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奶粉 吉祥邮:21C灵修面面观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53:41
二十一世纪信友的灵修生活
耶稣会会士费彬神父(Fr. Bob Fabing, S.J.),住在美国加州Los Altos,指导圣依纳爵神操,并在美国加州、奥勒冈州、非洲及墨西哥,创立四十余所以耶稣会神操为主轴的婚姻与家庭灵修辅导中心,也就是耶稣会家庭生活网(Jesuit Institute for Family Life Network)。神父是神修神学与临床心理学博士,着有:《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天主》、《感恩祭宴》、《真正的食粮》、与《神圣的软弱》等书。神父重视每天的默想祈祷;他每星期也都会拨出一整天的时间,去海边与天主交谈。神父还能作曲、写歌。美国教会的礼仪庆典,经常使用神父谱写的圣歌。台北总教区教理推广中心出版了两套神父的圣歌CD:《请前来》与《我的翼荫下》。此次研习会的主题是「灵修生活」。神父以一个周末的时间(四月廿二至廿四日),配合着他的新书:《神圣的软弱》(光启文化事业出版,黄美基译),为来自全省一百三十五位信友讲解现时代的灵修生活。
灵修生活的定义
神父一开始就说明,你我都不明白“灵修生活”的意义。只有那赋予一切事情意义,并知道什么是“圣善”(holiness)的耶稣,能为“灵修生活”下定义。耶稣说:“你们对我这些小兄弟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40)神父指出:耶稣与我们的弟兄姊妹认同。如果我们说:祈祷是把心思举向天主,那么「当我们把心思举向我们的弟兄姊妹时,我们是不是把心思举向耶稣?这是不是祈祷?这是不是耶稣要我们过的『灵修生活』?」但是神父指出,把心思举向耶稣、举向我们的弟兄姊妹可真难!
人的无意识
神父强调,信友需接受灵修辅导,否则我们没有能力过灵修生活。十九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人的「无意识」(human unconsciousness)。「无意识」是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希望它从没发生,我们也不愿知道的事。「无意识」也是我们对那些我们希望它从未发生事情的感觉(feelings)。就因为我们希望它从未发生,所以它形成了「无意识」。可是,事实是那些事情确实发生了,而且都储存在我们的身心灵内。
神父说,世上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曾经发生你我希望没有发生过的事;我们不愿知道那些事;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那些事件为你我造成的感受是什么!我们今天对人对事的许多「无意识冲动的反应」,如不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悲伤或恐惧,就是一个证明。而且,除非你我去觉察并处理我们的「无意识」,过去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与那些事情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就不能化解,也不能平息。
「无意识」与「灵修生活」
在说明了人的无意识后,神父为与会者讲解「无意识」的发现为灵修生活造成的影响。神父在他的辅导工作中,经常听到已婚或单身男女,以及神父、修女对他说:「我感到迷失。我说不出原因。我的太太快使我发疯了!我的先生是个混蛋!我恨我的主教!我恨我的修会!」神父聆听他们的怨言;但是说完后,这些人心中仍有许多痛苦。神父知道,除了太太、先生、主教或修会外,还有其它原因,让这些人感到迷失。
