行者所求;"五大金刚息业火供仪轨"可以祛病除障,息灭业障,消除灾难;"五大金刚怀业火供仪轨"的功能是怀柔调伏,人与非人,皆爱敬乐从,亦可增长善缘,钩摄所需;"五大金刚诛业火供仪轨"多用于降魔,能诛灭怨敌,降伏邪魔。我也曾做过诛业火供,不过以诛灭"我执"为主。概而言之,所有仪轨的功能,不外乎"增息怀诛"四种。三、供品外供以八供为主:如天馐、沐浴水、濯足水、鲜花、供香、明灯、涂香、供食、伎乐等;内供供养五肉五甘露,在仪轨中以酒代表;密观以观想为主。空性供亦然,其赞颂为:"此供离前中后际,超越轮回与涅槃,人我俱泯空亦空,即为殊胜大乐境。"有时,供品会随着仪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五大金刚增息怀诛四业火供》的供品共用的为油菜籽、葡萄干、核桃肉、食用油等。此外,增业火供加黄橙切片、黄豆、黄花若干;息业加白花若干;怀业加红花、西瓜切片、红枣若干;诛业加黑豆、黑枣、白芥子、各种黑花或兰花若干。将以上诸供物,置于供盆内,搅拌均匀。而"金刚空行火供仪轨"的供品则为黑芝麻。"护法神祇普摄供施简轨"的供品为八供与供神朵玛,其朵玛食子为一杯茶、一杯酒、一杯奶。"观音烧施法"则用百味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第二部分 17.吉祥的祝愿(3)四、供养的时间要求香巴噶举行者在行一般的供养仪轨时,对时间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随缘施供。但"五大金刚四业火供"对时间有严格规定:如增业火供在午时开始,息业火供在晨时开始,怀业火供在下午太阳尚有丈许高时开始,诛业火供则在晚上进行。五、供养的坛城香巴噶举的各种供养仪轨中,大多需要设置(或画)坛城。坛城有不同的样式,如四业火供的坛城形状大致如下:增业坛城为正方形、息业坛城为六边形、怀业坛城为等边梯形、诛业坛城为三角形。其余火供,如金刚空行火供也有专门的坛城样式。诸多供养仪轨中,除实物坛城外,还有观想坛城:例如:"五大金刚四业火供"中,就有相应的观想:于自性空中,观出坛城及火神,其形为山羊仙人形相,少年相,二目,大肚。他右手念珠,左持勺,脐轮处杂色八瓣莲花之中央,由"吽"与"万m"变化成胜乐轮父母,相好庄严圆满。(坛城的颜色随火供类别有相应变化,即增业为黄色,息业为白色,怀业为红色,诛业为蓝色。)四方莲瓣上,有四位本尊双运身:东方为密集金刚,南方为欢喜金刚,西方为玛哈玛亚金刚,北方为大威德金刚,其身色亦因火供种类不同有相应的变化,即增业为黄色,息业为白色,怀业为红色,诛业为蓝色。另外于四边隅之莲瓣上观宝瓶托巴,宝瓶内盛五甘露,托巴内盛五肉,托巴放在宝瓶上。在"金刚空行火供仪轨"中,则观想坛城及供品等一切皆是空乐自性之显现。观想供坛处,八幅法轮上的莲花日轮上,有一白色吽字,吽字向上喷火,成为火供之炉火,显而无自性。从空显现炉上之金刚空行,身白色,一面,二手将金刚铃、杵持于心间。吽字与炉火俱时变成白色的金刚空行母,一面,二手,三目,手结勾召印持握铃杵于心间位置,蹲踞于莲花日轮垫上,表情忿怒,脸向上仰,口大张开,相好庄严,三门三字形,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庄严身相。空行母的顶门处有一白色"嗡",喉间有一红色"啊",心间有一兰色"吽"。她的心间吽字发光,迎请智慧尊、五方佛忿怒尊等前来作标记灌顶。行者观想自己心间发光,光中现出供养天女,对金刚空行母进行外供和内供。还有一些坛城种类,但大抵不出实物和观想两种类型。六、供养时用的法器行供养时,常用的法器为宝瓶、金刚铃、金刚杵、手鼓、托巴、盛水海螺、碰铃、唢呐等,可多可少,依所需而定。有时,施供者还有一些其他要求,如火供时肩上搭的布和盖坛城的布也有相应要求:增业用黄布,息业用白布,怀业用红布,诛业用黑布或蓝布。七、供养的对象:香巴噶举的供养对象是本尊五大金刚、五部空行母、功德黑天及其部眷、普供护方神及三身勇士、空行海、三域罗刹、地祇、山神、火神仙人、本轮回众生等一切众等。在"观音烧施法"中,就有对供养对象的描述:今以无漏最胜味,五欲妙香而供养,上师本尊及三宝,空行护法一切众,乾达婆王极喜等,眷属等众悉无余,流转六道诸父母,方神地祇及眷属,宿生债主怨对等,更有昨日及今朝,舍弃本有新死者,未趣后有及中阴,诸多一切有情前,普为供养以回向:愿诸宾客皆饱足,我等灾难皆消除,长寿无病福增长,善能怀柔三界众,如心所愿而圆满。一切中阴诸众生,脱离可畏之剧苦,常能忆持上师教,速疾往生极乐国。所负诸债悉消偿,一切众生皆欢乐,所有方神地祇等,常不远离而护助。愿我临到命终时,得离甚剧之苦痛,往生清净佛刹土,利乐有情愿无尽!第二部分 18.吉祥的祝愿(4)八、供养的内容1、加持供品:香巴噶举的许多供养仪轨中多有加持供品的内容。如《五大金刚会供仪轨》中,对供品有两种加持:(1)加持八供:供养人边持咒,边用孔雀毛蘸起宝瓶中的水洒向八供以作加持。供养者于自性空中,观想生出广大宝器,内有"嗡"、"啊"、"吽"三字放光,变成天馐、沐浴水、濯足水、鲜花、供香、明灯、涂香、供食、伎乐等供养,清净无垢,如云盈满天空。(2)供食加持:供养人边持咒,边蘸宝瓶水加持供食。观想自性空中,藏文某字转成风,某字转成火,某字转成颅器,充满五肉五甘露,其上标以某五个藏文字形。风鼓火燃,十种食品(注:指五肉五甘露)融化,字亦融入,一切诸佛心间发光,光中生出甘露,来相融聚,成会供智慧甘露大海。2、先修"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3、诵皈依发心辞:"皈依密部三宝尊,罪障个个皆忏悔。尽习密典护密戒,持修真俗菩提心。"4、发四无量心: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5、祈请:供养时的祈请,有多种方法,下举几例:(1)如"五大金刚四业火供"中,其迎请方式为:供养人自肩上取下布,一手拿一头,另外右手上同时拿一根燃香,右手手臂左右摆动用香迎请火神及五续部的主从等圣众。观他们的顶轮有白色"嗡",喉轮有红色"啊",心轮有蓝色"吽"。此为三门加持。再迎请灌顶佛、菩提萨埵、忿怒主与主母等一切众,外、内、密供等一切以为供养,主尊心间现出五位佛母,持充满甘露的宝瓶,边持咒,边将宝瓶水从坛城诸尊头顶倾下灌顶,剩水上溢,以不动佛来做庄严。(2)在《五大金刚会供仪轨》中,首先,供养人观想自己左手掌上有五瓣之莲花,上有六位佛母之种子字。在念至此六个种子字时,右手指蘸酒,自中央开始,再由东面(即近己面)开始逆时针转,每念一处种子字则在观想的花瓣上点一下,逆时针方向在花蕊及五瓣上总共点六下。观想五瓣莲花刹那间化为六位主母,即披甲六佛母:红色的金刚亥母、蓝色的阎罗主母、白色的愚蔽母、黄色的守护母、绿色的威慑母、褐色的智芝割佛母。六位主母均是一面四臂,上两臂中,右持手鼓,左持卡仗,下两臂中,右手弯刀,左手托巴,持于心间部位。先对此六位佛母进行供养,供养为外供、内供、密供、空性供。供养之后赞颂:具德金刚空行母,一切空行为部从。具足三身与五智,护佑众生我赞敬。此之金刚空行母,脐轮生摄四大种。圣法财宝万物等,亦摄三身空行母。礼赞空行大佛母,礼赞空行大佛母。念诵之后,观想六位佛母化融入自己手掌中,成为自身五大种精华。第二部分 19.吉祥的祝愿(5)然后,供养人迎请会供诸本尊,其方法为:供养人双手食指夹持一支燃香,在坛城前双手虚掌置前上方迎请资粮田诸佛。鼓乐齐鸣,然后其他人结"巴尔伟"手印,观想心中发光瞬间将资粮田中的三根本诸佛请来。颂曰:能仁金刚大持尊,四续部诸圣众与,胜喜密威大幻化,五续圣众海会绕,资粮迎至会供前。佛母空行奶格玛,二十四境大圣地,勇士并诸空行母,三身空行海会供,资粮迎至会供前。得五圆满琼波亲尊,前后七宝诸师与,持明上师海会绕,资粮迎至会供前。速急智慧怙主尊,五部空行护法与,财神具誓海会绕,资粮迎至会供前。无余众生依怙主,一切魔军能摧坏,一切真实悉正知,佛与眷属俱降临!"6、供养:供养的方式有多种,其形式多为实物和观想结合,如:"金刚空行火供仪轨"中,主持人端起黑芝麻盘,大家均向黑芝麻上喷气。喷气前观想自己及一切有情的业障、障难、习气障汇集于行者自己的心间黑色藏文"冈"字。行者观想脐轮处有一红色的藏文短阿字,两脚脚心各有一红色的藏文某字。喷气时,观想脚心的某字向脐轮处的藏文短阿字则向上猛烈喷气,推动心间的"冈"字瞬时上升从两鼻孔出来,化成黑色的带角的螃蟹形状,融入自己手上所持的黑芝麻中。行者开始诵"火供咒",每诵一遍,主持人用右手取一小撮黑芝麻撒到火供坛城上。在接下来的火供供养中,大家都观想与自身业障融合无二的黑芝麻被送入金刚空行母大张着的口中,自己及一切众生的业障和障害等均被空行母啖食俱净。"五大金刚四业火供"中,供养人先用清油淋入火中以供养诸尊,然后边持咒,边将供物撒入火中,观想火神及五续部的圣会的舌头化为红色金刚光管形,吸食饮品与火供食。7、供养中的念诵:供养过程中,多诵被供养者的心咒再加上供养咒。有时,除心咒外,还有其他一些念诵内容。《五大金刚会供仪轨》就有一些专用于供养的念颂,其中的"嘎拉子喳不喳火!"是梵文供食咒:第二部分 20.吉祥的祝愿(6)(1)供养历代上师:遍满一切圣主金刚持,能赐秘密胜喜奶格玛,究竟五德琼波卓格尊,殊胜悉地之王摩觉巴,住最后有导师杰刚巴,双运幻身喜舞念敦巴,即生达至佛地敦巴杰,前之七宝诸师圣会众,净妙圣洁甘露欢悦供,慈悲赐予两种之悉地,嘎拉子喳不喳火!清净香地之师赤宸本,智慧亲作撒播又诺智,贤善成就众主江村本,随意受生自在赤宸贡,殊胜拙火光荣日钦巴,饱饮幻身甘露仁坚巴,气心转成佛身桑吉华,后之七宝诸师圣会众,净妙圣洁甘露欢悦供,慈悲赐与两种之悉地,嘎拉子喳不喳火!空乐光明现证朗卡佳,诸显融入自性勒嘉哇,金刚主母督管卓威确,圆满法身喇轰扎华尊,胜乐具德密主卓威衮,替补智慧身成江措参,成就禁行之道永丹贡,虹身成就贡布华觉哇,轮涅无二现证贡保扎,获俱生喜殊胜朗江参,众多圣者之王勒巴增,观音化身陈律香底足,证殊胜境百光华巴哇,开启真实宝藏楞吉智,与无我母和合洛珠巴,秘密佛陀嘎玛朗统尊,气心自在延攀噢瑟坚,得佛授记洛珠塔依足,自在八成更嘎久美尊,奶格之子圣者嘉华扬,一切部主德伟多吉足,持明本传上师圣会众,净妙圣洁甘露欢悦供,慈悲赐予两种之悉地,嘎拉子喳不喳火!(2)、供养本尊:四续部之万千坛场众,本尊忿寂三身空行前,净妙圣洁甘露欢悦供,慈悲赐予两种之悉地,嘎拉子喳不喳火!(3)供养空行:速急怙主圣众主从等,五部空行种种护法与,财神具誓如海诸尊前,净妙圣洁甘露欢悦供,慈悲赐予两种之悉地,嘎拉子喳不喳火8、赞辞:赞辞是供养的内容之一,香巴噶举中有许多赞辞,其内容有赞美,有祈祷,下举几例:(1)火供时的火神仙人赞颂:三世诸佛一切大事业,四业诸种悉地普赐予,山羊火神仙人之形象,主从轮圆具足前赞礼!(2)五大金刚赞颂:法空清净寂定无动摇,方便忿怒身现伏诸魔,海中越量诸天之顶神,普贤黑日嘎前诚赞礼!黑日嘎华大雄勇,清净金刚自在母,大愍贪爱种种行,金刚亥母前顶礼!总摄诸佛身语意,亦表功德与事业,五大坛城一切前,我与有情诚赞礼!(3)祈赞上师颂:谁之恩德使大乐,刹那之间能证得。上师乃是如宝身,金刚大持前顶礼!9、请佛驻世,颂曰:此之圣像与诸随,为利有情祈住世,无病长寿与福祉,诸善德事请赐予。10、誓愿:供养人给每人分一支点燃的香,每人用双手中指夹持供香合掌念颂,另可由几位念颂时奏乐,奏乐者不必持香,颂曰:誓愿临终诸处空行瑜伽母,持众宝伞胜幢撒花降来临,天乐微妙歌舞示显虹光路,迎我吉祥往生金刚空行国。佛母真实三昧耶真实,渠所传法尤其显真实,即此真实愿得诸佛母,恒常摄受真实善因缘!11、送佛尊,颂曰:汝行利乐众生事,愿行同汝祈成就。佛尊回返本住后,愿复莅临作请求。12、回向,并诵《奶格吉祥经》,会供轮仪轨圆满。第二部分 21.吉祥的祝愿(7)通过以上仪轨,读者可以看出,香巴噶举将物象礼仪、示象礼仪和意象礼仪合而为一的供养是一种很好的修炼方式,其中包括了宗教修炼的几乎所有内容,如皈依、发心、观想、持咒、赞颂、发愿等。前边说过,在《奶格吉祥经》中,意象礼仪的成分很浓。在香巴噶举的"五大金刚会供仪轨"中必修的"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中,示象礼仪和意象礼仪的色彩更浓一些,它也是通过一些符号化的动作与行为来表达意愿和对本尊的崇拜、敬畏及祈求,其中更渗透了香巴噶举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它摆脱了单纯的物象礼仪中的那种人与神之间以供养实物换去利益福报的行为,赋予了宗教仪式以更高层次的神圣性,显得更加符号化和象征化。"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中也有皈依、发心、观想、持咒、供养等,但它的供养是由观想完成的,而且其大部分观想的内容不是供养,而是本尊的形貌,其中符号化和象征化成分更多。我在前边谈过:上乐金刚的每处形象,均有象征意义,如十二手臂代表十二真理,用以克服十二缘起;五个死人头骨做成的五佛冠,象征佛的五种智慧;佛脸蓝色,显现三眼,象征观照有情,具三世智;髻之左下,饰有半月,象征喜乐无尽,不断增长;虎牙外露,象征辩才无碍;表情怒中带悲,悲众生苦,亦恨众生,太不成器;金刚铃杵,象征智慧方便;象皮象征消灭无明,调伏众生;月形刀象征以智慧之利刃,斩断烦恼;右腿伸开,象征传播教义,表得定之后,不住涅槃,普度有情,而行大事;左腿弯曲,表根本定,象征不住生死;右脚下面是恐怖者,他两手持棒,另两手执著手鼓和三叉戟,驯服在地,象征降伏愤怒、调伏外道、破除我执;左脚下面是时间符号女,她仰面向天,长着四只手,两手拿棒,第三只手拿着人头碗,第四只手拿着人骨杖,降伏此女,象征降伏色欲,等等。因为"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中淡化了宗教礼仪中"物"的成分,而强调了"人"和"心"的因素,因而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理想化,并使每个符号化了的动作都有了特定的宗教含义,它具有更高层面的出世间的神圣和神秘。生起次第中所祈求的内容也有了变化。在单纯的物象礼仪中,大多求现世的、世俗的福报,而在示象礼仪和意象礼仪中,则有了更高意义上的宗教祈求,如在对历代上师的祈求中,所祈求的,大多是出世间法的内容:教法库藏根本上师前,至诚不变励力作祈祷,您身密集您语大幻化,您意欢喜功德总集轮,事业则与大威德无二!圣者之王琼波浪觉的,深道金珠圆满相承续,至诚励力从心底祈祷,加持悉地从根悉悲赐!拙火暖乐自燃求加持!无贪幻身自显求加持!梦境佛身自显求加持!光明无有断失求加持!无谬空行成就求加持!中有三身现证求加持!但闻其名可断轮回之,大成琼波成就速得后,接引如空众生求加持!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行者每座必诵的一个著名的梵文长咒中,我曾根据一位懂梵文的学者的翻译大意而意译了此咒。其内容,亦是对出世间的祈求,同时还渗入了属于意象礼仪的教义成分:祈请金刚佛,满愿守誓戒。佛我本一体,成就本尊身。坚定吾空性,赐吾瑜伽密。空性观诸法,乐空不相违。赐吾自在行,赐吾金刚勇。成就五佛智,赐吾圆满功。勿舍弟子我,忏悔净身心。安住三摩地,不舍金刚性。赐吾空性慧,罪障一扫清。除以上介绍的修行内容之外,香巴噶举的大手印、三支法等法门,更是超越了"礼仪"的范畴,大手印之梵文本意就是"大象征",故我称之为"大象无象"的"大意象礼仪"。第三部分 1.灵魂的标杆:"本尊"(1)一些认真的读者读了以上诸章,心中一定生起疑问:你辄说香巴噶举如何殊胜,那么,它究竟殊胜在何处?答曰:一是传承殊胜,它传自神圣的金刚持,非凡俗之人胡编乱造、胡传混说、胡修盲信;二是上师殊胜,香巴噶举自金刚持起,每代传承上师均是即身成就的一代大德;三是教法殊胜,其教法,集诸派无上瑜伽部金刚法之大成,故上根之人,闭关六月,即可证无上正等正觉。在宗教研究上,有一种误区,即多侧重于宗教流派的理性观念即教义,而忽略其丰富而独特的仪轨。对此想象,美国史密斯教授不以为然,他说:"理性主义的一个幻觉就是认为宗教的普遍原则远比那滋养它们的典范和仪式来得重要;作出这样的确认,就好像是一口咬定一棵树的枝叶要远比他们由之生长出来的树根重要一样。"所以,在本书中,笔者在香巴噶举的教法和仪轨上着眼较多。史密斯教授说:"真正的宗教是最畅通的生命管道,让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通过它得以进入人的生命。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激发生命中最深的创造核心呢?通过宗教的神话和仪式,它提供了多种象征把历史往前推进,直到最后力量用尽而生命重新等候新的救赎。这种周而复始的模式使得萧伯纳这样的幽默者也下结论说,宗教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动力(怀特海另外加上科学,而成了两个动力)。"显然,他所说的管道形式之一就是宗教仪式,我们称之为教法和仪轨。香巴噶举之主要教法是"奶格五金法",全称是"奶格玛五大金刚合修法"。正修摄为两部分,前部分是生起次第,后部分是圆满次第。所谓生起次第,按佛教辞典的解释:生起次第亦称"起分",在自观为本尊的心轮上观想咒字而持诵,终而依"随察渐收"法收摄所观境而归于空。此说虽无不妥,但失之于略,因生起次第有诸多关窍,因属密而不宜多宣,故语多含糊。按我之理解,生起次第是将凡庸之色身,观修为智慧之佛身,其中包括许多内容,比如皈依、供养、发愿、发菩提心等,于一座之中,修心亦修身。香巴噶举跟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一样,属于宗教高级阶段。宗教教派的素质取决于宗教信仰的文明程度和理论的成熟程度。