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鱼鱼塘有什么用:李讷回忆父亲毛泽东:他是我的好爸爸(2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7:12

李讷回忆父亲毛泽东:他是我的好爸爸2011年12月13日 17:25

原题为:李讷访谈录“爸爸散步去”)


 

在北京万寿路的一套普通干部住宅里,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和丈夫王景清过着平静的生活。
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多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也不接受任何名誉头衔。作为毛泽东的女儿,一般人却对她知之甚少,这也使她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了许多神秘色彩。
“大娃娃”和“小爸爸”
李讷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虽然战争年代的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是李讷在毛泽东身边依然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毛泽东管李讷叫大娃娃,李讷管毛泽东叫小爸爸。
毛泽东的工作十分繁重,常常废寝忘食。如何能让他多休息,是令身边工作人员犯愁的一道难题。活泼的小李讷,常常会成为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
“父亲因为工作很忙,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就把我推进去,大人也劝,让我进去跟他(玩)。小孩去了,他喜欢孩子嘛,就不由自主地跟孩子玩什么的,这样他就可以转移转移。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到后来进城还说呢,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两三岁,只能攥着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三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工作累了,毛泽东会出来活动活动。这样李讷和她的小伙伴们,就能和毛泽东一起做做游戏。这时的毛泽东会袒露出他尚未泯灭的童心。和这个可爱的大人物在一起,孩子们也很开心。
“他有时候扭腰啊,有时候背着手走啊,反正我们小孩淘气嘛,就在他后边跟一串儿,不是我一个人,什么叶艳、叶丽亚,这些(小孩)在他后边跟着。他很慈祥,不在乎这些。
“我父亲有的时候对小孩的事情还很感兴趣。你比如说我们在那里自己盖一小房子什么的,他进来,帮助我一起盖。他说什么这儿少个窗户,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这家人还没有水呢,那边下雨积了水,弄了一个沟,把那个水引进来什么的,也是玩得两手都是泥,他也挺投入的。
“我稍微大一点,三四岁时,他有时候带我散步,就教我念一些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不是杜甫的诗嘛?就是这样慢慢地教小孩。潜移默化的吧,在玩的当中,就慢慢地教一点这些。”
“为人一定要立志”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在北京正式开始上学。为了不造成影响,毛泽东不让她在家长一栏中,填写自己的名字。
“最开始,家长一栏填的是工作人员的名字。但这个事情也不成,以后逐渐地就改了。但是籍贯我还是填的延安。我本来应该是湖南嘛,应该是湘潭嘛。但是我填的是延安,我自己认为我是延安出生的。到了高中,就比较正规了,该怎么填就怎么填。”
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认为这是典型的特殊化,后来再也不让他们这样做。
“小学住校,就在育英小学。我们一个礼拜能回一次家,跟大家一样。开始不是小车接吗,后来我父亲不同意,说这样特殊化不好。就派一个大一点的车,能坐十几个、二十几个人的,一次把中南海的小孩都接回来。”
李讷从小就有和父亲进行思想交流的习惯。上大学后学习上有了什么心得,她都会写信向毛泽东汇报。
“我以前是在实验中学,是个女校,而且那个学校干部子弟很集中。我中学基本上可以说还是在那个圈子里面。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工人哪,农民,干部子弟就很少,这个对我帮助很大。因为父亲一再严格要求你,要你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毕竟身上总还是有那些东西。你一碰到这么多的群众,说实在的对自己触动是很大的。所以思想上有很剧烈的变化,就觉得自己要改变,不能像以前那样,老是那么自以为是啊,觉得自己好像怎么高明啊,看不起人啊,觉得很不应该这样。所以思想经过很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学雷锋,对我触及很大。我就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人),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中间有一段,可能给他信写得少一点。就是自己在那儿想事呢,觉得自己不行,比起别的同学特别差,觉得自己干部子弟那些弱点要痛改。”