神父请寻求辅导的人谈谈他们的父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那样会有什么帮助。两个星期后,这些人再次回来埋怨他们的太太、先生、主教、修会。神父说:「我们不是处理那些事了吗?你现在的痛苦是源自那里?」「我不知道!」「谈谈你的父母!」「不要!」「为什么?」「我不认为那与我的痛苦有什么关系!」「你喜欢你的父母吗?」「第四诫要求我们孝敬父母。」「我不是要谈第四诫。你在家快乐吗?」「不快乐!」「怎么说?」「我的母亲向来没爱过我的父亲。」「你怎么知道?」「他们彼此没话可说。」「我的父亲从没爱过我的母亲,因为他总是不在家。」「这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我对这件事没什么感觉!我觉得无所谓!」「但是你很痛苦!」「那是因为我太太/先生/主教/修会!」「但是我们已经谈过你的太太/先生/主教/修会。你怎么还处在痛苦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的母亲从不爱你的父亲?」「不是!」「你认为你母亲应该不爱你父亲吗?」「不该!」「在你成长的十八年岁中,你父亲很少回家,你对此的感觉是什么?」「恨!」「你在生气!」「不!」「你如何能怨恨却不生气?」「不知道!也许我的确生气!」「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里,你快乐吗?」「不!」「你认为这是你现在感到痛苦的原因吗?」「不!我感到痛苦是因为我的太太/先生/主教/修会!」
孩子所需要的爱
神父说这些人的重复说词清楚显示:一个孩子需要感到被母亲爱、被父亲爱;他也需要感到父母彼此相爱。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情感上就百分之百的成熟(emotional mature);但是父母认为小婴儿感觉不到什么,也不知道发生的事情。其实婴儿「看见」(perceive)每件事;婴儿能立即(instantly)「看见」,而且看得正确。
神父说孩子需要的爱,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来自母亲,另百分之三十来自父亲,而其余的百分之四十则是来自父母彼此相爱(注)。一个孩子如果看见母亲不爱父亲,他无法信任他母亲的爱。他心知肚明:「我看见母亲如何对待父亲;我知道她也会那样的对待我。」同样的,如果父亲不爱母亲,这孩子也无法信任他父亲的爱。困难的是。两个月大的你我不能作什么。我们感觉到不对,但是我们无法让不对的事不发生。一个无助的孩子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很深的。孩子情愿父母相爱;对孩子来说,这比父母爱孩子还重要。当一个孩子看见父母相爱时,孩子可以安安心心的去外面玩耍了。父母相爱,能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不相爱,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感到愤怒与悲哀。孩子无法处理那痛苦。孩子不能说:「妈妈,我气妳不爱爸爸」;因为他怕妈妈揍他。神父说:「所以现在你我能了解。为什么一个神父会怕他的主教。四十年来,他怕跟他的妈妈说:他气他的妈妈不爱爸爸。」
愤怒显示真理
神父说:孩子的愤怒是「美」的(beautiful)。那愤怒显示情感的成熟。那愤怒显示真理。但是一个孩子在四、五十岁前,无法自己处理那愤怒。他需在辅导的带领下,释放心中囤积的愤怒:「我气我的爸爸总是不在家!」「我气我的父亲向我的母亲吼叫!」「我气我的母亲控制我的父亲;她爱我,却不爱我的父亲。」「这么多年来,我是对的!我很生气,但是我害怕说出我的愤怒;因此,我压抑了我的愤怒。父母不相爱,对我来说是太痛苦了。」神父指出,因为你我没有觉察与处理孩提时期的创伤,今天才会把囤积在我们「无意识」里的无名愤怒,发泄在太太/先生/主教/修会身上。生气后,我们感到好过些;但是很快的,我们又生气了。
觉察处理创伤
该怎么办呢?神父鼓励我们透过辅导,拾回那些被埋藏在无意识里,使我们感到恐惧、愤怒与悲伤的孩提时期的创伤,释放因创伤的压抑而囤积在我们内的负面情绪,使自己不再痛苦,使自己能以自由的心灵与他人互动。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这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们是有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知道「无意识」存在的时代。今天我们要作的每日省察,是觉察我们的「无意识」(examination of unconsciousness)。这并不容易,就像要一位妇女叙述她被强暴的经验,是痛苦的事!要一个人诉说他孩提记忆中父母的不相爱,也是痛苦的事。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觉察我们的「无意识」,记起并处理在无意识中我们希望从未发生的事。