香巴噶举有极高的宗教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香巴噶举有系统的自成一体的理论,如《奶格金刚偈句》、《琼波略义》、《奶格五金法根本续》等。其理论,既是佛教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了香巴噶举独有的特点;二是香巴噶举有很高的信仰文明程度,有着能为各民族所接受的信仰主张,它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狭隘性;三是香巴噶举的信仰以神圣的道德为核心,强调利众,注重慈悲,反对暴力,不以追求现世和个人的利益为目标。此外,香巴噶举宗教行为的规范化程度极高,它的《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和《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系统规范,有极强的实证性。众所周知,由理性和感性组成的宗教意识,直接决定着宗教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理性多体现在教义和教理上,感性多体现在信仰因素及宗教感情等方面。文明程度较高的宗教,其理性因素较高;文明程度较低,其理性因素较低。读者将在后文发现,香巴噶举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中,有着极强的理性,其所修和所证,多有明确的教理指导,以及欲要达到的证量要求,其严谨程度,带有浓浓的自然科学色彩。在藏传佛教中,每个密宗修行者,都有他的本尊,好多读者不懂本尊是何物,有的书中将本尊称之为本尊神,此说不妥。因世俗之"神"仍没出世间,仍在六道中轮回,连他自己都没法拯救,焉能救人?故密宗行者之所观本尊,多为佛和菩萨。诸佛菩萨传了诸多法门,有诸多心咒,你修哪位佛菩萨,观其形神,诵其密咒,发其心愿,哪位佛菩萨便是你的本尊。修本尊法时,行者便有了一个灵魂标杆,除将凡俗色身观为智慧佛身外,其身口意,不离慈悲,不离真言,所闻无非咒声,所见无非本尊坛城,所做皆是利众之事,久久熏习,人格定然升华,终而与本尊无二无别。据说,修生起次第有成就者,多能亲见本尊,能向本尊请示法益,请教疑问。有兴趣者可看《宗喀巴大师传》,宗喀巴大师著书时,每有疑问,都要向文殊菩萨问询,请其解疑解惑。这种例子极多。但凡成就者,必亲见本尊。不过,也有见"本尊"却没有成就的人,因为他所见者,并不是真正的本尊。第三部分 2.灵魂的标杆:"本尊"(2)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瑜伽士,专修金刚萨埵法,已见本尊,老见金刚萨埵金光闪闪,在虚空中巍然出现,庄严无比。他很自矜,上师却知其所见并不是真正的本尊,遂指出其非。弟子不信,上师叫他到藏经阁大藏经上寻些尘士,泡入水中,以水洗眼后再看。弟子遵嘱,在佛经上扫些尘灰,泡水洗眼,见那"本尊"金光消失,遍身庄严化为污垢。原来,它是一个死去的比丘所化,那庄严金光之原形,是污迹斑斑的旧袈裟。许多时候,世上厉鬼总要化为佛菩萨,来骗取供养。那道貌岸然冒充上师的骗子,不也这样吗?所以,你不仅要有虔诚之心,更要有智慧之眼。读到这里,一些读者也许会笑我迷信。我告诉大家,我既是以学者作家的身份著此书,更是以香巴噶举传承弟子的身份著此书。我之表述,要尽量保留香巴噶举文化之原貌。我曾见过不少作者,以已心,度佛腹,将大气出世之佛法化为世俗实用之学问,简直惨不忍睹。所以,我不愿看一些白话佛经,更不愿看一些所谓大德的讲法记录,比如市场上流行的某法师的书和影碟,虽不乏如法之理,但多有谤法之语,尤其在谈到密宗时,总是乱舞棒子,很是可笑。浅陋之人,只能宣讲浅陋之说,盲人心中,是无全象的。另外,关于鬼神,藏传佛教有着自己的解释,如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称,人的身体的脉数以万计,其中就有病脉、鬼脉、神脉与魔脉种种,当行者的见修偏离中道,以心灵能量风心流入魔脉时,就会见到魔并与魔相应;如果流入鬼脉、神脉,则会见到鬼、神并与鬼、神相应,而它们实际上都是自心被迷惑时,自己给自己制造的迷离幻象而已。还有一些人,总以似是而非的所谓科学,解释佛理,更见荒唐。科学就是科学,宗教就是宗教,各随其缘,不可相混。科学重实证,宗教亦重实证,二者之实证,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谁也否定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至于那妄称将儒释道合为一体胡说一气之大师,更是叫人头皮发麻的。欧洲宗教思想家奥托在评价施莱马赫的《论宗教》时说:"作者想表明的是,人并非完全限于知识与行为,人与其环境——世界、存在、人类、事件——关系,也并非穷尽于对环境的纯知觉或影响。他力图证实,假若一个人是以一种深切的感情,来经验周围世界的;又假如一个人由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本质而被深深打动,以致激起诸种情感,像虔诚、畏惧、崇敬,那么,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便比知识和行为还要有价值得多。而这也正是那些有文化的人必须从头学起的。"所以,我更愿意以一个虔诚瑜伽行者的身份写这本书。你别管对与错,你看到的,至少是我心灵中流出的真实之语。我能告诉你的,也是只有我才能说出的话,这就够了。因此,当你看到或听到与你所受教育不同的另一种故事,感受到另一类文化时,千万不要去嘲笑,而应以敬畏之心对待,当初我进入另一个群体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一天,我到青海塔尔寺时,见大金瓦殿前有许多礼拜者,虽满头汗水,脸上却溢着幸福。一个文明人对那礼拜者耸耸鼻头,说:"可怜呀,愚昧。"听了这话,我马上可怜起这个文明人来。人活一世,若没有对一种精神的敬畏,确实很可怜。那人衣着宝气,有靓女傍臂,身在苦中,却不知苦,究竟谁愚昧呀?还有一个人,见别人给乞丐布施时,就耸耸鼻头说:"我是从来不给这般懒汉钱的。"却不知那钱,既施了别人,更施了你自己。你的生命和人格,就在那无数的布施中升华了。我很敬重比尔o盖茨。我之敬重,并不因他是世界首富,而是因他将几百亿美元用做慈善事业。表面看来,是他在布施别人,而究其实质,他同时也在布施他自己。布施之前,他仅仅是个大富翁;布施之后,他生命的含金量,就不仅仅是一个富翁所能涵盖了。他的生命存在,就不仅仅是从这个世界上弄到了多少金钱,更因为有数以万计者因他而得福,他的生命也得到了升华。当你进入那宗教世界时,你会感受到许多与时下不一样的东西。你会不知不觉间升华生命,因为跟你在一起的,是一个向上的群体。当你置身于"本尊"的世界时,你的生命和心灵同样会有相应的提升。当你久久地观修本尊形象,那每种颜色,每件法器,每种姿势,都有相应的利众密义和象征。你皈依三宝,发愿利众,心诵真言,远离愚痴,久久熏习,必然会离苦得乐,破除世俗贪执,证得清净之乐。当然,这只是生起次第目的之一种。你要想全部感受和得到生起次第法露之沐浴,必须首先是一个敬畏佛教精神,远离世俗贪嗔痴的行者。一本叫《藏密真踪》的书中谈到了本尊法的诸种成就:"成就是一个广义的词,对某咒、某法或某具体一部法的仪轨程式达到要求的境界,即名成就。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成就是向了生脱死彼岸行途之中所取得的若干不同等位的成就境。譬如修四臂观音,自身能持咒相应,进入持咒三昧境,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名四臂观音初悉地之成就。但四臂观音还当继续修持,乃至自身肉体亦能化现庄严之四臂观音像,三界重镇,神通变幻,无可阻碍,此成就则高于初悉地成就,而亦非最高成就。最高成就应是从证德、证境圆满境相,我为观音体相,法性本源无分,自境即名观音,此为圆满之四臂观音成就。"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修持本尊多叫"金刚"。因为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土匪有"八大金刚"之称,世人对"金刚"的理解偏错了方向。其实,金刚多是佛菩萨所化的忿怒身,金刚十三地就是佛地。关于它,我会在后文将随缘解释。第三部分 3.殊胜的"奶格五金法"(1)五大金刚合修法,简称五金法,乃无上瑜伽部中的独尊大法。前边说过,此法由智慧空行奶格玛肉身飞往色究竟天的空行金刚佛国,从报身佛金刚持处直接求得,受法之后无修成佛,故亦名为"奶格五金法"。"五大金刚"即父续密集金刚、母续玛哈玛亚金刚、喜金刚、上乐金刚、父续大威德金刚。五大金刚代表五方报身佛,是三世诸佛之身、语、意、功德、事业的总集代表与体现,是密法的核心。在藏传佛教中,五大金刚各有其独立的修法体系,但若有缘修习五大金刚合修法,则相当于将一切最精华的金刚乘密法都修过了。上根者闭关六月即证无上佛果。关于"金刚"和"金刚乘",有多种解释:有人说,金刚原意为电光,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即金刚杵,以此喻无畏,不可毁坏。有人则说阴阳不分谓之金刚;有人说,金刚有七殊胜义:一是坚固,二是精要,三是真实不空,四是不能断截,五是不能破裂,六是不可剖分,七是无可损坏,故常以金刚比喻佛之三身等,为一切所不能坏,并喻其能穿透妄想,明心见性;也以此喻佛之无二空智。人若得金刚智,则一切异熟,空尽无异,金刚三摩地,能坏灭一切烦恼业惑而无余。《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中说:"金刚乘之金刚义者,法性所生的空悲无别,或空乐无二。救意之义者,驾驭道;空乐无别者,贪义。""金刚者,坚固不坏,载乘金刚者,名金刚乘。将真言乘和般若乘两种方法,即果性与因性融为一体。"《集密后续》中则说:"金刚者,摄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摄集六度者,是方便及智慧;摄集六波罗蜜多、方便及智慧为一体者,是菩提心,亦是金刚菩萨的禅定,故名金刚。金刚亦是乘,故名金刚乘。"《布顿全集》中阿阇黎慧祥称金刚乘有十一种殊胜:"无上所缘方面的所缘方便,无上修,无上智慧,无上精进,遍持弟子,加持一切烦恼,加持迅速,迅速生果,舍弃烦恼,无上心思,精通无上行的方便,共十一种殊胜。"《西藏密教史》中称,宗喀巴大师则认为金刚乘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达生死烦恼的一切道理后,贪变成无量光,是诵咒的意坛城;二是方便与智慧生为本尊的语坛城;三是生殖器作为修行所依的身坛城。身语意三种坛城是入修密法的三条门径。据说,香巴噶举前七位"七宝"上师之中,除金刚持佛恒居密严刹土、奶格玛的身化现空行刹土外,其余五位传承上师肉身飞往十方空行刹土。后七位"轮王七近宝"上师,肉身飞往胜乐二十四大空行圣地。接下来的二十一位上师,圆寂时,有肉身飞往十方佛国的、有灵骨上出现诸多佛、本尊圣像、有荼毗后出现各种舍利的,显现了丰富神奇的瑞象。按香巴噶举的说法,获得五金法灌顶之后,通过上师、本尊和空行圣众的加持力,可使行者心轮八脉分出的身语意二十四脉与胜乐二十四大空行圣地之间,用虹光道真实连接起来;夜晚,二十四大空行圣地的空行母们,从虹光道来到行者的三脉五轮,助行者清净气脉尽早成就,天亮时又回到各自所居的空行净土。行者必须每天持本尊五大金刚的心咒至少108遍,方可确保心脉上的虹光道不至断失。据历代传承上师授记:如法得到五金法灌顶教诫的有情,无论修习与否,只要保持净信,严守三昧耶根本誓言,临终必可在空行母现前迎接之下,随愿往生十方空行净土。五金法的传承就像晴空中的阳光一样绵绵相续,又像串起来的金珠一样,一个紧接一个,从未间断。五金法由历代佛陀上师传承至今,就像黄金的纯度一样,加持力丝毫未变,始终保持着纯真的法脉传承。五金法正修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部分。生起次第的梵语译音为"邬巴底札玛",本意是生长和创新,是比量本尊瑜伽,它以观想本尊形象为主,主要观修外、内身坛城,自成本尊天身,体内观三脉五轮,于中脉五轮上观修本尊五大金刚佛及其能依所依的坛城。在"奶格五金法"中,行者观修的五轮处的主、从本尊均为金刚双运身,因是内坛城,故不观其身外保护火帐,于每一本尊处同时还需观此种本尊能依所依的坛城。于此特作集中强调。仪轨中一切圣尊均应观成水月镜花,如霓虹幻化,无有实体。显而无自性,现空无别。由于在生起次第即有其他许多无上瑜伽部密法在圆满次第中才出现的内三脉五轮的修法,且是将宣说猛厉火的究竟《喜金刚》、业印究竟《胜乐》、幻身光明究竟《密集》、梦境究竟《玛哈玛亚》和功业究竟《怖畏金刚》等五本续正修为身的五处,因此五金法在生起次第中即显示出比其他无上密法尤为超胜。第三部分 4.诸佛身的总集代表:密集金刚密集金刚是无上瑜伽部父续部本尊之一,其法门,被看成是金刚乘教法的根本。"密集"之含义,是指"解释身、语、意三密,三世诸佛令聚为集。"(《集密后续》。)《密集根本续》被誉为父续之王。在"奶格五金法"中,密集金刚被看成是三世诸佛身之总集代表和体现。关于密集教法的起源,说法颇多。藏地的说法是,在佛陀住世时,其声闻弟子中常有人以法衣为翅,飞行空中,为西印度邬仗那国的自在慧王所见。该王打听确实是佛陀弟子后,心中仰慕,面朝东方,跪地祈祷。佛知其意,前来传戒灌顶,并宣讲《密集根本续》和《密集注释》。自在慧王信受奉行,用琉璃粉计记录在金色纸上,后来他和眷属均得成就,飞行空中。后来,该国土为水所淹,其地为龙族所居,金刚手菩萨传以密集教法,龙族成就为金刚勇士和金刚瑜伽母。再后来,萨乐和的上师、南印度的欧提奢纳国的王婆薮迦波舍弃王位,在邬仗那求得真传,苦修成就;后龙树菩提又从萨乐和处传承了密集教法。此后,密集教法发展为许多个流派。此处不赘。密集金刚之形相有多种,如有桔橘色之密集柔金刚、青蓝色之密集不动金刚等,手中所持法器相应有变异。此尊以金刚跏趺坐安住莲花日月轮上,有三头六臂三目,头戴五佛冠,中央二手,右持金刚杵,左持金刚铃。其余四臂,右边上手持法轮,次手持莲花;左边上手持摩尼宝,次手持宝剑。金刚佛母,身青色,亦是三头六臂,手中所持法器皆与佛尊相同,表总摄五部大法。佛父佛母以空乐不二之双运相安住于莲花日月轮上。"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观修中,行者观想密集金刚位于自己顶轮中央,顶轮上三十二脉瓣内,各有一尊较小的密集金刚坛城,面向中央的主尊。佛母亦身兰色,双手持弯刀与托巴,交抱于佛父颈间,双腿盘绕于佛父腰间与佛父双运。需要说明的是,五大金刚的形象中充满了象征,比如佛父佛母就象征方便与智慧的双运等等,读者将在后文看到许多象征内容。象征是藏传佛教常用的宗教语言,借助它,可以揭示宗教中许多言有尽意无穷的内涵,可以揭示人类心灵中那些与实在相对应的层次,它是个体和群体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西方宗教学者蒂利希认为:"宗教象征的作用和所有的象征完全一样,它们都揭示着实在的某一层次,否则,这些层次就是隐蔽着的,不会被揭示出来了。我们可把宗教象征所揭示的这个层次称为'实在本身的底层';所谓的'底层'就是指实在的所有其他维度与深度的基础,因此它并非跟其他层次无关,而是根本的层次,是位于所有其他层次之下的那个层次,是存在本身的层次,或者说,是存在的终极力量。""象征性的表述就是如此,其原来的意思被其所指的东西否定了。然而,它也被所指的东西肯定了,这种肯定则为象征性的表述提供了适当的基础,使其所指超出了本身。""宗教象征是双关的。它们指向其予以象征的无限,同时又指向其借以象征的有限;它们使无限下降于有限,同时使有限上升至无限;它们为人类开启神圣者,同时为神圣者开放人类。例如,若用'父亲'来象征上帝,上帝便被下降于人间的父子关系,但同时这类人际关系则被上升为另一种模式,即神——人关系。所以,若把'父亲'用作上帝的象征,父亲的意思便见于其神礼的、神权的深度了。"(转引自《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藏传佛教中的"佛父""佛母"和后文将要看到的其他象征物亦符合以上特征。第三部分 5.诸佛语的总集代表:玛哈玛亚金刚玛哈玛雅金刚是无上瑜伽部母续部本尊之一。玛尔巴大师在印度南部之巨毒海向古古热巴大师求的便是玛哈玛雅金刚法。在"奶格五金法"中,它被看成是三世诸佛的语的总集代表和体现。"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观修中,行者观想喉轮中央有一尊玛哈玛亚金刚,喉轮有十六脉瓣,东(前)、西(后)、南(右)、北(左)四方位上各有一尊略小的玛哈玛亚金刚及其坛城,均面向中央的主尊,其余十二脉瓣内共有十二个宝瓶托巴,宝瓶内盛五甘露,宝瓶上面的托巴内装五肉。玛哈玛亚金刚是诸佛之语的总集代表,观想佛父身兰色,黄发上扬,两手持弓与箭,拥抱佛母,右腿微弓,左腿伸直,踏于莲台日轮上的尸体之上。佛母身红色,赤裸,亦手持弓与箭拥抱佛父颈间,双腿缠绕于佛父腰间,与佛父双运。佛父佛母均身着种种骨饰等庄严。玛哈玛雅金刚手中的弓箭就代表智慧,能穿透假象,直指本质。第三部分 6.诸佛意的总集代表:喜金刚喜金刚也是无上瑜伽部本尊,也称之为"呼金刚",或"饮血喜金刚"等。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喜金刚五面,四足,十六个胳膊,五骷髅为头饰,左右中央两手持头颅钵抱明妃,其余诸手皆持白色头颅钵,右边八手的头颅钵中依次是白象、青鹿、青驴、红色公牛、灰骆驼、红人、青狮、赤猫等;左八手的颅钵中依次有黄地母、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天日、月亮、青狱帝、黄财神等。