《庄子》一书中,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秋水》。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和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在读了《庄子·秋水篇》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的心得。
“《秋水》,实际上是我们大学的课程。我觉得,自己挺像那个河伯的。我觉得应该改变,彻底地改变自己这一切,跟上大家,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后来想通了,就给他写了信。他很高兴,给我回信。他说你应该是由浅到深,而且应该合群。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要开朗。通过这个我觉得,父亲说的真是对,应该按他的教导做。逐渐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相处得也比较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最最重要的鞭策。他一贯严格要求我们,从小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娇骄二气,不要翘尾巴,不要自以为是。但是真正触动我是在大学这一段,这个前后可能有十来封信吧。他都是鼓励我的,特别是我身体不好,我几乎每个学期都要生病。所以他在(我)生病的时候,对我写信鼓励是最多的。就是要我有意志,要有毅力。他说他对我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为人一定要立志,要有志气,要有毅力。我觉得这是他对我的严加管教吧,可以说我很感谢他。”
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1960年前后,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撤销了所有的对华援助,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毛泽东忧心如焚,他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而且很长时间不吃肉,不吃鸡蛋。只有在李讷放假回家的时候,才让厨房弄点好吃的,给她打打牙祭。
“他自己坚持不吃肉,不吃蛋。有好长时间,腿肿得摁下去都是很深的坑,就是吃青菜,就是瓜菜代了,像这些情况我们因为上学住校,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回到家里偶尔吃一顿饭,自己就不顾一切狼吞虎咽,以为他们吃得挺好的,不了解。所以我有时候就觉得非常难过。我当时太不懂事了,我已经是二十岁的人了,应该体贴老人嘛,应该让他们吃,结果我自己在那里狼吞虎咽的。他这样做他还不说,他一直吃菜,自己的定量很低,不吃肉什么的,一直他都不说,我们到后来慢慢才知道的。”
李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毛泽东一起游泳。毛泽东要求她不要用救生圈,要靠自己的技术和意志,去抗击风浪。
“因为他自己就不用救生圈。他游泳,比如落潮以后,一游就游出去十几二十公里。他游得比较慢,但是他不用救生圈。你可以仰泳啊,你累了你就仰泳,就可以休息。他这样做,不让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一个呢,对自己孩子的水性他还是了解的。再一个呢,他也是有意识锻炼我们。你比如说来了台风,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那当然了,坚决跳下去。那个浪根本进不去,巨浪拍下来,那人十几次打到岸上,进不去那个浪里,费好半天才能钻进去。他自己就是这样做,所以,我们觉得,这种言传身教,主要是身教,很重要。”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对子女的一贯要求。
“我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可以说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比较大的。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什么政治家、文学家,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他自己就是很俭朴的,很严格的。(20世纪)50年代,我记得他那个卫生间里的洗涤用品,就是一块洗衣服肥皂。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就是那种固本牌的老肥皂。就一块儿,别的什么都没有。衣服上的补丁那么多,他不用说,你自己自然而然就那样了。就是受他的影响,就是要勤俭、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和群众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和大家一样的。所以我就是说对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他对我那样的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正如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李讷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如今她的生活宁静而又淡泊。身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然而毛泽东留给她的精神遗产,却让她受用终身。
(文字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20集文献电视专题片《我眼中的毛泽东》整理)