神父要我们试着觉察今日度灵修生活,我们经验的困难。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可能正是造成那困难的因素。在开始求助于灵修辅导时,求助者多半把指责的手指指向他人;但是为得到治愈与成长,指责的手指需指回自己,不再抱怨丈夫/妻子/主教/修会,要看见自己如何因没有正视过去的伤痛经验,而发展出一些今日与他人的不良互动方式;在辅导的帮助中,试着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性。这就是「灵修生活」!神父问道:「上主是不是在恩宠中召叫我们把坏习惯改成好习惯?我们是不是需要找到坏习惯的『诞生地』?天主是不是在帮助你我,把我们的『无意识』转成『有意识』(consciousness)?天主如何作?天主是不是愿意你我从不真实的自我认知中得到解放?天主希望你我内心的痛苦得到治愈吗?」
神父也指出,当我们压抑一种情感时,同时也无意识地压抑了其它情感。情感就像我们的手指。当我们说「生气」不是「圣」的(It is not holy to be angry),就是在压抑我们的愤怒情绪;当我们用力压下一根手指时,其它的手指也难伸直;结果是我们不能爱,因为我们的「爱情」情感(爱情手指)也连带遭到压抑。
找回真正的自我
天主创造的你我是好的。只是从小为了存活,我们就按照照顾我们的父母,或「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的喜好与标准而行动。我们努力活出的是「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我们越来越失去真正的自我(my real self)。就因为真正的自我不被允许「露面」,我们内心常感到罪恶与自卑,我们感到愤怒与痛苦。神父说,天主要我们从「真正的自我」取得自我认知,而非从外界取得。神父要我们考虑:难道天主希望我们不顾自己内在的感受吗?难道天主给了我们这一切情感,又要我们不去理会它们吗?孩子时的你我,为了存活常展现出「一切事都很美好」的外表;但是到了四、五十岁时,你我知道一切事情并非都那么美好;因为我们已无能力继续压抑那些痛苦的情绪了。
四、五十岁的恩宠
这就是四、五十岁的恩宠!我们要看我们的坏习惯到底有多深。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坏习惯?以及不直接表达情绪,何以就是坏习惯。我们要看看,为达到「自我的认知」,如何会象是走过生命中的黑夜那样的艰难;但是生命中的黑暗正是上主赐恩宠的时机。在生命的黑暗中,我们看清靠我们自己,我们无能为力;是上主在我们的软弱中向我们启示祂的大爱。我们要看清楚,今天我个人的困境与我尚未处理的孩提创伤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我有孩提记忆吗?我不知道真正的自我吗?我知道我对任何事情的感觉吗?我常告诉自己:「这是我该有的感觉」吗?
天主并不在乎你我「该有」的感觉是什么。天主要知道你我发自真正的自我的感受。你我小时的记忆也属于灵修生活吗?小时的记忆影响你我今日的灵修生活吗?它影响你我的好习惯与坏习惯吗?你我今日的灵修生活与你我小时的记忆有关吗?你我可知我们的坏习惯来自那里?把这些问题带进祈祷中。天主会向你我启示真理。你我终会拥享心灵的自由,以及上主对我们不可思议的丰厚的爱!
*           *         *
注:笔者在从事灵修指导时觉察,孩子从父亲与母亲那儿必需得到的爱中,也包括父母对家中每个孩子公平的爱。当父亲或母亲教训家中的一个孩子时,其实所有的孩子都被教训了;因为其它孩子看见自己若是不「乖」,也会受到相同的惩罚。家中两个孩子中的一个,若经常遭受来自父亲或母亲的「虐待」,成人后,他必须藉助灵修辅导,寻求心灵的治愈;但没有遭受「虐待」的另一个孩子,因为看见自己的手足受虐,他内心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日后成人的他,多需藉助更长久的灵修辅导,才能走出创伤。父母容易「偏爱」家中某个孩子;父母应学习对每个孩子都一样疼爱;这并不容易。父母亲需学会处理从小就埋藏在自己潜意识里的创伤;如此,他们才不会以「无意识的冲动」来虐待家中的某个孩子;如此,他们也才能自由地去爱每个孩子。