八面之中,三面朝前,中间脸蓝色,左脸红,右脸白;四面在后,为黑色,顶面为青烟色。喜金刚有四条腿,右腿屈立,左腿半盘,另二腿曲,以游戏舞姿安住于莲花日轮四魔重叠之宝座上。主臂拥抱的明妃是金刚无我瑜伽母,其身青灰色,一头三目,右持弯刀,左执颅钵,左腿屈立,右腿缠佛父腰部。但《喜金刚空行母幻网律仪轨》中所记又略有异:八面有八足,十六只手臂,足踩四妖魔,怖畏又怖畏。头髻作璎珞,住日而乐声。色黑极怖畏,金刚当顶持。口中发吽音,全身涂满灰。无我俱等合,等引四欢喜。顺利得快乐,无慢心本体。本面是黑色,右面为黑色,左红而惧畏,顶饰忿怒相,二十四只眼,其余面黑色。藏传佛教中,喜金刚之佛像,有身语意三种:一是身喜金刚,为喜金刚身所幻化,身法洁,空明无别,具备七金刚法自性之身;二是语喜金刚,具备佛音五支,为喜金刚语之功德在深密修道中所幻化形象,其声深广如雷音、美妙如乐音、赏心可意、悠扬明晰、入耳中听;三是意喜金刚,为喜金刚之意所幻化的形象,其有六支修法:如生起道场大日如来支、灌顶不动支、受用甘露无量如来支、歌咏赞颂宝生如来支、广兴供养不空成就支和贪念随成金刚萨埵支。"奶格五金法"中,喜金刚是三世诸佛之意的总集代表和体现。"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观修中,行者观想心轮之中央有一尊喜金刚,周围八脉瓣内各有一尊略小的喜金刚,面向中央之主尊。喜金刚是诸佛之意的总集体现,观想佛父身蓝色,黄发上扬,双手持铃杵拥抱佛母,左脚翘起,右腿以游舞姿踏在莲花日轮垫上的梵天与威猛女神之身上。佛母无我母蓝色,右手上举金刚弯刀,左手托着嘎巴拉拥于佛父颈间,左腿亦以游舞姿踏于梵天与威猛女神身上,右腿盘绕于佛父腰间,与佛父双运。第三部分 7.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上乐金刚上乐金刚亦名胜乐金刚,是母续部密法。常见的上乐金刚佛像为四面十二臂,其每处形象,均有象征意义,如十二手臂代表十二真理,用以克服十二缘起;佛冠上方的交叉金刚,象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呈圆满,或象征胜义谛和世俗谛;五个死人头骨做成的五佛冠,象征佛的五种智慧;佛脸蓝色,显现三眼,象征观照有情,具三世智;头发黑色,一半耸立,一半飘逸,顶髻上戴骨制法轮,饰以蓝色摩尼珠,光照三界;髻之左下,饰有半月,象征喜乐无尽,不断增长;耳环、项链、手镯臂饰,皆为人骨所制;并有腰带脚圈,人骨璎络骨饰,骨灰涂身;草绿腋带,左右飘逸;项链是用人肠穿着五十个新鲜人头做成的,百眼转动,淋漓鲜血;虎牙外露,象征辩才无碍;表情怒中带悲,悲众生苦,亦恨众生,太不成器;第一双手拥抱明妃,左铃右杵,象征智慧方便;第二双手,张开象皮,表消灭无明,调伏众生;第三双手,右手持斧,降伏无明,左手持钵,盛血颅骨,表供养甘露;第四双手,右持月形刀,表以此智慧,斩断烦恼;左手持套索,一端金刚,一端金钩,惩恶救善;第五双手,右手持戟,左手提着梵天的头颅;第六双手,右手持手鼓,以招空行,左持人骨棒,上端有一个金刚、一个头骨、一黑一红的两个人头,表佛的三身及象征三脉,下有一双闪电,表诸行无常;骨杖下端有一个花瓶,象征行者所有耗费,尽入花瓶;右腿伸开,象征传播教义,表得定之后,不住涅槃,普度有情,而行大事;左腿弯曲,表根本定,象征不住生死;右脚下面是恐怖者,他两手持棒,另两手执手鼓和三叉戟,驯服在地,象征降伏愤怒、调伏外道、破除我执;左脚下面是时间符号女,她仰面向天,长着四只手,两手拿棒,第三只手拿着人头碗,第四只手拿着人骨杖,降伏此女,象征降伏色欲。亥母红脸,长着三只眼睛,她右手拿月形刀,左手托着人头骨钵,充满魔血,献给佛父,象征五种甘露和幸福;亥母转动弯刀,四方震慑;红色裸身,表清净无染;头发也是一半耸立,一半飘逸;她五种身印,即头饰、耳饰、喉饰、双股项链、手脚二镯;戴五十一个五色人头串成的项链,象征五十一心所俱空。关于诸多肢体和法器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本尊的蓝色光明,象征恒常一味的果位法身;一面象征本尊的微妙本心,它同无始本具的智慧界显空双运,是一非二;两臂象征胜义法性无始以来即是空乐双运;三目象征法界智慧,它遍满本有界;双手持铃杵,象征以善巧的空乐不二的成就,作种种事业教化有情;双手拥抱明妃,象征自心与空色大印本来无别;左足踩大自在天魔,象征已清净了对虚幻外境的贪执,降伏了由此幻执导致风入左脉而生出的大自在天魔;右足踩住欲天魔心口,象征已经清净了对虚幻外境的贪执,降伏了由此幻执导致风入右脉而生出的欲天魔;那殊胜顶髻,庄严无比,象征甚深道已经究竟,已证基果无别圆满法身;顶髻的摩尼宝珠,象征任运自然,持续地广行教化;顶髻之月牙,象征已断绝世俗贪欲,并证得无漏大贪或无漏大乐;无坏的金刚宝的项链、耳环、手镯、腰带、足环、飘带等严饰,象征究竟了世俗六度,显现出胜义六度;下身的虎皮裙,象征断除我慢;本尊光明焕发,智慧火焰四射,象征由五智本性中显现的种种色身及幻身,任运不断地广行功德事业,如火焰炽燃,遍满十方。本尊表情慈中有怒,象征大慈悲心随缘应机,以息增怀诛四事度化有情。佛母一面,象征其心与大空界的体性恒常无别,一味无二;两臂象征显空的自性便是永无变易的大乐;三目象征其三世的体性即是恒顺其了义空色大印法轮;右手执刀,左手持钵,盛满甘露,拥抱佛颈,象征方便智慧无别,恒处大乐殊胜之境;右足攀附佛父,象征永无变易的大乐本性即是远离戏论;五种骨饰的法轮、耳环、项链、手镯、腰带,象征大空法界的殊胜五智;头发半挽半披,象征已究竟诸法之实相,永不退转,度化有情。此外,尚有多种说法。同样出于从文化角度的考虑,根据诸大德之著述,笔者曾造过一个摄颂,内有关于上乐金刚形象之部分,仅供研究者参考,不可将我之摄颂当成观修增补内容。因在"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修持仪轨中,有从诸传承祖师那儿承继的纯正教法,弟子不能将其凡情己意和杂凑之法掺于其中。我之所以将以下内容录出,是从文化角度考虑,不可用于宗教角度来实修。我之本书,有研究成分,更愿为历史保存一份资料。每有所得,不敢私瞒,公之于众,以抛砖引玉,对于香巴噶举之研究,或能添一己之砖瓦。现将我之摄颂部分录之于下:吾心本清净,吾即本尊身。佛冠金刚杵,两法圆满功。骷髅做佛冠,五智成就生。黄脸增益寿,白脸息灾星。红脸怀敬爱,蓝脸伏魔军。三眼三世智,利益诸有情。黑发半耸立,二眉火汹汹。蓝色摩尼珠,顶髻人骨轮。宝环为耳饰,半月喜无尽。人骨链镯圈,骨饰并珞缨。腋带绿飘逸,骨灰涂佛身。人头血项链,虎牙外露呈。身发蓝色光,人骨钗环饰。人头喻无常,手臂表真理。克服诸缘起,解脱虎皮系。二手搂明妃,悲智化铃杵。二手张象皮,灭痴众生伏。三执斧与钵,颅骨供甘露。四执月形刀,智生热恼寂。套索金刚钩,恶善方便度。五持戟与头,梵天外道伏。六手持手鼓,人骨棒左执。腿伸不入灭,度众传教义。腿弯根本定,不踏生死路。左踩恐怖者,降伏诸忿怒。右踩时间女,降伏吾色欲。调伏诸外道,破除我法执。超越时与空,正等正觉具。佛母三只眼,右手弯刀执。惩恶亦救善,颅钵供甘露。亮刀四方摄,裸身清净体。身佩五种印,黄发半飘逸。链镯圈带环,人头为装饰。经典要义显,心空证十地。莲座超无常,污泥不染着。大日喻空慧,智悲心出离。三十二相好,八十庄严体。智慧火焰射,如泡虹光体。大小金刚杵,轮状参差密。火融似蛋壳,杵尖佑护己。邪魔丧其胆,违缘具消除。吾即本尊身,非有亦非空。如梦亦如幻,似光又似虹。无执亦无舍,不散亦不昏。空如气泡体,坦然任运心。上乐金刚是"奶格五金法"的根本本尊,代表诸佛的金刚身、语、意,是三世诸佛功德的总集和体现。笔者故着墨稍多。需要强调的是,五大金刚像中的所有法器法物,皆有表意和象征。如佛父和佛母分别象征方便和智慧,方便即大乐俱生,智慧则是指通达诸法空性的智慧。《金刚鬘o第十品》中说:"众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瑜伽母续?金刚持曰:般若度方便,称名瑜伽母,大乐善相合,转入真实故,名瑜伽母续。""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观修中,行者观想脐轮中央有一尊与自显胜乐一样的上乐金刚(佛父佛母),周围六十四脉瓣内亦各有一尊(比中央主尊)略小的上乐金刚,周围六十四尊均面向中央之主尊。上乐金刚是三世诸佛的金刚身、语、意所依,是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故称为总摄轮。通过上文,读者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的象征特色。某些教派曾非议藏传佛教,或称其为偶像,崇拜,或因不解佛像中之象征含义而胡说一通,却不知,藏传佛教佛像中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象征,其内涵,无不跟佛教经典相契合,都在用"有限的经验"来表达"作为终极关切的宗教信仰"。西方宗教学者蒂利希说:"信仰并无其他任何适当表达自身的方式。信仰的语言就是象征的语言。""无论就性质而言还是从强度来看,象征的力量都远远超过任何非象征性的语言。因此,不该说用来表达信仰的象征'仅仅是一种象征',应当讲'不仅仅是一种象征'。只有首先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理解不同种类的宗教象征。""信仰并非相信诸如此类的故事,而是接受那些以神圣行为来表达我们的终极关切的象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兰德尔认为,宗教象征所揭示的东西并非"描述性的知识",而更像是"直接的相识",或很像常说的"洞察"或"远见"。因此,宗教象征并不能"告诉"人们任何"可被如此证实的事物",而是使我们"看到"人类所经验到的世界的某个方面,这个特殊的方面及其经验可称为"辉煌的秩序"。兰德尔认为:"宗教知识的显著特征,也就是那种使它不跟其他知识形式相竞争的东西就在于:它并非某种独特的经验、某种神秘的直觉、或关于某个更高领域的知识,而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一种'实际知识',其目的就在于,使处于自然世界的生活条件下的人们打开心灵,看到神圣者……"(转引自《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然。宗教象征确实使藏传佛教具有一种"辉煌的秩序",它渗透了藏传佛教独有的智慧。第三部分 8.诸佛事业的总集代表: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无上瑜伽部本尊之一,属父续部密法,藏语音译为"多吉久谢"意为"怖畏金刚",汉译为大威德明王,也有称"阎摩敌"、"能怖金刚"的。关于大威德金刚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人说金刚大威德是文殊菩萨所化,也有人说其本来面目原是梵天、遍入、大自在、童女、太阳等,后被佛陀调伏,化为水牛形,其诸多形象遂躲入大威德金刚的足下。藏传佛教界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有本叫《大威德之光》的书,记载了大威德金刚法初传入藏地时和守旧势力的斗争。大成就师热罗多吉扎诛杀了许多阻挡大威德金刚在藏地弘传的人。有人说"金刚"喻智慧,"大威德"喻方便,空性与大悲心无别的菩提心即是金刚大威德。其形象为九头三十六臂十六足,怖畏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罗王的契经。面有三只眼睛,象征千里眼,无所不见,亦表具备三世智慧。居中的头面为水牛形,黑色,表降伏阎罗王;发上指,向佛地之意;两角锐利向上,表示二谛,戴骷髅宝冠,头发分为五髻,貌微忿怒,怒中带悲。右角之下,有三个忿怒头面,皆是三目圆睁,獠牙外露,舌卷,发怒张如火,须眉亦如火燃,中间头面呈青色、右边红色、左边黄色,象征着愤怒、权势、安静三德能;左边亦有三头,中头白色、右头灰色、左头黑灰色,表示清净、死亡、愤怒;居中再向上有一头,为红色,象征吃人夜叉,名叫"参怖";最上面有一头,呈黄色,呈现文殊本像,象征着慈善和智慧。璎珞为黑蛇,上串五十个人头以为项链,其目转动,鲜血淋漓。人骨为璎珞,其腹巨大。右腿屈,左腿展,威武而立。其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象征菩萨佛的三十七道品,依次为:(1)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2)四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3)四神足,亦称"四如意足",据《俱舍光记》称,四如意足为:欲如意足,希图修得神通的意欲;精进如意足,精勤修习禅定;心如意足,一心专注不散乱;观如意足,亦叫慧神足,依智慧修观。(4)四正勤:据《增一阿含经》称,四正勤为: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5)五根:信根,对佛及佛法深信不疑;精进根,勇猛精进修习善法;念根,忆念正法恒不忘定;定根,修习禅定而不放逸;慧根,思维正法。(6)五力:信力,增长信根,能破诸邪信;精进力,增长精进根,能破怠懈;念力,增长念根,能破诸邪念;定力,能增长定根,能破昏沉散乱;慧力,能增长慧根,以破除诸惑。(7)七觉支:亦称七菩提分、七等觉支、七觉意、七觉分等。即:择法觉支,能以智慧,辨择所修法之真伪及对机与否;精进觉支,能勇猛精进,勤修正法,勿使懈怠;喜觉支,因得善法而心生欢喜;轻安觉支,因修善法,身心轻安愉快;念觉支,于所修定慧之法常持念,而不忘失;定觉支,能摄心而不散乱,以入定境;舍觉支,能舍弃一切妄念,平心坦怀。三十四只手均持法器法物,右手自上而下依次持:高扬、月刀、白筒、杵、勾刀、标枪、月斧、剑、箭、勾刀、棒、人骨杖、法轮、金刚杵、椎、匕首、手鼓;左手自上而下分别持:象皮、人骨碗、天王头、藤牌、鲜左腿、长绳、弓、人肠、铃、鲜左臂、丧布、三尖矛、炉、颅器、人左臂、军旗、黑布等。怀中明妃,左持颅钵,右执金刚弯刀。大威德金刚有十六条金刚腿,象征十六空,镇压阎罗王十六面铁城。右边八条腿弯曲,压着八大天王,也象征八大成就,其形象为男人、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及狐等;左边八条腿伸开,踩压八大女明王,其形象为鹫、枭、鸦、鹦鹉、鹰、鸭、公鸡、雁等,象征八自在清净:能示一身为多身;能示一尘身满三千大千世界;能以大身轻举远到;能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能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却如无法想;能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其义无尽;身遍诸处,犹如虚空。大威德金刚的形象有好多种,所谓化身无数,但总的特点是威猛可怖,头发蓬乱,俨如烈火,獠牙暴齿,大似雪山,硬逾金刚。眼露威光,胜太阳千万倍。巨口无边,能吞没三界。足趾能压梵天,足根能动宇宙。能随意役使八大天王:即东方大自在天、南方帝释天、西方大梵天、北方遍入天、东南方他化自在天、西南方象鼻天、西北方镇格迪天、东北方六面童子天,亦能役使诸阎罗王如唤小童。能消除世间和出世间之所有障碍,赐予修行者无上成就。第三部分 9.诸佛事业的总集代表:大威德金刚…简而言之,大威德金刚之特点为:能调御诸方;能号令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神祇;其大悲和平等性如山岳,不摇不动;能化为三世诸佛,等等。对大威德金刚,一世嘉木央活佛在一本叫《吉祥金刚大威德教法源流三界尊胜成就库》中有系统阐述,他认为,大威德金刚有十五个特点:(1)、自生: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可以根据不同的调伏对象应化相应的形象,以达到调伏的目的;(2)、顺从安住:被调伏者能遵从调伏者的意愿安顺守己,不再为非作歹,制造障碍,侵袭众生;(3)、大威德金刚能调伏八大天王到阎罗王之间的所有众生;(4)、头发竖起,形象可怖,使人见而生畏;(5)、巨型大口,可吞食三界;(6)、眉有怒纹,显现黄色,极似烈火;(7)、双足有大威力,可压履世间;(8)、双手掐期克印,以示威胁,能发布命令,令世间出世间畏惧而遵从。(9)、右腿收屈,左腿伸张,能调伏男女八天,男女阎罗。八天前边已述,此处只介绍男女八阎罗。此亦为护法神,阎罗八男为:黑阎摩、白亚瓦底、棕密征、褐蹄、九股青发、黑白斧、青牛头、褐火曜;阎罗八女为:信使女、獠牙女、杖棍女、时相女、时罥女、环套女、倒落女、铁钩女等。有人说,阎罗有了义和不了义之说,不了义的阎罗王在六道轮回中,专司地狱,其形忿怒,赏善罚恶。若人三毒炽盛,造了恶业,中阴身堕入地狱后,就由阎罗王发落;了义的阎罗王则是业力,令我们不由自主,辗转轮回。它有粗分细分之说,粗分是烦恼业障贪嗔痴,细分为无明。也有人认为,阎罗王象征死神,修大威德金刚,可以超越生死。(10)、能用遍布天空的八种威猛爆笑降伏梵天等;(11)、从本面化现的一切口中能发出"啪""咤"等威猛咒声;(12)、其残暴心能做身语二金刚的本性,空性与大悲无别的菩提心是金刚大威德;(13)、在大寒林曼荼罗中,能役使恶魔及阎罗王等;(14)、作为大自在曼荼罗中的主供本尊,能运用各种神通讲授十万经续;(15)、事业宏伟。"