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物采访新闻稿:提升成绩的隐含关键因素(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55:26

提升成绩的隐含关键因素(上)


(本文由杨大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翻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欣赏火爆的进口大片;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看懂进口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品读优秀的国外书籍……

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需要翻译,即便是同一种语言,也需要进行翻译。比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都会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

除了上述这些情况,你还见过别的翻译吗?你见过把一种现代汉语翻译成另一种现代汉语吗?

在你做出否定的回答前再好好想一想。这种翻译你不但见过,而且几乎天天都在见。老师对教材内容做出的解释,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详细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而你自己深入浅出地把教材中的话变成更符合你自己语言习惯的话,更是这样的翻译过程。这种翻译是足以左右你成绩高低的重要技能。熟练掌握并使用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总是能够迅速接受新知识,并牢牢地记住它。而不了解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则会事倍功半,即便花了很多精力,也无法准确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材上满篇都是汉字,没有一个字不认识,可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术语和抽象名词对大脑的影响。对于组合在一起就难以读懂的文字,我们这类信息称之为“无氧信息”。

所谓无氧信息,也就是会在短时间内耗尽我们大脑氧气,让我们陷入疲惫和困倦的信息。教材上难以理解的话,习题中难以理解的叙述,都属于无氧信息。它们是造成我们打哈欠、犯困的罪魁祸首。频繁地接触无氧信息,无疑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当我们的眼球不断移动,大脑却在空转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坏消息是,几乎每一本教材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无氧信息。这是中国的教材编写制度决定的。无论谁写教材,都会是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无法让教材象小儿书一样通俗易懂。

好消息是,无氧信息的弊端不是无法克服。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无氧信息翻译成有氧信息。

所谓有氧信息,是指极少消耗大脑氧气,可以让大脑在有氧状态下轻松接受的信息。(关于有氧信息和无氧信息的更详细的知识,请参考拙著《有氧信息》)那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都属于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可以被大脑轻松接受,我们便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我们学习效率的方法。

就目前的情况看,将知识由无氧信息转化成有氧信息的工作,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同学们的笔记,在教材上所做的标注,大部分都是老师口中对教材的讲解。专心听讲的重要性我们刚才已经探讨过了。可是如果你总是依赖着老师帮你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记忆知识点,那么你的学习效率一定很低。老师的作用自然无法替代,但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同学的接受程度,他的语言风格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你的信息接受习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你自己来做这个翻译。我曾见过很多擅长做这种翻译的同学。他们习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教材的内容,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用这样的方法记忆知识点,不但速度更快,而且理解得更深刻。

(待续)