笔者鼓励信友,在灵修辅导的带领中成立读书会,细读《神圣的软弱》这本书,让自己的灵修生活成长,在圣神的引领中,能自由的以耶稣的爱,爱上主、爱邻人并爱自己。
书摘:
身为共同分辨者,灵修辅导者应扮演附属性的角色:附属于圣神,因为祂才是主要的辅导者;附属于受辅导者,因为他(她)是主要的分辨者。通常这种附属性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诚如若翰洗者所深知,这种角色是过渡性的:在受辅导者真实地体验到耶稣是主之前,辅导者的角色便是把他(她)带到约旦河畔,向他(她)指出正在那儿宣讲与施洗的那一位;而当受辅导者本人与主相遇后,辅导者则要有退居幕后的敏锐度。
----〈灵修辅导者的角色〉
主说:「释放我的人民,使他们免于恐惧与挂虑。使他们脱离你这位辅导者的控制,脱离一切天主以外的事务。让他们自由地走进那通往光明的黑夜,能自由地寻找我——他们的爱。」这便是十字若望对灵修辅导所做的经典教导。
----〈圣十字若望与「盲目引导者」的危险〉
新郎的朋友「侍立静听」,并且「一听得新郎的声音,就非常喜乐」。我相信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良好的灵修辅导者应具有的态度。他(她)必须是一名好的聆听者,不仅倾听受辅导者,尤其也要倾听主耶稣的声音。但是,从人性立场来说,一位辅导者能将受辅导者引导到新郎面前,并且说:「我乐观其成」吗?除非辅导者也在新郎身上找到他(她)自己想要的一切……假如我在主耶稣身上找到我全部的喜悦,我就不需要紧抓别人的肯定、称赞或感谢不放。我只需要与他们分享我所找到的喜悦,并为他们也找到这喜悦而欢乐。
----〈新郎的真正朋友〉
真正的聆听不是被动的,而是以接受的态度积极地倾听。它很相似我所描述的「漂浮」,亦即祈祷中「枯井」经验的目标。事实上,我觉得我在祈祷中的「聆听」经验,在天主的干枯海洋中学习优雅地漂浮,这些都帮助我学到如何去聆听别人,而聆听他们也对我自己干枯的祈祷有所帮助。在这两种情况中,聆听感觉是极为重要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是分辨的核心却在这些感觉中。在枯井里,创见或概念都是罕见的;然而在感觉的层面上,却出现某种重要的东西。在灵修辅导上,想法有其重要性,因为若不谈论我们的经验,我们便不能将它客观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我们。
----〈选择灵修辅导者〉
灵修不只是一种学问,更重要的是一种修炼(或操练)。要达到灵修的「功夫」有很多途径,亦可能因人而异。例如可藉着静修、阅读灵修书籍、祷告、默想,对生命的投入与反省、对人生及苦难的经历与体会、静观人与造化的关系、自我的认识与反省、对耶稣圣言及生命的默想……真的不能一言蔽之。笔者在这里只提出几个灵修重要的基础,希望能对基督徒辅导员有帮助。
心理治疗、牧灵辅导、与灵修辅导
Dr. Gerald May认为可以如此区分这三组:
1.      如果你觉得你能够为你的忧虑和焦虑做些什么,你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2.      如果你认为可在天主父与你成长的过程中做些什么,你就是自己的牧灵指导。
3.      如果你所关心的是将你自己交与天主,你就是自己的神师。
心理治疗
牧灵辅导
灵修辅导
主题
失常的病人要求治愈。
失常或困扰的被辅导者要求协助。
灵魂追寻天主:
不是在失常,而是神圣的境界。
目标
医护模式:
解决心理冲突和重建适应社会的能力 。
整合性模式:
协助、支持、和解及指导。
与天主同在就是成长。
方法
为求治愈病人所需的任何技术、技巧。
协助的行为对被辅导者有益。
主要的方法:
全心委顺;任凭天主领导。使自己和彼我的关系成为恩宠,天主旨意的沟渠。
态度
(辅导者)
对病人的痊愈有责任。由我的意志来决定。
被辅导者及关系是责任的关键。由我们来取决一切。
灵修辅导与其他谘商
心理治疗及牧灵谘商
灵修辅导
完全的自我决定
相对的自我决定与超越
整合及适应
爱使之超越自我
以人内在及人际关系为基础
信仰的基础:神人关系
个人问题的解决及理性的了解
圣化:感性的觉察(非洞见);其圣召是协助整个团体的成长;迈向奥秘理性的谈话
理性的谈话
超性的谈话
职业性
神恩性大于职业性,以整个天人团体为其对象
集中于意识及潜意识的内容:如何感受、思想及回忆
集中于意识及潜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我们的意识?我存在到底有如特殊?