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观修中,行者观想密轮的中央有一尊大威德金刚,周围三十二脉瓣内,其中在对称八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东的东(即正前的右边第一个)、西的西(正后的左边第一个),(此处所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之方位皆是以此轮的中心为参照点,然后定立。)共十脉瓣内各有一尊小的大威德金刚,均面向中央的主尊,其余二十二脉瓣内共有二十二个宝瓶托巴。因为大威德金刚"事业宏伟",能协助修道者成就无上事业,故"奶格五金法"中将它作为诸佛事业的总集代表和体现。"奶格五金法"中的大威德金刚的装饰为寒林八饰:即人骨头饰、人头项链、十恶之人全皮围裙、人血胭脂、人血涂眉、虎皮围裙、骨灰涂身,呈粉绿色;还有象皮上装,左脚伸右腿弓曲于莲台日轮上,踏压水牛。当然,其装饰,同样有象征意义。我将大威德金刚讲述稍详,旨在从大威德形象之诸多含义和象征中看出其"事业总集"之特征。有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智小,多懈怠,少精进,不护誓句,不守戒律,不敬上师,不友道伴,我慢炽盛,沉醉五欲,易招邪魔,若能以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易于相应,能除违缘,能增福慧。第三部分 10.庄严的相好五大金刚除其特有的特征外,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皆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古代印度,这不仅仅是佛独有,而称之为大人相。关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许多书中记述很详,可惜因过于琐碎而不好记忆,虽知诸金刚俱足佛陀之相好,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观修时不能精细入微。我在当初修生起次第时,为了方便自己的观修,我曾作一《庄严歌》,录于此,以方便读者理解:福慧无量顶宝髻,梵音悠深金睛目。睫如牛王眉白毫,舌广三千颊如狮。咽中津液得上味,齿白齐密洁似玉。身如雄狮腋下满,肩好圆融四十齿。手指纤长如酥柔,四掌缦网手逾膝。身毫上靡孔青光,足趺高满股如鹿。足跟丰满马阴藏,足安平相千轮辐。金身圆满光丈六,七种圆满凝脂肤。眉似弯月无见顶,发顺发旋如青珠。鼻不显孔耳垂广,宝发长美无餍足。容貌满足正不娆,唇似频婆深远语。面广殊好如净月。头摩陀那舌赤朱。声分具足舌薄相。诸窍毛孔盈香气。随众生音无增减。随众生意和悦语。随言开示应有情。随缘说法无计执。众生喜悦面广大。行如鹅王牙白利。指纹藏覆脉不现。薄纤润泽金精指。软净四肢光一丈。手足圆满德相具。掌文明直长不断,手足丰满并如意。起止如象骨如钩,身指圆纤柔不曲。脐深圆好毛右旋,身那罗延具大力。足悬四寸现印文,毛孔润色脐不出。膝坚圆好体净洁,身润足满踝不露。威慑一切无能动,容仪备足不逶迤。恶意众生见和悦,仪如象王复如狮。死门相具身不倾,等视众生无轻视。身大身广身持重,佛光普照无夜路。卅二八十庄严相,众生瞻仰难测度。五大金刚皆具备此大人相,按印度传统的说法,具此大人相者,在家可为转轮圣王,出家则证无上正等正觉。第三部分 11.集父续母续之大成"奶格五金法"中,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属父续部,玛哈玛雅金刚、喜金刚、上乐金刚为母续部。藏传佛教中,关于父续部和母续部的概念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父续部偏重于方便,母续部偏重于智慧。印度学者黑行者认为:凡直接从生起次第入手,而间接讲述圆满次第者为父续部;凡直接讲圆满次第法,间接讲生起次第者为母续部。也有人认为,方便父续以慈悲为主,重生起次第;智慧母续以空性为主,重圆满次第。后来,又有人提出新的观点,说父续部以幻身成就作为主要修道方法,母续部则以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作为主要修道方法。对以上说法,争论颇大。"奶格五金法"则融合了父续部和母续部的所有优点。据说,单个的五大金刚法虽殊途同归,但各有优势,比如密集金刚侧重于幻身或身成就、玛哈玛雅金刚侧重于语成就和光明大手印、喜金刚侧重于拙火和意成就、上乐金刚侧重于功德成就和方便空乐无边智慧、大威德金刚则长于事业成就,而"奶格五金法"则将五大金刚的所有特点优势集于一身,修习"奶格五金法"就犹如修习了五大金刚体系的所有教法,也相当于将一切最精华的密法都修过了。这也是琼波浪觉虽有一百多位上师,得大法无数,却一生倾心于"奶格五金法"的原因。"奶格五金法"不仅以成就之大著称,更以成就之速名世,奶格玛不经勤勇,证无死虹身,化身净土,固是其根器的殊胜,但在其后的三十多位传承师尊中,有上根者,多有闭关六个月,即证无上成就者。按香巴噶举的说法,获"奶格五金法"灌顶后,本尊加持如影随形,空行圣众视如爱子。其传承如纯到极致无丝毫杂质的黄金,珠珠相串,无有中断,绵绵相续之状,如晴空中的阳光。历代上师像守护自己眼球一样守护着法脉,其加持力丝毫没变。老有行者诧异自己修证之神速,犹如春苗之长。笔者在修"奶格五金法"之当日即有殊胜验证,得亥母加持授记,并契入光明大手印,既源于法脉之纯正,亦因为历代上师的慈悲。"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是圆满次第的前行,它可分成粗观生起次第和细观生起次第两部分。修习圆满后,可以任运成就四事业指息灭业、增益业、怀柔业和诛灭业,简称息、增、怀、诛四业。其中息业之息指息灾祛病除障、息灭业障等,增业之增指增益功德、智慧、威势,增长福寿、名闻、财富和眷属等,怀业之怀指怀柔调伏人及非人,人皆爱敬乐从,龙天、非人乐从其命等;诛业之诛指诛灭破敌、降伏邪魔等。"奶格五金法随许法"中,即有增息怀诛四业火供,据说如法行之,可获大验。此外,还可获得共同成就,如八悉地、五神通等。八悉地即:(1)丸药成就,亦称仙丹成就,服此丹药,可增长身色精力,延年益寿;(2)眼药成就,点药于眼,可透视地下宝藏;(3)土遁成就,能如鱼游水一样,游行于地中;(4)空行成就,能如鸟一样在空中飞行;(5)宝剑成就,此剑可随意于千里之外,取恶人头颅,或掘地下宝藏;(6)隐身成就,可隐身,为人所不能见;(7)长寿成就,能成就长寿持明之身;(8)治病,意有所欲,便可给人治病。还有的说法中加以神行、取精华等成就。五神通指:(1)神足通,亦称神变通、神境通、神境智证通、如意通等,可以飞行无碍,游行虚空,隐显自在,能随意变化自身及外物,能此没彼出,千里之外,转瞬可至,如屈伸臂焉。(2)天眼通,亦称天眼智证通,能遥见未来,其目力能穿透山岳大地,见人所不能见,千里之外,如对目前。(3)天耳通,亦称天耳智证通,能辨万类生物之音,能闻人所不能闻,千万里外之音声,如在耳侧。(4)他心通,亦称他心智证通,人与非人,及诸动物,众生心念,悉能晓知。(5)宿命通,亦称宿住随念智证通,明他人及自身的生死因果。第四部分 1.有耐心才有所获读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怨我写得枯燥。请原谅,虽然我的解释尽量追求浅显,但因你对宗教内容的生疏,会产生相应的生涩。没办法,读书如登山,愈到高处,可能愈有平时见不到的风景,但登高很吃力,坚持一下吧。介绍香巴噶举若不介绍其教法的殊胜之处,这书就等于白写了。要知道,我写的内容,近千年来,很少有人公之于世,虽亦有点滴讯息,但多道听途说,或一鳞半爪,像我这样以传承弟子之身份,介绍传承之教法者,并不多见。所以,只要你有耐心,只要你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你看到的定然是别处观赏不到的风景。前面我介绍了"奶格五金法"的生起次第。当然,我仅仅是介绍。香巴噶举的弟子们念诵和观修是另一种我无权公之于世的仪轨。虽然你没有深入到教派内部,但其精神和内涵,大致是了解到了。接下来,我们介绍圆满次第。按佛教规范的解释,圆满次第亦称"究竟次第",也叫"正分",主要修气脉明点而引生心寂或俱生喜、见证心光明。修习成就,可见道乃至成佛。显然,这种说法也是概而括之。香巴噶举圆满次第的教法很复杂,也很精细,决不是粗粗几句话就可说清的。关于它的修持,自有一套严格的系统,比如:修生起次第达到一定证量,才可以接修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中又有许多部分,前者达到何种证量,才可以接修下一步。这都有严格规定,不可混乱,亦不可跳越。写本书时,对这部分,我很为难:不介绍,世人并不知道我说了许久的"殊胜"所在,而若欲介绍,就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内容难免枯燥,前面内容虽生疏,尚有故事以提神,加上我笔法稍加生动一些,就能叫人读下去。而这部分纯属宗教内容,发挥不得,也难以渲染,阅读时必然沉闷。有心舍而不写,则本书内容定然残缺,除影响读者对香巴噶举的理解外,世间也失去了一次了解香巴噶举教法的机会。无论从宗教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看来都是一种损失。因为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有我这样的传承因缘;即便有传承因缘,也未必有我这样的文字表述能力;既使因缘能力并具,人家也未必愿意写这种在出版家看来"吃力不讨好"的书。要知道,若是用写此书的时间来写小说的话,我至少能写出多部能叫座的名利双收的长篇小说。但是,我将完成此书当成我来此尘世的使命之一。所以,我不愿放弃这个能叫更多的人了解香巴教法的机会。至少,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面临一个困难,就是介绍的"度"的把握。因为密的原因,我不能一览无余地展示教法,但我同时又必须能叫读者感受到香巴教法究竟殊胜在何处?我力求能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向世人介绍教法,但又能确保我的介绍只在教派戒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所以,我选择了中道。我略去了香巴教法所有的修证法门,却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对教法的介绍、修证达到的目的、教法之殊胜理由等诸多信息。我将尽可能地用香巴噶举汉译内容之原貌,不肆修饰,不加渲染,质朴本色。同样提醒读者的是,这部分内容,可能与你以前所读书的内容迥异而略显吃力,但不要生起烦恼。你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你掠过此部分读后面部分,但你可能会一章一章地掠过去,翻到最后一页,将此书一扔,说:"上当了!上当了!雪漠竟写这号破玩意。"因为你偷懒掠过的内容,可能恰恰是别处难以读到的好东西。当然,我认为是好东西的,你可能恰恰认为没意思;(,)但我没办法,我不能叫你接受深过你心灵的东西。我只能贡献出我之所有,我不能奉献出你之所需。另一种选择,是你静了心,平了气,慢慢咀嚼过去。你肯定能读出本书与时下流行读物不一样的味道,肯定能摄取一些营养。啃完本书,你或许会长吁一口气,叹道:"真不错。"说不定,你还会再嚼一遍、两遍、乃至多遍。久而久之,你会在本书的熏习下渐渐远离愚痴、接近高尚,你会为你以前做过的许多曾引以为自豪的事脸红,这时,你已确信无疑地升华了人生。所以,阅读跟人生的良性活动一样,受多少累,便获多少益。欲悦眼眸者,只能得眼眸之欢;欲益心灵者,方能得心灵之益。无论此书写得如何,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这是我不得不写的一本书。写它时,我背痛如折,我每每屏息,才可能完整地写完一句话。在我创作的生活中,我从没有如此痛苦,也没有如此真诚。我知道,生个大孩子,免不了有阵痛的。只有流产似的写作,才轻松得如同撒尿。只要你有耐心,你必有所获。第四部分 2.智慧的华严树下面,我们继续介绍"奶格五金法"的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包含五大部分,历史上将它形象地比喻为智慧的华严树。先简而言之:第一部分:甚深奶格六法,它是华严树的树根,包括:〈1〉脐火暖乐自燃(拙火修法);〈2〉幻身贪愤自解(幻身修法);〈3〉梦境迷乱自净(梦观修法);〈4〉光明愚钝自醒(光明修法);〈5〉往生不修自觉(迁识修法);〈6〉中有如来报身(中阴成佛法)。第二部分:光明大手印,它是华严树干。第三部分:是三分支法,它犹如华严树枝,包括三部分:〈1〉上师法;〈2〉本尊法;〈3〉幻化法。第四部分:白红空行母修法,它犹如华严树花。第五部分:身心无死无灭修法,它犹如华严树籽。据教内资料得知,公元13世纪,"奶格五金法"传承师尊简宸本成就后亲见奶格玛和空行母司卡史德,两位空行母建议他对旧法本中之不甚明了之处详加注释,此后,"奶格五金法"出现繁简两种法本,遂因之出现新旧二系。依旧本修的称旧系,依新本而修的称为新系。生起次第是圆满次第的前行和基础,修习成功后,历五道阶中的资粮道。在此基础上,修习五金法圆满次第,可以速疾圆满五道阶之中的后四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证金刚持位。因为香巴噶举教法之殊胜,藏传佛教诸教派已或多或少地吸收了香巴教法的部分修法,汉地译本中也一鳞半爪地介绍过有关内容,但多不系统。有些专家学者甚至将"奶格六法"当成香巴教法之全部。至今,除香巴噶举的弟子和藏地部分高僧大德外,人们并不知香巴教法究竟殊胜在何处。为了能使读者真正了解香巴噶举,我略去具体修持方法,只将圆满次第之内容做一简单介绍。圆满次第以修习气脉明点为主。关于三脉五轮,汉地许多介绍密法的书中介绍甚详。简而言之,三脉为人体内的三条主脉:中脉、左脉、右脉。关于中脉,有许多形容,有人说它有"空直红明"四特点:"空如芭蕉,直如箭杆,红如黄丹,明如劲火",左脉为"月亮脉",右边为"太阳脉"。其形其意,现在,有大量的书籍可以参考,此处不赘。底洛巴的《四真实性教授明灯论》中讲道:"彼中何为所依,是脉。此复,数有几何?总有七万二千,其中有三百六十,其中有一百二十,其中有三十二,其中有二十四,其中有三脉,彼是主要者。彼中一百二十脉是四脉轮。若谓彼之处是何,就是脐间、心间、喉间和顶间。若谓数有几何,脐间六十四脉、心间八脉、喉间十六脉和顶上三十二脉。若谓形状如何,犹如莲座与日光会合,增长有光。颜色,为因从日月之因所生,故如月末尼(水晶)又如熔酥的光线移动。若谓状态如何,既是智慧配以方便,故由和合而住。"第四部分 3.脐火暖乐自燃(1)脐火暖乐自燃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一部分。关于六法,历代大德皆有论述,如玛尔巴尊者就在《甘露河流》中所讲的:"修而成佛是猛厉火与幻身,不修亦成佛是往生与业印,由入梦成佛是梦幻与光明,由自性识成佛是中有与大手印。"日琼巴大师主张称作"三类和合"和"九种和合往生",即贪欲与大乐和合,修猛厉火;瞋恚与无实和合,修幻身;愚痴与无分别和合,修光明;猛厉火与幻身和合,日间修;梦境与光明和合,夜间修;中有和往生和合,临终修;补特伽罗精劲者修猛励火,懈怠者修梦境,寿短者修往生与和合等共九法。"脐火暖乐自燃"亦称拙火、猛厉火等。刘立千先生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称:"《拙火》又译《猛烈火》。《拙火》的要义在能引生乐空俱生智,《拙火》究竟,还能引生离一切戏论相之乐空大手印,获得究竟解脱,这是方便道而兼解脱道之法。""《拙火》的修法,是修风、脉、拙火的瑜伽。观三脉四轮,在脐轮燃拙火,以宝瓶气助气,溶化顶门之白菩提,菩提液下降,引生四喜四智,打开脉结,生死业气则从左右二脉纳入中脉,生起乐空俱生智,证大手印。《拙火》之效应,初步净化蕴、界、处,全身生起暖乐,进而引生四喜四智,出现四空开显法身光明,最后引生大乐成报化身,依《拙火》则可现证法、报、化三身获得解脱。《拙火》的四喜生起方法,有自身生起法和依他身生起法,《拙火》要引生的乐空双运双融不二智。因此首先则要了悟空性的'空',在悟空的基础上方能进行,不能只有'乐'而无'空',则不会有什么双运,反会变成单纯的肉欲,而入邪道,根本就不是佛法。且双身法属有功用法门,易出偏差,风险很大,要经过假死阶段。求顿悟一心者则不需有功用之法。六法之乐空大手印或称为密乘大手印。"《等同虚空续》中将拙火分为三种:一是外猛厉火,亦称自性猛厉火或胜义猛厉火,即一切法的自性空,宣说妙智空性,使八十自性的心溶入一切空,如岗布瓦大师说:"大手印即猛厉火";二是内猛厉火,指脐间的短阿引发之拙火,即本文后文谈到的实修方法;三是密猛厉火,亦称和合猛厉火,即一切深妙空性与极无变的大乐和合双运而生起的,能结合到极无变化的大乐位。猛厉火也被称为自证智,它能断除一切妄念,并引生大乐无分别智。在当代西方,许多有不同信仰的群体也修炼拙火瑜伽,得到神奇的验象。有许多神父虽然信仰上帝,但却爱实践跟上帝信仰关系不大的拙火瑜伽,多有痴迷者。对于拙火瑜伽,有学者称是心理能量引生了生理能量所致。修习拙火,有三种方便:一是修习宝瓶气。这是修炼拙火的基础。持气法有六种:数呼吸、束缚放任的无分别心、观想颜色、金刚诵、强力运气、瓶气修炼。