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个蓝眼睛5个红眼睛: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46:14

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2008年02月02日17:56  【发表评论】 分享:

 

  学习心理是指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中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放在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方面,培养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健康人格的塑造,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本文拟对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原因提出几点看法以及相应的对策。


  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说,有四方面,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一、智力因素又称认知因素方面


    许多心理学家对智力与学习效果之间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系数为0.60左右,这意味智力发展水平对知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相反,智力因素的出现问题,如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从而引起的学习困难或某一门、某几门学习困难。


  二、非智力因素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中学生在学习时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过程起直接制约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出现的不良学习心理问题,多由于非智力因素发挥不良引起。下面举例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正


  1、主要有两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明确。 有的中学生认为,“到年龄就得上学”,“因为来学校,所以要读书”,“不上学就没事干”等等。(2)以外部“动机”为主。 学习是为了某种“客观需要”,是为了履行某种因为。例如社会环境的压力,父母的要求,亲友的舆论,教师的检查督促等等都可以成为促使中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习比较被动,迫不得已。


  2、形成原因:


  (1)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学习需要是起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的家庭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 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中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在某些县市,尤其是农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要等一年才能分配工作,还要有关系。有权有势的进了机关等好单位,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在家待业或到外地打工。这种现实使许多人有了“读书有什么用?钱要花很多,毕业后又没工作。”"的观念。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再抬头,这将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需要的降低。另外,有些人把学习、读书看成是一种“工具”,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学习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目的。因此当学习没有达到某种目的时,其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2)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模范作用、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中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极大影响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难免不发生小纠纷,小磨擦,如果教师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起中学生的学习敌对心理。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还可能造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都表现对学习的漠然与冷淡。

  
    3、对策:


  (1)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首先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如适时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勤奋学习、努力成材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地学好各门功课。其次要强调学习的内在意义,即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样学习动机才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不是退缩、放弃,而是迎头而上,接受挑战。第三,帮助中学生设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教育不仅要使中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还有使这种远大的目标与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习脚踏实地去实现远大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数学常常是比较枯燥的,但当一个人了解到数学在许多领域如航天、计算机、军事的重要意义时,其学习积极性也就容易得到保持和提高了。另外,实践证明,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习。过高则力不能及,虽经过努力,失败往往多于成功,自然就难以体验成功时的快感;过低则不经过努力就可轻松达到目标,成就感不强,也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第四,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中学生和家长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为了充分利用反馈的促进作用,还应对中学生的学习结果进一步做出评价。运用评价时应注意:第一,要使中学生对评价有正确态度。特别是评分问题上。第二,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表扬为主,做到客观、公正,使中学生心悦诚服。第三,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分数高低,还要从他们各个学习环节的不同层次上,发现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第四,注意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对低年级中学生多采用赞扬办法;高年级中学生则应适当,最好通过集体舆论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效果会更好;另外,对自信心差的学习应多鼓励,自信心较强的中学生,则应更多提出严格要求。第五,注意师生间关系的融洽,只有尊重中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教师,中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重视。否则,批评与表扬将失去其作用。


  (3)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奖赏具有促进活动的力量,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如分数、等级、奖金、奖品。奖赏是一种手段,若用之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发生弊端。奖赏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应使中学生变成物质或金钱的奴隶,否则,一旦取消奖赏,中学生将不再努力学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应注重奖赏而不去注重惩罚,因为这样可以减弱失败给人带来的恐惧心理。但,也不能否认处罚在激发学习动机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学校,惩罚的目的在于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不注意、拖沓、懒散和不努力,从而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但是,在使用时必须要小心谨慎,使用过分,可能激起极高焦虑水平。


  (二)学习习惯不良


  1、表现:知难而退,心不在焉,朝三暮四,得过且过,虎头蛇尾,杂乱无章,抄袭作弊等。


  2、形成原因:学习习惯是指中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从生理上来看,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条件反射系统就会自动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活动从内心出发,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坏习惯不仅徒增中学生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如抄袭作弊,平时作业不会做,抄答案,抄同学;考试监考不严,可以看别人的,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没有一次作业不和别人对答案,没有一次考试不看别人的,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靠虚假的成绩来自我安慰。


  3、对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事、小时做起。必须首先明确哪些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同时必须注意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针对以上列举的几种不良学习习惯,可制定以下的几种克服的方法。


  (1)通过教育启发中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激发中学生自觉产生养成良??某些不良习惯做斗争,并用新的良好的习惯代替它。


  (2)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注意使志向明智而正当;既经确定之后,便应断然地追求不辍;莫因一次挫败,便放弃了原先决定的目标。


  (3)从小事做起,贵在坚持。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如对于中学生偶尔抄一次别人的作业、考试作一次弊等决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也就有可能有小到大的逐步积累,最终形成坏的学习习惯。


  (4)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这就需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中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要中学生定一些制度,并严格检查、督促他们执行。


  (三)学习兴趣低下


  1、表现: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大部分的学科跟不上进度,成绩不佳;厌恶学校生活,厌恶课堂学习,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想上学;对什么活动都失去兴趣,对什么人都感情淡漠,只是一天天混日子。


  2、形成原因:(1)外因: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大等;升学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②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3、对策:(1)对中学生本人来说:①选择符合本人人格发展趋向和能力水平的活动,符合这种条件的活动最易产生兴趣。②加深对活动未来结果的了解。当人对自己活动结果感到需要时,虽然活动本身较枯燥,但仍能坚持活动并在活动中寻觅乐趣。③对自己的要求要切合实际。(2)对教师和家长来说: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激发求知欲 调查材料说明,中学生对某门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老师讲得好。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本学科知识的兴趣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有的老师一上课就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中学生的好奇心,造成中学生的期待心理,而后导入新课。③把中学生的其他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在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他们的其他兴趣如喜欢听故事,喜欢某某明星等,把它们迁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④寓教于乐。


  (四)学习情绪不良


  1、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焦虑、紧张、冷漠等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2、形成原因: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如某中学生迷恋上玩游戏机,当被老师或家长要求回到学习中来,此时如果处理不好,中学生不是出于志愿,而是受强迫的,那他就会产生一种消极、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连续考试的失败,引发考试焦虑,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


  3、对策:(1)培养中学生自信心。自信心是取的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相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人,就会对精神产生压抑,产生不良情绪。首先要尊重与信任中学生,然后还要采用合理的赞许与表扬,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中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时,应给予安慰、鼓励,帮助总结经验教训,激励继续拼搏的勇气。(2)关心、爱护中学生。教师应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体谅起冲动行为,关心起某些伤感心理,爱抚他们,询问原因,施以劝导。(3)转移情境。当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让中学生的活动和注意力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