神秘经验常被视为心理疾病,或者在超人际心里学当人所要追求的
神秘经验有时被我为幻想,有时却是种恩宠性的解放。如果我们不惧于放弃自我设限(认同感、自重心),允许死与再生的经验,则是种解放。这解放经验含有一种超越性的信任,相信不会在自我决定中丧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心里需要的满足
持续不断地皈依;放手,或澈悟所拥有的,或认出较深处的开放自我以及在基督内由圣神所激发的爱。
灵修辅导与心理谘商
基本不同
心理谘商
灵修辅导
目的:帮助人在其自我认知上,达到较高的自由。
目的:帮助人在感受天主宽恕的经验下,获得较高的自由。
双方互有连属的关系。
双方都应聆听天主的圣三。
直接进入人的内在层面,例如:孩童或青少年其所发生的事。
天主与人之间的探讨是重心。
主要目标是在改善其人际关系,偶而会谈论到天主的概念。
帮助人与天主达到一个真实的关系,这将影响到人的整个层面。
心里复杂的罪疚感是其所关心的。
试图发现罪疚感的经验是否属实。
有些谘商技巧有助于灵修辅导,特别是 Carl Rogers所提出发展的。
有时灵修上真理的协助,并不能满足受辅者,转诊有其必要性。
一般评语
·         一位优秀的神师或谘商人员应指导他人走向独立自主。
·         开始时,虽然神师或谘商人员与受辅导者的关系可能是依附性的,但在真正的灵修辅导当中,双方应是自由独立的,而且在天主面前能共同决定事宜。
·         那些有自知之明的神师或谘商人员,不仅了解自己的不适、不完全性,以及需要被关爱,会懂得如何避免形成互相依附的关系。当依附的关系成了定局时,他们应该明智地拒绝给予任何型式的指导。
·         基本上,作为神师或谘商人员要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在会谈与沟通上很容易地会影响到他们与受辅导者之间的态度。
·         心理谘商和灵修辅导应分清他们有不同的场合及内容。
·         神师及受辅导者并非只有他们二人,他们其实被天主圣三的爱所包围。他们不仅互相聆听对方,更聆听天主圣神在他们中说话。
·         这类的辅导不仅使受辅导者独立自主且自由,而更是能够在圣神内生活地自由。
灵修辅导与牧灵辅导
灵修辅导
共通点
牧灵辅导〈非一般的心理辅导〉
A.      缔盟的源头被视为是由于寄居人类当中的天主圣神推动着人内在的驱使力迈向自我超越(爱、知、自由行动的能力)。
B.     提倡自由,但同时了解必须超越我们的梦境幻觉和不自主。

辅导者与受辅导者携手结盟;
其目的是对抗人格上的『自我防御』;其基础在于追求生命及成长的需要和冲动。
A.      根据不同的心理学说将缔结的源头视为追求生命的驱使力,例如:自我实现、『理性的我』或康复的意愿,最终还是得到达天主的生命。
B.     解放那些缺凡爱和误导而侷限的自由。

此同意书会合同是:
1.       增进雨天主间的关系。
2.      寻求理解天主的鉴临并回应投身于他的召唤;分辨神类。
A.     根据辅导者与受辅导者所需要的
1.       经由辅导关系使受辅导者看到问题的症结并解决它们;辅导间的信任关系尤为关键。
2.      有效率的生活,成熟的人际关系,能满足在爱与工作上的需要,各种不同的成熟理论。
B.     根据辅导者与受辅导者所能做的
·         追寻天主,分辨。
1.      厘清受辅导者的渴望、欲望
·         问题的所在
·         并非为了鉴定圣召。
2.      结盟动机纯正
·         并非为了挽救婚姻危机或提高道德、价值意识。
·         不培养,也不使用移情作用。
3.      结盟关系的运用
·         使用移情作用;辅导关系视为辅导工具之一
·         焦点在于天主:藉由辅导者个人成熟的恩宠,热心支持受辅导者,使其经验与天主间的关系如成人般的进展。
4.      主要任务
·         应用辅导技巧和个人成熟来提供选择性及支持受辅导者在成长上所做的决定。
·         主要接受在受辅导者身上所呈显的天主的行动或主题。
5.      主要态度