达波拉杰说:"(我)所说的中脉之内,本有的中脉、风息,即留住风息于中脉。留住风息于心者有三:九身门、四语门和二意门(原注:心脏为无明门,中脉为智慧门。打开心间和眉间的脉道,诸脉会合于彼处,是为二意门)。色声等六境的感觉全部消失,所出现的感受均是乐滋滋的,是为阻塞九身门;阻塞四大种之中风息流动,风、心会合于中脉,是为阻塞四语门。作为远离各种(杂念)的标志,打开心间和眉间脉(轮),因诸脉会合于彼处,是为打开二意门。一切感觉无二致,出现安乐,风息契入光明。"《密集》中说:"右侧鼻孔气流动,方便风为烦恼风,不留若住气逆返。左侧鼻孔气流动,因系般若智慧风,住持无过证悟增。两只鼻孔同呼吸,方便智慧无二风,齐聚体内中脉门,此时勤炼生智慧。住持风息的方法:先憋下体气息往上引,念诵长吽三声猛吐气,下体气息随之紧憋后,吸气压抑留住上体气。练气功力达到标准时,鼻扎排气似箭射一程。频频再吸再留再吐气,住持依止风息时间增。"二是明点。我们常说的明点有三种:一是根本离戏明点,也就是自心俱生智,它的性质是:自性空、自然明洁、不灭。它的依止处是持命明点。其空与离戏是法身的自性,明为报身的自性,无灭之力为化身的自性。《密集》云:"坚守命的菩提心,心中血液的精髓,如盐裸露蛋大小,内有光点闪闪亮,大小豆英合和般,能念之心寓中间。"《密集》云:"强烈倾心守持心口间,由此放射倾注放射处,松弛片刻真正来坚守,宛若无云苍穹自证分。悠闲明亮维持着原状,犹如明镜之中的影像。莹澈内外空明勿执著,若是明示直指此自心,若此则是持命菩提心。乐空醒悟心的正中间,遍知一切皆是智慧力,在那认定俱生智慧时,心和乐明以及无分别,自然而然出现彼三者。再无有烦恼是安乐,不灭且无执著无分别,如是直指自心见自性。自性清澄本智且明洁,察见先前从未见过事,法性本色不染自性净,明而不灭无执是安乐。如是真实了知之正见,心不散逸专心去修持,乃是不损空性的行为,回遮最终亲切之感情,凭借证悟正见之威力,无心贪恋斩断诸牵累,远离能所二取勇武者,回遮贪恋勇毅机灵者。若是实修清净无倒义,临终身体力行享果报。上述持命以及菩提心,讲说无明醒悟无生智,和那天成自现原始智,离戏无灭利济诸有情,三身任运天成堪稀有。"第四部分 4.脐火暖乐自燃(2)明点修法用拙火溶乐的二明点燃滴的变化使红白菩提心和合,进而生起乐空俱生智。菩提心白分多居于顶上,赤分多居于脐间。坚守对治明点,使脐火炽降,能生起无漏乐空。换句话说,由紧闭所依身之重要穴道,用猛厉火融化白菩提,渐次升降,可生起四喜四空,那人无我法无我的出世间智慧就能自然显现。按照教诫和诀窍,以智慧拙火坚守明点,生起乐空之智,又持瓶气使菩提心不漏,坚守在"东坚玛"脉的下端,能渐渐净治1800分别心之风息,进尔见道。若能精进而修习,次第提升明点于六大脉轮,并使之安住于囟门,则次第登十二地,获金刚持之果。《续》云:"从慧和智得安乐。倘若明点鬘不移动,从而不滴漏,刹那俱生智将使今生证得法尔界,摧毁生生世世积累的烦恼魔,在今生证得神通、遍知地和三界瑜伽师果报。"《简略续》云:"谁排精,谁就缺乏解脱和最上瑜伽之乐。排精是投生的种子。因此,应以特殊的方法束缚精液,使之不遗漏。"《密集》云:"脐下四指法源处,事实脐火针尖大,向上燃烧红彤彤,种字颠倒头朝下。变成光明熔化后,降下月液十六滴,此是大乐快活林,降至脑中生欢乐;其半八滴降喉间,生起殊胜的大乐;其半四滴降心间,生起离喜空乐喜;其半两滴降脐间,生起等同虚空喜。乐空无别最上乐,俱生智慧生欢喜,不可言表其感受,认定谙熟彼者时,乐空无别常证得。"三是猛厉火瑜伽,它包括宝瓶气住息、五次第的语寂、脐轮火正行、心寂、四印之中的三昧耶印、修持脐火炽降法中的业印等等。修拙火时,对肢体有相应要求。为了坚守风脉,腿要格子似的交叉,肛门如花朵般紧闭。为了守持脐间的随火风和生起暖乐,要挺腹,脐下作等引姿态。为了把握心间持命风,脊椎如铜钱重叠般伸直,上身挺如狮,肩如灵鹫翅;等等。《密集》云:"安住静处软垫上,敬仰我慢本尊明,双脚金刚跏趺坐,脊椎端正叠金币,上身如狮傲岸心气昂,孔雀颈脖一般俯曲观,双手等引犹如野兽爪,双眼微闭注视鼻子尖。"而后,再以种子、手帜、佛像、火、明点和那达等所缘来点燃拙火。一股是以风息来鼓动。《空行母海》中说以有元辅音字母体相的绕左右脉风息来点燃,《金刚鬟》中说由中脉的风息来点燃。西方有学者认为这是心灵之火,能产生如火一样的暖热。由于拙火的炽燃,风息不再游动,六根不随境转,心无旁骛,而住于无分别,由拙火融化菩提心而生起乐智,由于能所的妄念皆消融于中脉,乐空或明空双运就会次第出现。《时轮》云:"智慧火焰极旺,彼能焚烧一切魔及其对境。"拙火修法一般由四种:一是依明点而修的脐火,二是依他身而修的贪欲脐火,三是依自身为所缘境而修的脐火,四是依空性而修的智慧脐火。脐火的实质,是为了证得乐明空智,它由猛厉火炽燃火相乐为缘所生,有无分别、乐和明显分等三个特点,能达到五次第中的心寂要求。在修证无明的明增得相后,可证得智慧的明增胜解,能远离能所二取的八十种分别心,故称心寂。以此为基础,精进修习,便能在心中生起离戏的乐空感受,现见心性光明。香巴噶举的"脐火暖乐自燃"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修拙火身,修以拙火为衣,修以拙火为食,修以拙火为垫,殊胜灌顶。香巴教法称:修拙火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宝瓶气。脐间所带的宝瓶气也称"和合宝瓶气",乃因心轮与密轮处的智慧气于此汇合,加到脐轮处的智慧气上。炼成后,可常持瓶气,开口说话亦不受影响,而且脐间平时自然能有和合宝瓶气。根据持气时间的长短,宝瓶气有小、中、大之分,行者炼成小宝瓶气即可起修拙火,但要求是最终能自如地持大宝瓶气。修宝瓶气时还有不少辅助与纠偏的方法,如九节佛风等。修拙火身:此法正行中行者观想自己成红金刚瑜伽母身,于坐垫上采取一个称为拙火六灶式的特殊坐姿,然后依师传授的观修密诀专注而修。修时,行者会体验到四喜,伴随四喜而来的还有四空。四喜指的是喜、胜喜、殊胜喜、俱生喜;四空则指空、极空、大空、一切空。关于这些修证上的专有名词,在佛学辞典等参考书中均能查阅到,因此在这极略介绍性的书中,便恕不一一作解释了。于此修法中,在如幻的阿杭融降中,所修明点甘露往下走的过程,称为上降,其间顺次生起的四喜,称顺生四喜。而明点甘露往上升涌的过程则称为下固,其间又顺次会生起四喜,称逆生四喜。无论顺生、逆生四喜,每一喜中细分又包含着全部的四种喜,故细细分来,则顺生有十六喜,逆生又有十六喜,总共将产生三十二喜。如前所说,生四喜时,还会同时生四空,具体为:生起喜时,同时亦生起空;生起胜喜时,同时亦生起极空;生起殊胜喜时,同时亦生起大空;当体验到俱生喜时,同时亦会体验到一切空。空伴随喜而出现,即喜而空,乐空不二,因此行者应努力长养四喜四空。第四部分 5.脐火暖乐自燃(3)不仅如此,修四喜四空时,因气入、住、融于中脉之缘故,行者还会经验到与人死亡时所经验到的一样的明、增、得、光相等外、内诸相。但这些禅验之相于上降生顺生四喜时不易体验到,待观修下固,生起逆生四喜时才可体验到,其对应为:生喜时,明相现;生胜喜时,增相现;生殊胜喜时,(近)得相现;最后生俱生喜时,光相现。此外在修习拙火期间,还有做甚深奶格六法气脉明点之随学体操的要求。在有些介绍奶格六法的书中,亦称此体操为金刚拳法。拙火身的修法:观修四喜四空,身心将自然生起暖、乐、乐空无别的觉受。在五金法的根本释续中,智慧空行奶格玛如是开示:"自身方便三脉五轮上,阿杭融降庄严刹那间,智慧咔咔莫克衣双运力,有漏无漏四喜依次生。"拙火衣的修法:修拙火身前行后,行者在观修密诀的指引下,反复不断地带脐轮大宝瓶气,使自己体内盈满拙火,犹如穿上了一件拙火衣。拙火食的修法:正行则是脐轮先带上和合宝瓶气,然后每次采取秘授的特殊方法,依次吸入外界的颜色迥异的风、地、水、火四大之气,使其依次充盈于脐间瓶气的内中并作专注。呼气时,观四大精华气融摄入中脉内,浊气、废气则排出体外。座下及睡眠时便观不坏明点。修此法获益的征象是:常生暖乐觉受,吃得很少亦不觉饥饿,疾病不生,获得长寿。在以上拙火正行修习过后,还应修拙火后行。此后行分二,一为障碍自解法,二为驭气法,修时均有着持宝瓶气的要求。其中驭气法观修纯熟后,自己行走时若观想驭气,则可以步行如飞,仿佛骑上了一匹快马。拙火修成之标志:冬天最冷时裸体坐在雪山上亦不觉冷;数日不食不觉饥饿;平常带了拙火后感觉身体轻了,空了,别人打时没有疼痛感……得其中之一即表明于此法的修习已完成,可以修幻身贪愤自解了。当然,修习拙火之功德远不是以上说的那些。按传统说法,拙火成就可有多种功德:一是十征象,即瑜伽师修习心中依次所得十种象征:1.忆念地气,现青烟象;2.忆念火气,现萤烛象;3.忆念水气,现阳焰象;4.忆念风气,现火焰象;5.忆念空气,现诸彩虹;6.心极忆念,见如来身;7.见六道处;8.彩虹绕身;9.如具天眼,一切皆明;10.知他心,忆念前位。一是上门解脱道,二是下门大乐道。二是八贤德,即如《甘露河流》中所讲:"八贤德显现:地德──身体魁梧、水德──身体润泽、火德──身体光华、风德──身体轻盈、月影──无人能见、日色──隐形、虚空德──如秋天晴空成为无昼夜和目不张闭。""最后一切都达到的功德,是由于无戏论的乐从俱生智中显现,所以出现连续不断的光明。"《三补止》则说:"故由此何为,简言唯成佛,凡以无数劫,皆是以圣乐,此生汝证得。"第四部分 6.幻身贪愤自解(1)"幻身贪愤自解"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二部分。香巴噶举所说的"幻身"有三种分法:一是不净幻身。《般若波罗蜜多经》及诸续部中常有此义,指三界之中,动静见触之事物,虽然显现,但如幻化,并无实有自性,故称不净幻身。《六法金液论》中说:"首先将诸外境相观为等同八如幻喻,即此诸色等于迷乱心前显现,外事非有犹如梦幻;由缘所生者犹如回声的影像;无常犹如露珠和水沫;显现而无自性犹如阳焰和彩虹。由于如是修学串习,故能断除依境相的分别。"说是三界情器世界,内外诸多事物,一切生死涅槃,虽有显现,而无实有,犹如梦幻。《金刚空行次第初分》中说:"三界诸众生,无余皆如幻,动静诸众生,悉皆无所得,可见可触事,一切如幻化。"二是清净幻身。将情器世界之诸不净境相转为清净的本尊坛城,故称清净幻身。密宗常行此法,如香巴噶举观想自身为本尊天身,观想情器世界为所依和能依的本尊坛城,观想一切音声皆为本尊咒声,观想一切心意的显现为本尊的智慧幻化游戏等。如是而修,便可生起殊胜的幻化三摩地。三是纯净幻身,因修生起圆满二次第,由风心的精气所成就的身,非分别所假立,是现如圆光,故名纯净化身。它是无上密乘不共隐义的幻身,风心自加持道的正次第。它明显见如圆光,超越极细微尘法性,是完全净妙的智相。它由中脉灭除能所二取的分别风后,在粗分相、细分相以及诸分别心隐没后,由极细微的风心精气而成就。尊者蒂普巴说:"譬喻幻身是镜中影像,胜义幻身是离障的蕴,幻身自身的体相是音韵字清净的相好,幻身的功德是彼所依身降伏邪魔,成等正觉后,此身能住于乃至虚空存在。"刘立千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一文中如是说:"幻身的要义在引生现空无别(注1)俱生智。依最微细的风心本元身,而证佛的报化身。幻身有多种,这里指的不是一般所说幻化不实之身躯为幻身,而是隐秘讲述的最微细风心之幻身。隐秘之幻身修法,是先用"三远离"(注2)和缘"金刚诵"(注3)强迫出现临终时的死有光明(注4)。由大光明所乘之本元细风起现不净幻身。不净幻身又要在光明中清净,运用"整持"和"随灭"(注5)二种静虑清净之,使由业风转为智风,意身则成为本元身。不然,无色界天和乾达婆也有意身,他们为什么成不了佛,因为他们的意身是带业识的风心,业报满后仍堕轮回,成不了佛。清净的幻身则称为大乐俱生的双运身或圆满的报身。"纯净幻身修法有两种,一、根本位幻身的修法:1.前行位的所依三远离的修法。行者依两种瑜伽皆能契入三摩地,一是凭依无相无戏论瑜伽,二是凭借有相戏论的瑜伽。其基础是语远离金刚念诵,金刚念诵又以身远离和心远离为基础。"三远离"后,三门安住,不再摇动,紧闭身体要穴,以瓶相风金刚念诵,心的感受于溶乐中泯没,由空乐所生的幻身次第便会生起。2.依三远离的正行位无相的修法:行者安住于寂静处,于"三远离"中净信上师,依师教而修,便可断除三时戏论,而入禅定。依加持之力,二障遂息,真实显现大手印智慧。再依此缘忆持心,再忆持息,生起觉受,遂现出临死八相:地入水,出现烟;水入火,出现阳焰;火入风,出现萤火;因风入心,灯火朗然;心入心所,生起月相;心所入无明,显现日相;无明入一切空,生起罗睺相;后入一切空,朗如无云晴空。再入逆起三现分,即一切空现起无明、从无明现起心所、从心所现起心、从具风息的心现起自证智身,其形如幻术、水中月影、双影、阳焰、梦幻、回声、海市蜃楼、魔术、彩虹、电光、水泡、镜中之花。行者智慧遂增,诸垢相皆离障,能于世俗诸法中,一切实体任运自然,达到光明清净。3.依止三远离的正行位有相的修法:圆满成就了根本三远离后,依具相明业印和智印,经顺起逆起三现分和光明现为金刚幻身,它风心精气所成,相好庄严如镜花水月,明亮无阻犹如彩虹,俱足一切行相而无自性,超越了有无等边见,不杂染蕴界处性相。第四部分 7.幻身贪愤自解(2)二、后得位幻身:如前面所述的根本定中,幻身生发光明后,修如幻三摩地,转诸凡庸境相为道用。香巴噶举的"幻身贪愤自解"所指的幻身便是"纯净幻身",也被称为"金刚幻身"。香巴教法称:"幻身指由达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后见所现皆如幻化,是由现证三空智力,瑜伽行者自身转成之化身。由修无上密圆满次第所得之幻化身,虽无行相而有种种现分,虽有现分而无自性。幻身由最微细气心组成,由二者合一而现起。心间之不坏明点亦是由微细心气构成。""五金法的最胜精髓体现于对不坏明点与金刚幻身之修法。现今无论藏、汉、印乃至全世界的所有有密法之地,听闻过奶格六法名字的人或许有一些,而知有五金法的人却甚为稀少。五金法作为父母续合修之无二续(即被誉为第五续)无上大法,乃一切密法核心,所有历来以修五金法而疾证佛果的大圣们,普以真实语直示后来者:若能修习五金法,则相当于将一切密法精华都修过了。"此幻身修法的正行是金刚幻身之观修,以前此修法多为口耳相传,极少见于文字。在正修金刚幻身前,先修其前行,依根器不同,有三种前行修法:上根修上师瑜伽;中根,修佛身之现空无别和观一切如幻化;下根观脐轮下有六个上下层叠的倒三棱锥体,如幻观修相应的内容,励力精进,则见一切法如幻之真相。修此前行法后,即可正修金刚幻身。如是修习成功后,即可内视见到所修幻身,如水中之月,现而无自性。据说,此幻身可脱离粗色肉身行动,若是此肉身朽坏,也可以换另一个健康躯体,如夺舍法。据说,章嘉大国师便修成了金刚幻身,至今仍常住在五台山,行利生事业。修成幻身者,达十地菩萨果位至临成佛时,此金刚幻身会如虹彩般化去,再现起时,已转成和合七支圆满报身金刚持相。据说,上根者修此法可以即身成佛,中根者可以在临终死有法性光明现起时证金刚幻身成就,不历中阴;下根者若精进修持,亦可以在中阴前期证得幻身,然后可随己欲乐住于法界,无间行利生事,若欲示现成佛,则可任运成报身佛。奶格胜乐根本续中说:"快则六月、一年,迟者一生成佛。"又说:"幻身无真三根所依道,无间敬信、身等万显法,现空无执、如幻修佛身,贪愤自解证入十四地!"注释:(1)现空无别:"现"指外境。现空,虽现而空、境空双融二无分别(2)三远离:此为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中之修法。①用金刚诵成语远离,②缘心为境起心远离;③依自我加持起现幻身,敛风(气)归脉而入于光明。众生之身心皆依风而转,全不自主,此为敛风(气)之重要法门。(3)金刚诵:极为秘密之咒语,以音助气,可以敛气归脉。(4)死有光明:人临命终时一切心识停止活动出现本有光明,此为法性之光,若能认识则可明见本性而解脱。(5)整持和随灭:此二静虑能使不净幻身在光明中清净。"整持"将幻身立即收入光明,"随灭"是从头到足渐次收入光明,随即转入真性空性之中。第四部分 8.梦境迷乱自净"梦境迷乱自净"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三部分。"梦境迷乱自净"亦称"梦境成就法",其目的在于引生觉空俱生智,即心与空性融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为法身。按密乘的说法,梦境是由睡眠风心均收入脉内而出现的,它由习气熏染而成,其体性为风心之身。刘立千先生说:"修梦境有四个要点:掌握、熟识、转变、融合。掌握,先白天想一件事物,要继续地想,夜晚则用密诀中之强制二要点(注1),进行掌握,若不能掌握有魔障干扰者则应作驱魔法事,于是白昼所想之事则能在梦中出现并能掌握它。所谓掌握就是对梦中所现皆能认识。其次若熟识己,则应修炼观想梦境如幻,梦中虽出现恐怖境界,了解其为自心业力所变,幻化无实,不起畏惧,用足踏之。如是联系白昼所观诸法亦皆如梦境,把世法与出世法联为一起(注2)可得二谛(注3)双融之境界。再次转变梦境,炼习心力可以随意变化。对梦中现所想天身和四大(注4)进行变化,如以大变小,以少变多,改变梦中境界。随将世间事或出世佛法进行锻炼可得如幻三摩地(注5)。最后将梦境与光明融合,观真实义(注6)。白昼所见亦如夜间梦境如幻如化,将此二者交融,可起现梦境之幻身。又以夜间梦境如幻之喻,可以结合在白昼现境中亦可决择其无实如幻。修炼成熟,在临命终时显现境界亦如幻梦,则可免除中阴怖畏之险途。此法应在生前修习,以便临终应用。修习梦境成就,则能在实际之生、死、中有三阶段证悟无有自性之真如性。"(《藏传佛教噶举派》)奶格金刚偈中讲:"谁欲捐舍妄执意,一心专注梦所现,迷乱自净修如幻,功德自显昼夜增。"香巴教法称,"奶格五金法"此耳传梦修法分六部分:执持梦境、修持梦境、增调梦境、梦中化身、梦中转物、梦观外界。执持梦境乃首先之修法,即为了能得梦境,能梦中认知为梦,能保持梦境不散失。