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root怎么下载安装: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吗?作者:李炳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38:25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给老师们讲清楚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只有45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假如不限制讲,或者从头到尾地满堂讲,往往会导致课堂上的“顾此失彼”,讲服务于什么?如果不加以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或者仍然不清楚“教服务于学”,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假如不限制讲,哪能有学的存在?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

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学、评三方式这一要求,坚决“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不是什么发明,是常识。

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关于模式的必要性我已写过一系列文章详加阐述。但依然仍然有人在反对模式,他们一般会拿比如“教无定法”来反驳我。我当然承认的确有“教无定法”那样的课堂存在,我的质疑是,如果教学本身就是“艺术”的话,请把中国1600万名教师挨个排一排,谁的教学艺术已臻化境,抵达了撒豆成兵、“教无定法”的高度了?前几天,李镇西先生告诉我,他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是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或许有人质疑,语文是人文学科,岂能用成绩一较高低?那我当然还可以替李镇西先生这样解释,那个讲的课,站在台上“绘声绘色”的其实只是教师本人!而学生呢,无非扮演是欣赏者角色,是教师绘声绘色的“配角”。这样说吧,听讲如同听戏,而学的课就等同于“演戏”,是出入戏文,出任角色,你看“讲”和“学”隔着皮呢。不走入戏文本身,恐怕只能感受美感,而无法体验出人文要求。更何况,想达到李镇西老师的高度绝非容易。

我当然承认教师里的确有些“高手”,问题是,所有的高手是否也会有知识短板,他即便是学富五车、五十车,那他有不懂的知识吗?如果有,请问他是如何在课上讲授的?我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全是自己熟知的,而教师不会的又如何讲起?所以任何一个名师,如果你不是神话他,也应该承认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有这样的“短板”或者是不太专业的地方。按照木桶理论的说法,如果我们不能把短板补长,则学生的成长必然受制于教师的所谓的“专业水平”。

课堂教学需要以“模式”来补齐木桶的短板。当然,你首先要接受模式不是模式化这个解释。我说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交规”,类似于红灯停、绿灯行这类。我说尊重模式其实就是在尊重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如果你对教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任何课堂都需要基于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任何学习方式,除了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外还有别的什么?

教学如果脱离开基本的常识,而鼓励教师本身去完成自我摸索,去建构不同的教学艺术,那教育教学管理则因无章可循而导致一团混乱,“无序教学”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所在。

当然,我从来没主张课堂教学必须亦步亦趋,或者恪守模式、循规蹈矩。循规是对的,教学就应该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蹈矩则显得呆板了,尊重模式是尊重模式中包含的规律,而不是一切顺从于招数,我说要有预习,于是有些学校就固化模块,把预习设置为5分钟,东北一所学校竟然给老师上课配秒表,到时间秒表就滴滴地响,这就是不得其意而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结果。其实,我们说课堂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时下,有些学校变着花样地搞模式,全国遍地123,456的,没意思了。你只要符合了学习规律,什么模式不模式的不重要。我说模式,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学”的思想,是为了剔除教师的课堂表演,是为了遵循学习规律,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是为了让教师们明白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之所以要倡导使用模式教学,核心是倡导发挥学生的作用,什么教学都不能忘记了那个比金子还珍贵的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