毛泽东对家属严格要求

牛保良

今题网  2011-12-13

来源:  中华魂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干部本身的工作作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构成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方面。正如领导干部在单位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或党的一切干部,甚至一名普通党员在社会中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干部的家属、亲友,尤其是配偶和子女的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的家风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毛泽东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
  1.鼓励子女学习进步,对家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权。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关爱他人,慷慨解囊,解危救困。
  (1)鼓励子女脚踏实地,博览群书,学人之长,克己之短,立志成才。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既要理顺学科结构,又要把握知识结构的先后构成,还要分析对待别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他还要求岸英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图有虚荣。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对李讷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并多次给予鼓励和指导。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1963年1月15日,他还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大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已之短,大有可为。”毛泽东对李讷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十分高兴,并要求她读书要树雄心壮志,要循序渐进,团结同学,虚心向人学习。此外,对毛岸英的遗孀刘松林、毛岸青夫人邵华同样鼓励学习进步。立志奔前程,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毛泽东不仅督促儿女刻苦读书,而且自己积极带头,树立榜样。一生中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学英语,直到逝世前夕还在看《容斋随笔》、《古文观止》等古典文学名著。
  (2)关爱子女。毛岸英牺牲后,刘松林极为悲痛,精神状况长期未达到恢复,后去苏联医治。1959年8月6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苏联治疗的刘松林,寄去了一位老人的挂念:“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1961年6月13日,他又劝刘松林再婚:“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大爱无语,挚爱无声。这是一位伟人、一位年迈的父亲对未婚儿媳表现出的真诚的关爱和高尚的情操。对李讷,毛泽东也十分牵挂,很想知道李讷的最新情况。他要求李讷给他写信,告诉他具体情况。他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是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也坚决不同意。可见,毛泽东坚持党性原则,不谋私利,堪称爱子有方。
  (3)尊敬他人,礼貌待人。毛泽东重视子女的为人风范,严格要求尊敬他人,礼貌待人。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接受治疗后,毛泽东亲自嘱咐毛岸青:“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要求亲自转达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2.关心亲属,不失原则,不搞特殊。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构成了干部家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封建社会那种“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而且严格要求亲属遵纪守法,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平等相待,慷慨救济,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
  (1)慷慨解囊,资助亲属。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毛泽东于1960年4月25日请杨开智转去二百元表述祝贺。得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他又于1962年11月15日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丧母为葬,又患脚疾未愈,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日即寄去三百元,用于丧葬和治病。陈玉英曾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做过保姆。1930年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狱中倍受折磨。解放后,毛泽东得知她已在长沙工作,十分高兴,并写信给予关怀,表示“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他的女儿孙燕考取初中后,毛泽东也寄去三百元,并表示“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毛泽东的稿费如今已是天文数字,不仅他本人生前没有据为名下,而且他的子女亲属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要求。
  (2)勤俭节约持家,不沾国家便宜,不失原则,不搞特权谋职位。1949年10月9日,毛泽连在长沙治病,因疗效不佳打算到北京诊治,毛泽东嘱咐:“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1953年,毛泽东少年同学邹扑勋、早在安源一同搞工人运动的谭熙春、毛泽东叔祖父毛锡臣提出一同到北京看毛泽东,为不给政府添麻烦,俭省节约,他表示:“你们三人结伴同行,自己出路费,路上买车票等事亦由自己经理。到京住一个月即回家。如果你们同意,即可照这样办。”一方面,毛泽东严格要求亲属遵守政府法规,另一方面,他还坚持原则,不搞特权,不为亲属谋私利,拒绝不合理要求。1949年10月9日,杨开智计划去北京见毛泽东,并解决工作问题。他表示:“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一切按常规办理,听从当地政府安排,不要有任何奢望。毛泽东的表兄文南松提出为文运昌安排工作,毛泽东表示:“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还有他的姑母毛春秀,也曾提出请毛泽东为其儿子安排工作,他同样拒绝:“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
  (3)伟大的革命牺牲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全国抗战爆发后,文运昌家庭生活困难,曾致信毛泽东找份差事。他如实相告:“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还在回信中说,虽然工作紧张,但是都快乐健康。1941年,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为安慰其祖母、杨开慧的母亲,毛泽东致信表示:“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其实,在毛泽东的亲人中,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岸英、毛楚雄、杨展等七人牺牲,毛金花、毛岸红、毛岸龙三子女失踪。
  3.严格要求,防微杜渐,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
  干部子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不是党的干部,不处于执政地位,但是由于所处的特定的干部家庭生活地位,即被赋予特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一切非干部家庭的子女所不拥有的。干部子女教育得好,对社会和党的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起到十分消极的作用,给人民生活造成危害,损坏干部的形象和党的地位。毛泽东早已警觉到这个问题,并发出警告,对自己的子女也不开例外。
  (1)防止贵族化,干部子弟与平民子弟一律平等。凡贵族都是处于特权阶层,社会中的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往往与贵族阶层过多占有社会资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广大人民生活艰难,痛不欲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战争活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不允许新的贵族产生。针对建国初学校教育中划分等级的问题,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批复:“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他希望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人平等。
  (2)人格独立,依靠自己,持家立业。由于干部子弟特殊的家庭地位,尤其是有些是革命先烈的后代,处处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关照,而有的则变得不自觉。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警告。1959年6月,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他担心干部子弟如果不能人格独立,生活独立,自食其力,就会逐渐走向官僚化和贵族化。使他更为担心的是,干部子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问题。1967年5月22日,有十七个自称红卫兵的人到云南抄了一位副省长的家。参加者都是中学生,其中有六个是北京学生,其余十一人,除两人外,都是高级干部子弟。对此,毛泽东十分惊异。5月28日,他立即批示“中央文革小组“:如不教育好,会成为将来反革命复辟的祸根之一。好在还不占干部子弟多数,多数还是较好的。”毛泽东担心的是干部子弟变质问题。
  (3)对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毛泽东要求一切干部子弟都要树立平民思想,勤奋实践,谦虚谨慎,不搞特权。李讷读大学开始住校,开始独立生活,遇到了学习和生活自立问题。1963年1月4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说:“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让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毛泽东相信,干部子女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自主自理能力,是增长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
  总之,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而广泛的。如果仅仅从文中的表述来理解,似乎只能掌握表面的几条,而更为重要的,或使当代干部学习时更应知道的则是他产生这些思想论述的长期的社会实践。除了他亲身的社会实践这个必要因素,还要归功于时代的因素。俗语道:时代造英雄。毛泽东的思想火花是与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勤奋的工作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