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得清晰稳定之梦境,且能梦中知梦。修持梦境分为为四种:以身修心,以心修身,依无我母修法,随欲心修法。增调梦境分二种,即增加梦境对象和调伏随遇对象。增加梦境能在梦中知梦的基础上,随意变增梦境,调伏随遇分为世间调伏与出世间调伏。梦中观外界修成后能于梦境中真实观见到外界事物,如六道情状、胜乐二十四境、空行佛国、十方刹土等。要是你想去哪儿,则能在梦中前往,醒后且能忆持不忘。修此梦中观外界法,上根可得无缘明知力,中根可获作意明现力,下根亦可获幻身亲往察知力。注释:(1)二要点:此指扼着身上之要害并作用宝瓶气法。(2)世法出世法:此处世法指凡俗世间之事务,出世法指的是佛法,用佛法的观点去观察世间事物。(3)二谛:此处二谛的世俗谛指世俗认为之有;在胜义谛则了解其自性为空,如幻,是空有双融之义。(4)四大:即地、水、火、风、空为大物质本名。(5)如幻三摩地:入观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的三摩地。(6)真实义:此指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之空性,即非实有之义。第四部分 9.光明愚钝自醒"光明愚钝自醒"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四部分,也即光明修法。"光明愚钝自醒"亦称"光明成就法"。刘立千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称:"光明的要义在引生明空俱生智。光明是自心本性,即明空俱生智,非其它因缘所造成,佛与众生同具。光明的妙用为能现三有世间轮回涅槃种种境界之现源,是法界缘起,宇宙缘起之根本。见性悟心体空是根本,修道见光明是从体起用,有体有用算悟心圆满,故修光明亦是非常重要,光明有本有光明、修中光明、睡眠光明、死有光明等等。本有光明为因,为母光明,修道中之光明为道光明为子,使母子光明相会即二光融为一体成为佛果之光明。达到究竟了悟实相,可以成就报化二身。"光明有多种,《后分迦白》云:"此光明五种:谓自性光明,以及智光明,三摩地光明,所悟的光明;此中时是五:死时与住中,等持与退时,定后成一味,是悟胜观时。"通达实相,明白一切法无自性即是光明。光明是本元心的显现,是本具的智慧,无论你修习与否,它都会存在并且显现。只因众生业障,难以明见,才用光明成就法以除障。除上根之人外,一般人要彻见大光明,必须用甚深的圆满次第,强迫业风纳入中脉,转成智风,本性光明才能显现出来。密勒日巴道歌云:"不证万法本一味,修观光明成常见;不证大乐双运理,修观空性成断见。"噶举派的光明修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基位光明:我们在前面讲的本元心便是基位光明,它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元始光明。由于心的体性污垢是自然清净,故称光明。《一乘宝性论》中说:"微故非闻境;胜义非思境;法性深故非,世人所修境。"《集要初品》中所说:"如火恒住木,断分法不见,手摩燧木垫,由此见住彼,如是以证修,不见心光明,绕江合一体,故能见为彼。"此光明众生本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要如法修习,便可明见此光明。二是道位光明:就是如何忆持光明,如"放下无为住本原,解缚无疑得解脱"便是。依光明大手印法,无所依中不加整治安然而住,也是道位光明。圆满次第的教授,使心气入住中脉,也能体验大手印光明。若依他身来忆持光明,因方便是欲贪的增相,能生起觉智或断证的智慧,因大部分业风溶入了风息,遂生起通达于内外所立名言如幻之慧,暖日升起;因智慧是离贪的明相,第二菩提是因贪念隐没,明相生起,如秋夜晴空,月光满天,空明月相生起;随后,由于嗔恚隐没,愚痴隐没,一切识悉皆隐没,增相得相渐次出现,进而就能从大乐的认知不寻思为三时任一的刹那光明。所以,光明总是出现在无寻思的慧眼前。《文殊口教论》中说:"死与昏迷及入眠,打呵欠与交媾时,刹那领纳若串习,当修炼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是譬喻光明。由此契入,亦可认知光明,但非胜义光明。为了生起胜义光明,就必须如法修行。关于这一点,香巴噶举教法所述很多,此处不赘。三是果位光明:将认知的光明转为道用,证悟实相,达到究竟。《后分迦白》云:"由光明现前,现起双运身。"玛尔巴尊者说:"譬喻光明是依止他身智慧母之智。胜义光明乃至得相不散,都是阿赖耶识溶入光明之智。光明的体性是一切佛的遍空菩提金刚。光明的功德是由于得相暗垢全净,故而脱离一切粗重而成就不住于有寂的法身。"香巴教法的光明修法前行为:修观人命无常、轮回苦患、业果不爽等共同前行法。能否证净光成就的关键,在于对上师本尊和教法始终如一的恒常净信,故应常修净信,视上师瑜伽为修法命脉,对上师常作殷重祈祷。正行中总举有四类修法:执持光明法,转为道用法、和合法和究竟光明法。以执持光明修法为例,修此法时,俱生喜与一切空周遍身心与客体,达乐空无二之圆融之境,于此乐空无二之境上可引生自性离戏光明。此光明无执无缘,譬如虚空,绝言语思虑,亦称净光明、胜义光明。此光明一旦显现,亦可得安住。此光明境界,亦可称之为光明大手印。修此光明法时,会出现种种境界,《奶格金刚偈句》和《琼波略义》中均有详细之阐述,在此不述。但无论出现何种境界,都应由传法上师来最终印证,切不可自以为是,贻误修行。第四部分 10.往生不修自觉"往生不修自觉"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五部分,亦称"迁识成就法"。刘立千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如是说:迁识的要义是引生无分别俱生智(注1)。所谓迁识,指人在临命终时能以自力(气心力和定力)把自己的心识迁往他方净土或其他世界,使心识在迁往途中毫无障难而行,它则作为最佳之护送者。主要的关键在得气心自在(注2),才能随意迁移。本派迁识法门最多,有三融迁,九融迁。融迁法即迁移识神与道融合的方法,在人临命终时业气自然融入中脉,此时则采取融迁法的次第修法使之转变迁移于佛身和光明境界。但用此法应在生前勤修《生起次第》、《拙火》、《光明》及《幻身》等成就法,临终方能应用。迁识法又名为不修成佛之法,是最快最易的法门。一般是观头顶佛身,脉道相通,然后用宝瓶气破顶门而出,直达佛心与佛成为一体,获得佛身成就。迁识中最上乘者为迁于光明之中,在临命终时,四大收摄,观真实义,毫不散乱,则与本有光明融合无间成就法身。其次如前修幻身法中所说,死时对三境界(注3)后之死有光明若未能认识,则用心力放射想起现幻化报身之法,亦可起现幻身。此外,在道中还有修四迁识法,一、净心迁识;二、调整身要迁识;三、强迫法迁识;四、夺舍迁识(注4)等等。迁识亦称往生,多称有三种往生,即法身往生、报身往生和化身往生。往生方法上有药物、气力和等持等三种;也有分为上流入室两种和有相无相两种等。喀觉巴则分为"胜义大密往生、本性原始往生和明相幻术往生"等三种。《后分迦白》中将往生分为十二种:"往生区分最极多,修而往生以等持,气与运气来往生,以身功夫而往生;心识往生于上人,于诸强制中往生,无戏法身之往生,有戏色身之往生,圆满报身之往生,以及化身之往生,悦意空行之往生。"迁识往生法十分殊胜,据称虽行诸罪业,但若受了灌顶,只要如法修持,并能如理守护誓言,亦能成就,故称"往生不修自觉"。对迁识往生,藏传佛教称之为抛瓦法。据说,密法中常见的抛瓦(迁识)法有七种:(1)光明抛瓦法;(2)法身抛瓦法;(3)本尊抛瓦法;(4)上师抛瓦法;(5)白空行抛瓦法;(6)红空行抛瓦法;(7)智慧窗抛瓦法。香巴噶举的传承是智慧窗抛瓦法,是最为殊胜之抛瓦法。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修法,二是临用修法。待修习有成时,在从眉毛向上八指(即梵顶)处,开始时有很痒很疼的感觉,然后会鼓起来,最后流出黄水或血。此外,还有许多证量要求。不过,即使你真的达到了证量要求,已得往生之能力,若非报尽命终或因特殊必要之原因,决不允许看轻宝贵人身而过早修真往生,否则罪过极大。据说,修行人在寿欲终时,一般会有一些感觉或征兆,行者一旦发现自己有死亡的征象时,通过供养佛圣尊等方法转变过来,以延长寿命。如果通过这些方法依然不能遣除死亡征象者,行者就应该修真往生了。往生时,就用智慧之窗抛瓦法。平常修炼有素者,即可用肉眼亲见到空行母们已现身前来迎接。那么,往生有何种功德?《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称:"如是甚深道达到究竟的果,就是最终获得十征象、八贤德、八成就、四功业等诸共同悉地和七支(注5)、八自在(注6)、四身五智等殊胜悉地,特别是证得乐空双运无变化、虹身离障幻化状、现空白现妙观察、法身无边智广大、具五决定受用圆满、何处亦不迁流大空行等究竟六法。"注释:(1)无别俱生智:此指无能所相分别之本元智慧。(2)气心自在:"气"指外面境界内身而根皆是气分之转变,气心二者不能分离。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气分不能自在的缘故,密法圆满次第中则专门有控制气分之法,使气得自在,心亦自可得到自在。(3)三境界:人死时四大融摄则显现红、白、暗三境界,此三境界又名为明、增、得三境界。(4)夺舍:使自己的识神迁入其他刚死的人或动物尸体内又可得到再生的一种法术,即俗说的"借尸还魂"。(5)七支:密乘七支,即满报、结合、大乐、无性、慧满、不断和无灭。第四部分 11.中有如来报身(1)"中有如来报身"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根本奶格六法的第六部分,亦称"中阴成就法"。何为中有?中有者,不堕于二类,住于前后二者之间,故称"中有"。中有之修法是藏传佛教中十分殊胜之修法,行者入于中有时,生起光明和幻身,心识中断,能现起双运,故亦称道的断心瑜伽。刘立千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说:"中有,或译中阴,是指人在临命终时,出现四空光明所起之意身,此意身与幻身同一性质,是最微细的风心所成。中阴要义为引生三世俱生智。""人在临命终时出现中阴又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为'生死中阴'或名'死有中阴',此时四大收摄,一切烦恼业识暂时解脱,出现'死有光明',若能如实认取此为法身光明,生前证悟本心实相之光明为子光明,临终所现死有光明为母光明,二光相融成为此光明母子相会,在光明道中可获得解脱。若不能认识则堕轮回,所以这时期是轮回涅槃交界之时,故又名为轮涅中阴。要认识这种中阴,就必须在生前证悟自心实相,或勤修大手印和'光明'、'梦境'等教授,由勤修开显之光明即为'道上中阴'。中间阶段,由不认识死有光明即落入'中有中阴',或名'世间中阴',出现意身(中阴身)及种种恐怖之险境。此意身与生时梦境中习气身为同一品类,故生前应修梦境法,在梦中认识意身并加以转变,观生起次第之本尊法,可以改变习气之身成为报身,故名为梦境中阴。此为转中阴为道用之法门。最后阶段为'生有中阴',即中阴之意身,为业风所鼓动,急于寻求投胎,所以又名'投生中阴'。若此时能记忆上师所传教授,生起俱生空乐之觉受即可转意身为俱生大乐身。或以化身方式投胎,或使用堵塞胎门的办法投生。"关于中有,藏传佛教各派均有不同的教授,但香巴噶举之中有教授却有其独特之处,在其平日之观修中,就有许多关于中有的方便法门,十分殊胜。香巴教法将轮回涅槃一切中阴总摄分六:自然成就中阴、禅定中阴、果报生死中阴、梦境习气中阴、倒转临死中阴、流转中有中阴。能用于修持的是果报生死中阴,即前面讲过的幻身成就法;梦境习气中阴,即前面讲授的梦观成就法;以及从死到生阶段的中有中阴,即中阴内成就佛身之修法。香巴教法称:"进入死有中阴的标志是没有实质的血肉之躯,走过的地方没有脚印;没有了白菩提明点和红菩提明点,因此日月之光不再显现,也即失去昼夜之区分,没有身影。这时,唯一的救怙只有上师三宝,只有一心一意地向上师三宝祈祷。然后,上根者观修大手印,中根者修幻身,下根者修誓愿力。"香巴教法《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详细地讲了中有如来报身修法,出于密法特有的保密性,我们略去了其修持法,特地保留了其中的临死时的应用之法,因这类内容已有相应的资料,如《西藏生死书》等,但读者可以看出,在香巴噶举的传承中,自有其独到之处:《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谈到了其临终应用:第一、上根临用上根于临终时,光明自显,证幻身成就。当寿尽时,有色等五蕴二十五粗入相和地等四大摄入相,其现于外者——六根识所依力入相:当眼识内返散灭(眼所摄色入声)时,眼开合力弱,乃至不能见物;耳识内返散灭(耳所摄声入香)时,即听不见外声;鼻识内返散灭(鼻所摄香入味)时,鼻即不能辨香;舌识内返散灭(舌所摄味入触)时,则舌不复能辨味;身识内返散灭入空时,则身之一切触觉丧失,身失光彩而现死色。四大返摄之次第:地大融入水大时:肉身失其系着性,举身无力,鼻中出水,口角流涎;水大融入火大时:九窍干涩,口鼻干枯;火大融入风大时:身热消散,热气从上下往心间收摄;风大融入识时:全身气入识时,外、内呼吸俱断;然后识亦融入光明。当此之时,上根行者的白菩提明点(以水为自性),在顶轮上显现""(音"杭")字形往下降至心轮,这时行者觉于外者(称外象),是似月夜之白茫茫相,觉于内者(称内象),是如烟雾状相,此即为"明相"现前,于此第一个刹那间(言刹那间者,表其时间甚短之意),无分别觉现,于一切境现空,依其力,当遣除八十种性妄中由瞋所发三十二性妄(此时即对仇敌亦不会生瞋)。第四部分 12.中有如来报身(2)然后,位于脐轮处的红菩提明点(以火为自性),显""(音"阿同")字形,往上升至心轮,这时行者觉于外者,是如日出时之红光相,觉于内者为流荧相,此即是"增相"现前。于此第二个刹那间,无分别觉增强,于一切境现极空,依其力,当遣除八十种性妄中由贪所摄四十种性妄(此时即使极美之天女在前亦不会生贪)。两明点到达心轮时,将不坏明点包合在中间,这时行者觉于外者是黑漆漆一片(但无普通人当生起的昏聩与郁闷感),觉于内者是无风吹动之燃灯满室相,此即是"近得相"现前。于此第三个刹那间,无分别觉更为增盛,于一切境现大空,依其力,当遣除八十种性妄中由痴所摄之七种性妄。然后是气入中脉之征相亦明显现出(气前已入中脉,但无明显之征象,此时方有):外象如晨曦初现,内象如秋天无云之晴空,无边无中,此即为"光相"现前。于此第四个刹那间无分别觉最为显明,于一切境现一切空,八十性妄所有粗细分亦全部消融于法性光明中,行者得到大乐,且乐空不二。此最后刹那显发之光明称死法性光明,亦称母光明,根时光明;行者修法所得之光明称道上光明,称子光明。根时光明与道上光明如母子相会般融合后,即得真实光明,亦称光明自现。光明自现时,行者最细气心所成之不坏明点,转成幻身上乐金刚。(而幻身转为和合七支报身佛之速度,喻如投石击开之水又迅速拢合那般的快。)普通未修行者与瑜伽行者死时之过程相同。《智慧庄严续》中讲:"得证光明者,不历中有境,成利他色身,如如意宝珠。"第二、中根临用中根于中阴前期,证如来报身成就。中根临终时未能及时把握于死法性光明现起时,证金刚幻身成就,则死法性光明消失后,即进入中阴境界。死光明现过后,先是进入一段昏迷期,约为人间的三天半左右。然后从昏迷中醒,于此最前之中阴期,很难觉知自己已死。可怕的幻境亦尚未现前,这时饥渴的感觉生起后,便去向在世的亲眷等要饮食。但是不要说给饮食,连理会自己的意思亦无,若用手去推拉他们,亦如推拉影像般,大声喊他们亦如罔闻。或者行者自见到亲友们围绕着自己,大声哭喊呼唤着自己的名字……这时,瑜伽士内心有如雷震,猛然惊觉——啊!我已经死了!因生前曾精进修法故,依生前修瑜伽之串习力,使行者忆念起上师的如是教言:当中阴到来时,必须认识中阴(即知道在中阴之意),并证取如果报身果位。于是自念言:现在,那个时间已经到了!遂一心一意地祈祷上师,了知中阴境一切现相都是梦幻,刹那间观自成本尊上乐金刚,胜解一切所依为佛之清净坛城,一切有情皆是佛父佛母之幻化,依生前修持力,自己即成报身佛相,相好庄严,真空妙有,现空无别,从而获得解脱。因中阴身具备超过生前十倍之敏锐心智,若生前确如法修持过的话,至此则不会不成就的。第三、下根临用下根于中阴后期,证如来化身成就。若瑜伽士生前未能精进或为根器所限,故而未能证幻身或中有如来报身,则会流转入后期中阴。因自知处于中阴境内,其忧悲苦恼将会转剧,因业力故,亦可幻见到男女作贪行。这时当忆起生前所修之法,念言:我若以贪嫉心趋前,则必受生于六道,重堕轮回苦海。我应该往生到空行净土去!生前修法所得力被唤醒,遂自观成蓝色自性""字,于黑蓝色之交叉三角形上正中安立,由自性""上发出五色光,照耀六道,由是作观时遂关闭(投身六道之)生门。然后观自性""刹那转成胜乐双运身,胜解一切贪嫉之男女均是佛父佛母(若此时恰现出男女行贪幻相,因生前串修力,即会向其供养和祈祷)。胜解一切音声皆为佛咒,一切念想都是佛大手印,一心观想。则勇士空行当现其前,迎其去空行净土,由是行者证得如来化身成就。第五部分 1.究竟解脱的大手印(1)关于大手印,有许多公开的资料,但资料毕竟是资料,代替不了传承。流传于世间的,多有以讹传讹、贻误学人之说。那么,什么是大手印?大手印之梵文音为"嘛哈母渣",故也可译为"大印"、"大象征"。有如是解者:"大"者,至高无上,无所不包;"手"者,如佛之手也,喻佛之所有,我亦尽有;印者,印契印符也,喻此智为最高最密,谓一切轮回涅槃之法,无不一一契合于佛之如如妙智,更无一法能超越此智也。