·         主动地诊断,帮助,支持受辅导者在成长上所做的抉择。
·         以基督的兄弟姊妹对待受辅导者。
6.      关系
·         职业的辅导者或治疗者。
·         灵修学在心理学的角度下的宗教经验发展
7.      训练
·         心理学和辅导技巧在神学的领域下所做 的服务。

分享内在动力的过程:想法及感受
1.      分享宗教经验及生活经验;追寻与人性成熟不可分的宗教成熟;分享祈祷的发展。
1.      在宗教宇宙观或信仰下,分享人性成熟的挣扎;有时一起祈祷。
2.      在整个心理成熟的领域下,感受是天主在人生命中运作、行动的指标。
2.      感受与想法的不可分,自我与他人意义的进展。
3.      自我形象与天主的形象是不可分的;协助辅导并实时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抉择。
4.      灵修的黑暗是生命的记号。
4.      心理上的忧虑能是成长的记号或是心理症状。
5.      黑暗/忧虑可以是生命及成长的记号。

自我防御的检视
·         经过沟通祈祷的过程,防御被发觉及澄清。
1.      宗教能被用来防御。
·         人类不成熟的行为能以宗教作为借口。
·         防御是为了在自己与天主间的归系上寻找意义。
2.      防御是为了自己或他人寻找合理的意义。
·         防御是为自己或他人找寻合理的意义。
3.      防御将不能使自己与天主间的关系互等互惠
3.      自我防御系统能够解套或松绑。
4.      有些自我画像的防御,与天主的区分亦出现在神秘祈祷中(例如,大德兰)。
定义及目标
A.     协助受辅导者:
1.      自我认知
2.      自我接纳
3.      远离自我中心
4.      寻求真实的天主旨意
B.     辅导者必须能够了解受辅导者,但是受辅导者的自知之明更为重要。例如:当其逐渐认识自己时,同时也就容易观察出天主是如何地待他。
C.     协助其认出天主在他生命中的地位,例如:对天主的认识。
D.     协助其如何将天主所赋予的恩典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例如:实现天主的计划。
E.      使其认出天主圣神的推动。
F.      使其真实地面对天主的圣言及其团体。
G.     协助其更自由,经验自由,在经验天主的宽恕能适应自由。
H.     分辨:在其精神中,试图寻找许多活动的原因,同时也注意那些活动本身。例如:疏离,罪恶,或不感面对现实。
I.        协助其将其经验客观和明晰化,有如一面镜子反射其经验。协助的重要在于点出其正经历的特殊经验,并且使其明了自己的状态,例如,明显的缺乏神修进展,“沙漠”经验,或指出恩宠的障碍。
J.       协助其从外在的宗教形式进入内在的宗教精神。
K.     加深其存在性的行为并能整合危机经验。
L.      协助其了解人的有限性,唯有此时天主的行动才开始运作。
M.    协助其自己去发现其生活上失控。
N.     协助期能超越自己。
灵修辅导的必要条件
A.  神学上的:
1.      天主鉴临,只有一个天主。
2.      天主照顾我和所有的人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3.      救援经由人类,在我们的邻人身上可以看见救赎的降世层面。
4.      天主直接进入我的生命,祂影响我。
5.      天主邀请我进入更好更圆满的生命。
6.      发现并回覆天主的邀请是我自由的行动能力。
7.      “灵修--神修”并非是属于人类高层次的超级结构。它是属于整个人的。天主是与整个人交谈。
8.      任何的成长是完全来自天主的恩宠。
B.  关系上的:
1.      灵修辅导的关系是种个人的关系,信任关系。
2.      双方应为对方祈祷。
3.      辅导应在信仰的范畴之下,是种信仰的分享。
4.      开始运作前,必须先设定好辅导合约。