《青史》作者、噶举派著名的翻译师o循努贝说:"佛之所依即从别解脱至吉祥集密之间的成就及实践等均以印印之,故称为大手印。为破除所错乱,诸译师们将'手'之字义用妙计译为'手印'。又,印即印契,印契而说手印,如印章而盖之,故称如印也。如此世间国王之令,以印玺印之,臣民莫敢违越。由此来比喻法王佛陀亲许之佛法宗要,由佛祖亲手印定,周遍于生死涅槃之一切法中,故为手印。此印为至极无上之佛法心髓,故名为大。"(冲热o堪布才南《噶举派之传承与教义略讲》)岗波巴大师说:"若能通达诸生死涅槃之一切法皆不超出法性无生之范围,即是'手',所现所有的一切法均不超出本无之义,即所谓'印',要认识法性自然解脱,故称'大'。"(《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大手印一般分为两种:显教大手印和密乘大手印,皆可以开悟自心本性。何为自心?密勒日巴说:"自心就是那无隐藏的明空""我们所有众生的心都是本来光明,空寂的(明空),不为轮回之浊所污损,不为涅槃之净而增荣,这就是因位佛陀,也叫做如来藏。"显教大手印为密勒日巴的弟子塔波拉杰所传,他曾依止噶当派,从博多瓦处学得阿底峡的空性大手印。因密宗之离戏大手印强调顿悟顿修,非上根利器不可,不适合中下根机的人修习,故他传以显教大手印,分为根大手印、道大手印、四瑜伽次第入果大手印,其中包括加行和止观等。它以渐修为主,其"前行",为念死无常、念人身难得、畏惧业果轮回、皈依发心、积资忏罪等。其"正行"则修止观法门,其修止也,或系心于物,缘想咒字佛像等,或无所住,随心自在;其观也,则观人无我、法无我、能所俱空、缘起性空等,称之为止观双运。刘立千先生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详细地介绍了大手印:在《冈布大师全集》中就明确指出"所谓大手印,就是一切三世诸佛之心,就是那明空无二智慧,到哪儿去找呢?要到自己心中去找。"所以他也认为单纯证空性,不能得心的全分。"止"只能收放心,由定力生观察智,"观"只是证悟空性,但以凡情的观察智不能亲证实相。故欲见自心明空本面,就只有放任自在。众生由于有了实执,执著太紧,心不能解脱,要除去缠缚才能放松,心本来是活泼泼的,不能用止去约束它,也不能用观慧去求证。大师教人要证悟明空本性,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说"什么是平常心,就是当前显而空,空而显,空显(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无功用地凭内证智自己觉知。"所谓平常心就是在妄心中的真心,不需用安住修,也不用观察修,只觉照即行。大师说:"所谓心体者,就是俱生智慧,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明),但又是空空寂寂,无可认持(空)能现前如量感受到。"吾人本性光明,能现各种境相,能起各种分别,这能现能起皆是心性,本来即有,所谓俱生。大师说,"心的体性是本元俱生,心的本相是境界俱生,心的妙用是分别俱生。"起现均从心性而起,既是俱生,则不求断,亦断不了,体相用三者结合为一体的。大师说,"各种分别起动与心体无二无别,各种境界显现与心体无二无别,此三者无别,则是你的自心本性。"既了知一切境界之显现,一切念想分别之起动均是法身一体之相用,则不加分别取舍,任运自然方合于道。大师说,"把妄想分别之体了解为法身,心之本相所现了解为法身光明,一切自现境界了解为法身本元之游戏,为此则能将所有迷现均转为清净之智慧。"妄念之起伏,万有之显现,皆与不生不灭之法身同体,双融而成为一味。证悟此本元俱生心的方法有三要:不散乱,自然放下;不整治,任运松弛;不改变,自然清澄。此三为远离戏论分别和一切法皆法性中自然化解的三解脱之门。顿门直指人心,立地解脱,见性成佛,不讲繁琐的教理,全在上师直指。实修次第先求上师开示心体,自己体认,有所省悟,求师印证。此外尚有觅心法,先观照所缘之心,明明了了(明),然后寻觅此心,在内在外,形状像貌,以及来、住、去三者皆了不可得(空),定知此心体是空,此则明空本元之心。若干此心体上让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起大乐,是则名为乐空双运无别密乘之见。故密乘大手印又分离戏大手印和乐空大手印。玛巴,米拉时是密乘的离戏大手印或名实相大手印,即明空双运之道。大手印本为双融双运之义,心的明空二分从来都是双融的,双融之义即二合为一,此规律遍于一切法,即无有一法不盖上它的手印,故名为实相大手印。明空双运,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自心实相,名为佛性,佛与众生同具,所谓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第五部分 2.究竟解脱的大手印(2)"空"分是万有之本体,"明"分或者说是气分,为万有化现之源,三有情器之显现,分别妄想之起动,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变化,明是世界缘起的根源。体为空,明为有,体空不动,用明随缘变化,故体无生灭,为真;用有生灭,为俗。此空有,体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为一结为一体,法尔如是,非关造作。此即名为如来藏。故如来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为非空非有之体,但他们不说是非空非有,而说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是离空、有、断、常四边的戏论,故名为离戏大手印。既然离戏则消除差别,成为平等圆融境界,那里还有什么空有断常之分。明空即是本性,随时都在,由于众生在迷而不悟,本性要悟只有顿悟。顿悟即指见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来,故不用渐修。所以学大手印既重在上师的指点,更重的是全靠学人的自悟。噶举派认为若人只悟到明空心体,成就空分,而明分,还未完全发挥作用。空分属心,法身,明分属色、报化。报化未证得,色空对立的矛盾未曾解决,因此提出密乘乐空大手印。为解决这个对立的矛盾。密乘乐空大印即修《那若六法》解决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决身心矛盾的问题。在讲因位实相时就把身、心各分为粗、细、最细三等,身心是互相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心,就应有什么样的身,实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是佛心,那就应与最细的本元身结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证法身,但身还是四大五蕴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了佛的报化,故身心二者必须相结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与本元身结合使对立达到统一。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本元身是最细的风,故实际也是解决风(气)心对立统一的问题。所以修密乘大印先修生起次第的天身瑜伽,清净蕴界和合的粗身,然后再修圆满次第净化风脉明点的细身,并用《拙火》燃滴,生四喜智,打开脉结,把所有业风纳入中脉成为智风,在本元心体上即之悟空性之心体,上引风息入、住、溶于中脉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生起乐空无别俱生智,成大乐身,最细之风心结合为一。风心完全得到自在则可开显本性光明,圆证三身。悟大手印还有深浅层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个阶段,上根利器之机,顿悟顿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开展的。四瑜伽:一、专一瑜伽。常常观照明空自心,专一清明而住,毫不动摇,即自觉智从内自现,亲自领受明空觉受,这是初证明空境界。二、离戏瑜伽。悟诸法无实,断二我执,入毕竟空境界,离去是非有无种种戏论,这是心体犹如虚空,极为明朗,这是从有到空的境界。三、一味瑜伽,由现明空双运,亲证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与涅槃,佛与众生成为一味,融万有成一味,亲证法性实相,得大自在,这是从空到有的境界。四、无修瑜伽。到此地步则达到无法可修、无果可得、空有双融、现空双融、事事无碍的圆满境界矣。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香巴噶举的大手印是密乘大手印中最为殊胜的光明大手印。有人将"大手印"以十三种法喻形容之:一、本心大手印如虚空高显。(如大虚空,一切外法无能至者、无能得者、本心大手印亦尔)二、如虚空宽博。(虚空能容诸有相法,此大手印悉能包容一切外法。)三、如日月光明。(日月法尔无黑暗性,故日月光明,亦无无明,种子法尔明故。)四、如风不可属当。(本心大手印于有无体,不可属当。)五、如尘极细。(如日隙尘,其尘极细,析为四十九分,此之一分,乃非凡人之所见境,圣人能见,本心大手印亦尔,非凡人境,圣人能见。)六、如虹霓之众色。(虹霓虽现种种之色,而无实体。本心大手印虽无自性,而能现种种及能受用也。)七、如大海底深。(大海深故,海底不动,海面波涛,而有七丈。本心大手印虽现众相,自性不动。)八、如须弥山坚固。须弥广大,无能动者,不变坚固,本心大手印,外法不能动,不达而坚固。)九、如莲花,尘不染。(莲出于泥,而不染泥,了达本心,大手印修习之人,虽住轮回而不着于轮回尘染。)十、如金无迁变。(如金造作瓶盘钗钏,金性不改。本心大手印修习之人,设遇诸境,即于法体而无改易。)十一、如利剑能断。(如利剑能断一切,本心大手印亦尔,能断一切烦恼无明迷惑。)十二、如玉清净。(如无暇玉内外莹彻,本心大手印亦尔,离于沉、掉及余垢染,内外明净。)十三、如如意珠,虽无念遣伸供祷祝,随意皆得。本心大手印虽离诸念,能获时分及究竟果,又如意珠伸供祷祝则获所求。若不祷祝,不得所求。行人亦尔,修则成佛,不修不成。)以上法喻虽能传达一些觉受,但仍距我所契入的光明大手印甚远,比如,那种大空大乐和光明相融无二之觉受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述的。第五部分 3.究竟解脱的大手印(3)时下有许多关于大手印的文章,其内容多为显教大手印。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显教大手印只是"大手印"之前行。真正的"大手印"是密教大手印。它更接近于禅宗之顿悟。它即是证量,也是见地,它是无法言传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犹如茶味,总觉语言无法传达出那真正的"茶意"。在我看过的文章中,勉强能传达一点光明大手印"神韵"的是《恒河大手印》(我说其"勉强"是因为所有文字总显惨白,欲知大手印之味者,必得契入大手印)。相传它由那诺巴所传,由玛尔巴译为藏文,后由贡噶上师传于汉地。奶格玛是那诺巴之妹妹(也有人说是明妃),二者定然有较深的渊源,故录于下面,便于读者理解大手印:顶礼金刚空行。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具忍具慧那诺巴,具种修行如是行。譬如虚空无所依,大手印亦无依境,住于任运境界中,定从系缚证解脱。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依,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黑白不能染。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顿开朗,本净妙明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虚空言说强安立,虚空究竟离言诠。觉心虽亦强言释,究竟成就实离言。要知心惟本同空,无余摄尽一切法。身离诸作要闲住,语离尘声空谷音,意离思量对比法,如竹中空持此身。心合超绝言思绝,安住任运无取舍,无著心契大手印,恒修决证正菩提。密咒典及波罗蜜,种种经律与法藏,各个论义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由生分别障明印,反失所守三昧耶,永离分别不着意,自生自灭如水波。若顺无住无缘谛,即守破暗三昧耶,若离分别无所住,一切法藏无余见。若依此义脱轮回,并能烧除诸罪障,此是教内大明灯,不修此义愚夫辈。彼常漂流生死海,未出秽苦之愚夫,应哀悯彼令依师,得师加持而解脱。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无所修境即菩提。嗟乎!于世间法善了知,无常法如梦如幻,梦幻实义本无有,知则当厌离于彼,舍诸贪嗔轮回法,依于山则洞穴居,恒住无作任运境,得大手印亦无得。譬彼大树枝分可万千,齐根倒断万千枝分萎,断心意根生死枝分亦全枯。譬彼千劫所集暗,得大明炬暗立遣,如是自心刹那光,多劫无明障顿除。噫嘻!有心之法不得离心义,有为之法不得无为趣,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义趣,任运持心安住明本体,分别垢水自当返澄清,障修诸显亦各自寂显,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了本无生无始习垢净,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凡所显现皆是自心法。越脱边执得殊胜见王,超深广量得殊胜修王,离断边品得殊胜行王,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以多枝分方便摄持心,调令任运安住于明体。若依业印增现空乐明,须知加持双运之福智,导自顶轮缓降不可泄,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绝离贪故空乐明方显,长命黑发相抱如满月,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愿共速得安住胜成故,此大手印极心要口诀,且堪能种众生恒受持。有诸多藏地大德曾印证,说达摩所传之禅宗明心见性后便契入实相大手印。第五部分 4.究竟解脱的大手印(4)禅宗二祖曾如是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沙河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悉自俱足,不离汝心;一切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当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橫,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随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随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心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汝当随心自在,无复对治,既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密勒日巴曾以道歌的形式如是描绘大手印:我修大手印观时,心住本然离造作。无散乱中松松住,空性境中明朗住。喜乐境中明体住,无妄念中惺惺住。众缘境中平等住。此心如是安住已,无灭决信种种生。自明任运事业成,任何果报无所求,心离原求甚乐哉。希惧二执尽除故,如是觉受甚乐哉。一切迷惑与妄念,尽成智慧甚乐哉。一本叫《大成就者的故事》的书中如是说:"一位拥有大手印证悟的人就是一座壮丽的大山,不会因任何风吹而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所有迷惑早已消失殆尽。""大手印的字面意义,代表伟大的象征、伟大的印记,意指个体真如本性的绝对精髓,是真理的胜义观。在那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授过'印记'的,或者说它们都显现了空性。这伟大的姿态或说是象征,就是不再有二元对立的大手印教法所揭示的:所有事物的本然是神圣的。大手印是直截了当地唤醒内在本然的觉醒性。轮回与涅槃的示现――即是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的思考――这个常人所熟知的世界,在大手印中已完完全全地被超越了。"该书中还引用了噶举派的成就师吉天宋恭的一首道歌:"我是自在瑜伽士,已能体验佛陀、上师与我自己的心性一体无别,我是何等的快乐,有着无须造作的虔诚!《喜金刚瑜伽续》上说:'轮回与涅槃、善与恶,皆非真实具体的存在。凡事都是相对的,了解轮回的真实本质,就是证得涅槃。"岗波巴有一弟子,曾以卖佛像法器为生。按佛教的说法,此非正业,是有罪的。弟子心生忏悔,向岗波巴讨教。上师教他改其他正当职业后,等赚的钱跟卖佛像法器的所得一样多时,再将其赢利,用于修寺。弟子遵嘱,后建成寺院,却再无装饰寺院用资,弟子发愁为难:若继续挣钱,则无修行时间;若不挣钱,则无力庄严寺院,遂向岗波巴求教。岗波巴说:"你不必再做生意,寺院会有众弟子照料。你还是修大手印吧。若能借大手印之究竟实相的净光,即使维持一刹那的空性觉知,你所有的业障便马上消散,心灵会相应得到净化,你就不必费尽心机地去追求世间的有漏善行,也不会追逐所谓修行进步的虚幻征兆。大手印之道,在于安住于单纯、自然和朴素,在于觉知自己本具的佛性,如是而为,佛就如同在你手中。要让自己保持自在,超越分别心,别去管为与无为。对未来,别去算计;对过去,不再执著;认知当下的觉醒,让自己的佛性展现,让一切顺其自然,就能享受一切。"弟子大悟。所以我说,大手印即是法门,也是证量,更是见地。在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既有契入大手印的诸多方便法门,也渗透了究竟的大手印见地。香巴噶举之光明大手印,亦称之为和合大手印,此处所言"和合"者,指方便大乐与智慧空性双运。上师曾作开示云:二者均由自己明空无别之智慧中现起。唯修方便,成不了佛;唯修空性慧亦成不了佛。唯有方便、智慧不离,二者双运,才能现起空乐无别之智慧,速获两种成就。香巴密法与宗大师所传密法,一向被历史上众多高僧大德赞为清净,原因之一亦在于此(具清净见清净行)。现见一些从假上师处求得假密法者,师徒俱不明了密法真实义,以为"男女和合"即是修密之"无上方便",这种修法与"方便",密宗四续部中从未宣说。如毫不疑惧地依彼而行,或借口"双修"而暗行淫欲,师与弟子必堕金刚地狱!欲依本尊天身而破除二障,速获两种悉地(即共同悉地与殊胜悉地)的我诸弟子,应持清净见,具清净行。第五部分 5.究竟解脱的大手印(5)上师说,持咒和观想的目的是帮助行者认知何为光明大手印。持咒和观想是手段,大手印是目的。他曾向弟子们传过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高深的方便法门,以便认知并契入大手印。一切要中之要为心注眼,眼注空。计有三要:一是"见",妄念起时,知自心相,观察自心,认知法性;二是"定",决定信之,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性;三是"行",坚固定之,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不忘。我曾意译过一篇《椎击三要诀》的文章,亦是用方便法门以使行者契入大手印,选录几段,供参考: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续呼也吗火,无余唯愕惊。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了知法界性,印证妙明心。行住皆安然,贪嗔苦乐融。刹那与恒常,认知本来身。子母光明会,安住本体空。猛施呸字诀,不执空乐明。无有分别计,入定与出定。下座并上座,恒住无别境。未得坚固力,舍闹居静行。闭关务修持,恒常倍精进。不离法身见,殊胜复殊胜。椎击第二诀,定中决定生。妄念无计执,忧喜与贪嗔。旧境无续连,解脱之法身。犹如水中画,起灭相续生。所起法身王,所现明体空。现显与串习,随妄本净空。解脱殊胜法,离此皆谬论。解脱三要义,无修法身境。三要之见宗,融合智悲定。万法即真如,真如万法同。三世如来义,随契佛子行。除此无胜法,法身起妙行。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上乐金刚教,传承三心印。付与心子持,深义契佛心。莫可轻弃之,勿失方便门。不过,有些行者却很容易将岗波巴所说的"大空"当成光明大手印。一次,密勒日巴问岗波巴禅坐如何?岗波巴答通常有六个小时。密勒日巴又问觉受如何?岗波巴答,一片大空,没啥觉受。密勒日巴斥道:"大空?不可能。你怎能禅坐六小时却无任何觉受?你那是在压抑自己,安住于无记和顽空之中。赶快舍弃那种无益的修行,按我的教导去做。"密勒日巴唱道:"究竟见须观自心,务必坚定具决断。佛果不能假外求,唯有思维汝自心。观照无生之明觉,寻常打坐何能比。究竟上师即佛性,莫向心外空寻求。一切外境唯心观。认知自性即法身,速证内在之佛果。"他说:"我的教法是我的,你的教法必须是你自己的,每个人必须遵循自己的心灵之道。"印度八十四个大成就师的证悟过程印证了密勒日巴的这一说法,他们的修行经历无一雷同,更不是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模仿。这里必须强调,冷水泡石头似的顽空不是大手印,否则,山石土木早证佛果了。行者之觉受必须由上师印证,不能想当然地自误误人。印度大成就者萨惹哈曾娶一低贱种姓的女孩为妻,当地人不随喜,二人遂到森林里潜修。萨惹哈潜心修观,女孩则张罗其生活所需。一日,萨惹哈忽然大叫:"弄盘咖哩萝卜酱来。"等女孩张罗好,却发现萨惹哈已陷入甚深的禅定。她不去打扰,随其入定,竟一定12年。一日,萨惹哈出定,又叫道:"我的咖喱萝卜酱呢?"女孩道:"上师呀,你这算啥禅修?你入定12年,像萝卜插入泥中,却执著于萝卜酱的妄想。你算啥瑜伽士?"她又说:"真正的禅修不是盘腿打坐,真正的闭关也不是远居山林。真正的禅修是远离散乱、执著和分别心。"显然,萨惹哈虽精进修定,但却陷入了顽空。那顽空,如冷水泡石头,纵然一定万年,觉悟仍遥遥无期。不过,萨惹哈后来证入了真正的大手印,跟他的妻子一起,肉身飞往净土。香巴噶举的光明大手印的修法分前行、正行与后行。其前行包括共同前行与不共前行。共同前行为:观自前虚空中,众宝所成之莲台月轮垫上,根本上师显白色上乐金刚相(单身),显而无自性。于其前作皈依,发四无量心,发菩提心,供曼扎,念百字明咒,祈祷传承诸师,对人命无常、轮回过患等作深入之观修。应认识到一切众生皆为我母,再思维其为母时对己不思议之大恩,激发出大慈悲心,在未达对仇人亦生慈悲心之前,应励力修观,使速生起。不共前行则是修三调柔,即身之调柔、语之调柔、及意之调柔。如是依诀专一修持,即得密宗正定。大手印成就之根本在于上师加持。若无上师加持,此法似乎太过玄妙,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故行者应对上师恒修净信,勤修祈祷,由上师之加持入心窍,则顿悟自心之本性,任运现起大印。大手印的四种错误自觉:第一种错误:自心与其自性(空性)无别,心与空一体无分。因自心与自心之自性太紧密、太靠近,故不能认识。此不能识即为第一种错误。如从镜中观见到自像,上师是镜,通过上师(恩德),即能显见到心之自性。第二种错误:大手印于自性上圆满具足,但离言诠,任何皆不能表,太匪夷所思,故不能认识。此不能认识即为第二种错误。第三种错误:身心宽坦而住时,它又随时显现,因认为大手印不可能就如此简单,故又不敢相信。此不相信即为第三种错误。第四种错误:于自当体三身具足。此太高绝,太超胜,故从未想及。此未想及即为第四种错误。因为以上四种错误,使自己不能体认自性从而在轮回中枉受苦趣,现在因为上师之殊恩,使我们从以上四种错误中觉醒,并能开始修大手印。于座上座下一切时中,于一切不分别。究竟四身自显:大手印自现时:种种显现,即是化身自显,于一切显现无执无分别,即是法身自显;显现而无分别之大乐生起,即是报身自显。上述三身体性不二不异,即是究竟大乐(自性)身自显。第五部分 6.离戏的三分支法(1)香巴噶举三分支法也是契入大手印的法门之一,它分为:上师道、本尊道、如幻道。香巴教法称:上师道中,在作过相应之精勤观修与祈祷后,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正修本尊道出定时,观自己已转成本尊双运身。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坚固胜解,观向其供养。带大宝瓶气,开始默念本尊咒语,观想一切佛父佛母(即一切显现之事物)亦同作持诵。观想一切音声皆是诵咒之"嗡嗡"声,并作胜解。(进一步地)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如是精勤观修,得决定见。以上上师道与本尊道之座下瑜伽要求是:顶上不离上师,自身不离本尊,口中不离咒语,所食不离甘露,所念不离梦幻,己前不离护法。如幻道的内容为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白天修幻身,晚上修梦境。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如是如幻而修,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修此三分支法之功德:会对上师生出不共之净信;无造作观见一切如幻;于梦境中能悟本性;白天光明大印自显,夜晚(梦中)光明幻身自显。3、白红空行母修法白红空行母修法的观修仪轨很复杂,也很殊胜。可惜汉地读者对空行母了解不详,亦不明其表意,而几乎所有佛教词典,或纯粹不提,或语焉不详,使许多读者见"空行母"、"金刚瑜伽母"之类名称而顿生疑惑:此何许"神"也?在藏地自然无此类问询,因诸仪轨中之赞词,早将其详解,在香巴噶举的修持仪轨中亦然。关于空行母,张澄基先生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解释较详:"空行母,即护持密乘行人及教法之女性护法,亦为对一切修密乘的女人之尊称;就更广义而言,女性之佛陀皆为空行母,如二十四度母、尊胜佛母皆是。显教之种种重男轻女之观念:如女性不能成就圆满佛陀位、三十二大丈夫相为男性佛陀专有,以及佛典中种种轻贬女子之观念,至密宗则完全变过!密宗之尊重女性在若干方面更甚于男性……种种密典所开示,空行母实在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就究竟义而论,般若佛母──一切佛所出生处,才是最高的空行母,修行人若对空性或般若若得相处或趋入,大都会在梦中或定中见到种种空行母之示现,即如全受显教训练的憨山大师亦梦见空行母(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如其年谱中所详。总之,空行母(亦译作明妃)是密乘之护法、行者伴侣及指导者,代表空性及慈悲,以女性之姿态而出现,大概指化身所出之天女相,行于天空,故名空行,但亦有人间空行母之说。男性之空行则称为勇父,因此空行母亦称为勇母。"五金法中的空行母就是指已证悟空性之佛母,白空行母即为白金刚瑜伽母,红空行母则为红金刚瑜伽母。一来仪轨较长,二来许多读者想必亦早听闻过金刚瑜伽母法的殊胜。故此书中对其观修仪轨不作通常的依序介绍,仅摘录几段上师开许公开的内容以飨读者:(1)、本尊白空行母之对生本尊观想"……观自性空。对面空中,于(白色)三堆火聚间,由种子字转成至尊金刚瑜伽母,色白,如秋皎月,白里透红,稍作倨慢傲态,尤显年少,如十六龄,笑而微愠。发黑亮,自然披肩,垂掩后身。三目,略显微红,向空睇视,戴五佛宝冠,五十干人头骨,做长项链。右手弯刀,左手托巴,(向前上伸),双腿于后,上举逾肩。班嘎如莲开敷,腰身细柔,胸乳饱满,能引喜乐之身,五种骨饰庄严,相好曼妙。"(2)、正行中自成本尊(体内同时观幻身)后的对生第五部分 7.离戏的三分支法(2)……观自性空。从空现出交叉三角形法基,外白内红,于大乐(体性)中,莲花日轮上,白色人尸之上面(显现)金刚瑜伽母:身黄丹色(红色),三目微红,唇角略带愠色,面容微笑,年轻如十六龄,腰细,密处与胸饱满,裸身,长发未束自然披肩,尤显美丽妍媚,悦意曼妙之相。右手持金刚杵(杵持向下指),左手上托颅血,作欲饮用状,表恒常自受用大乐。表方便之金刚卡仗扛于左手臂上。五佛冠庄严,五十干人首长项链,五种骨饰。右脚踏于尸体之腿上,左脚踏压于尸身之肩部,智慧火中安住。顶间"嗡"字,喉间"啊"字,心间"吽"字。(3)、白空行母赞颂顶礼金刚空行母!由"舍以"转成空行尊,烦恼障垢远离相:天空无垢莲月上,身姿美丽年少相,有如刚满十六龄。生死过患俱除相:如秋满月生光辉。从愚痴醒之表征:闻空吽啪之声出。大乐与空俱生身,无二无别双运意,因以飞空代步行,双足从后憩于肩。接引众生空行相:班嘎既宽而广大。方便智慧无别相:下严璎珞众骨饰。贪乐广大之表示:胸乳丰盈窈窕姿。根断痴迷之表征:右手钺刀持向空。无二甘露常降相:左手托巴向空举。意乐利他之表征:喜而微愠圆满相。十方诸佛来眴相:三目常时睇空视。五身圆满之表象:头戴五髅之佛冠。法性不动之表示:头发既黑且细密。烦恼习气根除相:骨饰庄严发覆身。表娇媚姿之具足:身略倚顷着飘带。一切功德庄严相:头饰耳饰与臂饰,颈链胸饰与腹饰,手足二镯众严饰,众宝垂缨胜庄严!表断分别缚人首,五十贯串成长链。焚烦恼薪之表相:白色火聚中安住。幻化真实之所表:种种虹彩绕自身。空行佛母前赞敬!由信精进具誓戒,供养赞颂作祈祷,能引净妙空行土,空行引领母前礼!佛母前空祈安住,常赐身语意加持,身心离时无障碍,领至妙净空行土!(4)、祈愿亲见本尊瑜伽母誓词顶礼至尊瑜伽母!无边胜者空乐之游戏,世出世间幻化尽显现,今此空行自在悦意母,心念相合游戏作护持。非下刹土俱生胜者母,二十四境刹生空行母,遍满诸地嘎玛木杂母,我瑜伽之胜护至尊母。自尊本心真空自善巧,金刚城内唉界万m字体,幻化洲中怖畏药叉女,示现笑颜活跃妙丽相。生母自性实有之定见,任我如何寻求亦未得,此心幼稚为戏论所疲,依离言境大厦中憩息。嗟乎今从空行界现起,由圣黑日嘎王续中生,由诵金刚明妃胜心咒,能获成就实语作护持。噢至不夏边地山林中,成就自在多杰智乌巴,拥抱交会大乐随摄受,殊胜和合游戏愿护持。贡嘎洲中至尊古沙里,现前接引至于虚空界,犹如摄受具德那若巴,亦引我至空行喜母城。梭萨寒林空行奶格玛,培佑藏地琼波大圣尊,肉身成佛飞空示成就,祈汝慈育护我亦同彼。萨迦大圣索朗再木尊,秘密甘露流入手中钵,攀珊瑚梯前往空行国,愿行如是成就亦如是。久美若瓦观修瑜伽母,本尊授记空行献妙花,吉祥往生瑞祥诚稀有,我愿效彼修行获成就。根本传承上师最胜悲,大续密际最胜深速道,由我清净增上意乐力,空行喜母笑颜愿速觐!(5)、广修供养中内供的一段修诵金刚持与具德奶格玛,琼波卓格等前七宝师,轮王七近宝等承传师,净妙甘露敬祈悦意享嗡啊吽五续密法最上精华聚,恩赐即生成佛解脱道,亲传妙道根本上师尊,净妙甘露敬祈悦意享嗡啊吽空行刹土安稳迎接尊,日月光颜白红空行母,总摄轮与密集喜金刚,玛哈玛亚金刚大怖畏,本尊坛场一切圣会众,净妙甘露敬祈悦意享嗡啊吽功德黑天与大自在母,起扎巴纳则那莫扎和扎各冉扎敦干扎些众,净妙甘露敬祈悦意享嗡啊吽护方刹土诸神及龙王,勇士空行具誓护法海,常住方神山神无余众,净妙甘露敬祈悦意享嗡啊吽(6)、白红空行吉祥颂:此颂左为译音,右为译意。白、红空行吉祥颂:嗡梭得!彭措给勒雪尾纳真巴圆满福乐万千至胜聚,多吉蔷沃华尔吉奶格玛金刚持王具德奶格玛,琼波卓格扎吉喇嘛意琼波卓格本传上师尊,亲纳不涅德久不尔扎西学o!加持速快沁入吉祥来!迪森嘉韦允区o写亲姆,三世如来圣母般若母,产怀朱几永丹莫多透,相好十六韵音不动意,多密拉姆涅迪拢送挤,无我佛母日月荣光面,卡些厄尔事出不白e扎西学o!真实引至空行吉祥来!揽监卡些永各尔阿尼巴,无余空行刹土自在尊,产怀兰巴夺e哥惹比拉,相好超绝吾之殊特佛,益西坎卓华吉奶格玛,智慧空行具德奶格玛,几牙夺e德出不比扎西学o!笑颜常作睹视吉祥来!兰机o何玛里索亿不托拢选,瑜伽中脉夜入而晨返,沙览沾扎不撵剁白e赞玛,道地助增进界益道母,惹叶儿本措不坎卓措兰几,圣地万数空行圣会众,缺屯厄五折卓威扎西学o!胜共悉地赐予吉祥来!永济厄济拉挤学o家姆,刹生咒生俱生手印母,咔哟儿切比嘎亿德董白e,和合双运四喜空乐增,多吉杰力厄五事涅董杰e,金刚幻身真实速转入,哥叶儿安的杰儿伟扎西学o!四身真实成就吉祥来!第五部分 8.离戏的三分支法(3)(7)、念颂《白空行根本续》中仪轨中之念诵顶礼金刚瑜伽母!无义戮己之业均放舍,清净天空"舍以"发胜光明,九种舞姿持金刚钺刀,如满月光诸种光颜聚,身语意之咒语供施后,诸业普净有如空行刹。(8)、关于白空行法设坛闭关圆满后的介绍出关这天应做五金法会供与金刚空行火供。先做会供,于自受甘露食品时,将供坛上水晶盒内的黄丹收入一小口袋内,将盒内之红檀香木(即是印)随系于口袋上,再用覆盖坛城之红布将此两者包裹,密藏于身。将坛城上六处之披甲六佛母之心咒字,依顺序念一遍:念:""时,观此心咒字飞至自己之脐轮处,并化作红色忿怒金刚亥母融入自身;念""时,观此心咒字飞至自己的心间部位,并化作兰色阎罗主母融入自身;念""时,观此心咒字飞到自己之口内,并化作白色愚蔽母,融入自身;念""时,观此心咒字飞到自己印堂上,并化作黄色守护母融入自身;念""时,观此心咒字飞到自己之颅顶处,并化作绿色威慑母融入自身;念""时,观此心咒字(由一化作四)飞到自己两上臂与两大腿上,并各化作一尊褚褐色智芝割佛母融入自身。之后做金刚空行火供,火供咒应念至38万遍。出关后,每于阴历十六和二十五日,将密藏于身之红檀木印章取出,以小口袋中之黄丹为印泥,用刻有明点(亦称喜旋形万m字)之一端加盖于自印堂,用刻有三角形之一端加盖于喉与心间。如是,若从此抛舍一切,而游行诸处,可望真实得见瑜伽母(于瑜伽男前显女相,于瑜伽女前则显男相)。行者见其眉间印堂上有一显明之明点(喜旋形万m字)(若这时行者自照镜,则知自印堂上明点已不见了,已经飞到对方之印堂上去了,)则决知其必为至尊金刚瑜伽母所化,不应有疑,应立即抓抱其身(勿使其消逝),向其诚心祈祷带自己去空行刹土。如是,可获肉身飞往空行刹土之成就,即使不能随其肉身飞往空行净土,亦可获告知何时会来迎汝往生。"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的第五部分是身心无死无灭之修法。此法之殊胜,非寥寥数语,所能尽述。(本章注释引自刘立千《藏传佛教噶举派》和措如o次朗《藏传佛教噶举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