5.      这是种肯定的关系。是种帮助别人信任自己内在经验的辅导关系。
6.      彼此间对天主圣神皆有共识,将情感寄托于上。
7.      彼此都能聆听天主,集中于信仰的行为。
C.  被辅导者:
1.      人类学的基础:只有人自己才能与其他人有所接触。
2.      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觉察。
3.      拥有某种程度的自尊。
4.      拥有某种程度的健康心理。
5.      人不能自救,需要一个救世主。
6.      有基本信任的态度。除非被辅导者相信他人,否则也无法相信自己。
D.  辅导者:
1.      了解并体认自己并非天主。
2.      在退省、避静中,即便提供一些指导或反省章句,也应是实际情况而有所变更。如在退 省、避静之外,则为一位善于聆听者,与被辅导者一起合作,并且能够指导并提供成长方法。
3.      聆听,提示,建议,挑战。
4.      指导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5.      了解并认知整个学习过程。
6.      了解并认知受辅者宗教经验的文化背景。
7.      必须对整个人有兴趣。如果认为每个人都有价值并且愿意协助,他人会受到鼓舞。
8.      不要将自己的恐惧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9.      必须了解被辅导者此时此刻的成长阶段。不要询问那些心灵上比较脆弱的受辅导者太多的问题。
10.  祈祷中体悟深度的信仰;并确切相信天主在受辅导者身上。
11.  不要陷入试图控制受辅导者的诱惑,应相信天主会引导受辅导者。
12.  在情绪上,应保有相当程度的自由。严格力行自己「对爱的需要」应在所有辅导关系之外获得。必须已经有与某些人保持着深度的关系,真正的成熟人的关系。因为辅导者若无法满足自己「对爱的需要」,很容易在受辅导者身上获得补偿,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下,形成互相依赖的态度。在这情况下,受辅导者的开放,自由与成长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13.  体认自己无法替代受辅导者成长,不可能发展其生命。如果我试图为受辅导者作决定,将阻碍了其成长。
14.  我必须相信并且真正地感受到受辅导者比我优秀,这将确保基本的信任态度。
15.  聆听比要求、成就及谈论来得重要。
16.  必须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处身在这辅导关系中。
新旧风格
(风格的分类并不是好坏的选择,或对错的取舍!)
旧的模式
新的模式
(机械性的)忠于灵修练习、弥撒与圣事等。「灵修生活」配合其它的生活或一般的生活。
受辅导者的宗教(天主)经验。整体性的观点,人类生活的一切因素皆重要:心灵、头脑、灵魂、肉身。但是并非二元论。
由灵修辅导负责,和受辅导者相对。辅导者检查并告知受辅导者,因此可以说是由外在加以控制。
负责的是受辅导者。由个人的最深的内在,去体验动力,从内在来推动。
所有的事由灵修辅导自己包办。
大部分的工作由受辅导者自己来做,这毕竟是他自己的圣召生活。
是「预铸式」的产品。非常原始的型态,一切皆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事情好惊讶的。
是受辅导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他整体生活旅程就是不断地去完成,生活中时常有令人惊讶的事。
出发点为抽象而理想的模式。
出发点:对受辅导者而言,此时此地是真实的。
以概念、信理、教义、机构、规矩、指南或法治来运作。
在生活中进行「天主降生成人」,在具体的人群中去爱、去生活。
维持机构的生存。
完全在这个人的心中,活出他对天主之国的贡献。充分地活初天主的光荣,使人的生活合乎余天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